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说课稿

合集下载

精编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精编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提高评价能力。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迁移的分类、影响因素等深入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就学习兴趣而言,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较为关注,对人口迁移这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2.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涉及政策理解、实地调查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学情分析导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1册,主要讲述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人口迁移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本节课首先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人口迁移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__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

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1)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

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

学习兴趣不高。

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

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__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

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

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__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

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__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

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教版人口迁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这一章节。

本章节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人口学、城市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对于学生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章节的教学目标,然后分析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重点,接着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提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历史上和当代的人口迁移模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点。

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两种基本类型: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以及它们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这包括经济因素、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第三部分是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人口迁移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和影响。

评估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包括: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2. 作业和小测验:通过定期的作业和小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人口迁移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与人口流动的区分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教学过程】过渡:接下来进入本节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片花,提问剧中主人公离开西海固去到闽宁镇这种移民搬迁叫什么?主人公为什么要搬迁?设计意图:这样的视频和图片导入,活泼,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

环节二讲授新课我将本节新课分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三部分。

一、人口迁移西海固移民的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地理位置,明确迁居的时间。

补充人口流动概念: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设计意图:人口迁移的概念知识点比较简单,因此引导学生上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时间必须在一年以上和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限。

(2)下列案例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1. 西海固移民搬迁2. 剧中福建来的教授来当地出差一个月教当地人种蘑菇3. 当地农民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

4. 剧中学生在本镇读小学5. 剧中配角到沿海工作定居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在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展示人口流动的概念,创设不同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辨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展示西海固与闽宁镇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概况,请学生阅读课本P9-1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下列问题:2.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3.从人文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4.除了之外,世界上还有哪些人文因素影响人口迁移,试着举例说明?如印巴分治,俄乌战争等。

人口迁移说课稿最终

人口迁移说课稿最终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归纳总结出人口迁移的正负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例对比,明确知道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②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人口迁移学习中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③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是学生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说课稿》教案5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说课稿》教案5 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那么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组织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

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
(1)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

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

学习兴趣不高。

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

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政治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

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

因为我
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政治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

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政治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

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

另一方面,它又是后一章中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突破】1.结合生活具体案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变繁为简。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通过学
生的身边的直接经验的来理解课本上的间接经验。

更好的感知和接受课本的知识。

2.从具体的案例中引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并加以对比,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重难点;特别是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在教学的设计上大胆的将历史材料,政治背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以具体的历史人物经历为支撑点,构建国际人口迁移的完整过程;以具体的古代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

(三)学情分析与对策
1、知识方面: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但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能力方面: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

但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比较欠缺。

3、态度、情感、价值感方面:作为90后,学生们自小生活比较安逸。

在这一课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口迁移案例,试图激发他们当今学生比较缺乏的开放、自由、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轻松快乐但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

我在使用传统的讨论法,对比法的同时又努力体现自己的亮点。

1、预先案——教学案——巩固案模式。

利用预习案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状况。

利用巩固案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相衔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2、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案例呈现中,我先后思考了三种表现形式,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竹简。

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让学生们无形中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外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也适时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后面教学思路部分我会详细介绍我的新课导入。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第一轮有生上课恰逢端午节放假后第一天上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果断的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开场,以端午——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导入本课课题。

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课堂。

【设计理由】
整个导入过程约3分45秒左右,整体略微有点长。

但在我看来却很有必要。

拉家常一样对学生的端午生活的问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离骚》更是高中学生高一阶段的必背诗词。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制的“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作为人类已知可能最早的人口迁移,不仅体现出人口迁移的历史悠久,更在时间的轴线上对后面一系列时间段的人口迁移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时,对于动态画面的捕捉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尽快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可谓“环环相扣,一举数得”。

(二)新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1】给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设计2】实例分析:通过做题更好的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2、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1】以欧,亚,非三个具体的人物真实经历为线索,探究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2】以国际务工信息广告为材料分析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3】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为背景,讨论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设计4】以知情下乡视频和自身经历为案例,对比分析80年代
前和80年代后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

我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将每一个活生生人物的最终命运穿插其中,激励学生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练,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材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不足。

在此,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