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的译文特色
名篇名译(英译汉)

名篇名译0011.原文: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good.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赏析:原句结构比较特殊("Itis…that…"),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有好处、有坏处,在引申一步就是成了上面的译句。
林佩耵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第68页)还给了几个相同结构的英文句子。
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有人指出。
市面上见到的翻译作品,有好多都带有因理解不正确而产生的低级错误,“信”都谈不上还妄谈什么“达”和“雅”!初学翻译的朋友,在理解原文上当不遗余力。
2.原文:Their languag e was almostunrestr ainedby any motiveof prudenc e.译文:他们几乎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全然不考虑什么谨慎不谨慎。
赏析:如果硬译,译文势必成了“他们的言论几乎不受任何深思熟虑的动机的约束”。
译者本其译,化其滞,将原句一拆为二,充分运用相关翻译技巧,译文忠实、通顺。
3.原文:Get a livelih ood,and then practis e virtue.译文:先谋生而后修身。
(钱钟书译)赏析:原句是祈使句,译句也传达出了训导的意味。
用“谋生”来译“Getalivelih ood",用“修身”来译“practis e virtue",可谓精当。
巧的是,原句七个词,译句也是七个汉字。
4.原文: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 ousnes s of the warm breeze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water.译文:我喜爱那洁净的暖风吹拂在我的皮肤上使我陶然欲醉,也喜爱那清亮的流水把我的身体托浮在水面。
西敏大寺夏济安先生译文

西敏大寺夏济安先生译文(西敏大寺)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l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magnificence of the old pile, and as I passed its threshold it 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 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译文1:在晚秋暗淡而悲哀的一天,当曙光和夜色几乎混而为一,而将这年终酝酿成一片凄凉的时分,我在那威治明士德院里徘徊,消磨了数小时的光阴,在这古屋悲壮的外观上,有种情调是正和那气候相称的;当时,在我跨进门槛的时候,仿佛是走回到古代的境地之中,把自己消失在前朝黑洞洞的影子里。
译文2: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信步走了几个钟头。
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相符;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置身远古世界,忘形于昔日的憧憧鬼影之中了。
两相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夏济安(1916—1965),笔名夏楚、马津等,江苏苏州人。
曾先后就读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
谈霍桑《古屋杂记》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天 下
学术探讨
INSIGHT
谈霍桑《古屋杂记》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文 _ 郭馨遥
摘要 :本文是对夏济安先生的译文进行批评与赏 clergyman,主语是牧师,而不是他的灵柩,应该
但原文本意讲的是西方文化中物质和精神世
析。从不同方面来评析原译文的内容。
是牧师从宅子到公墓。
界的两分,译者在理解时可能受到了中国文化中人
unknown epoch) we beheld the gray front of the old 路旁觅食的那头老白马,也可以在这里吃到几口可
parsonage 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 of black 口的美餐。
ash trees.
“园门里的林荫大路和宅门前的马车道”对
关键词:《古屋杂记》;翻译批评与赏析
夏济安先生在本句末尾增加了“执绋随行”, 鬼阴阳的影响,使这间屋子不再属于人世而成为鬼
这种增词让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当时的情景,因为 的世界,在这一点上与原文作者的本意是有出入的。
文学翻译,尤其是散文翻译,不能单纯地直译, 原文中用了“venerable”一词,增词后更能体现牧
原文 3:ຫໍສະໝຸດ 达了出来。但在一些用词上还有待商榷。在霍桑的
是以源语为中心,而是以译语或目的语为中心,译
The wheel-track leading to the door, as well as the 心中只是敬仰之情,有圣洁的光辉和神秘之感。
文的直译与意译,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不再是评判 whole breadth of the avenue, was almost overgrown
原文 1:
living to pick up along the roadside.
3-文学翻译解析

二、把握原文的风格
风格是什么?布封说:“风格即其人。”福 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 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风格乃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 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 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 他们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述形象等方 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写作和艺术风格,常常 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
参考译文
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 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I quickly wiped them a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 The next moment when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 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ck, 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up again. When he came near the train, 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 After boarding the train with me, he laid all the tangerines on my overcoat, and patting the dirt off his clothes, he looked somewhat relieved and said after a while, “I must be going now. Don’t forget to write me from Beijing!” I gazed after his back retreating out of the carriage. After a few steps, he looked back at me and said,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I, however, did not go back to my seat until his figure was lost among crowds of people hurrying to and fro and no longer visible. 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by Zhu Ziqing
《作者自叙》夏济安和李明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确定无疑了一尽管这种阅读和思考是 的这种道不 清说 不明的爱 好趋 于合理化 。 夏在翻译 时 。 将 此旬拆开来译 , 表达准确。而李译文为“ 尽管 这种阅读和思考是 的这种道不清说不 明的爱好趋于合理化 ” , 表 达清楚 明 了 。 而且使用 了关联 词 , 易于读者 理解 。夏将 “ b r o u g h t
成 就 的 同时 探 讨 翻 译 方 法 。
关键 词 : 忠 实: 风格 ; 赏析
《 作者 自叙》 ( T h e A u t h o r ’ S A c c o u n t o f H i m s e l f ) 的作者 是华 盛顿・ 欧文 。 华盛顿・ 欧文是美国著名 的散文家 和短篇小说家 , 他 以笔记 、 小说和传记而 闻名 , 是美 国最早 的浪漫 主义作家 之一。 他的T h e S k e t c h B o o k是在游 遍英格 兰 、 苏格 兰 、 爱尔 兰的名胜 古 迹后 写 的 . 引 起 了 欧洲 和美 国 文 学 界 的 重 视 , 也 奠 定 了 欧 文 在 美 国文 学史 上 的地 位 ,被 誉 为 “ 美 国文 学 之 父 ” 。T h e A u t h o r ’ S A c c o u n t o f H i ms e l f 是这部 名著 的第 一篇 。 作者从 一个 “ 游” 字 写 起, 娓娓道来 , 逸趣横生 。其文字简练优美 , 句式参差有致 , 其文 字风格既优雅又浅近。
《 作者 自叙》 夏济安和李明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宋 丽 娟 何 大 顺
( 成 都理 工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四川成 都 6 1 0 0 5 9)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中译文片段赏析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中译文片段赏析摘要:《作者自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凡散文都会讲究意境、韵味和文采。
《作者自序》可谓是达到了“形美”、“神美”、“音美”之效果,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灵活而不越轨,自由而有准绳,随意而又精粹。
该文以抒情为主、记叙为辅。
对于这记叙性散文,阅读也好,翻译也好,都要把握记叙线索,通过对人物,事件,场景的分析,去发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切体验,揭示主题思想;对抒情性散文则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要剖析文章的议论和描写,特别是要揭示其中的寓意,从字里行间发现含而不露的感情。
关键词:散文;意境;韵味《作者自序》在国内有多中译本,林纾和魏易、夏济安、高健、隋兵、李明等都对该文进行了翻译。
本文所对比的三位译者,即夏济安、高健和李明在翻译《作者自序》时,对该篇散文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三位译者对译文的处理都比较成功。
从整篇文章的传神达意方面来看,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很好的再现了原文的意韵;从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处理来看,三位译者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I was always fond of visiting new scenes, an d observing 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该句是原文第一句话。
原文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旅游的经历及其真切感受。
第一句话即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对整篇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景、人、俗三个方面的喜好。
从对整段文字的处理来看,夏发挥了中文成语和四字语的优势,将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翻译为“奇风异俗”,较之高“异地人物及其风习”要言简意赅一些。
高译虽然属于一一对应的直译,但夏译的“奇风异俗”与原文仍有差异,不够具体化。
李译则对该句进行分译,即将observe分别译成“见识”和“了解”以便同各自的宾语“人物”和“习俗”进行搭配。
翻译赏析

原文3.The wheel track leading to the door,as well as the whole breadth of the avenue ,was almost overgrown with grass, affording dainty mouthfuls to two or three vagrant cows and an old white horse who had its own living to pick up along the roadside. 原译文:园门里的林荫大路和宅门前的马车道, 杂草蓬生,偶尔会有两三只乌鸦飞来,随意啄 食,在路旁觅食的那头老白马,也可以在这里 吃到几口可口的美餐。 我的译文;园门前的马路上和轨辙里,杂草丛生, 偶尔有几只奶牛来到这里寻找美食,还有一头 老白马在沿着马路觅食 two or three vagrant cows,译成了两三只乌鸦, 我认为这里将奶牛译成了乌鸦,很好的体现了 凄凉的氛围。而我忠实原文,译成了奶牛,并 没有体现出文中索要表达的意思
1.Rough-hewn :粗糙的,粗制的(石头、木材等) 所以原文中的gateposts of rough-hewn stone说的是 石门柱加工粗糙,并未涉及石头纹理的粗细,所以原 译“可是两座粗石雕成的门柱还巍然矗立着”就是不 妥的。在这里,我的译文改为“在路的尽头可以看见 牧师旧宅灰色的门前矗立着两根斑驳的石柱”,用 “斑驳”二字就道出了石门柱做工粗糙的特点。 2.the gate itself having fallen from its hinges at some unknown epoch 这一句中,说的是门从折叶 上脱落下来,而非门拱 3. 原译文只要细读就能发现语句不通,而且空间感 太跳跃,没有顺序。先说说语句不通现象,“路尽头 可以望见牧师旧宅的灰色门前,路口园门的门拱已不 知在哪一年掉了下来”,“路尽头可以望见……”, 我们都应该知道“望见”的后边一定是个名词,而抛 开原译文“望见”后的一系列形容词,最后竟然落到 “门前”二字,也就是说“望见门前”
以夏济安《西敏大寺》为例论经典译文赏析价值

文章标题:《经典译文赏析:以夏济安《西敏大寺》为例》序一引言夏济安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历史为题材,思想深刻,情感真挚。
其中,《西敏大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状况。
对于这篇小说的译文赏析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一、情节细腻展现社会百态夏济安的《西敏大寺》以西敏大寺为背景,通过寺庙内外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世相。
该作品的译文赏析价值在于,能够带领读者深入感受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人情冷暖。
通过对译文的深度理解,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夏济安的深刻思想和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
二、人物形象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在《西敏大寺》中,夏济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遭遇。
这些人物形象在译文赏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译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从而对人性展开深入思考。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和理解,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进而对人生、情感和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文学语言提升审美境界夏济安的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他擅长运用生动的笔触和优美的叙述,使得作品在译文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达和展现。
在译文赏析中,我们有机会领略到夏济安的文字之美,感受到他诗意般的表达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通过对译文的深入阅读和体会,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感受到文学语言带来的愉悦和启迪。
总结与回顾夏济安的《西敏大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其译文赏析价值在于多个方面。
通过对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深入探讨和赏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深度和广度的赏析方式,来更好地感受和领悟其他经典之作所带来的思想和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