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合集下载

古戏曲中所见莆仙方言词语

古戏曲中所见莆仙方言词语

古戏曲中所见莆仙方言词语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是解释金元戏曲词语的书。

所收词语以见于金元院本杂剧和诸宫调为主,明清传奇的词语则未收录。

其中一些词语仍在今莆仙方言中使用,可能是当时的通语。

这里选录若干词条。

先列出陆书的条目释义和例证,在‖号后列出今莆仙话的例子,部分词语有更早的出处,也一并给出。

且做:即使,就算。

《西厢记》二之四:“夫人且做忘恩!小姐,你也说谎也啊!”‖且做汝有道理,亦伓通拍人(就算你有道理,也不能打人)。

也说成“且做讲”。

[宋]周紫芝《踏莎行》词:“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打头风:对面风,逆风。

《下西洋》二:“若不祭了俺神道,打头风就来,那个敢开船。

”‖船遇着打头风,撑敝行(撑不动)。

[唐]元稹《闲》诗:“江喧过云雨,船泊打头风。

”生面:不认识‖只个人生生面(这个人很陌生)。

村:粗野。

《救风尘》三:“你这厮外相儿通疏就里村。

你今日结婚姻,咱就肯罢论。

”‖今莆仙说“村夫”。

如:伊连天村夫(他很粗野)。

没面目:不讲情面。

《张协状元》:“我最没面目,爹来也不相识。

”‖今莆仙说“无面无目”:无面无目厄(的)人。

板障:阻碍。

《金线池》二:“不但我要娶他,喜得他也有心嫁我,争奈这虔婆百般板障。

”‖今莆仙话意为阻挠,作梗:伊旧年评先进,乞人板障无落尾(他去年评先进,被人阻挠没评上)。

“障”音照。

杯珓儿:旧时求卜用的两块木片或竹片。

《合汗衫》二:“我和你去不济事,还得怀身的亲自去掷杯珓儿,便灵感也。

”‖今莆仙说珓杯,用杯珓占卜为“卜杯”。

[宋]洪迈《夷坚志》:“建炎间,巨寇马进,自蕲黄度江,至庙下求杯珓,欲屠兴国。

神不许,至于再三。

进怒曰:得胜珓亦屠城,得阳珓亦屠城,得阴珓则舁庙爇焉。

”胜珓,今莆仙说胜杯,为吉卜。

舍人:宋元时官僚子弟习惯称“舍人”,等于“公子”。

《墙头马上》一:“教张千伏侍舍人,在一路上休教他胡行。

”‖今莆仙说成“舍人仔”或“阿舍”,引申义为“浪荡子弟”。

怎生:1、如何。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原文出处】方言【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75~80【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99805【作者】王永炳【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正文】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

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

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等写法。

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

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见于字典辞书及典籍中,给后来有心于诠释有关词语语义、追溯语源、搜寻旁证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从事研究、诠释元杂剧的方言口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工作,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对“庞居士、婶妗、方头、三姑六婆”等方言俗语及“忽剌孩、答剌罕”等少数民族语词进行诠释工作。

其后有徐渭、王骥德、凌濛初、阎遇五、金圣叹、毛西河等人对《西厢记》等做了注释工作。

就以徐渭的《南词叙录》来说,这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资料的著作。

他早就赏识民间语言的妙用。

他称赞《琵琶记》说:“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同时他把南戏中常用的方言词义条举解释,共收53条。

近年来,随着人们普遍对古典戏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对戏剧语言的诠释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除了顾肇仓、吴晓铃、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等人分别对《元人杂剧选》、《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作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诠释古典戏剧方言俗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书籍和论文。

《社戏》中的绍兴方言选释

《社戏》中的绍兴方言选释

《社戏》中的绍兴方言选释
《社戏》是一部以绍兴方言为基础的话剧,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绍兴方言在《社戏》中的应用和释义。

1. 梆子头:指唐山戏的头班演员,也指唱主角的演员。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里的顶尖表现。

2. 阵头:指一群人的行列和组合,类似队伍。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3. 花旦:指女性小生演员。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俏皮和活泼。

4. 拉呱:指音乐中的八度跳跃,也可以指唐山戏中的一种唱法。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情的突然转折或变化。

5. 豆腐渣:指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在绍兴方言中也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低下或行为卑劣。

6. 闲话:指无关紧要的话,有时也用来指八卦。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无聊言谈或闲扯。

7. 跌破眼镜:指出乎意料的事情或表现,让人感到惊讶和意外。

在《社戏》中,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情的出人意料和惊喜。

以上是《社戏》中常用的绍兴方言,这些方言除了为作品增添了地域特色外,也反映了绍兴人的文化底蕴和语言习惯。

- 1 -。

河间旧时剧团演出时的部分行话

河间旧时剧团演出时的部分行话

河间旧时剧团演出时的部分行话赵景春马前:演出时暗示加快演出速度,缩短时间。

马后:演出时戏短,暗示放慢演出速度,延长时间。

孱头:旧戏班对演员素质差的人一种蔑称。

老斗:指演员表演身段不正规、土气。

身上:演员表演身段的代称。

下地:指正式开始排练。

柳行:旧时称戏剧行为柳行。

贴台:演出后,东道主给剧团的额外报酬。

吃票子:演出中由于演员忘词,没有终止道白而出现的现象。

砸锅:演出中出现的失误现象。

如:掉刀枪把子、掉盔头等。

丸子:指票友。

干炸丸子:不行的票友。

四喜丸子:可用的票友。

打亮子:做梦。

吴汉:骂人,大辈份骂小辈份。

饭头:演员有饭、没饭。

打瓜家:演员私自偷跑。

高梁地里坐科:骂演出外行。

同馆:同科的意思。

界山同馆:同师不同科。

票友:票友加入剧团当演员。

跟包的:伺候主演的杂役人员。

攘业:演出中捣乱的意思。

台口:演出地点。

下处:宿舍。

大公房:大宿舍。

打厘:后台术语,打折扣的意思。

吃螺蛳:内行对忘词儿叫吃螺蛳。

塌中:演员中年音败。

倒呛:发音时,嗓音转变叫做倒呛。

高柳:唱戏的。

腕手:马鞭子。

硬轴:甩子。

斧子快:脑子好。

空打良:外行。

搬山:唱酒。

上啃:吃饭。

月牙根:饺子。

顶罗:帽子。

披罗:衣裳。

踢罗:鞋。

闻罗:鼻子。

听罗:耳朵。

照罗:眼。

瓢:头。

镫空子:裤子。

训筒子:袜子。

喷星子:火柴。

抹抹牌子:洗脸。

声点:乐队。

榻条:睡觉。

翅托:引人。

放快:说出忌讳的话。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原文出处】方言【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75~80【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99805【作者】王永炳【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正文】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

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

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等写法。

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

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02收拾《琵琶记》·3:(贴白)你怎么不收拾了心下?│《西厢记》·3·3: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

│《宦门子弟错立身》·4:奴家今日身已不快,懒去勾栏里去。

(虔)你爹爹收拾去了。

│《蓝采和》·1:(净)俺先去勾栏里收拾去。

(又正末云)兄弟,有看的人么?好好候也,上紧收拾。

《近代汉语词典》对《琵琶记》、《西厢记》两例中的“收拾”分别解为“收起,约束”与“解除”,这可说是“收拾”一般义,是正确的。

其实,这一般义亦见于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也当“收敛”用,如《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二十二年诏……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赢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谷取墉,为寻求之。

”但是,对《宦门子弟错立身》及《蓝采和》两例中的“收拾”一词的意义,上述各戏剧辞书却付之阙如。

这两例中的“收拾”是古代戏剧的行话。

古时神庙或勾栏舞台都有悬挂布幔的装置,剧团自带布幔流动作场,即于开演前先悬挂布置,称为“收拾”。

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考

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考

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考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考晋语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方言,它在当时的语言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曲艺表演家和著名剧作家,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堪称经典。

通过研究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晋语中的一些词汇,进而推测晋语的一些特点。

首先,晋语中存在很多形近字。

在《窦娥冤》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但说杀儿之证,屋漏之婚。

”其中,“证”和“漏”两个字音形相近,都是以-ou音结尾,这在晋语中比较典型。

晋语的发音特点是不区分轻声和阳声,而以中高音不尖、不散漫为主,所以造成了形近字的现象。

同时,晋语中的字音变化较大,也导致了形近字的出现。

其次,晋语中存在很多口语词汇。

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一直以反映民间风俗和生活为特色,因此他所使用的词汇也较多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

比如在《窦娥冤》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老爷可有冲仿在此?”其中,“冲仿”一词是晋语中的一个俗语,意为虚伪、假装。

晋语中的口语词汇丰富多样,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态度,还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景。

此外,晋语中还存在很多特殊的词汇。

晋语作为一种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自然存在一些差异。

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正是通过使用这些特殊的词汇,更好地表现晋语的独特性。

比如在《马丹阳》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那马铃的是句姥姥。

”其中,“句姥姥”一词中的“句”是地方方言中的一个词,意为姥姥,体现了晋语的特殊词汇。

通过对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的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晋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在古代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晋语以其形近字、口语词汇和特殊词汇等特点,展现了古代晋地的语言风貌和民众的生活习惯。

通过对晋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语言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不仅在戏剧创作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研究晋语方言和古代汉语语言的历史演变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们应该重视关汉卿戏剧所见晋语词汇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古代文化综上所述,关汉卿戏剧作品中所见的晋语词汇在古代舞台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戏曲的术语

戏曲的术语

戏曲的术语戏曲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里面的术语可老有意思了。

就说这“亮相”吧。

您想啊,演员在台上那么突然一定住,眼睛一瞪,姿势一摆,就跟时间突然静止了似的。

这可不是简单的站着,那是在告诉观众,“嘿,看我呢,我现在可有故事要讲啦”。

这亮相就像是戏曲的招牌,一亮相,观众心里就有底了,知道这个角色是个啥脾气。

就像那京剧里的武生,亮相的时候虎虎生威,那眼神就跟能射出箭似的,一下子就能把那种英雄气概给亮出来。

还有“念白”。

这念白可不是咱们平常说话那么简单。

它可有韵味了,有韵律,就像是唱歌一样。

有时候听着那演员念白,就感觉像在听一段古老的故事被慢慢诉说着。

像越剧里的念白,软软糯糯的,就像江南的小桥流水一样,温柔得很。

要是京剧的念白呢,那可就大气多了,字正腔圆,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重地敲在鼓面上,特别有力量。

“行头”也是个很有趣的术语。

那可是演员们在台上的“宝贝”。

行头包括了衣服、帽子、配饰啥的。

您瞧那一身行头穿上,角色立马就鲜活起来了。

旦角儿那花花绿绿的衣服,配上漂亮的头饰,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一样。

老生的行头呢,一看就是那种有故事的长辈,透着一股稳重劲儿。

不同的颜色、样式的行头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就说那红色,一般就是年轻的、喜庆的角色穿的,像新娘子之类的;黑色呢,很多时候就是那种严肃的、有威严的角色的打扮。

再说说“跑龙套”吧。

可别小瞧了跑龙套的,虽然他们在台上没几句台词,但是那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盖房子的小砖头,一块一块堆起来才有了整个建筑呢。

他们在台上跑来跑去,烘托着主角的气氛。

有时候看着他们那整齐的步伐,认真的小模样,也特别有意思。

戏曲里的术语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

每一个术语背后都藏着戏曲的文化和历史。

咱要是了解了这些术语,再去看戏,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是和戏曲里的角色交上了朋友,能更懂他们的喜怒哀乐了。

这戏曲啊,就是靠着这些术语,这些独特的表演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了咱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呢。

白居易诗词中方言词和口语词

白居易诗词中方言词和口语词

白居易诗词中方言词和口语词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言词和口语词。

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语言特点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了更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

以下是一些白居易诗词中的方言词和口语词的例子:
1.“圪蹴”(gēcù):这个词出现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意为“蹲下”。

2.“蹴鞠”(cùjū):这个词出现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意为“踢球”。

3.“唿哨”(hūshào):这个词出现在白居易的《赋得暮雨送杜叟》中,意为“吹口哨”。

4.“趔趄”(lièqie):这个词出现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意为“走路不稳,摇摇晃晃”。

5.“趔趄”(lièqie):这个词出现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意为“跌跌撞撞”。

以上只是白居易诗词中的一些方言词和口语词的例子。

通过这些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地域文化。

如果您有其他关于白居易诗词的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原文出处】方言【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75〜80【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99805【作者】王永炳【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正文】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

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

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 等写法。

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

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见于字典辞书及典籍中,给后来有心于诠释有关词语语义、追溯语源、搜寻旁证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从事研究、诠释元杂剧的方言口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工作,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对“庞居士、婶妗、方头、三姑六婆”等方言俗语及“忽剌孩、答剌罕”等少数民族语词进行诠释工作。

其后有徐渭、王骥德、凌濛初、阎遇五、金圣叹、毛西河等人对《西厢记》等做了注释工作。

就以徐渭的《南词叙录》来说,这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资料的著作。

他早就赏识民间语言的妙用。

他称赞《琵琶记》说:“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同时他把南戏中常用的方言词义条举解释,共收53条。

近年来,随着人们普遍对古典戏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对戏剧语言的诠释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除了顾肇仓、吴晓铃、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等人分别对《元人杂剧选》、《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作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诠释古典戏剧方言俗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书籍和论文。

但是迄今为止,各戏剧注释专书及有关论著中对某些方言语词的注释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阅读古典剧作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方言口语词汇,按现有的注释可能欠妥或不当。

特胪列并论析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01胡哨(忽哨)打哨子打胡哨打唿哨《赵礼让肥》• 2:(强人喽罗打哨科,正末唱)飕飕的几声胡哨。

丨《闹钟馗》• 1:我是鬼大王,平生会打胡哨。

《戏曲词语汇释》解释:撮口作声。

此解不够清楚。

实际上,“打胡哨”的方法是将拇指和食指合并,放入口中,运用胸部呼出的气流使之发生唿哨声。

近代小说中此语词亦常见,如《儒林外史》• 34: “那响马贼数十人,齐声打了一个忽哨,飞奔而来。

”今人仍有此技艺。

02《西厢记》• 3 • 3:毕收拾《琵琶记》• 3:(贴白)你怎么不收拾了心下?I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

丨《宦门子弟错立身》• 4: 奴家今日身已不快,懒去勾栏里去。

(虔)你爹爹收拾去了。

丨《蓝采和》• 1: (净)俺先去勾栏里收拾去。

(又正末云)兄弟,有看的人么?好好候也,上紧收拾。

《近代汉语词典》对《琵琶记》、《西厢记》两例中的“收拾”分别解为“收起,约束”与“解除”,这可说是“收拾” 一般义,是正确的。

其实,这一般义亦见于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也当“收敛”用,如《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二十二年诏……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赢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谷取墉,为寻求之。

”但是,对《宦门子弟错立身》及《蓝采和》两例中的“收拾” 一词的意义,上述各戏剧辞书却付之阙如。

这两例中的“收拾”是古代戏剧的行话。

古时神庙或勾栏舞台都有悬挂布幔的装置,剧团自带布幔流动作场,即于开演前先悬挂布置,称为“收拾”。

03 早起《救风尘》• 3:哦,早起杭州散了,赶到陕西,客火里吃酒,我不与了大姐一分饭来?I《马陵道》• 2:只待早起修了天书,我便早起杀了那厮;晚夕修了天书,我便晚夕杀了那厮。

我务要将他剪草除根, 萌芽不发。

“早起”,《戏曲词语汇释》解作“从前”,《近代汉语词典》解为:“早先,先前”。

二解均误。

其实,“早起”便是“早晨”。

四川安岳、乐至、中江、遂宁一带地方,有人把“早晨”说成“早起”。

比如说:“昨日起”、“今早起”,就是指昨天早晨,今天早晨。

今闽南话也是如此说。

同时,闽南人更把“早起”代“早饭”用,如“我有食早起”,即北京话的:我吃早饭了/我吃过早饭/我已经吃早饭了(视当时的语境而定)。

此外,与此同义的语词有(以下括弧内的文字表示地区):早浪(苏州)、天光(温州、潮汕、海南)、早头(福州)、晨早(广州)、早朝(佛冈、阳山)、朝早(连山、曲江、仁化)、早晨(乐昌)、朝头早(清远、英德、韶关)等等。

剧文中的“早晨”(借当“早饭”)有时也与“晚夕”(借当“晚饭”)相对应。

例如《蝴蝶梦》• 3:哥哥可怜见,一个老的被人打死了,三个孩儿又在死牢内,老身吃了早晨,无了晚夕,前街后巷叫化了些残汤剩饭,与孩儿充饥,哥哥可怜见!在《马陵道》一剧里,“早起”也与“晚夕”相对应。

从而可见,“早起”即“早晨”也。

04添力《琵琶记》• 26:为五娘行孝,交与他添力。

“添力”,《近代汉语词典》释为“送给劳苦者的慰问品。

”此解不妥。

《琵琶记》此出写赵五娘独力为公婆筑坟,感动玉帝,特派猿虎二将前往相助,所以“添力”即“相助”或“助力”,绝非“慰问品”。

05打秋风《牡丹亭》• 13:(生)坐吃三餐,不如走空一棍。

(净)怎生叫做一棍?(生)混名打秋风哩!(净)咳,你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

(生)你说打秋风不好,“茂陵刘郎秋风客”,到大来做了皇帝。

“打秋风”一词,为明代常用口语词。

如冯梦龙《醒世通言》:“他自不会作家, 把个大家事耗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

”戏剧辞书均无解。

这个词语仍流行于现代一些方言中,如吴语今作“打抽丰”或“打秋丰”,是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的意思。

今云南昭通方言中以语言或小技能诈人财物也说“打秋风”。

06弟一第《刘知远》• 1:在村弟一欺良善,没尊卑,不近道理孙大哥第《杀狗记》• 34:阿哥,一喜欢的是你,还是你先进去。

许多戏曲辞书对“弟一” “第一”均无解。

“弟一”即“第一”,今客家话,以及成都、厦门、福州与海南等地方言都把“第一”当成“最”解。

今香港粤语常说:“第一时间”,即最早时间之意。

近年来,新加坡广播机构华语广播员报告新闻时也已用上“第一时间”的词语。

07别卵《宦门子弟错立身》:妇人剜了别,舍人割了卵“别”与“卵”,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提及“妇人剜了别”,并说“别” 即“女阴”,是错别字。

“卵”当指男阴,与“别”对举。

其实,“别”并非错别字,而是禁忌字。

人们为了回避女阴“”这个发音而读成“别”的。

长沙地方“”的本字是“鳖”字。

长沙用“鳖”称女阴好比福建永春人用“龟”字,都取其形似。

这里的“卵”用法也适用于长沙、南昌与黎川等处。

详见李荣1994。

08 《蝴蝶梦》• 3:等我日(滉)你奶奶歪。

“”,女阴。

一般注释家都避开不注。

甚至在原文中用符号代替,如顾肇仓选注《虎头牌杂剧》• 3: “我入你老婆的x心。

尤有甚者,由王学奇主编的《元曲选校注》的《虎头牌杂剧》,索性连“”也省去了,写作:“我入你老婆的心。

”如此省略,大可不必。

09邪魔外道《碧桃花》• 3 :不料孩儿染病在身,医药无效。

老夫想来必有邪魔外道迷着,不得痊可。

丨《范张鸡黍》• 2:此事真假未辨,敢是甚么邪魔外道向你讨祭祀来么?丨《神奴儿》• 4: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

“邪魔外道”,《近代汉语词典》解之为“指妖魔鬼怪。

亦比喻不正当的货色。

”《汉语大词典》中有四解:①指旁门左道;②指不纯正的学说或文字;③妖精鬼怪;④不好的途径或行为。

这些解释全是引申义。

实际上,此语出自佛教。

佛教以一切烦恼、疑惑、贪恋等妨碍修行者为“魔”;将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称为“外道”,故称妨害正道之言行作“邪魔外道”。

《药师经》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妄动,心不自正。

”后引申多指妖孽或不正当门路和途径。

10可可可可的《生金阁》• 1:[金盏儿]诗云:今日买卖十分苦,可可撞见大官府,一个钱儿赚不的,不如关门学擂鼓。

《生金阁》• 3:[牧羊关](白)不想失错了,可可打了相公背上。

《杀狗劝夫》• 4:怎么这尸首可可的在你后门。

《破窑记》:抛彩球招婿聘妇, 可可的打着个贫子。

'可可”,即“恰恰”。

山西稷山口语,云南昭通方言都管“恰恰”叫“可可”。

但是,“可可”安置在句尾,意便不同,是“漫不经心”的意思,即张相所说“言凡事不在意或一切含糊过去”。

例如《射天香》• 2: (钱念科,白)“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

”11兜答兜答逗搭《黄梁梦》• 4:路兜答,人寂寞,山势恶险峻嵯峨。

《盆儿鬼》• 1:路途兜塔[搭],客心寂寞,仓忙煞。

《青山泪》• 4:今日个君王召也长安,避甚道路兜搭。

《东堂老》• 1:[混江龙](白):我如今过去,便不敢提这卖房子,这老儿可有些逗搭,难说话。

《符金锭》• 2:我做媒人兜答,一生好吃虾蟆,若还要我说亲,十家打脱九家。

“兜答”、“兜搭”,《中国民间方言词典》解为“勾搭”与“攀谈”,均不妥。

此词有二解:㈠喻道路崎岖弯曲貌,如《黄粱梦》、《盆儿鬼》、《青山泪》中用例。

㈡谓不率真,难缠,固执,乖僻,如《东堂老》、《符金锭》中用例。

今云南昭通人有此口语。

12蔓菁《西厢记》• 2 • 2:[满庭芳]茶饭已安排定,掏下陈仓米数升,炸下七八碗软蔓菁。

王季思1980说:“北曲[中吕官]有蔓菁菜一词,疑蔓菁盖谓菜。

” “蔓菁菜”简称“蔓菁”,犹如今日称“芥兰菜”为“芥兰” 一样。

“蔓菁菜”,云南昭通人至今当作常蔬,色紫,小者如拳,大者如碗,味甘美,又名诸葛菜,俗传武侯入滇以此随军云云。

有童谣歌曰:“圆蔓菁,扁玉头,好吃罗卜小屁股。

”说明蔓菁菜越圆越鲜嫩可口。

13剌《后庭花》• 3: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花“剌”,语尾助词,无义。

“胡遮剌”即胡扯的意思。

但《戏曲词语汇释》与《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都没有指出“剌”为语尾助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胡遮剌”是一个词。

《琵琶记》• 30: “我为甚胡掩胡遮?”,这里无“剌”,可见“剌”是语尾助词无疑。

14抹搭《倩女离魂》• 2:[拙鲁速曲](魂旦唱)你若是似,贾谊困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显贤达。

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

“抹搭”,《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解为“变心”,其他选本或释为“精神不贯注,怠慢”,或认为“疑是怠慢或变心说”,或解为“眼皮下垂而不合拢”,均似不甚妥。

徐州话“抹搭”义本为“失手”,例如“手一抹搭,把碗打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