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事件增多,而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损伤。

1.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7,8]:(1)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ES)结构受损。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8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食管瘅诊疗方案

食管瘅诊疗方案

食管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定义】食管瘅,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引起烧心、吐酸、胸脘部胀闷等为主的病症。

西医学中的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该病证范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一)、中医辨病依据:烧心、吐酸、胸脘部胀闷疼痛。

(二)、中医辨证依据:1、胆热犯胃证辨证依据:烧心,口苦咽干,脘肋胀痛; 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素体湿热或酒食不节至湿热内生或情志刺激、肝气郁滞日久化热,湿热之邪内客于胆,胆热太盛,则乘于胃土,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

病位:肝、胆、胃,病性属实。

2、脾胃阳虚证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脉细弱。

病因病机:素来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之品,耗损脾胃之阳,胃失于阳气温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病位:脾胃,病性属虚证。

3、中虚气逆证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

次症: 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湿诸邪损伤脾胃,日久至脾胃气虚,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此病。

病位: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

4、气郁痰阻证辨证依据: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脉弦滑。

病因病机:患者本属于痰湿体质,痰湿困脾,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生为此病病位:脾胃,病性为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5、瘀血阻络证辨证依据: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热、湿诸邪,损伤脾胃,或直接损伤脉络,致血停脉外而成瘀血,或日久气滞导致血瘀。

病位:在胃,病性为实证或虚实夹杂。

二、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7版《内科学》)症状:烧心、吐酸、胸骨后疼痛、夜间咳嗽。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GERD的诊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药在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整体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西医则在病因明确、病理生理机制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汇总和整理近年来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GER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GER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GERD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的西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有关。

在病因方面,GERD的发生主要与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被认为与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降低,从而增加GERD的风险。

吸烟和饮酒则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加重食管炎症,促进GERD 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202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胃肠动力学组 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食管疾病协作组
定义
•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十二 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
中和,PSPW指数是伴有PSPW的反流次数占总反流次数的百分比,可反映食管的化 学清除能力。西方健康人群 PSPW 指数>61%,低 PSPW 指数可作为存在病理性反 流的辅助证据,并可预测患者对抑酸治疗的反应
•。
• 食管基线阻抗值可反映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MNBI的计算方式如下: 在夜间卧位期间,分别在凌晨 1:00、2:00、3:00 选取 3 个 10 min 的时间 窗口,在避开吞咽、反流和 pH值下降的时间窗后测量最远端阻抗通道(通 常为 LES 上方 3 cm 通道)的基线阻抗值,以上 3 个时间点的平均阻抗值 即为MNBI。西方健康人群MNBI>2 291 Ω,低MNBI可作为诊断病理性反 流的辅助证据,且可预测患者对抑酸治疗的反应。
• 一些新的食管阻抗‐pH值监测参数可用于食管生理状态的辅助诊断,如反流后吞咽 诱导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 PSPW)指数和平 均夜间基线阻抗(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 MNBI)。PSPW 指 反流事件结束后 30 s内发生的吞咽事件,可促进唾液对食管远端酸化的
• ②应用评价:食管反流监测可为 GERD 提供客观诊断证据,是诊断 GERD 的金标 准。如患者既往未明确诊断 GERD,建议停用抑酸剂>1周后再行食管反流监测; 如患者已确诊GERD,为明确抑酸剂治疗失败的原因,可在服用抑酸剂的情况下行 食管反流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胃灼热,小婴儿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注意需要与食物过敏引起的反流或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鉴别。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合适推荐的幼儿用药)、抑酸剂(法莫替丁,0.5mg/kg/次,每天2次,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40mg;奥美拉唑:5~10 kg:5 mg qd;10~20 kg:10 mg qd;≥20 kg:20 mg),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电解质;(4)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2)胸部、腹部X线平片;(3)腹部超声;(4)食管钡餐造影;(5)胃镜检查。

(七)选择用药1.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幼儿合适的推荐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

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级:超过2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二)证候诊断
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以上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枳壳、黄连、吴茱萸、延胡索、白芍、丹皮、煅瓦楞、香附、焦山栀、旋覆花、代赭石、甘草。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推荐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

柴胡、黄芩、陈皮、姜半夏、枳实、竹茹、旋覆花、代赭石、龙胆草、白芍、延胡索、甘草。

3.中虚气逆证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降逆。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生姜。

4.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推荐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旋覆花、代赭石、苏叶、苏梗、半夏、厚朴、枳壳、茯苓、川芎、香附、陈皮、砂仁、甘草。

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二)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治疗、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等治疗方法。

(三)预防调摄
1.情志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气郁结之象,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2.饮食宜忌
(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2)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

(3)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

(4)禁烟、酒。

长期大量摄入酒精。

(5)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导致病情反复。

3.用药指导
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

4.起居调摄
(1)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15-20cm。

(2)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拉长,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泌酸。

(3)每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评价。

1.疗效评价标准
⑴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⑵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以前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3.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内镜下食管粘膜正常。

显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

有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

无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

(二)评价方法
1.治疗结束后可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

胃镜疗效根据内镜下食管炎分级A、B、C、D四级记为1,2,3,4分。

疗效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