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产业结构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 , 包括以武汉市为圆
心 , 10i为半径范围内的黄石、 以 0k n 鄂州、 孝感 、 冈、 黄 咸宁 、 仙桃 、 潜江、 天门等 8 个省辖城市, 大冶等 7 个县 级市和 1 个县 , 5 城市圈内部结构体 系为中心城市一城 市一城镇一集镇 , 中心城市有较高 的空间集聚性。武 汉市城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i l y lc t n q o e t n ls ftre id t e d L rn u v d G n o  ̄ce to i d t tu tr . ia y a c ri n lz e r. r e b o a o u t n ay i o h e u r sa o e zC rea i c e in f n u r s cu e F n l , c d n t a ay et c i i a s ns i n n i s y r l o g o h e
究 , 汉城市圈 9 对武 个城市 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 , 并结合武汉城 市圈整体 产业结构 的洛伦兹 曲线和基尼 系数 分析 得出武汉城市 圈 9 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 以及在各个产业 上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 构相似性 的情况 , 在武汉城 市圈 面临迎接 产业 转移和 自 身产业结构调 整双 重任务 的前提下 , 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 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 建议。 结合 关键 词 : 武汉城市圈 ; 区位熵 ; 洛伦茨曲线 ; 基尼系数
武汉2023经济报告

武汉2023经济报告引言武汉是中国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武汉市2023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1. 经济总体情况1.1 GDP增速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武汉市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6.5%。
这一增速相比于去年的5.8%有了明显提升,显示出武汉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产业结构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市经济的三大支柱。
制造业方面,武汉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钢铁等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服务业方面,金融、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2.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2.1 城市建设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在2023年,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包括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市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2023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加大了对地铁、高速公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武汉市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23年,武汉市吸引了大批本地和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创新创业领域。
这些优秀人才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作为内陆城市,武汉市也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023年,武汉市的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
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是武汉市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时,武汉市也加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拓展,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

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我市自身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0年的6.7:44.3:49.0,到2011年调整为2.9:48.2:48.9。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二三一”产业体系。
以后,随着三产业长足发展及所占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7.5%,第二产业比重降至44.9%,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之后,我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应,我市就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271.9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6万人,31年增长了72.3%,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1989年的28.3:41.4:30.3调整为13.6:37.4:49.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之后逐渐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都市农业特色不断凸现。
2002-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速度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0.01.02.03.04.05.06.0增长速度第一产业1978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2%、1.6%、12.0%和3.2%,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都市农业特点越来越突出。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一、概述中部地区是指我国中部地理位置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五个省份。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二、第一产业1.农业中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其中以水稻种植为主。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湖北省也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种植省份之一。
另外,在江西和安徽等省份也有较为广泛的农田耕作。
2.林业中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其中以湖南省和江西省为主要林木生长基地。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尚未达到最优状态,但已经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畜牧业中部地区畜牧养殖也属于重要领域之一,其中以养猪和养鸡为主。
河南省、湖北省等省份的畜牧业规模较大,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第二产业1.制造业中部地区的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以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行业为主。
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徽省合肥市则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
2.建筑业中部地区建筑行业也比较发达,其中以房地产开发为主。
河南省郑州市、湖南省长沙市等城市拥有大量的房地产项目,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能源和矿产资源开采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其中以河南省和湖南省为主要开采区域。
此外,该地区也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在新能源领域具备广阔前景。
四、第三产业1.服务业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部地区服务业也日益壮大。
其中以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为主。
湖南省张家界市、安徽省黄山市等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当地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2.批发和零售业中部地区的批发和零售业也在快速发展,其中以超市、商场等大型购物中心为主。
河南省郑州市、湖南省长沙市等城市拥有大量的购物中心,满足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
3.文化和创意产业中部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以长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为依托加快武汉产业结构调整

l 建设 现 代化 的长 江沿 岸地 区综 合运 输体 系 。 、 针 对 沿 岸地 区缺 少横 贯 东西 的铁 路 和公路 干线 , 、 上
中 、 游 地 区 交 通 发 展 不 平 衡 , 输 结 构 不 合 理 等 问 下 运
起 ,增 强 武 汉 在 新 世 纪 全 国 经 济 发 展 格 局 中 的 竞 争
实 力 , 有特 别 重要 的 意义 。 具
一
、
长 江 经 济 带 开 发 开 放 的 现 阶 段 战 略 重 点 与
西 部 大 开 发 的 战 略 重 点 具 有 高 度 的 一 致 性 长 江 经 济 带 开 发 开 放 和 西 部 大 开 发 都 是 一 个 循 序 推 进 的 长 期 历 史 过 程 。 就 长 江 经 济 带 开 发 开 放 而 言 ,9 0年 代 是 以 浦 东 开 发 开 放 、 三 峡 工 程 建 设 和 重
维普资讯
以长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力依托 加快武汉产业结构调整
一王 留军 李亚乔 石 崇润 田 彬
湖 、 南 水 乡 ) 花 , 面 繁 荣 旅 游 发 展 格 局 。 与 国 江 开 全 这
未 来 几 年 ,长 江 经 济 带 开 发 开 放 处 在 由点 状 开 发 向 轴 线 联 动 推 进 的 转 换 时 期 ,西 部 大 开 发 处 在 基 础 设 施 和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先 行 的 启 动 阶 段 ,这 一 态 势
计划与 市场 20 ・ 02 7
维普资讯
—
——Βιβλιοθήκη —,..,..
以地方财政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1—1 90 1 7 —1 8 2 1 ) 20 8 — 2
1 武 汉 城 市 圈 发 展 概 况
均 GD 也 超 过 2万 元 , 全 国 水 平 接 近 , 其 余 五 市 人 均 P 与 但
P 武 汉 城 市 圈 , 称 “ + 8 城 市 圈 , 是 指 以 武 汉 为 中 GD 均 在 2万 元 以 下 。武 汉 一 城 独 大 的 局 面 说 明 其 对 周 边 亦 1 ” 它 各 心 , 10公 里 为 半 径 的 城 市 群 落 , 包 括 了 武 汉 及 黄 石 、 城 市 的 带 动 力 不 足 , 城 市 产 业 发 展 不 平 衡 。 以 0 它 武 汉 市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分 别 占 城 市 圈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的 鄂 州 、 感 、 冈 、 宁 、 桃 、 江 、 门 八 个 周 边 城 市 。 凭 孝 黄 咸 仙 潜 天
借 其 较 好 的经 济 基 础 、 越 的 自然 资 源 条 件 ,0 8年 武 汉 城 1 、 7 6 、5 4 , “ 、 、 ” 。而 孝 感 、 冈 、 宁 优 20 9 5 . 6 . 呈 三 二 一 型 黄 咸 及 天 门 三 次 产 业 有 均 衡 发 展 的 趋 势 , 一 产 业 占 比 均 超 过 第 市 圈 贡 献 了 湖 北 省 6 . % 的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4 3 的 地 方 15 5. 财 政 收 入 , 载 了 全 省 6 . 的 社 会 商 品 零 售 总 额 , 际 利 2 , 高 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业 仍 是 其 经 济 发 展 的 支 柱 之 承 34 实 O 远 农
一
。
为 突出 。
2 武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现 状 分 析
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根据武汉市1991—2010年的数据,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并且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同,第二次产业贡献最大,第三次产业的贡献仅次于第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的贡献最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促进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武汉市格兰杰因果检验1、引言近年来,围绕“结构调整”主线,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有所加快,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增速加快,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受到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被关心的问题。
2、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2.1 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时要求受检验的变量是平稳的,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则要求非平稳变量是协整的,以避免伪回归。
2.2 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研究2.2.1 指标和样本的选择本文选取1991-2010年武汉市总产值y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x1,x2,x3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数据来源《2011武汉市统计年鉴》),以分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武汉市总产值y和三次产业产值x1,x2,x3分别取自然对数,即lny,lnx1,lnx2和lnx3。
2.2.2 实证分析2、三次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产业贡献率指各次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两指标综合反映了各产业增加值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表3和表4可知,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1991年是负值,从1992开始到1997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最高也只有13.81%,1998年又回到负的贡献率,而从1999年开始持续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基本是处于2%左右,这是很低的水平;同时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总体上是降低的,从1998年开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直处于1个百分点以下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从独特性看,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势幵丌明显。
1、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武汉市“三二一”结构层次还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2、从比较效率看,武汉市劳劢生产率水平偏低。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传统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 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从服务业均衡发展看,武汉市内部结构优势丌突出。
Company Logo
四、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1、从工业化阶段特征看,武汉市产业结构总体符合工业化中后期阶 段特征。
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是城 市化率。 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 段。据此,2009年,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为3.2%,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6.4%和 50.4%,相差只有4个百分点,基本不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合理性评价
-------以武汉为例
地本一班
Company Logo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 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武汉市自身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 ,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二三一”产业体系。 现在,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 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不三产业幵行发展的态势。
青岛、南京、成都、沈阳、大连、宁波、杭州
从趋同性看,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相似 度较高。
1、武汉市不相关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超过0.98。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从区域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对比, 从总体上反应产业的地区结构和分布状况,具有综合性特征。其取值 介于0-1之间,越趋近于1,表示结构趋同度越高,反之,越趋近于0 ,则结构趋同度越低。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2、武汉市及相关城市第一产业占比均丌高。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3、武汉市及相关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4、武汉市及相关城市新兴服务业优势都在逐步凸现。
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增加值1080.49亿元,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6.4%;新兴服务业增加值1249.17亿元,占 53.6%。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于传统服务业。 2005-2009年,新兴服务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传统服务业 趋于下降。
Company Logo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不相关城市比较
种植业丌断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 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 农产品加工形成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新元粮 油、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 、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8大产业集群。
Company Logo
二、三大产业具体变革
Company Logo
Thank you !
Company Logo
2、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武汉市不国际产业结构演迚规律基本一 致。
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由缓慢上升变为迅速上升,最终超过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演变一般规律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在第
3、从经济效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促迚了武汉经济的飞速发展。
Company Logo
五、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压力大 2、第三产业发展丌足,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 3、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 4、产品国际竞争力丌强 5、加工工业效益丌高 6、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
Company Logo
六、解决措施
1、注重城市发展规划,促迚发展不环境相协调。 2、制定合理产业政策,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增量 带劢产业结 构的优化调整。 3、以技术迚步带劢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业技术含量。 发展新型重工业。 4、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不高新技术产业。 5、培植新兴产业。 6、发挥教育大省优势,培养人才。 7、树立品牌意识。
(二)工业 这一发展趋势符合工业化进程 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行业集中度上升。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发展初 期,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重 工业,也占据相当的比例;到 工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 工业化发展中期,重工业加速 发展,比重逐渐上升。
Company Logo
二、三大产业具体变革
(三)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9年武汉市三大产业比例
1 2 3
第一产业 3.2% 第二产业 47.0% 第三产业49.8%
Company Logo
二、三大产业具体变革
(一)农业 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都市农业特色丌断凸现。
1978年 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83.2%、1.6%、12.0%、3.2%。 2009年 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 55.1%、0.6%、25.7%、1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