浅论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绘画的光影之美

印象派绘画是19世纪末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这一运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则,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
其中,光影成为了印象派绘画的核心元素,展现出了令人难以言喻的美感。
印象派绘画通过重新审视光影的表现方式,探索了自然光的神奇魅力。
印象派绘画家不再局限于既定的明暗关系,而是通过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呈现出真实而动态的画面。
他们善于运用小笔触和色彩来描绘光线,在画布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光影效果。
印象派绘画中的光影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色彩的运用。
印象派绘画家通过将不同色彩的点、块把握到极致,运用色彩的辉光来表现光线的明亮与变化。
对比鲜明的冷暖色调,通过交错组合来产生明暗对照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光影的真实感。
此外,他们还通过颜料的厚度和混合来模拟光线的折射效果,使画面更加细腻立体。
印象派绘画家在表现光影之美时,还注重捕捉光线瞬间的变化。
相比于传统的油画,印象派的作品更加注重现场感和即刻性。
他们观察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的变化,并快速记录下来。
这种画风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仿佛光影在画布上跳跃般的让人眼前一亮。
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是这一运动中光影表现的大师之一。
他的代表作《睡莲》便是对光影之美的精彩表现。
画面中,睡莲花瓣的光影效果如梦似幻,花朵周围的草地和水面上的光斑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这种真实而又灵动的光影效果为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印象派绘画所追求的光影之美,并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的描绘上,还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例如,印象派画家们在画室内部或是城市街景时,同样精彩地表现了光影的变化。
他们通过捕捉街头阳光透过树叶间投射而成的斑驳影子,或是室内灯光照亮女子头发的闪光,为观者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美丽瞬间。
总之,印象派绘画的光影之美是无法言喻的神奇魅力。
这一绘画风格通过重新审视光的表现方式,运用小笔触、丰富的色彩和即刻性的记录,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景,还是日常生活的细节,印象派绘画都能用其独特的光影语言展现出令人陶醉的美丽。
印象派画作的光与影

印象派画作的光与影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艺术运动,标志着西方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印象派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对光线的敏锐观察而著称,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描绘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对光与影的细腻把握,展现出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印象派画作中的光与影。
印象派的历史背景印象派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自然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法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此背景下,对自然和瞬间感受的关注逐渐增强。
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传统绘画技巧,向真实和主观体验靠拢。
1863年,一些不被当时官方认可的作品在巴黎沙龙外展出,这次展览为后来的印象派运动奠定了基础。
关于“印象”一词的由来“印象派”这个名字源于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一幅名为《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的作品。
该画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表现了光线如何瞬息万变地影响事物的色彩与形态。
正是因为这一幅作品,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Louis Leroy)调侃说这些画家的作品更像是“印象”而非完成品,因此形成了“印象派”这一称呼。
光在印象派画作中的重要性在印象派画作中,光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和氛围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们通过不同时间、季节及天气条件下的光线变化,努力捕捉自然景色的瞬间美。
他们摒弃了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转而使用大笔触和鲜艳色彩来表达自我的感受。
光线色彩的运用印象派艺术家对于色彩之间关系的研究极为深入。
他们认为颜色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受环境光线影响相互交融。
因此,在绘制作品时,他们多采用分色技法,即将不同颜色的小笔划并置在一起,使观者在远处观看时,眼睛能够自动调和这些颜色。
例如,莫奈在他的《睡莲》系列中,通过细微地变化水面反射出的光线与水草色彩,让作品饱有层次感和流动感,使人仿佛能够置身于自然之中。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色彩大师‖印象派代表作品赏析

色彩大师‖印象派代表作品赏析睡莲 [ 法 ] 克洛德·莫奈作品譬如说,他认为人眼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线的效果而已。
为了强调这一点,他在画布上画了一道道、一条条、一点一点的颜色,并不混合调匀在一起,必须由看画的人,站得远远的,透过看画人的眼睛才把色彩混合成形象。
你们说有不有趣呢?下一次看到印象派的画,要记得站远一点,才看得懂画的是什么。
否则站太近,只看到一块块颜色,就会以为是抽象画啦!卢昂大教堂 [ 法 ] 莫奈作品莫奈曾在卢昂大教堂对面租了一间房子,对教堂画了2年,画了数十张。
[现在可都是价值连城的了]他说:一般人都以为卢昂大教堂是灰色的,可是其实早晨它是玫瑰色的,中午它是亮白色的,到了傍晚它却是桔红色的。
这就是说,印象派画家不像过去的画家们只用固有色作画,而是考虑到物体在一定的光线和环境中,还有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
所以印象派的画就彻底改变了以前画家画面上那种黯淡的酱油色调,画面上辉煌起来了!莫奈画了一批户外写生的系列作品,往往是同一角度画上几十幅作品,着力表现在不同的时辰下浓郁的色调,实验不同光感的气氛。
印象派画家的画,不像过去的画家们,画具体的宗教,神话,以及各种物体的固有的形态色彩等,他们只对物体上的光和色的变化感兴趣,光和色的变化成了他们研究和关注的唯一对象,我们在欣赏印象派作品的时候,不要去问它这是表现的什么,他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他在讲什么故事,我们只要去看它的光和色彩的美丽就可以了。
印象派绘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美术院校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理论比较科学的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光色现象,可以使学生们的色彩作业水平很快的提高起来;同时,梵高等后期印象派画家的富有个性的,富于表现力的作品,也对我国的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家可以看到,20多年来,我国的油画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
打果子 [ 法 ] 毕沙罗作品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
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法国小说家尚弗勒里对绘画的模仿 功能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对自然的再 现永远不是再现,不是模仿,而是解释。”
相机作为机器已经具有了模仿自然的功 能,因此,画家更多的是让相机成为辅助 其创作的工具,从摄影中汲取营养。印象 派画家运用自然科学研究光与色的原理, 并将自己的理论结合实践,到户外写生。 印象派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直接 绘画阳光下的万物和现实生活,追求光与 色的瞬间印象,抛弃了 16世纪以来传统 灰暗色调”,用自己的画面诠释了其理解 的自然。
印象派画家除了努力展现画面与照 片的区别,也一直在向摄影学习,借鉴摄 影术中新的理论与思想,将其融入自己的 绘画创作。在爱德华•马奈和他的朋友看 来,传统艺术中所谓再现自然的方法实际 上是错误的,那只是在人工条件下描绘人 与各种事物的方法而已。马奈作为印象
图1
52
理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图2 象原本的面貌表现自身所见。
与摄影相同,印象派绘画也强调光线 对人视觉的主导作用,追求瞬间的景象。 摄影术降低了普通民众接触艺术的成本, 那个时期的艺术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属物 了,很多表现普通民众或日常事物的摄影 作品随之出现,印象派绘画也受此影响。 同时,为了快速捕捉户外光线稍纵即逝的 变化,画家必须快速地将颜色铺到画布 上,这就使他们不再像创作古典油画一 样,先画草图、概括明暗关系再画上油画 颜料。在印象派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清 晰的笔触和颜料缝隙后的画布,这给画面 添加了一丝活力。在《维特尼艺术家的花 园》(图3为作品局部)中,人们可以看到 丰富的笔触和没有覆盖上颜料的画布。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展开全文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摄影艺术也不例外。
因而流派应该有两个标志,并且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是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有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另一个是:有一个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
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十个,它们是:写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853年。
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其艺术观念要求照片中的细节与现实相比较要“有数字般的准确性”,同时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
这个流派的摄影家通常与周围的人们同欢乐、共忧患。
他们写社会,写各种世态:写人,写生活与命运。
既不粉饰,也不夸张,真切而朴实。
属于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有凡人小事、社会现实、战争现状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851年。
该流派以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创作活动。
这一流派从一开始就走着两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仿画”派和“画意”派两个分支。
仿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概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
其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虽然也奉绘画造型原则为圭臬,刻意追求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但它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
它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而写实摄影注意的是生活自身。
印象派摄影诞生于1889年。
印象派这一名词源于绘画艺术,产生于1877年。
后来摄影大师罗宾森提出了“软调(模糊)摄影比尖锐(清晰)摄影更优美”的审美主张,并认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才是好照片。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是摄影史上重要的流派,它是在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印象主义摄影以焦点视觉理论为基础,模仿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运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进行创作,强调瞬间印象的描绘,力求画面的蒙胧效果,表现一种柔美的境界,整体作品和谐、宁静,营造了浪漫氛围,以此来抒发感受,唤起人们美的想像与共鸣。
印象主义摄影诞生于1889年,后逐渐发展,在欧洲摄影界兴盛了十余年,现仍为一些摄影家所重视,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印象主义摄影的成因印象主义摄影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自然主义的观点延续与发展的影响。
摄影流派的发展与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分不开。
摄影术产生、兴盛之后,以其迅速、真实的捕捉影像的特点使得当时画家们深受影响,以至于法国画家德拉罗什首次见到照片时便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绘画开始寻求变革。
19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画家们注重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注重表现对自然的直接感受。
可以说摄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绘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新形式又反作用于摄影领域。
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鲁滨迅在当时摄影界极具影响力,在他的倡导下,摄影界开始尝试不同手法制成印象的效果。
1890年,在鲁滨迅的组织下举办了印象主义摄影展。
虽然自然主义与高艺术主义摄影在创作理念方面完全相左,但两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印象摄影的态度却相近,自然主义摄影代表者爱默生在强调自然主义时就提出“视觉有限清晰论”,而这又成为印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且在创作中将有限清晰发展为整体模糊,以表达特有的艺术情感。
谈印象派和摄影

谈印象派和摄影作者:王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5期[摘要]印象派的发展时期,摄影在其中每一个画家那里都曾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他们每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印象派;摄影;图形;视觉一、摄影的发明和印象派的发起视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理功能,但人眼对外部视觉的形象感知是即时的,这种视觉形象无法疏离现场也无法完整再现。
为了留住眼前的一些景像,人类在自己的文明初始之时便创造了绘画、雕塑等技艺。
这些手段虽然保留了人类所见的一些景像,但这些景像的取得却是间接的,得通过人手一点点地去摹写、复制。
如何直接捕捉眼睛所看到的景像并能够长时间的保留和加以复制,成为人类文明一个持久的课题。
19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机械和光电发明的世纪。
生产力革命的成功一次又一次更加强烈地激起了人们的发明狂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人们当然没有忘记“复制景像”这个永恒的人类课题。
在世纪初光学、化学和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摄影术作为一种直接记录可视固定影像的技术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了。
摄影术诞生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
从此,人类图像科学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1874年的3月25日,位于杜鲁门大街一座大厦的二层楼上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的联合展览”。
人们对参展画家粗犷的画风和直接的表现方式大为吃惊,立即引起了大众强烈的不满。
展览之后他们就得到了“印象派”这个饱含讽刺的名字,并留传至今。
二、印象派绘画和摄影的联系19世纪的画家们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不受摄影术的影响,即使是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这些大师们也经常时不时地在创作时用到照片。
但其受照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些画家是直接用照片作为素材与写生草稿并用,甚至有些人用照片完全代替写生草稿。
另一些画家则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照相机的取景方式和表现题材汲取营养,印象派画家明显就属于后者。
有人曾说过:摄影发明之后,人们才看得见很多新的东西,在这以前,人们是看不到的,或是视而不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印象派摄影
在众多摄影流派中,印象派广为人知,但究竟何谓印象派,印象派的摄影作品有什么特点,印象派摄影师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哪些,恐怕很多朋友并不是十分清楚。
本文就浅谈一二。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可印象派摄影了,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份人。
这很容易理解,不是所有人在慢快门的时候都能释放自我情感。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
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软调”摄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情感释放。
它似梦,但又有着几分主观情感。
正是“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给印象派摄影带来了麻烦。
但,不明就里的简单模仿的话,没有人认为你拍的是摄影作品。
给你的只有冷嘲热讽。
葱田[1889] G.戴维森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和雷诺阿(Renoir)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
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是重要的反响。
最早接受印象派观念的实际是英国自然主义摄影家埃默森。
埃默森当时提出的焦点摄影理论,曾认为人的视觉边界是不明确的,中间部分清晰,边缘部部分模糊。
为了使照相机达到人类视觉再现的效果,他劝告摄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
达到最清晰的程度,仅仅清晰地展现景物的部分完整细节,就能获得更自然的效果。
尽管埃默森的“有差别的调焦”引起了守旧的英国画意摄影派的激烈反对,但出乎埃默森意料之外的是,一幅照片甚至可以将画面完全置于焦点之外,这一激进的观念就成为后来的印象派理论的基础。
利物浦印象[1906] J.戴德利耶
1890年,后来成为英国伦敦柯达有限公司经理的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在一次关于“摄影的印象派”讲座中坚持认为,尽管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完全用着。
他认为决定性因素是摄影师在艺术上的观念。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展出了一幅后来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摄影作品《葱田》,这幅看起来完全是“印象派”的没有经过调焦的照片,其实是没有通过镜头而是用金属片上的针孔拍摄的。
卡地亚纳2#
发表于 2010-6-12 07:10 | 只看该作者
戴维森的实践立即引起了大量年轻的摄影师们的兴趣,他们借助针孔镜头和特殊的柔焦镜赋予摄影完全朦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甚至开始戏剧性地修整负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画笔以达到朦胧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印象派摄影作品营造了
〖黑镜头〗摄影联盟初级摄影师一种浪漫的风格,从而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形成了迥然的区别。
受印象派摄影影响并身体力行的摄影家主要有:英国摄影家约翰·杜利·约翰斯顿(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法国摄影家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奥地利摄影家海因里希·库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等。
除此之外,印象派摄影在美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后文提到的摄影分裂主义中的不少成员如爱德华·施泰肯、阿尔文·兰登·科伯恩等,于1900年在伦敦举办了“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尽管同样是朦胧效果的画面,和英国人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将印象派技巧应用于风景和人像,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其作品并不仅仅限于形态与影调的优美安排。
当然,印象派摄影并不都是赢得一片喝彩的,一些评论家无情地讽刺这些“摄影模糊图像学派”,甚至连萧伯纳这样同情摄影的作家也承认非常不喜欢这些新的“失真的摄影师”。
十几年以年,随着摄影观念的迅速转变,许多印象派摄影家也放弃了这种风格,重新探索不加控制的、“直接的”摄影的各种可能,从而也为直接摄影派的出现奠定基础。
有人会用词典里的解释告诉你:印象派摄影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
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
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
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