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5.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借鉴古人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解读《龟虽寿》的词句,分析诗中的韵律、意象等。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要珍惜时光,享受生活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鼓励人们要自信、勇敢地面对挑战。通过深入剖析诗句,让学生领悟到古人对时间、人生的独特见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1.诗中的“龟”代表了什么寓意?为什么诗人会选择龟作为载体?
2.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对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诗歌中的哲理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心得。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龟虽寿》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经典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陈之涓。这首诗以寓意长寿的乌龟为载体,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龟虽寿》,使其体会古人对时间价值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感悟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时间的宝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龟虽寿》

《龟虽寿》

《龟虽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龟虽寿》。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龟虽然寿命很长,但也有死去的一天,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书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龟和寿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龟虽然寿命很长,但也有死去的一天,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课文讲解: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明白龟虽然寿命很长,但也有死去的一天,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道理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7. 背诵课文:让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龟虽寿寿命很长但也有死去的一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作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龟虽寿》,让学生明白了龟虽然寿命很长,但也有死去的一天,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引入、课文朗读、讲解、随堂练习、例题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作业设计让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教案教案:龟虽寿一、教学目标1.了解龟的外形特征,了解龟的生活习性。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护理养殖龟。

3.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照顾动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介绍。

2.龟的饲养方法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龟的模型或模型图片。

3.草、鱼、水等龟的饲养材料。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龟的外形特征,让学生观察龟的图片或模型,询问学生对龟的了解程度。

2. 新知呈现(10分钟)a) 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龟的生活习性,例如龟的进食习惯、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等。

b) 介绍龟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龟。

3. 课堂探究(25分钟)a) 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龟的种类,了解该种类龟的更多信息,例如饲养方法、最适宜的生活环境等。

b)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龟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c)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交流彼此所了解的龟的信息。

4. 实践操作(15分钟)a) 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结果,模拟饲养龟的过程,将提供的材料放入一个容器中,作为龟的生活环境。

b) 学生分工合作,模拟给龟喂食、清洁环境等过程。

5. 总结展示(10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模拟饲养龟的过程,讲解饲养龟的注意事项。

b)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然环境中的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2.听取学生展示时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3.检查学生的观察报告是否详细,并能描述龟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4.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将观察报告制作成海报或PPT,并在班级中展示。

2.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有关龟的资料,拓展对龟的了解。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龟虽寿》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龟虽寿》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龟虽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培养学生对诗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也满含着作者老当益壮、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情感。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释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诗词学习中,学生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虽然六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这首词独具风格,慷慨激昂,通过诗人的辩证思维写出了曹操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诗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辩证思维和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背诵《诉衷情》。

1、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陆游的《诉衷情》,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一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使人读之无奈,闻之悲凉。

然而并非所有的诗人都如陆游一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身处乱世却“挟天子以令诸侯”,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治世能臣,他就是——曹操。

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一说关于曹操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朗读。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品读他的这首《龟虽寿》。

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41页。

七年级语文龟虽寿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龟虽寿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龟虽寿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龟虽寿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龟虽寿教案1龟虽寿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赏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教案课题:龟虽寿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龟虽寿》这首古诗,掌握其中的意义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讨论,表达对龟虽寿的理解以及个人对长寿与人生意义的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龟虽寿》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2. 学习如何分析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掌握用文学语言表达对龟虽寿及长寿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龟虽寿》古诗的课本或手写版本。

2. 黑板/白板和相应的书写工具。

3. 讲解材料和示例古诗分析。

4. 学生讨论和创作活动的准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长寿有什么看法?认为长寿与人生的意义有关联吗?可以举例说明。

2. 导入《龟虽寿》的主题:龟是一个象征长寿的动物,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龟虽寿》,它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核心教学:(30分钟)1. 分发《龟虽寿》古诗的课本或手写版本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

2. 讲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请学生将课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标出,并与他们一起讨论。

3. 古诗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韵律、对仗、比喻等,并通过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和分析。

4. 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朗读古诗,并解释句子的意义。

学生可以与同桌分享自己的解读。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龟虽寿、长寿与人生意义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来进行汇报。

2. 学生个人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长寿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提示。

课堂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和创作的结果,并结合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2. 强调长寿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3. 提醒学生将对龟虽寿的理解和个人思考整理好,以备未来的学习和评估使用。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龟虽寿》,使学生了解古人所倡导的“生命的可贵”这一主题,增强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诗意。

2.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古人对生命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诗意和寓意。

2.理解古人对生命的看法并加以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问题激起兴趣)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回答)学生A:我觉得看到一只小动物出生,然后慢慢长大的过程真的很奇妙。

学生B: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才能和优点,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

学生C:我觉得人生很短暂,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非常好,你们都提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了生命的可贵这个主题。

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

2.预习导学教师: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课文《龟虽寿》的一些有趣之处?学生1:有,我发现这首诗是用了倒叙形式来表达的。

教师:非常好,你说得对。

还有其他人发现了什么有趣之处吗?学生2:我发现整首诗充满了寓意,要借助寿命的长短来描述动物的生命价值。

教师:你们觉得这个寓意有什么含义呢?学生3:我觉得这个寓意是在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它的寿命长短。

3.阅读课文教师:好,我们现在开始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的“云与雨”的寿命有多长?2)诗中的“鳖”寿命有多长?3)诗中的“士”比喻鳖的寿命有多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大家都读完了吗?有没有人想回答上面的问题呢?学生:诗中的“云与雨”的寿命短得无法计算,而“鳖”的寿命可以达到千年,“士”比喻鳖的寿命实际上是永恒的。

《龟虽寿》教案[2]

《龟虽寿》教案[2]

《龟虽寿》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龟虽寿》导入欣赏罢《观沧海》,我们离诗人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地了解曹操,改变对曹操已有的看法,读一首诗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活动2【讲授】写作背景介绍《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

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活动3【活动】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活动4【活动】个性朗读,加深理解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活动5【活动】抓住诗句,还原诗人的本来面目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

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益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
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二)文学常识了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听诗歌朗诵录音
(四)小组合作学习诗
(五)诗句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终了的时候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

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

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六)拓展阅读
听《观沧海》录音,比较和《龟虽寿》的异同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