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doc
生物学实验设计

生物学实验设计引言生物学实验设计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教案将介绍三个生物学实验设计的案例,分别涉及生物分子、细胞和生态学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案例一:DNA提取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DNA提取实验,学生将了解DNA的结构和提取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实验材料- 香蕉(或其他植物材料)- 盐水- 酒精- 洗涤剂- 烧杯、试管、滴管等实验器材3. 实验步骤1) 将香蕉切碎并放入烧杯中,加入盐水搅拌均匀。
2) 将洗涤剂加入烧杯中,轻轻搅拌,使细胞破裂释放DNA。
3) 将混合液倒入试管中,加入酒精,观察DNA从混合液中沉淀出来。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看到DNA从混合液中沉淀出来形成白色的丝状物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也可以进一步了解DNA的提取方法和结构。
案例二:细胞培养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学生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
2. 实验材料- 细胞培养基- 细胞培养器皿- 细胞培养液- 显微镜- 细胞培养工具(培养皿、离心管等)3.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胞培养基和培养器皿。
2) 从动物组织中取出细胞,将其接种在培养器皿中。
3) 添加适当的细胞培养液,保持细胞的正常生长。
4)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学生可以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细胞培养实验了解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注意事项。
案例三:生态学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生态学实验,学生将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2. 实验材料- 植物种子- 盆栽土壤- 光源- 温度计- 湿度计3. 实验步骤1) 准备盆栽土壤和植物种子。
2) 将植物种子播种在盆栽土壤中,提供适当的光照、温度和湿度。
生物怎么设计实验初中教案

生物怎么设计实验初中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白菜叶片在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液中的变化,了解透明质酸在细胞内的作用。
实验材料:白菜叶片、透明质酸溶液(不同浓度)、显微镜、滴管、玻璃片、移液管、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
1. 将白菜叶片取下并清洗干净,将叶片放在玻璃片上准备观察。
2. 取一些透明质酸溶液,分别用滴管滴在白菜叶片上,保持每组试验的液体量相同。
3. 用显微镜观察白菜叶片在不同浓度透明质酸溶液中的变化,注意观察叶片的变色、涨大等情况。
4. 观察完毕后,记录每组试验的观察结果并拍照留证。
实验要点:
1. 观察时要注意控制透明质酸溶液的浓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可以做多组试验,比较不同浓度透明质酸溶液对叶片的影响。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注意安全。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透明质酸溶液对白菜叶片的影响与浓度有关,透明质酸浓度越高,叶片的表现也会越明显。
透明质酸在细胞内具有保湿、润滑等作用,适量的透明质酸可以帮助细胞保持正常功能。
拓展延伸:
可以进一步探究透明质酸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结合其他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透明质酸在细胞内的作用,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观察性实验。
这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二篇)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二.实验原理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1、器材: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___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___支(每支4.5mL水)、烧杯___个、三角瓶___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___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方案题目:基于生物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生物的研究和利用,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方法和途径,促进生物科技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1. 天然材料的生物创新利用实验:选择一种天然材料,如蜡状物、植物纤维等,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改造与利用,以提高其性能和功能。
例如,将蜡状物与微生物结合,制备出具有吸附污染物能力的生物纤维材料。
2. 新型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实验:选取一种生物材料,如蛋白质、多糖等,通过改变其结构和性质,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材料。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制备出导电性能较好的生物材料,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
3.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优化实验:基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信号转导机制,设计并构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
通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监测和测定,实现对生物体和环境的精确监测和预警。
例如,利用嗅觉受体和荧光探针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气体传感器,用于有毒气体的检测和监测。
4. 生物酶的改造与应用实验:通过对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酶进行改造,以扩展其在生物催化和生物修饰领域的应用。
例如,通过构建突变株,改造酶的底物特异性和催化效率,实现对特定底物的高效转化。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和进展;确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 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并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操作:a. 准备试样和反应体系: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天然材料或生物材料,并配制适当的反应体系。
b. 变量调控:根据实验目的,调整实验中的关键变量,如温度、pH值等。
c.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5. 结果总结与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的: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适用对象:中学生三、时间安排:本实验设计为一次性实验,时间为1-2小时。
四、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显微镜玻璃片3. 水样采集器4. 水样容器5. 水样标本6. 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五、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5人,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和相应的实验器材。
2. 学生使用水样采集器采集水样,并将水样倒入水样容器中。
3. 学生取一小滴水样在显微镜玻璃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调整放大倍数,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特征。
4. 学生借助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辅助识别和记录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种类。
5.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描述所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六、实验评价:1. 学生根据实际观察情况,结合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准确识别和描述所观察到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实验器材,观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3. 学生展示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明确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相互协助,共同探讨水中微生物观察结果。
七、延伸拓展:1. 学生可自行收集水样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水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学生可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变化对其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3. 学生可进行水中微生物的营养链探究,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案实验题目: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对氧气释放的影响实验目的:1.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2.了解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过程;3.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释放氧气的量是否有所区别。
实验材料:1.绿豆苗2.温度计3.双孔塞烧瓶4.生物学笔记本5.叶绿素提取液6.密封容器7.质量天平实验步骤:1.预先准备一定的绿豆苗,保证每组的绿豆苗数量和条件一致。
2.将准备好的绿豆苗分别置于有光照和无光照环境下,进行观察和测量。
3.在有光照条件下,选取两株健康的绿豆苗,放入双孔塞烧瓶中,一株塞住它的孔,另一株不塞孔。
同时连接两个氧气吸附吊瓶,一个吊瓶中盛有水,另一个吊瓶中盛有叶绿素提取液,以用于检测释放的氧气。
4.将塞有绿豆苗的双孔塞烧瓶置于有光环境下,照射一段时间(建议30分钟以上),注意观察充气状态的变化。
5.实验结束后,记录两个吊瓶中氧气的变化情况,测量适量的氧气释放量。
6.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分别改变光照的强度和时间来观察结果是否发生变化。
可以同时设置一个对照组,在无光照条件下重复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是指在光的照射下,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太阳光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释放的氧气来间接推测光合作用的强弱程度。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有光照条件下,绿豆苗能够不断释放氧气;而在无光照条件下,绿豆苗则停止了氧气的释放,甚至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少量二氧化碳。
这是因为在光照条件下,绿豆苗光合作用进行得较为顺利,产生了足够的养料和氧气;而无光照条件下,植物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养料,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以维持生命活动。
实验改进:1.可以继续延长光照时间和改变光照强度,观察植物释放氧气量的变化情况。
2.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对比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程度。
3.可以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溶液以模拟环境变化,观察植物对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光合作用反应。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以观察细胞的颜色变化和形态变化为主要目标:实验名称:洋葱醋液染色法观察细胞颜色和形态变化器材和试剂:1. 鲜洋葱(一个)2. 蓝色苏木精(0.5%)3. 75%酒精4. NaOH(0.1N)5. 显微镜6. 盖片、载玻片、手套、实验台余温器实验步骤:1. 洗净叶片,用刀或剪刀将洋葱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然后将洋葱块放入瓷碗中,加入足量的开水,焯烫2~3分钟。
2. 将焯烫后的洋葱块用筛篮过滤,将多余的水分倒掉。
3. 用镊子取一块完整的洋葱皮,剥下上层的薄膜,然后将薄膜撕成适当大小的小片。
4. 将洋葱皮片置于载玻片上,用刀尖沿片边压住,使其翻转过来。
(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 在洋葱皮片上滴2滴蓝色苏木精,静置约5分钟,然后用吸纸在边缘处擦去多余药液。
6. 加入75%酒精2滴,静置1~2分钟,制片时间要均匀,防止出现暗部和亮部。
然后再用吸纸在边缘处擦去多余药液。
7. 在玻璃片上放入一滴NaOH溶液(0.1N),NAOH能使细胞核膜溶解,细胞核呈色。
8. 将载有洋葱皮片和染料的载玻片倒扣在放有NaOH溶液的盖玻片上,轻轻压实,在余温器中孵育15分钟后取出,做成制片片即可。
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洋葱皮细胞的颜色会因为苏木精和酒精染色而改变,可以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颜色可能不一样。
2. 在加入NaOH之后,花菜细胞核膜会溶解,细胞核呈色。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皮细胞的形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并能体现出细胞壁、细胞质及细胞核的结构。
实验说明:实验中我们选用了洋葱醋液染色法,在蓝色苏木精和酒精共同染色下,可以更明显地显示出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之间的区别,最后在加入0.1N NaOH后,能使细胞核膜溶解,更充分地展现细胞核的结构。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穿戴手套,避免药液溅到眼睛和皮肤上。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叶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叶子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
1. 植物叶子样本(例如:植物叶片、显微镜)
2. 水平切片刀、手套
3. 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4. 布片和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准备植物叶子样本:将一片新鲜的植物叶子取下来,清洗干净后放在工作台上。
2. 制作叶子横切片:戴上手套,使用水平切片刀将植物叶子横切成薄片。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取一个叶子横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后用另一个载
玻片盖住,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学生可以调节显微镜镜头来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
4. 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让学生观察叶子上的不同细胞结构,如表皮细胞、气孔、叶脉等。
5. 讨论叶子的功能:通过观察叶子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叶子的功能,如光合作用、蒸腾作
用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叶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植物生物学的
认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是有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欢迎参阅。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范文1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二.实验原理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1、器材: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琼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 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
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 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
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1)实验原理: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
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2)步骤: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范文2实验名称: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1、器材: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4.5mL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
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 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10、10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
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6、1)实验原理: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
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2)步骤: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0.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四.实验结果五.个人总结1、在分离实验中,原土样的10-3g/mL浓度中得到5种不同的能够分解淀粉的菌落,经初步淀粉酶实验,1号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号、3号、4号次之,5号最小。
2、在淀粉酶试验中,3号培养基感染杂菌,出现不同菌落,故后面不再对其处理;其它菌种均得到较纯的单菌落,淀粉酶实验结果不变,与上面相同。
3、各种菌落的革兰氏染色中大部分为阳性,菌体形态多为椭圆形趋于杆状,只有4号菌为阴性;5号菌菌落难以挑故过没能进行染色。
4、1号、2号、4号经划线纯化均得到单菌落,5号菌没能划出单菌落;综合分析可以判定,1号菌即为优良的淀粉酶产生菌,即为枯草芽孢杆菌。
5、本次实验遇到一件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实验所用酒精灯的酒精被煤油替换,连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为使用煤油产生大量的黑烟,导致大量颗粒吸附在实验器具上,其气味也难以忍受,故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使用,引起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范文3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
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二)实验步骤:1、临时装片的制作⑴准备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