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江赏析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20集江湖武汉

CCTV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二十集江湖武汉对于今天这个有着水一样质感的城市而言,500多年前汉水的一次改道所成就的辉煌,仿佛只是武汉这个城市刚刚演绎的一段华彩乐章。
晴朗的天空下,矗立着一座城市,准确地说,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在两条江水交汇的地方鼎足而立,这里就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武汉。
每天早晨,武汉街头做热干面的早点摊,可以说是最早忙碌起来的买卖。
这座城市的每一天,也就从热干面开始。
因为长江的穿城而过,所以在许多武汉人的心目中,这个城市的市中心位置就在这滔滔江水之中。
虽说现在武汉交通已经十分发达,可在这江面上往返的轮渡,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不过,两岸城市的景致显然不能和百年前相提并论了。
那栋过去远远就可看见的武汉关大楼,现在也只有在船靠岸时才能分辨出它的模样来。
有“火炉” 之称的武汉,从春夏之交的梅雨时节就开始弥漫着一片湿热,而在梅雨的后面,往往就是长江汛期的来临。
1998年武汉的夏天就是这样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1998年那个夏天武汉街头的暴雨,一开始武汉人也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年都要经历。
然而,距离武汉不远的嘉鱼县牌洲湾溃口,人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特别是在洪水中浸泡9个小时的小江姗被救起的一刹那,至今都是人们心中最深的记忆。
与此同时,在武汉,一对年轻的父母,正在为给刚出生的孩子命名而颇费思量。
殷祚庆(武汉市汉正街服装经销商):住了一个礼拜医院就回来了。
回来叫什么名字——她的朋友都过来看,再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几个,我就提议叫婷雨(停雨)算了,她的朋友就说,婷雨这名子不好记,叫雨婷算了,倒过来念。
就这样改成了雨婷。
巧合的是,雨中诞生的小雨婷,老家正是牌洲湾。
而她和小江姗的命运,就这样由一场大雨相连。
雨婷的父母来自于嘉鱼县牌洲湾,1998年前后在武汉打工。
现在他们终于在汉正街开了一家服装店,成了汉正街的老板。
2005年秋,7岁的雨婷上了小学,在这儿她认识了更多在那个雨季诞生的小伙伴。
探析《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价值建构

影视动漫23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是两部相隔20年,以长江周边地理和人文为主题的纪录片。
从1983年到2004年,受长江滋养的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录片承载着文化与情怀,1983年的《话说长江》让中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依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视角,增强民族自信。
而2004年的《再说长江》则是对《话说长江》的补充与升华,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民族精神。
对比两部影片,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纪录片所承载的历史进程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一、历史悠久的成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因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至今仍保留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可追溯至四川,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可见当时四川已经非常广泛地栽种茶树了。
秦汉以后,历代巴蜀人不仅创造了茶的物质文化,还产生了有关茶文化的精神成果,如诗、词、曲和小说等,使巴蜀茶文化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9年,在成都居住的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明确的饮茶记载。
千百年来,成都这座城市一直浸润在茶的清香之中,四川茶馆素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尤以成都为甚。
在老成都文化中,茶馆文化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文化之一。
《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
遍布街头巷尾的茶馆是成都独特的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在《话说长江》的第六集《成都漫步》与《再说长江》的第九集《水润锦官城》中都有对成都茶馆的叙述。
成都人喝茶讲究“休闲”二字,泡茶馆是成都独特的市井休闲文化,小木桌、竹靠椅、盖碗茶、老虎灶、紫铜壶以及茶博士皆是成都茶馆特有的风格。
在成都的一些旧街老巷,一些老茶客仍是喝着盖碗茶,嗑着瓜子,抽着叶子烟,三两个人凑在一起“摆龙门阵”,自得其乐。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十九集水映三千峰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十九集水映三千峰《再说长江》解说词•第十九集水映三千峰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
张家界人正是沿着流淌的溪水,走到长长的澧水,又从家乡的河水飘到了800里洞庭湖。
在那里,他们才触摸到了那条奔腾在自己心里的长江。
澧水在湖南西北部山脉之中,蜿蜒穿行流进洞庭湖,成为长江的又一支水脉。
澧水发源和流经的地方叫作张家界。
20年前《话说长江》热播时,人们并不知道长江的水脉之上,还有这样一片深藏在大山中的净土。
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张家界优异的生态环境。
说到“界”,当然是指界限、范围,但张家界人讲起来,这“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当中国名山大川几乎被人们踏遍时,张家界却“久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见到它的真面貌。
山中的一群人与张家界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他们都姓张,就住在大山脚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张家界叫青岩山。
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
心寒的留侯张良,隐匿江湖,几经辗转颠簸,来到了青岩山。
他见到这里群山环抱,水量丰沛,民风淳朴,张良便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张氏一脉子孙。
青岩山也改名换姓,叫作“张家界”。
张家界的山地落差很大,处在中国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位置上。
这个位置造就了完美的气候条件,那风、云、雨、雪都愿意在这里停留。
他的名气早已传到张家界以外。
他画的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而是取自于张家界山里的石头,石头研磨成的各色粉末,绘制成独具一格的砂岩石画。
于是,一幅幅取之于自然,又再现自然的作品不断涌现。
李军声(砂岩石画家):这是我在2002年创作的一张天门山画,这天门山是我们张家界之魂。
因为我是土家族的儿子,也是张家界的儿子,更是天门山脚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对天门山有深厚的感情。
李军声的作品中以“天门山”为题材的画,有七八幅之多。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
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
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一、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
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
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
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
《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
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五集一江东去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五集一江东去《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五集一江东去南津关,长江三峡的出口。
这是一道神奇造化的关口,由此向西,高山峡谷连绵不绝,由此往东,地势却宽阔平坦。
流过这个关口后,长江终于冲开一条出路,向着大海,踏上东归之路。
距今2亿年前,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古地中海中。
发生在1.8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使山脉突起,高原呈现。
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凹地,当中湖泽相连,自西向东流入古地中海,形成与今天的长江流向相反的古长江。
距今300万年前,长江流域西部地势进一步抬高,东西两条古长江终于贯通一气,浩浩荡荡流入东海,形成了今天的万里长江。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座和水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水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不断流淌,渗入了每一户人家的生活。
被丽江人奉为神山的玉龙雪山就在古城边,雪水融化后从山上流入古城的每一条小河,然后,汇入了金沙江。
金沙江在历史上曾经被叫作丽水,丽江古城之名就由此而来。
到宋代时,因为在河道中发现了大量的金沙,这段2308千米长的河流才被称为“金沙江”。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1639年,50多岁的徐霞客来到了丽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考订江河源流。
正是这一次地理考察,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长江的认识,为以后江源的探寻指明了方向。
在对金沙江的水文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徐霞客在《溯江纪源考》中首次提出了“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的论断。
从此,金沙江成为长江干流的上源。
直至300多年后,人们沿着金沙江向上游探索,才最终找到了长江的源头。
各拉丹冬雪山的冰川消融之后,化成了众多细小的河流,这就是万里长江的正源,被当地人称为沱沱河。
那种形态独特、密集如网的河流在地貌学中有一个形象的名称——辫状水系。
沱沱河在流淌了370多千米后与当曲汇合,向东南流去形成通天河。
通天河在经过813千米的行程后,在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进入了金沙江。
巴塘河口,通天河和金沙江的分界点。
《再说长江》VS《话说长江》

《再说长江》VS《话说长江》——以《曲水姑苏》与《太湖平原》为例这是两部题材相同的纪录片,这是两部被一道长达20多年的历史鸿沟划开的纪录片。
成功固然不可复制,但是它们却在各自的年代里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虽是同样的题材,却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再说长江》更能为现代观众接受,这不仅因为它唯美而不失生活情趣的画面效果,更在于它是对长江的再度寻访,且内容更加充实集中,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似乎还是对《话说长江》的补白。
当然《话说长江》也很经典,它的一些画面更是对过往的重温。
《再说长江》更为现代观众接受,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拍摄技巧和当代人的收视习惯造成的。
就像新旧《上海滩》一样,这两部纪录片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从画面元素上来看,《话说长江》通过采用了拍摄、动画的方式,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自然风貌,其教育意义也颇为浓厚,如对太湖平原形成历史和气候等状况的简介,间接地向观众灌输了人文地理知识。
而《再说长江》更多地采用实拍,内容更为凝练集中,更隐晦地让观众进行精神上的洗礼。
从内容上来看,《话说长江》只是把苏州融入到太湖平原这个小专题中,而《再说长江》则用一集的篇幅来展现苏州,对《话说长江》中没有涉及的苏州园林以及昆曲以典型的人和事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如昆曲传承人蔡婆婆、顾笃簧的介绍,还有人物采访等。
由于《话说长江》缺乏同期声,解说词占的比例过大且太过抒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产生了距离,不过解说员也通过对话地方式尽可能拉回观众的注意力,而这远不及同期声更能还原生活的真实感。
当然,鉴于历史条件,这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不必在这点上过于苛责。
从拍摄方式来看,在《太湖平原》中的远景和俯拍所占的比重相当多,这大概是为了尽可能展现全貌吧,使得画面更加深远一些。
而《曲水姑苏》中的中景、远景也比较多,与《太湖平原》不同的是:它在拍摄过程中插入了对人的记录,通过人的活动有重点地介绍了苏州的昆曲和园林艺术,使得真实感更强、生活情趣更加浓厚。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三集生命的高原

《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三集生命的高原《再说长江》解说词•第三集生命的高原每当红灯亮起,公路上的车辆都停车等候,公路上一片寂静……反反复复,走走停停,藏羚羊要经过多次试探,为的是确信公路上已经没有了威胁。
朝圣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又迈进了一步。
20年前,藏族僧人扎西昂江沿着青藏公路去拉萨朝圣。
20年后,他又一次踏上朝圣的路,身边却多了一条钢铁之路——青藏铁路。
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达4500米,人们将它称为天路,它在苍莽的“三江源”地区蜿蜒前行。
“三江源”是指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江河的源头地区,总面积31.8万平方千米。
这里,原生态的冰川、湖泊、溪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三条江河的生命之源,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中天然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1994年1月18日,罪恶的枪声打破了荒原的宁静。
那一天,索南达杰在得知一伙盗猎分子正在疯狂猎杀藏羚羊后,带领队员急速赶往可可西里的太阳湖。
这是40岁的索南达杰第12次进入三江源地区的可可西里腹地,在随后激烈的枪战中,索南达杰中弹牺牲,成为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中国政府官员。
索南达杰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人们对藏羚羊、对可可西里的关注。
2000年,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这一中国特有的物种,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羚羊,藏羚羊被列为世界一级濒危动物。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积达8.3万平方千米。
可可西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极外第三大无人区,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中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
虽说可可西里环境严酷,但也会尽显“温柔”一面。
它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并用它5万平方千米的胸怀养育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高原湖泊。
可可西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湖泊密集区之一,它有大大小小的季节性河流50多条,当长江、黄河、澜沧江浩荡奔流时,这些流程只有几千米、几十千米的小河以自由的形态流动着,滋润着可可西里的生命,最后以湖泊为归宿。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摘要:作为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2004年,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开始拍摄。
2006年7月开播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20年后的长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当年的片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
《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关键词:《再说长江》记录方式呈现记忆文化象征历史再现正文:随着《话说长江》的巨大成功,《再说长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从片子的拍摄技术,还是从记录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你是否看过《话说长江》,无论你是否了解长江,这部片子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真正的美,真正的壮。
片子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它的精致的构图,早已超越了他高技术恰如其分的摄影,早已超越了震撼人心的解说,更多的,片子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是触及内心沉淀下来的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摘要:作为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2004年,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开始拍摄。
2006年7月开播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20年后的长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当年的片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
《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
《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关键词:《再说长江》记录方式呈现记忆文化象征历史再现正文:随着《话说长江》的巨大成功,《再说长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从片子的拍摄技术,还是从记录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你是否看过《话说长江》,无论你是否了解长江,这部片子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真正的美,真正的壮。
片子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它的精致的构图,早已超越了他高技术恰如其分的摄影,早已超越了震撼人心的解说,更多的,片子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是触及内心沉淀下来的感动。
1983年,整整23年以前,大型电视专题记录片《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
在当时那个全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这部充满理想主义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文化反思精神的电视作品,立即成为了大众寄托现代化梦想的最好载体。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电视片中的这一曲《长江之歌》几乎被当作了“中国之歌”,在各种公众场合、各种仪式场合、各种激情场合被反复颂唱并作为哪个时代的音乐记忆之一流传至今。
在当时“现代化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话说长江》所创造的40%的收视率,绝不仅仅是一部电视节目的成就,而是中国人现代化梦想所创造的集体奇迹。
正是在这部电视片中,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之一的“长江”,成为了我们认识中国、热爱中国的一个人文地理符号,成为中国之龙从高原之颠奔向蓝色大海的改革开放的一个影像缩影。
23年过去了,今天的长江沿岸,高楼每天在拔地而起,城市在日益扩大,经济生活逐渐繁荣,河流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中国已经从当年那个绝对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相对富裕的,甚至在许多方面相当现代化的国家。
当中央电视台推出《再说长江》大型记录专题片,再次拍摄“长江”这一充满历史和文化象征的河流时,长江20年的变迁就必然地成为了中国20年变迁的一种影像记录,成为我们对于中国的流淌的记忆。
纪录片《再说长江》主题分为自然与人、开拓发展、历史与人文。
总编导李近朱说:“如果《话说长江》是表现20世纪中国的代表作,那《再说长江》就是表现新世纪大变化的新篇章。
20年长江巨变,有人说,记录长江就是记录20年间中国的复兴历程。
《再说长江》正是这20年的时间见证,是20年的影像记录。
这是以高清影像首次呈现的浩浩长江。
以长江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域作为贯穿全片的纵线,提炼多个长江流域主题性内容作为横线。
自2004年开拍,摄制组用2年时间,沿长江拍摄,从长江源头开始一路展现沿岸自然文化遗产及20年间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变,有很多以前从未在电视上出现的影像和动人故事。
摄制组在730余天里,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长江最新影像。
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海拔5800米的大江之源、第一次飞越长江全流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摄、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长江文明的源流、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全景展现长江水系全貌。
”再说长江》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其中的第一篇《大江巨变》主要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变。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体现,给人以亲切感及参与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视纪录片其一,他主题鲜明、深刻。
题目为《大江巨变》,重点就要突出一个“变“字。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而片中就主要以重庆和上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沿岸城市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变“字。
而且全片都在用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紧扣主题,并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受众得体会更深刻。
其二,他表现手法精湛,这是该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着重要讲的一点。
航拍被频繁运用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航拍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充分体现长江的雄伟,而且航拍能将长江的风貌通过镜头真实的呈现在屏幕上。
再有就是对比手法,该片开头时,是一滴水的特写镜头,然后突然切入飞流直下的瀑布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样的水滴的画面在该片的中间部分再次出现,下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啼哭的新生儿,这里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传达给受众一种新生的希望,且同时配以旁白讲述新中国的诞生(这时背景音乐也变得欢快起来),让人感受到新中国的无穷生机。
该片中的这一段充分将蒙太奇、自然音响及特写镜头的表现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该片中的表现手法还用于表现变化。
例如,将20年前《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中同一地点的画面进行比较。
画面显示20年前的朝天门码头抑或是上海浦东的景象,再用但如的手法放入今日这些地方的风貌,让人感叹今日的发展又勾起对往日的眷恋。
但一部电视纪录片光是用发展前后对比画面的堆砌来表现“巨变”,未免显得太空洞,也缺乏说服力,让人觉得是毫无血肉的皮囊。
所以该片中有用许多细节作为补充。
例如,从时尚的角度来剖析人们的生活以表现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前,人们还在追求温饱,根本不知时尚为何物,衣服也是单调的材料、颜色和款式。
改革开放后,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而更多的关心起时尚,这是镜头切换到城市的大街上,一个个打扮的光鲜亮丽的都市女性自信地、快乐的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再次突出了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该片与我们的生活更近,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情感。
其三,该片中还有一个特别指出。
就是当年出现在《话说长江》镜头中的人物,该片找到了其中一些人,记录下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表现改革开放对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拉近了于手中的距离,而且,虽题为“大江巨变”,却没有局限于“变”,而是变大出对没好玩而来的憧憬,这也是该片的一大过人之处。
《再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记录长江的最大的制作,也是对与长江有关的中国命运变化的一次最全景的记录。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再说长江》也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话说长江》。
但应该说,这些仅仅是一种制作成就,一种电视制作历史的成就,而《再说长江》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它以“长江”为线,对当代中国20年变迁进行了一次新的文化记录。
20年,对于长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当代中国、对于生活在这20年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是一轮巨变。
尽管我们现在因为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还很难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出这一轮巨变,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有勇气来记录这轮巨变或者巨变的表象,为我们经历的历史留下一幅草图。
而《再说长江》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记录当代历史影像的责任和勇气。
这部33集的鸿篇巨制,像当年的《话说长江》一样,仍然采用了空间方式来结构全片,从“重上江源”、直到“江海交汇的地方”,带领观众从长江源头走到了生生不息的长江的入海口。
用制作者们的陈述来说,这部电视片,沿长江上、中、下游流向,提炼出统领全片的三大主题。
即:上游——自然与人,中游——水利水患,下游——开放发展。
作为一种人为的结构安排,尽管这种空间的移动已经不具备当年那种从封闭向开放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地理游览的逻辑意义了,但是《再说长江》仍然在与20年前长江影像的参照对比中,通过长江沿岸的历史、人文、现实、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年间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考古新发现、文化新面貌、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命运、环境新局面、江河新景观等,共同创造了人文与地理交融的新“长江文化”所以,“变”是《再说长江》的灵魂,是它对当年《话说长江》的延伸。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长江和长江沿岸的地理地貌的物质改变上,比如当年那虽层峦叠嶂却显得孤傲坚挺的朝天门码头今天已经变得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了;当年那幽静闲适的苏州如今已经是人头攒动的闹市;当年那在压抑中渴望爆发的上海如今已经变得像一个在繁华中挣扎的巨人了;还有长江沿线出现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移民三峡百万移民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以及重庆成为直辖市和上海浦东的开发这些发生在我们这代人眼前的大事件,都被这部电视片作为时代变迁的象征记录下来了。
在电视片中,这些自然的、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是通过外在的的现象来记录的,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形形色色的个人来呈现的。
我们看到画面中的一位南京市民,在当年的《话说长江》的素材中,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载着他3岁的小儿子,而今天的他,儿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私家汽车,过上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汽车”时代的生活;当年年仅11岁的李曦,曾经是新落成的重庆大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而23年后,34岁的他,再次被镜头在同一座桥上捕捉到;而三峡那一个个移民和移民家庭告别故土、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则更是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代价和牺牲……。
电视片中说,“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长江,“如同传统川剧一样,在令人不可思议的变速中表现出不同的脸来”。
其实,这种像变脸一样的快速变化,可能也超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
20年前,当我们还在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样所谓的“老三转”而努力积蓄的时候,当我们几代人还挤在20平米的小房间生活的时候,当我们还把拥有“电视电话”当作遥远的梦想的时候,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自己的汽车,不仅家里有电话,而且还用上了手机、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