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合集下载

Vitalstim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中期报告

Vitalstim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中期报告

Vitalstim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
碍的研究中期报告
研究背景: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健康状况。

目前对于该病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机械辅助、
手术等多种方法,但是效果不一。

近年来,Vitalstim电刺激技术在治疗
卒中后吞咽障碍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证
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Vitalstim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Vitalstim电刺激技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周
期为3个月,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

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但
是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
者的吞咽反射时间明显缩短,吞咽反射强度明显增强,同时也出现了一
定的副作用,如喉部不适感,咳嗽等,但是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对照
组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研究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对患者的适应证
和安全性评估,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接受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的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进行观察比较。

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1]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1%,对照组有效率60.7%,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作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VitalStim电刺激针刺脑卒中吞咽障碍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大,而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我科采用了VitalStim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效率达到了91.1%。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经头颅CT或MIR明确诊断,共112例,其中治疗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为(53.36±6.64)岁。

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为(52.42±8.58)岁。

病程均为10天~12周。

随机将患者分为VitalStim电刺激加针刺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入选条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IR证实;神志清楚,有吞咽障碍;无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和失语。

1.3 排除标准年龄在75岁以上;中风后重度认知障碍者;合并心、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晕针者;无法配合者。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及针刺,治疗组加VitalStim电刺激治疗,每日各1次,电刺激每次1h,针刺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天,具体方法如下:2.1 选穴及针刺方法主穴:舌三针(聚泉、海泉、舌边)、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吞咽穴、水沟、天突、地仓、颊车、承浆等。

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血管意外所致吞咽障碍者的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112例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临床组各56例,均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早期即针对吞咽障碍进行进行康复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疗程一个月。

治疗前后,采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康复组94.6%,临床组76.8%,2组间存在有显著意义的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正规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增加针对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2.1临床组仅采取正规药物治疗依据脑血管病分型参照中国卒中指南予个体化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脑保护,防并发症等常规药物处理。

1.2.2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具体如下:(1)基础训练,每日3次,每次30-45分钟,于早、中、晚饭前进行:主要包括感官刺激和颜面部功能训练。

前者分为a.触觉刺激:统一应用压舌板(接触患者端缠绕无菌纱布)对患者口腔内壁及舌部进行摩擦和拍打b.咽部冷刺激:以无菌棉签蘸取冰水(冻冰+水),反复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舌根和咽后壁,期间嘱患者努力完成主动空咽动作。

c.味觉刺激:统一应用食醋糖水,以棉棒蘸取反复刺激舌部味蕾丰富处。

后者分为a.屏气-发声训练:屏气后发“哈或啊”声,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和软腭清除咽部残留食物的功能。

b.舌肌、咀嚼肌运动:舌前伸、后缩,左右转动,舌尖抵齿,上下左右来回转动,闭口作叩齿及咀嚼20次。

以上训练分别。

c.喉上抬训练:坐位下低头,做主动空吞咽动作。

(2)摄食训练:当达到日本学者才藤分级[2](吞咽功能分级;7级:正常范围,6级:轻度问题,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的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

VitalStim电针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病例报告

VitalStim电针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病例报告

VitalStim电针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病例报告作者:周媛虞乐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19-01【摘要】目的:观察VitalStim电针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确诊为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患者21例,接受VitalStim电针仪治疗,同时接受常规的饮食管理和吞咽训练,治疗前、治疗两个和四个疗程后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式曼恩吞咽能力评估法(MMASA)对患者进行吞咽评定。

结果:四个疗程后患者的吞咽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吞咽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italStim电针对于脑梗塞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VitalStim电针;脑梗塞;吞咽障碍我科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用美国语言病理学治疗专家Freed等研发的表面神经肌肉电刺激仪VitalStim的治疗参数,改造为VitalStim电针仪,治疗21例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取得明显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0岁至64岁8例,65岁至79岁13例;皮质梗塞7例,基底节区梗塞10例,脑干梗塞4例。

均无意识障碍、咽喉部局部病变、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精神症状、出血倾向疾病。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口腔期和咽期吞咽困难的程度,选穴:风池、翳明、供血、治呛、吞咽、提咽穴、廉泉、外金津、玉液等。

局部以 75%乙醇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至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100转/分的捻转手法各约15秒。

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2寸毫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至1.5寸,吞咽、治呛、提咽穴分别直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15秒。

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接通Vitalstim电针仪,同组正负电极应放置在沿颈项部中线两侧排列的针体上,其中双侧吞咽穴不接电极,因为靠近颈动脉窦,以免电流通过颈动脉窦,导致心动过缓。

脑卒中吞咽障碍采用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其吞咽功能影响观察解析

脑卒中吞咽障碍采用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其吞咽功能影响观察解析

注:SWAL—QOL:吞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与治疗前比较,8P‘ 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活质量。神经肌肉电刺激舌骨上及舌骨下肌肉系统,增强与 吞咽相关肌群的力量,从而有利于喉上抬,保护气道,减少误 吸发生;此外,还可缓解患者神经麻痹,促进其正常吞咽模式 形成,改善其吞咽功能,加速口腔内分泌物排出,避免误吸或 咳呛发生。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 极大威胁,现发病患者逐渐呈现年轻化,给社会、家庭带来极 大的压力和负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主要是 指患者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受损,从而导致一系列 症状发生‘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为防止吞咽困难 患者发生误吸或营养不良而采取下胃管鼻饲饮食,但此方法 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家庭带来极大经济及心理负 担。笔者回顾经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综合治

万方数据
主垦匡巫苤查!!!!生!旦筮!!鲞筮!塑』!!婴堂堂堡丛!!堕里!Y也!塑:垒P互!!!!!:!!!:!!:盟!:堡 瘫痪侧面颊部。咽喉期:需将通道I电极A、B水平放置于 患者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C、D需沿着正中线垂直放置于 患者甲状软骨切迹处。将电源打开,并增加I、Ⅱ通道振幅, 并要求患者及时反馈刺激感觉,电刺激强度需以患者自觉咽 部肌肉存在震动感觉为宜。 1.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分别检测两组患者 吞咽功能(采用电视透视下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并观察患者 饮食咳呛情况)和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临床疗效 采用藤岛一郎摄食一吞咽障碍评分表评价¨o,其中基本痊愈: />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 分;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生活质量采用吞咽特 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H o,分值为0—100分, 其中1分为功能很差,100分为功能完全正常。由患者自己

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及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三种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9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组、针刺组。

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心理康复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加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康复组仅给予心理康复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康复组总有效率60.00%,针刺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康复组与针刺组(P5 s,1次饮尽无呛咳或分多次以上饮尽无呛咳为Ⅱ级(可疑),评分为2分;能1次饮尽,但有呛咳为Ⅲ级(轻度异常),评分为3分;分2次以上饮尽、且有呛咳为Ⅳ级(中度异常),评分为4分;常呛咳、难以饮尽为Ⅴ级(重度异常),评分为5分。

1.6临床疗效评定痊愈:吞咽障碍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Ⅲ级及以上[7]。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

各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3组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χ2检验。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

观察组患者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结果:1.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疗效更好,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27-02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约为2000万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30%~6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危害较大,与误吸误咽、营养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肺炎、胃潴留、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关系密切。

有报道显示,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90日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

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主要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功能训练无需医疗器械,落实率高,但疗效常难以让人满意。

本研究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3±4.2)岁,病程3~4日,平均(3.4±0.5)日。

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1例。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平均病程、病变性质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初次发病;②无原发性口腔颌面畸形,无切管切开等可能导致吞咽障碍的病史;③临床确诊为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参照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苏格兰吞咽困难诊断标准确诊;④度过急性期;⑤知情同意;⑥具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无严重的认知障碍,配合能力尚可。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王龙华【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029)008【总页数】3页(P678-680)【关键词】VitalStim电刺激;吞咽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作者】王龙华【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中医医院安吉 313300【正文语种】中文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以往针对吞咽障碍的治疗常采用传统的吞咽训练,可以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但在操作上存在着局限性,依从性较低,增加治疗难度[1]。

电刺激治疗通过神经纤维去极化来收缩咽喉部无力的肌肉,同时可以兴奋脑神经,恢复运动的控制,进而改善患者的症状,且电刺激治疗的局限性低及不良反应少,受患者依赖性较低,已成为目前治疗吞咽障碍常用的方法。

VitalStim 电刺激作为电刺激疗法中的一种,因其便携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3]。

本研究采用VitalStim 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以观察其临床疗效,探索更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于浙江省安吉县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2016 版)》[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CT 或MRI 确诊;(2)经洼田饮水试验证实有吞咽障碍;(3)年龄40~80 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非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2)认知功能障碍及不配合者;(3)存在严重疾病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法2.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吞咽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1-07T11:19:15.7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5期作者:韦慧
[导读]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51%~73%[1],对患者营养摄取、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柳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30例: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可作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83-02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51%~73%[1],对患者营养摄取、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10月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年龄52~75(平均61)岁,男37例,女23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常规治疗,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对照组
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2]:对患者进行寒冷刺激和口腔周围肌肉训练及反复有意识咳嗽、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进食训练。

(1)指导患者进行唇缩回,如抿嘴、撅嘴;并用力闭唇和增加唇闭合时间。

(2)指导患者快速圆唇及唇回缩,如抿嘴、撅嘴。

但每个动作需保持1s,然后再进行张VI、闭口鼓腮吐气动作,再指导患者尝试咀嚼动作,并反复进行,3次/d。

(3)指导患者学习舌操,并训练其舌向各个方向进行运动,如患者舌不能动,则可使用压舌板按摩其舌部或使用纱布缠裹其舌部,并轻轻进行被动运动。

(4)将长柄喉镜放置于冰水中10s,然后取出轻轻拍打患者两侧咽柱前基底部。

使用棉花沾少量凉开水或柠檬酸轻轻摩擦患者唇、牙龈、牙齿、舌根等处,以诱发患者干吞咽。

使用压舌板或勺子轻轻按压其舌前1/3处。

(5)指导患者进行加强呼吸力量及咳嗽反射能力训练。

(6)指导患者进行进食训练时,可让患者身体保持直立,并稍微向前倾斜20°颈部稍微向前弯曲,以使其舌骨、舌肌张力增加及喉上抬,促进食物可顺利进入其食道内。

本次训练所使用食物均选择糊状食物或半流质性食物,如果冻、菜泥等。

每次需持续训练20min,2次/d,连续训练14d为1疗程,共训练2个疗程。

1.3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联合Vitalstim治疗仪治疗[2],吞咽康复训练与对照组一致,Vitalstim治疗仪参数:双向方波电流,波宽700ms,固定频率范围30~80Hz,波幅25mA(±10%),小电极,连续性收缩,1次/d,30min/次,14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操作方法:指导患者头部处中立位,口腔期:需将通道I电极A、B水平放置于患者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C、D需放置于瘫痪侧面颊部。

咽喉期:需将通道I电极A、B水平放置于患者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C、D需沿着正中线垂直放置于患者甲状软骨切迹处。

将电源打开,并增加Ⅰ、Ⅱ通道振幅,并要求患者及时反馈刺激感觉,电刺激强度需以患者自觉咽部肌肉存在震动感觉为宜。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采用藤岛一郎摄食一吞咽障碍评分表评价[3],其中基本痊愈:≥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分;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生活质量采用吞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4],分值为0~100分,其中1分为功能很差,100分为功能完全正常。

由患者自己打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状况和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t=17.65,P<0.05)。

3.讨论
吞咽困难影响患者进食,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采用电刺激法,其主要是一种通过预设刺激程序来刺激患者咽部肌肉,从而诱发患者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自主运动,最终起到改善患者被刺激肌肉功能目的[5]。

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有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主要是因为电刺激,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强,被动刺激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结合食物或水刺激,从而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电刺激可作用于患者局部吞咽肌群,并激活其咽部肌肉,促使患者咽部肌肉可正常收缩,最终强化其肌肉协调性,促进患者吞咽反射能力及时恢复[6]。

有效促进正常吞咽功能,利于分泌物排除,减少误吸或咳呛发生。

综上所述,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可作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神经源性吞咽困难的评定和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4):17-18.
[2]陈伟庆,白春梅,马丹.脑卒中吞咽障碍采用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其吞咽功能影响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4):614-616.
[3]夏文广,郑婵娟,朱遂强,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的评价[N].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5):614-619.DOI:10.3870/j.issn.1672-0741.2010.05.007.
[4]黄臻,黄芬,颜海霞,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2):969-973.
[5]黄娣.认知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69-70.DOI:10.3969/j.issn.1673-5110.2011.24.038.
[6]秦炜婧,单涛.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5):369-3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