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特点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翻译的艺术特征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有四个标志性特征:
1.采用直译的方法;
2.在翻译读者上具有选择性;
3.将翻译视为政治和文化活动;
4.提出复译来击退不负责任的乱译。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小说集
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1.《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3)《药》中讲述了“人血馒头”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

(4)《阿Q正传》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5)《故乡》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1)《祝福》中描述了祥林嫂这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形象。

(2)《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3)《伤逝》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文学的翻译

文学的翻译
文学的翻译
散文翻译 Essay translation
概念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 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文学翻译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了 ‚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 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 上,机趣横生。因此,作为文学翻译,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 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文学翻译还强调了‚忠实、准确‛——这可是 文学翻译的要害,也是基难点所在。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其性 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 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规律不同, 一层不变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就需要进行 调整,在保持‚神韵‛的准则下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 学翻译的‚再创作‛。不如此,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忠实,实 则成了死译、硬译,违背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2、过左的译文 这一类译文的特点是译者自由发挥太大,主观随意性太大,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原则。最突出 的例子莫过于林纾的‚翻译‛——那实际上已不是翻译而是‚编译‛或‚译写‛了。由于林纾有深厚的 文学造诣,其‚译品‛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但那不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是‚译写‛的艺术 了。 《文汇读书周报》最近对《红与黑》的翻译讨论十分热烈,我想在此谈谈个人的拙见。我认为许渊 冲先生的某些观点、译文就带有过左的倾向。不错,文学翻译是要避免‚翻译腔‛。(见1995.5.6《文 汇读书周报》许渊冲先生《从<红与黑>谈起》一文)——即笔者前面说的‚过右的表现‛,但绝不能因 此而‚从心所欲‛,进行‚辉煌的发挥‛。我完全赞同许钧先生的观点,‚翻译家的再创作,有别于作 家的创造,作家创造可以‘从心所欲’,但翻译家的再创造则要‘不逾矩’。‛(见1995.5.6《文汇读 书周报》许钧致许渊冲《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把翻译说成‚戴着镣铐跳舞‛是再准确形象不过 的了,跳舞即再创作,我们绝不能‚挣脱镣铐跳舞‛,那样就不成其为翻译了。 下面看几个实际的例子。许渊冲先生把‚belle‛(漂亮)译为‚山青水秀,小巧玲珑‛,把 ‚mourir‛(死)译为‚魂归离恨天‛,从翻译的角度讲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许先生的译文原作者完全 可以用法文表达出来,而司汤达之所以不如此,总是有其理由,或可看作是其创作风格使然。既然是翻 译总要‚亦步亦趋‛才是。(从该报民意测验结果看出,读者并不太喜欢过左的译文,还是喜欢带点 ‚洋味‛的译文。)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都像上述两个例子那样,事实上,他的不少译文是很出 色的,‚戴着镣铐跳舞‛是跳得很好的。我曾读过他的汉诗英译,认为确实译得不错,并没有像上面那 样‚从心所欲‛,很好地把握了‚度‛的艺术。

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职业。

因为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中英文翻译这一特别的职业。

中英文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翻译时需要根据不同文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下面将针对中英文翻译中不同文体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翻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质量。

一、新闻文体新闻文体是一种严谨、简洁、明快、准确的文体,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的语言组织文化形态。

英语新闻文体追求细节的清晰和把握时事要点,所以英文新闻文体语言简明扼要,句式简单而直接,使读者很容易理解。

相比之下,中文新闻文体要求语云流畅,常用经典的典故或说法来提高新闻文体的文学价值。

在翻译新闻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清晰简明,不要使用繁琐的长句。

2.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出现不恰当、不准确、歧义性强的翻译。

3.对于常用的新闻词汇如headlines,lead,bylines等等,应采用惯用语翻译。

二、科技文体科技文体是一种涉及到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本,其语言特点是见解深刻、术语严谨,所以在翻译科技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使用一致的术语,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2.分清技术术语的主次关系,重要的术语应该被优先翻译。

3.运用丰富的技巧,如对比、举例、解释等,使翻译术语更加清晰。

4.科技文体中常有复杂且含义深奥的语言,译者应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短语和固定词组,来让翻译达到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商务文体商务文体是商业、贸易等方面的语言,其语言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谈判技巧。

在翻译商务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在翻译中出现误解,尽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熟练掌握商业术语的翻译,并能够运用慣用语来达到语言流畅。

3.在翻译商务文体时,需要对目标读者进行了解,才能将商业信息传达到最佳效果。

四、文学文体文学文体是有关文化、文艺、哲学方面的文本,其语言特点是优美、华丽,含义深刻,所以在翻译文学文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抓住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全面解释和阐释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翻译主要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则包括了各种其他类型的翻译,比如商业文件、法律文件、科技资料等。

下面将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要求、挑战等方面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文学翻译在翻译时更加注重译者对原著文学作品语言、风格、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力求忠实还原原著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以确保译文与原著保持一致的文学效果。

而非文学翻译则更加注重准确清晰的表达,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公文文件、科技资料等的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对原著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再现。

而非文学翻译则更加注重对于专业术语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对于行文表达的准确和规范。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有所不同。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原著作品的语言、文化和情感,并将其精准地再现在译文中,以及如何处理原著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等。

而非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对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的对象、特点、要求和挑战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

希望通过对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翻译领域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首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上有所不同。

文学翻译以艺术性为主要特征,其翻译对象通常是文学作品或人文类文本。

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文化和历史内涵,
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原作品的风格、文化差异、语境等。

而非文学翻译则更注重传
达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其翻译对象通常是技术性或商务性的文本,翻译过程更强调符
合行业规范和术语要求。

其次,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翻译目的上也略有不同。

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
者通过翻译作品领略原作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内涵,使原作品的价值得以传承。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作品的情绪和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重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
意境和情感。

而非文学翻译的目的则是为了传递具体的信息和数据,使原文的内容被正确
而完整地呈现出来。

因此,在非文学翻译过程中,术语的准确性和语句的流畅度都是非常
重要的。

总之,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翻译对象、目的和技巧等方
面都存在着不同。

翻译者需要对两者有所了解,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以达到尽可
能高水平的翻译质量。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
忠实
在文学翻译中,忠实是指译者应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包括情感、风格和语言特点等 。同时,还需尊重原文的文体和修辞特点,以保持原作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顺
通顺是指译文应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保持原文忠实性的同时,译者需确保译文 的表达清晰易懂,以便读者理解和欣赏。
文学风格的传达
推动文学创作与发展
引入新元素
翻译将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引入到其他语言和文化 环境中,为文学创作提供 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使文学创作者能够借 鉴和吸收不同文化的元素 ,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素 材和手法。
推动文学创新
翻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有助 于推动文学创新和变革。
影响读者审美与思考方式
文化差异的处理
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 、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文学 作品中常常包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元 素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 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 准确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
VS
跨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 翻译,读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 值,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应保持开放和 包容的心态,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文学翻译的各方面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目录
• 文学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 文学翻译的历史与发展 • 文学翻译的核心概念与原则 • 文学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 文学翻译的评价标准与批评模式 • 文学翻译的实际应用与影响
01 文学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感谢您的观看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不同于小说、诗歌翻译,散文的编排和写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多种难点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特点和难点的角度探讨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1.灵活多变散文翻译不同于固定结构的小说和诗歌,它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更容易使翻译者在翻译时产生死板的感觉。

因此,散文翻译需要翻译者有较高的语感、文化理解和审美素养,使其真实而自然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及情感。

2.简洁明了散文翻译在表达上非常简单明了,意义清晰,一般不太使用复杂的词汇句式。

散文的短小精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给翻译带来了相对困难。

3.生动鲜活散文翻译通常具有生动而鲜活的叙述,通常包括多个情感表达,情感夸张,需要翻译者将这种鲜活感表现出来,让读者在外语文本中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4.思想含蓄散文创作通常将社会态度、文化情感表露于文字之中,因此会呈现出一定的思想含蓄。

这就要求翻译者看懂原意,较为深入的领悟,对于表意就不能都躲在字里行间,而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足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转换文本的语言为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5.自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翻译与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高的自由度。

散文在描述事实之间,更多时候依靠写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反应。

这就要求翻译者深刻了解原文作品,深入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理解并加入自己的感知,自由对译文进行加工,保证译文与原文产生了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

二、散文翻译的难点1.意译散文是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并非只在内容和语言的准确传递上,而是更加重视语感和美感的表达。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有一定的意译能力,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方法以及表现出原文的美感,尽可能传达原作的风格、气质和情感。

因此,要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就必须深入理解原作,合理运用翻译技巧,既保留原文的文化、情感元素又要适应目标语词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1. 引言1.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定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内的两大分支,二者在翻译对象、方法、要求、难度和技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定义上,文学翻译通常指的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的翻译,其目的是将原作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情感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

而非文学翻译则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其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文学翻译强调对原作情感、风格和意义的忠实传达,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美感和文化特色。

非文学翻译则更注重准确性和专业性,需要翻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

文学翻译更偏向艺术性和文化表达,非文学翻译更注重信息传递和专业性。

两者在翻译理念和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翻译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1.2 翻译在文学和非文学领域的应用在翻译领域,文学和非文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方面,翻译者需要将原著的优美语言和情感传达到目标语言中,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意境。

文学翻译常常涉及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理解能力。

而在非文学领域,翻译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

非文学翻译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词汇的熟练掌握。

非文学翻译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文件、合同、报告等。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应用领域上有明显的区别,要求翻译者具备不同的技能与素养。

文学翻译更注重对情感和文学意境的传达,而非文学翻译更注重对信息和专业性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上,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美感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

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
风格的翻译作品。

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

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

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

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

例如: 英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

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

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

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Hypotaxis) 。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矛盾。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将“床前明月光”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技巧。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

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

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

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身壮如牛as st rong as a horse (陈安定,1998 ,P271)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

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 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近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

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