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一)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一)

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一)传统文化六年级恪尽职守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传统文化的态度,培养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2.难点:如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和现代文化的区别。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和重要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 学生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讨论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向全班做简短的展示。

•快乐问答:老师提问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学生积极回答,回答正确的获得奖励。

4.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由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加深对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写一篇关于该节日的短文,并画出相关的图画。

•下节课展示:要求学生下节课将作业带到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传统文化概念和特点- 传承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根植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土壤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在知识讲解环节,简短明了地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快乐问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同时,作业的布置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大学二则》 (1)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大学二则》 (1)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三、温馨点击:
结合名句,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大学》二则,意味深长,你能背下来吗?
2、“慎独”是什么意思?
五、成长阶梯:
1、你同意选文关于求知和“慎独”的观点吗?
《大学》二则
课题
2《大学》二则
序号
2
授课时间
2010年4月2日
课型
新授
教与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大学》二则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大学》二则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君子必慎其独也
教学策略
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全文。
教后反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
备注
教后反思
让学生了解《大学》二则的原文及译文。
学生背
原文
小组讨论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2. 传统文化经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3. 传统文化礼仪:学习传统礼仪知识,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待人接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了解礼仪规范。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艺术等。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家长评价: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应涵盖历史故事、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内容:赏析《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诗词。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教学内容:学习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如“画龙点睛”、“亡羊补牢”等。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教学内容: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教学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诸葛亮草船借箭”等。

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文、练习题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课时)第1课时: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赏析《静夜思》、《春晓》等诗词。

第2课时:继续赏析《登鹳雀楼》等诗词,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3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学习成语“画龙点睛”、“亡羊补牢”。

第2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第3课时:总结成语学习,进行成语运用练习。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2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典故的基本知识,学习典故“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3.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教学重点:1. 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

3. 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课本、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补充。

3.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传统节日。

二、讲授传统节日(15分钟)1. 春节:教师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主要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2. 中秋节:教师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相关问题。

三、学习礼仪和习俗(20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展示他们的发现并互相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和习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传统节日的图片、PPT等,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他们了解到的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复习(5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3. 教师点评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

2. 学生完成作业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部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业布置,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第1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美好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德才兼备。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二)故事引导
1、讲德才兼备的薛仁贵的故事
2、你如何看待薛仁贵的“才”和“德”
3、你还知道哪些德才兼备的人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其他同同学,同学们问他一些难题,他总是爱搭不理。

班干部竞选时,小明落选了,他很苦恼。

2、你认为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小明想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你有何建议?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德才兼备
六、教学反思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行合一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应该如何运用这句话,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2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重点难点
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故事引导
1、讲以邻为壑的故事
2、同样是治水,为什么白圭不能与大禹相提并论?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雨天一位女士走上公交车,发现座位上有水滴,椅面有点湿。

她皱着眉头走向了另一边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她随手把还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2、这位女士的行为合理吗?
3、生活中你有过“换位思考”吗?说说看。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教学反思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第3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如何与不理解自己的人交往。

二、重点难点
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多沟通。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抱怨、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
(二)故事引导
1、讲孔子的故事
2、你认为孔子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修养的一种境界。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有人不理解你、不认可你的情况,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人不知而不愠
六、教学反思
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伦理思想是其中的精髓,比如他的仁,孝悌,交友,守信等。

这此思想对于减少现今多数人心理道德防线崩溃、道德意识淡薄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侵袭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教师要通过对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4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如何化解矛盾。

二、重点难点
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译文:大海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成就其宏大;高山俊俏挺拔,因为无欲无求才成就其刚强。

(二)故事引导
1、讲林则徐的故事
2、林则徐为自己写对联的目的是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提醒我们要以宽厚包容之心待人。

可是有一对好朋友小容和小刚,却因为一点小事反目成仇。

结合这句名言,你会如何化解两人的矛盾呢?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七、教学反思
学生主体地位一定要凸显。

思品课的知识点部分并不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说的就放开让学生说,教师只要稍加总结即可。

全身心的投入课堂。

要想让学生投入课堂,必须自己先投入课堂,将情感完全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才能进一步的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总体的融入课堂,整堂课才能融洽、流畅。

可以让学生顺着课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想象一下大海的感觉,感受那种平静、安宁,并且可以和下面教学中“宽容带给我们心灵的安宁”相呼应、相联系。

第5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学会客观正确看待问题。

二、重点难点
明白如何客观正确看待问题。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能够听取、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才会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偏听偏信一面之词,就会有失公允,做出错误的决断。

(二)故事引导
1、讲齐威王的故事
2、齐威王是怎样做到“兼听则明”的?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个男孩不小心撞痛了一个女孩。

女孩就哭着向家长说是男孩打了她,结果女孩的家长怒气冲冲地质问男孩的家长。

1、如果女孩的家长了解到男孩是不小心撞痛了女孩,还会这样做吗?
2、你认为女孩家长怎样做才能“兼听”?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六、教学反思
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

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

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第6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学会遇事要考虑后果。

二、重点难点
明白遇到问题要多思考,想清楚后果再施行。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译文:要想谋取利益,必须先考虑可能带来的危害;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考虑到失败的后果。

(二)故事引导
1、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有哪些?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小丽一家与朋友家聚餐,席间大人们都喝了酒。

饭后朋友一家着急回家,可怎么都打不上出租车,情急之下请求小丽爸爸开车相送。

小丽爸爸心想反正酒也没喝多少,为了照顾朋友面子,就痛快地答应了。

如果你是小丽,你会怎样劝说爸爸呢?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