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相对论_宇宙与时空_连载_时间的性质_下_

_相对论_宇宙与时空_连载_时间的性质_下_
_相对论_宇宙与时空_连载_时间的性质_下_

第29卷第2期大 学 物 理Vol.29No.2 2010年2月COLLEGE PHYSI CS Feb.2010《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 

《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

λψ

———时间的性质(下)

赵 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8 时间测量的基础———“约定光速”

相对论诞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时间的测量有问题,空间的测量也存在问题.一根尺在不同的地方,长度是否一样,尺子在移动过程中长度会不会改变,都成了需要深思的问题.

哲学家们在探索“时间本质”上所发挥的激情,使时间测量问题更加混乱.不少哲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不同,时间应该属于精神世界.有的哲学家干脆认为时间的度量只能靠“直觉”.然而什么是“直觉”,也很难说清楚,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哲学家的聪明才智虽然给了科学工作者很多启示,但上述把时间归入“精神世界”,把时间度量归入“直觉”的看法,似乎无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对时间性质的研究.

针对上述导致“混乱”的观点,庞加莱在相对论诞生前夜(1900年前后)发表了一些重要看法.庞加莱认为时间的测量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确定“异地时钟”的同时,另一个是如何确定“相继时间段”的相等.他认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能靠“直觉”,而应靠“约定”.

他在《时间的测量》一文中猜测,应该把“光速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作为一条公理.他讨论了用交换光信号来确定两地时间“同时”的问题[15].

1905年,他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再次强调了他对“约定”光的传播性质的观点:“光具有不变的速度,尤其是,光速在所有方向都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公设.没有这个公设,便不能试图测量光速”[15].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在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前很久,爱因斯坦就已认识到“相对性原理”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是应该坚持的基本原理.他也已认识到这将导致电磁理论与参考系无关,以及由此引起的光速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即所谓“光速不变性”.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已经抓住了“相对论”的基础.那么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建立起“相对论”呢?爱因斯坦1922年在日本京都的一次即兴演讲道出了其中的原委[20].他回忆了大约在1905年5月与朋友贝索的一次讨论,当时爱因斯坦正被一个问题卡住.这个问题就是“光速不变性”似乎与力学中的速度叠加法则相矛盾.这个难题爱因斯坦思考了几乎一年,然而毫无结果.他觉得“这真是个难解之谜”.爱因斯坦在京都演讲中回忆道:“这时,伯尔尼的一个朋友(贝索)意外地帮助了我.那是一个明媚的日子,我去访问他,与他进行了如下的谈话:‘最近我有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把问题带到这里来想跟你讨论.’我们谈了很多,我突然明白了.第二天我又去看他,开口就说:‘谢谢你,我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解决的实际上就是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时间不可能被绝对地定义,时间和信号速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爱因斯坦曾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读过并讨论过庞加莱的文章.看来这次与贝索的谈话使爱因斯坦回忆起了庞加莱关于时间与光速关系的论点,这给了他重要的启示,解决了卡住的问题.几周后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就投给了杂志社,文章后面,爱因斯坦向贝索致谢,“感谢他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庞加莱“约定”光速的观点,对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影响.

9 异地时钟的校准———“同时”的定义

“异地时钟的校准”和“相继时间段(绵延)的测量”是时间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庞加莱认为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而且只有通过“约定”才能加以解决.他推测通过“约定”真空中光速的各向同性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

爱因斯坦赞同庞加莱对时间度量的约定论,并在他的相对论中用“约定”的方式定义了异地事件的同时.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测量的科学,有关时间度量的任何约定,都必须使定义在测量上有可操作性.为此,爱因斯坦建议“约定”真空中的光速均匀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爱因斯坦把

62 大 学 物 理 第29卷

庞加莱的猜想具体实践到物理理论中.

在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爱因斯坦给出了“同时性的定义”.他写道[5,6,21]:

“如果在空间的A 点有一个钟,在A 点的观察者只要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记下指针的位置,就能确定A 点最邻近的事件的时间值.若在空间的另一点B 也有一个钟,此钟在一切方面都与A 钟类似,那么

在B 点的观察者就能测定B 点最邻近处的事件的

时间值.但是若无其他假设,就不能把B 处的事件同A 处的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进行比较.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定义了‘A 时间’和‘B 时间’,还没有定义A 和B 的公共‘时间’”.他接着写道:

“除非我们用定义规定光从A 走到B 所需的‘时间’等于它从B 走到A 所需的‘时间’,否则公共‘时间’就完全不能确定.现在令一束光线于‘A 时刻’t A 从A 射向B ,于‘B 时刻’t B 又从B 被反射回A ,于‘A 时刻’t ′A 再回到

A (图2).

图2 惯性系中异地时钟的校准(空间图与时空图)

按照定义,两钟同步的条件是

t B -t A =t ′A

-t B (1)我们假定,同步性的这个定义是无矛盾的,能适用于任何数目的点,并且下列关系总是成立的:

1)假如B 处的钟与A 处的钟同步,则A 处的钟与B 处的钟也同步;

2)假如A 处的钟与B 及C 处的钟同步,则B 、C 两处的钟彼此也同步.

这样,借助于某些假想的物理实验,我们解决了如何理解位于不同地点的同步静止钟这个问题,并且显然得到了‘同时’或‘同步’的定义,以及‘时间’的定义.”

爱因斯坦又写道:“根据经验,我们进一步假设,量

2AB

t ′A -t A

=c

(2)是个普适恒量,即在真空中的光速.

公式(2)可改写为

t A +t ′A

2

=t B (3)

爱因斯坦就把A 钟的时刻

t A =

t A +t ′A

2

(4)

定义为与B 钟的t B 同时的时刻.在平直时空的惯性系中,爱因斯坦用这种方法不仅定义了异地坐标时的“同时”,而且定义了异地静止标准钟的“固有时”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他上面提到的几点假设都没有出现矛盾.

然而,研究表明,如果在平直时空中采用非惯性系,或在弯曲时空中采用任意的曲线坐标系,则爱因斯坦的“假设2”不一定成立.研究发现,只有在时轴正交系(时间轴垂直于三个空间轴)中“同时”才具有传递性(即假设2成立),才能在时空中建立“同时面”,定义统一的时间,使各点的钟保持同步.

10 “同时”具有传递性的条件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朗道等人关于“同时”传递性的讨论,即对爱因斯坦所提的“假设2”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的讨论.

爱因斯坦的“假设2”说,在任何一个惯性系中固定3个钟,如果用上面的方法把A 、B 两处的钟对好,再把B 、C 两处的钟对好,那么A 、C 两个钟就自然对好了.这表示“同时”这个概念具有传递性,全时空可以定义统一的时间.此结论与人们的常识一致,因此没有引起更多的兴趣.

然而朗道等人指出,在弯曲时空中(以及平直时空的非惯性系中)却未必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在弯曲时空的一个参考系中,如果放置3个固定钟,同样可以用爱因斯坦建议的方法来对钟.可以把A 、B 两点的钟对好,再把B 、C 两点的钟对好,但是,这时A 、C 两个钟却往往对不上(

图3).这表示“同时”这

图3 “同时”的传递性(空间图与时空图)

个概念不具有传递性,不能在全时空定义统一的时间.朗道等人证明,只有在时间轴与3个空间坐标轴都垂直的情况下,即所谓“时轴正交”的情况下,A 、C

第2期 赵 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

λψ63

 

两个钟才能自然对好,“同时”才具有传递性,才能在全时空定义统一的时间[8,22224].

狭义相对论通常使用直角坐标,时空的4个坐标轴均两两垂直,当然时轴正交,“同时”自然具有传递性.所以,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2”,在狭义相对论的研究中,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广义相对论中的坐标系是任意的曲线坐标系,一般都不会时轴正交.不过,在大多数时空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时轴正交的坐标系来作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中“同时”具有传递性,可以定义统一的时间.然而,如果在一个时空中找不到这样的时轴正交系,那么就不可能在此时空中定义统一的时间.

因此,在相对论中“同时”这个概念不是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具有传递性的.广义相对论明确地给出了“同时”具有传递性的条件———时轴正交(时间轴必须与3个空间轴都垂直.3个空间轴之间是否相互垂直,没有关系).

11 “钟速同步”与第零定律

“同时”的传递性使我们自然联想到物理学中存在的另一个有关“传递性”的规律———热力学第零定律.第零定律告诉我们“热平衡具有传递性”.3个物体,如果A与B达到热平衡,B与C达到热平衡,A与C就自然达到了热平衡.

“热平衡的传递性”是否与“同时的传递性”有关呢?我们的研究表明,“热平衡的传递性”等价于“钟速同步的传递性”[12,23,24].什么叫钟速同步呢?这就是说,当把B点的钟调到与A点的钟快慢一样(钟所指的时刻不一定一样),再把C钟的快慢调到与B钟一样时,如果C钟与A钟的快慢自然一样了,这就称为“钟速同步”具有传递性(图4).这种传递性的条件,比“同时”具有传递性的条件(时轴正交)要宽松.“同时”要求各钟指示的时刻全一样,而“钟速同步”只要求各钟快慢相同,不一定指示同一时刻.也就是说,“同时”具有传递性的时空,“钟速同步”一定具有传递性,反之则不一定.

研究表明,热力学第零定律保证“钟速同步”具有传递性,或者说,保证时空中一定存在一个“钟速同步具有传递性”的参考系.粗略地说,就是保证“同时”具有传递性,因而在空间各点可以定义统一的时间[12,23,24].

所以说,“同时”这个概念,并不是在任何空间中都存在的,只有在热力学第零定律成立的空间中,它才可能存在.时间这个概念,

并不是在任何时空中

图4 “钟速同步”的传递性(时空图)

都可以统一定义的,只有在热力学第零定律成立的空间中才可以对空间各点定义统一的时间.总而言之,热力学第零定律告诉我们,“同时”是可以定义的,或者说,时间是可以在空间各点统一定义的.

在热力学中,第零定律的作用,是保证温度可以定义.我们惊讶地发现,它也保证时间可以定义.

12 绵延的相等———“时间段”相等的定义

“异地时钟的同时”和“相继时间段(绵延)的相等”是时间研究中的两个重大问题.爱因斯坦在建立相对论时,“约定”真空中光速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从而定义了异地时钟的“同时”.朗道等人进一步指出,只有在时轴正交系中才能保证通过上述“约定”在全时空定义统一的坐标时间,建立同时面.然而,他们都没有讨论同一时钟的“相继时间段相等”应如何定义.

这样,现代物理学中时间与空间的测量建立在两个约定的基础上.一个是约定光速均匀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c,另一个是约定存在保证物理规律简单的好钟.在这两个约定的基础上,可以定义不同空间点的钟“同时”或“同步”,还可以定义绵延的相等,并进一步用光速乘时间定义空间距离.

但是,什么叫物理规律简单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要求在局部惯性系中惯性定律成立,则必须事先定义“标准尺”,有了正确的空间距离,才能通过惯性定律验证钟的好坏,然而,在广义相对论和现代物理学中,空间距离是用“约定的光速”乘上光传播这段距离的时间来定义的.我们看到,定义“时间”要用到“距离”,定义“距离”又要用到“时间”,这里面存在逻辑循环.因此“好钟”定义有它的内在矛盾.

前面谈到,我们建议了一个新的对钟等级:不要求把各点坐标钟的时刻校准一致,只要求把它们的钟速调整同步.我们沿用爱因斯坦-朗道采用的对真空中光传播性质(即光速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的约定,给出了钟速同步具有传递性的条件.

64

 大 学 物 理 第29卷

我们最近强调指出,这一“钟速同步”的方案,不仅可以通过对光速的“约定”,定义异地时钟“钟速”的同步,而且可以通过同一个“约定”(约定光速)来定义任一指定坐标钟“相继时间段(又称绵延)”的相等,从而不仅解决了庞加莱提出的时间测量的第一个问题(即异地时钟同步的定义),而且解决了他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相继时间段相等的定义).这使得我们能够在全时空定义统一的时间(即统一的坐标钟钟速).因此,现代物理学中关于“好钟”的约定是不需要的.我们的这一研究结果补充并发展了庞加莱和爱因斯坦等人关于时间测量的理论[12,25,26].

在上节我们指出,热力学第零定律保证钟速同步具有传递性.现在我们看到,热力学第零定律保证可以不仅在全空间,而且在全时空,定义统一的时间. 

13 “约定光速”等价于“约定时空对称性”

不过,在“好钟”的理论中也存在合理的因素.要求能量守恒定律成立是个好的想法,它反映了时间流逝的均匀性.

事实上,对真空中光速的约定,就是对时空对称性的约定.我们要求真空中光速逐点均匀,相当于要求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又分别对应着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要求真空中光速各向同性,相当于要求空间各向同性,它对应着物理学中的角动量守恒.要求光速不变原理成立,则相当于要求时空存在布斯特(Boost)对称性,也即狭义的洛伦兹变换成立.

我们约定光速是一个常数c,有3层含意,即约定光速均匀、各向同性,而且与光源相对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这就相当于要求时间、空间均匀,空间各向同性,而且具有Boost对称性.也就是说要求时空满足庞加莱对称性.

有引力场的时空不具有整体的庞加莱对称性.然而,测量是局域的,我们只需要约定局部光速,约定光速在每一时空点的邻域均匀各向同性,而且是一个常数c.这一约定对应局域庞加莱不变性.

广义相对论中的测量一定是局域的.我们对钟所用的小步雷达法建立在局域测量的基础上.约定“局域光速”,相当于约定弯曲时空中存在局域庞加莱对称性.这与引力规范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在引力规范理论中,引力场可以看作时空庞加莱对称性局域化而产生的补偿场———规范场.我们这里关于时间测量的讨论,似乎支持广义相对论是一个以庞加莱群为基础的引力规范理论.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下列关系:

对“真空中光速”的约定Ζ对“时空对称性”的约定

约定真空中光速是常数cΖ约定时空具有庞加莱对称性

光速的均匀性Ζ时间、空间平移不变性Ζ能量守恒、动量守恒

光速的各向同性Ζ空间转动不变性Ζ角动量守恒

光速不变原理Ζ时空Boost不变性Ζ狭义洛伦兹变换

对“好钟”的约定,可以看作对“时空对称性”(特别是时间对称性)的约定.均匀流逝的时间,可以保证能量守恒,各种时空对称性,可以保证物理规律简单.而对“时空对称性”的约定,相当于对光速的约定.因此,我们只需约定光速,就可定义异地时钟的同步和相继时间段的相等.“好钟”的存在,不再是一个独立约定,而只是对光速约定的一个推论.

14 热、引力与时间

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热与引力的关系.一方面,热和引力是任何物质都有的两种最普遍的属性.而且,只有这两种属性是任何物质都有的,找不出第三种.另一方面,万有引力不可屏蔽,热运动也不可屏蔽,只有这两种相互作用不可屏蔽,找不出第三种.

热与引力,是维持恒星和星系生存的一对矛盾,一个起排斥作用,另一个起吸引作用,最后达到一定的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通常的热运动停止下来,星体只剩下万有引力的吸引作用而彻底塌缩时,形成的黑洞居然会有温度出现.本章前面的讨论又表明,万有引力作用发展到极端而形成的奇点,与违背热力学第三定律、完全不考虑热效应有关.可见,热与引力具有深刻的本质联系.不能把引力与电磁力、强力、弱力等同看待,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它不仅是时空的弯曲,而且与热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狭义相对论的热力学理论至今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广义相对论的热力学了.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同种物体相比,其温度升高、降低还是不变?现在居然有三种答案,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热学理论至今未能纳入相对论的框架.爱

第2期 赵 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 λψ65

 因斯坦在1905年之后,碰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纳不进

相对论框架的困难.今天我们碰到了类似的困难,并且也许是更大的困难

.

图5 热、引力与时间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与时间有关,上面又谈到引力与热有关,热与时间有关.我们朦胧地

看到一个重要的三角关系(图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讨论表明,热力学的4条定律都与时间的本性有关:第零定律表明,时间是可以定义的;第一定律表明,时间是均匀的;第二定律表明,时间是有方向的;第三定律表明,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结束.

时间就像一条既没有源头,又没有终点的河流,向着特定的方向均匀地流逝着,远看起来,它十分平静,好像“长沟流月去无声”;但近看起来,会发现它有量子效应导致的涟漪、浪花、波涛与飞沫.

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当又一个新世纪来临之际,物理学似乎再次处于重大变革的前夜.建立有限温度的引力理论,搞清楚热、时间与引力之间的三角关系,很可能是新变革的起点.

自然界的秘密是无限的,人类探求知识的能力也是无止境的.我们不禁想起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 ].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3] 诺维科夫I .时间之河[M ].吴王杰,陆雪莹,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戴维斯P C W.关于时间[M ].崔存明,译.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2.

[5] 爱因斯坦A.相对论的意义[M ].李灏,译.北京:科学出

版社,1961.

[6] 爰因斯坦A.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M ].杨润殷,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7] 梁灿彬.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M ].2版.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

[8] 刘辽,赵峥.广义相对论[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9] 卢米涅J -P .黑洞[M ].庐炬甫,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10] B irrell N D,Davies P C W.Quantu m Fields in Curved

Space [M ].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1] 藿金S W.时间简史[M ].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 刘辽,赵峥,田贵花,等.黑洞与时间的性质[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 普里戈金I .从存在到演化[M ].曾庆宏,严士健,马本

堃,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4]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M ].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15] 彭加勒.科学与方法[M ].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16] 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 ].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

[17]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552172.

[18] Poidevin R L.Travels in f our di m ensi ons [M ].Oxford: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9] M isner C W ,Thorne K S,Wheeler J A.Gravitati on [M ].

San Francisco:Free man W H and Co mpany,1973.

[20] 派斯A.爱因斯坦传[M ].方在庆,李勇,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6.

[21] 爱因斯坦A.相对论原理[M ].赵志田,刘一贯,孟昭

英,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2] 朗道,栗弗席兹.场论[M ].任朗,袁炳南,译.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59.

[23] 赵峥.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M ].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 赵峥.黑洞与弯曲的时空[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

[25] Zhao Zheng,Tian Gui 2hua,L iu L iao,et at .How t o de 2

fine the equality of durati ons in measure ment of ti m e [J ].Chin Phys Lett,2006,23:3165.

[26] 赵峥,田贵花,高思杰,等.异地时钟同步与时间的测量

[J ].大学物理,2007,26(11):1.

(全文连载完.该连载内容基本源自作者专著《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欲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原书———编者)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学案

第七章第5节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感受牛顿力学在高速世界与事实的矛盾,知道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知道相对论、量子论有助于人类认识高速、微观领域。 2.知道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知道长度相对性和时间间隔相对性的表达式。 3.了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知道科学真理是相对的,未知世界必将在人类不懈的探索中被揭开更多的谜底。 【课前预习】 一、相对论时空观 1.爱因斯坦两个假设: (1)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形式都是_________的; (2)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是_________的。 2.时间延缓效应:如果相当于地面以v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上的人观察到与其一起运动的物体完成某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τ,地面上的人观察到该物体在同一地点完成这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t, 则Δt=____________。由于1?(v c )2<1,所以总有Δt>Δτ,此种情况称为时间延缓效应。 3.长度收缩效应:如果与杆相对静止的人测得杆长是l0,沿着杆的方向,以v相对杆运动的人 测得杆长是l,则l=_________。由于1?(v c )2<1,所以总有l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4.3.1 同时的相对性 光速相对于所有惯性系中的观测者以不变的速率传播,其惊人的结果是:时间一定是相对的。 1 “同时”的定义 设A 、B 两处发生两个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发出两光信号,若在A 、B 的中心点同时收到两光信号,则A 、B 两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用光前进的路程来测量时间,而这样定义的理由就是光速不变,这样的定义适用于一切惯性系。 2 爱因斯坦理想的 “火车对钟实验” 设有一列火车相对于站台以匀速向右运动,站台上的观测者测得当列车的首尾两点与站台上的A ,B 两点重合时,站台上的A ,B 两点同时发出一个闪光,所谓“同时”,就是两闪光同时传到站台上的中心点C 。但对于列车来说,由于它向右行驶,车上的中点先接到来自车头方(即站台上的A 点)的闪光,后接到来自车尾方(即站台的B 点)的闪光。于是对于列车上中点的观察者来说,A 点的闪光早于B 点。就是说,对于站台参照系是同时的事件,对于列车参照系就不是同时的,即事件的同时性是相对的。 在一个惯性系中的两个同时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观测不是同时的,这是时空均匀性和光速不变原理的一个直接结果。 3 同时的相对性 设在惯性系S 中,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两事件,时空坐标分别为(x 1,0,0 ,t )和(x 2,0,0,t ),则根据洛仑兹变换式(4-4a ),有 2221'11c u c ux t t -- =, 2222'21c u c ux t t --=,即()012 2122 '1'2≠---=-c u x x c u t t 讨论 1 从上可知,在某一惯性系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惯性系中观测则是不同时发生,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同时相对性。同时相对性的本质在于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若u 沿x 轴正方向,且12x x ->0,则0' 1' 2<-t t ,可得出结论,沿

(完整版)人教版物理学史归纳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作用力即合外力;F=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F=kx);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轨道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5、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浅谈科学发展中的肯 定与否定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漫步于时间长河,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萦绕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时空观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这其中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公认的科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力的时空观,下面我就对这二者进行比较,谈一谈人类科学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 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这两个时空观。这两个时空观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牛顿的经典时空观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时空观是以光速c不变为理论基础。 其次,从内容来看这两个时空观。由于二者理论基础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这两个时空观内容的截然不同。这就像种下两个种类不同的种子,那最后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同的。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关系看法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时间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是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保持不变,即时间空间观念与物质运动状态无关。而相对论时空观认为有物质才有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看法也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彼此无关,独立各自。而相对论时空观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两个时间在不同的惯性系看来,它们的空间关系是相对的,时间关系也会是相

对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不可分解的整体,只有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光速c是建立不同惯性系间的时间和空间变换的纽带。 毋庸置疑,事实是唯一的,然而这两个时空观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答案。我们是不是能够肯定一方而否认另一方呢?我认为不能。虽然相对论时空观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我们不能否定牛顿经典时空观。它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十七世纪,牛顿力学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建立了天体力学和应用力学等等。从地面上的各种物体运动到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服从牛顿力学规律,这充分说明了牛顿力学规律的正确性。值得指出的是,牛顿的力学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机器生产准备了科学理论。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十八世纪臻于完善的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毫无疑问,当时这个“科学的基础”的最主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牛顿的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他的方法论使物理学在十八、十九世纪期间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那时理论物理学的纲领或规范。迄至今日,人们关于自然过程的物理认识都可以看作是牛顿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在解释新实验事实时遇到了困难。相对论的提出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揭露了时间和空间某种普遍而新颖的联系,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两个时空观各有其各自的价值,没有谁对谁错,我们不能单纯的肯定与否定。这看似不符合逻辑,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

物理学史6.3 狭义相对论被人们接受的经过

6.3狭义相对论被人们接受的经过 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时难于接受崭新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相当一段时间受到冷遇,被人们怀疑甚至遭到反对。在法国,直到1910年几乎没有人提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最初十几年中也没有得到认真对待。迈克耳孙至死(1931年)还念念不忘“可爱的以太”,认为相对论是一个怪物。英国也不例外,在人们的头脑里以太的观念太深了,相对论彻底否定以太的必要性,被人们看成是不可思议的事。当时甚至掀起了一场“保卫以太”的运动。J.J.汤姆生在1909年宣称:“以太并不是思辨哲学家异想天开的创造,对我们来说,就象我们呼吸空气一样不可缺少”①。1911年美国科学协会主席马吉(M.F.Magie)说:“我相信,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活着的人真的会断言,他能够想象出时间是速度的函数。”被爱因斯坦誉为相对论先驱的马赫,竟声明自己与相对论没有关系,“不承认相对论”。有一位科学史家叫惠特克(S.E.Whittaker)在写相对论的历史时,竟把相对论的创始人归于彭加勒和洛仑兹,认为爱因斯坦只是对彭加勒和洛仑兹的相对论加了一些补充。 爱因斯坦是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不过不是由于他建立了相对论,而是“为了他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主席奥利维亚(Aurivillus)为此专门写信给爱因斯坦,指明他获奖的原因不是基于相对论,并在授奖典礼上解释说:因为有些结论目前还正在经受严格的验证。 普朗克和闵可夫斯基(H.Minkowski)可以说是支持相对论的代表。正是普朗克,当时作为《物理学年鉴》的主编,认识到爱因斯坦所投论文的价值,及时地予以发表。所以人们常说,普朗克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作用量子,二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他的学生劳厄在1911年就致力于宣传相对论,大概也是受了他的影响。闵可夫斯基本是爱因斯坦的老师,1908年发表《空间与时间》一文,把空时-时间合并成四维空间,重新处理了相对论的基本方程,把洛仑兹变换看成是空间-时间四维坐标的变换。这样就可以使相对论的规律以更加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 关于狭义相对论受人们怀疑和反对的情况,可以举电磁质量的实验检验来作些说明(注)。狭义相对论有一重要结果,就是预言电子质量会随运动速度增长。从经典电磁理论出发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因为运动电荷会产生磁场,电磁场的能量增大,相当于质量也增大。经典电磁理论家阿伯拉罕(M.Abraham)假设电子是一个有确定半径的钢性带电小球,它在运动中产生的磁场引起电磁质量,由此推出了电子的质量公式。1901年,实验物理学家考夫曼用β射线的高速电子流进行实验,证实电子的质量确实是随速度变化的。洛仑兹到1904年则根据收缩假说也推出了电子质量公式。后来证明洛仑兹公式与狭义相对论的结果一致。1906年,考夫曼宣布,他的量度结果证实了阿伯拉罕的理论公式,而“与洛仑兹-爱因斯坦的基本假定不相容”。这件事一度竟成了否定相对论的重要依

大学物理第4章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习题解答改

习 题 4-1 一辆高速车以0.8c 的速率运动。地上有一系列的同步钟,当经过地面上的一台钟时,驾驶员注意到它的指针在0=t ,她即刻把自己的钟拨到0'=t 。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她自己的钟指到6 us 时,驾驶员瞧地面上另一台钟。问这个钟的读数就是多少? 【解】s)(10) /8.0(16/12 2 2 0μ=-μ= -?= ?c c s c u t t 所以地面上第二个钟的读数为 )(10's t t t μ=?+= 4-2 在某惯性参考系S 中,两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时间间隔为4 s,另一惯性参考系S′ 以速度c u 6.0=相对于S 系运动,问在S′ 系中测得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各就是多少? 【解】已知原时(s)4=?t ,则测时 (s)56 .014/1'2 2 2 =-= -?= ?s c u t t 由洛伦兹坐标变换2 2 /1'c u ut x x --= ,得: )(100.9/1/1/1'''82 22 2202 21012m c u t u c u ut x c u ut x x x x ?=-?= --- --= -=? 4-3 S 系中测得两个事件的时空坐标就是x 1=6×104 m,y 1=z 1=0,t 1=2×10-4 s 与x 2=12×104 m,y 2=z 2=0,t 2=1×10-4 s 。如果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则S′ 系相对于S 系的速度u 就是多少?S′ 系测得这两个事件的空间间隔就是多少? 【解】(m)1064 ?=?x ,0=?=?z y ,(s)1014 -?-=?t ,0'=?t

0)('2=?- ?γ=?c x u t t 2c x u t ?=?? (m/s)105.182?-=??=?x t c u (m )102.5)('4?=?-?γ=?t u x x 4-4 一列车与山底隧道静止时等长。列车高速穿过隧道时,山顶上一观察者瞧到当列车完全进入隧道时,在隧道的进口与出口处同时发生了雷击,但并未击中列车。试按相对论理论定性分析列车上的旅客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现象就是如何发生的? 【解】S 系(山顶观察者)瞧雷击同时发生,但车厢长度短于山洞长度,故未被击中。 'S 系(列车观察者)瞧雷击不同时发生。虽然车厢长度长于山洞长度,但出洞处先遭 雷击,入洞处后遭雷击,此时车尾已经进入山洞。故未被击中。 4-5 一飞船以0.99c 的速率平行于地面飞行,宇航员测得此飞船的长度为400 m 。(1)地面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长度就是多少?(2)为了测得飞船的长度,地面上需要有两位观察者携带着两只同步钟同时站在飞船首尾两端处。那么这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3)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多远? 【解】(1))(4.5699.01400/12 2 2 0m c u l l =-=-= (2)这两位观察者需同时测量飞船首尾的坐标,相减得到飞船长度,所以两位观察者相距就是56.4 m 。 (3)上的两位观察者相距56.4 m,这一距离在地面参考系中就是原长,宇航员瞧地面就是运动的,她测得地面上两位观察者相距为 )(96.799.014.56/12220m c u l l =-=-= 所以宇航员测得两位观察者相距7.96 m 。 4-6 一艘飞船原长为l 0,以速度v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飞行。飞船内一小球从尾部运

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相对论与时空》的读后感2000字

《相对论与时空》的读后感2000字 当我阅读了《相对论与时空》一书的几个章节后,有些茫然的我突然意识到,理解深奥的相对论也许不是一个文科物理生能力所及的。但我告诉自己,深奥往往正是科学美之所在——深奥意味着抽象,而抽象是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思维的结晶,因此它更趋近真理。深奥使科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不断激起我们的求知欲。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这样一个科学理论,我虽茫然,但仍对其充满好奇。于是,我上网搜集了很多相关信息,希望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相对论。在探索的旅途中,我不时被爱因斯坦这位天才严密精确而又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所震撼。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后者是基于前者成立的。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理论“摩天大楼”的建成,总是始于一砖一瓦的堆砌,相对论也不例外。狭义相对论的前提是爱因斯坦对宇宙的两个假设,其中之一是“所有惯性参照系(即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的系)中的物理规律是相同的”。这里有一个形象的例子:你在站台上等候火车时抛起手中的一个小球,毫无疑问,小球会落回你的手心。而当你在时速160公里的火车中重复刚才的动作时,小球仍然会落回你的手心,而不会被火车给“甩”在后面。这看似显而易见的结论在爱因斯坦看来却是无法直接证明的,因此他只能称之为“假设”。这使我想起我们在答数学证明题时常会犯的错误:我们总是认为有些结论一定是对的,它们不需要证明,因为它们是“常识”、“经验”。而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这样的想法是万万不能有的。科学理论的严密是其正确的必要条件,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必然是脆弱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觉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科技馆中我曾看到过一组“不可能的图片”,它利用的正是人的视觉错觉。同样,人的思维也常常会产生错觉,这时候我们多半是凭着所谓的“经验”行事的。归根结底,思维错觉其实是思维不严密的产物,我认为这也许和人天生的惰性有关——打一个马虎眼,不必刨根问底,省力省心。确实,在日常小事和人际交往中,“难得糊涂”

高中物理学史 人物成就大全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着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 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着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

高中物理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例题解析-文档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例题解析 1.着重体会从绝对时空观无法解释光的传播问题出发,进而提出狭义相对论假设的思想方法. 2.相对论的两个假设无法直接加以验证,但是由它导出的一系列结论却都与实验相符,这种“间接证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3.要紧抓住“两个假设”,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两个“假设”的含义,才能理解应用其他各种相对论效应. 4.要重新科学理解“同时”的含义. 5.注意相对论中各种效应都是相互的. 例如,一把尺子相对地面高速运动时,地面上的观察者测量到尺子的长度变短.如果尺子在地面上不动,而观察者相对于地面高速运动,那么观察者测量到的尺子长度和观察者不运动时相比仍然是缩短的. 时钟变慢的效应也有和“尺缩效应”一样的性质. 6.注意“运动的尺子变短”只是在运动方向上变短,其他方向不变. 【例1】 一只完全密封而不透明的船正在静水中匀速航行,船内的人能够感知船在运动吗?能够测量船的航行速度吗?如果船是加速航行呢? 解析:如果船是真正的匀速航行,船内的人又无法以船外的物体为参考系,则无法感知船在运动,更不可能测量船的速度.这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要求. 如果船是加速或减速航行,船内的人完全可以利用牛顿定律测量出船的加速度,但依然不能测量出船的瞬时速度. 【例2】 根据相对论理论,一尺子相对参考系静止时长为L 0,当它以速度v 匀速运动时,参考系上的人测量该尺子的长度将变为: L =L 022 1c v -(c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1) 称之为长度收缩公式. 如果一观察者测得运动着的米尺长0.5 m(米尺的静止长度为1 m),问此尺以多大的速度接近观察者? 解析:由L =L 022 1c v -得: v =c 20 2 1L L -=c 25.01-=0.87c =2.6×108 m/s. 【例3】 根据相对论理论,如果地球上的时钟走过了时间t ,那么,以速度v 相对地球运动的飞船上的时钟走过的时间t ′则为: t ′=t 22 1c v -(c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2) 通俗地说,就是运动的时钟变慢了. 设想飞船在甲乙两个相距8亿千米的星球间飞行,甲、乙两星球及飞船上各有一个巨大的钟,现飞船相对星球以0.75c (c 是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离开甲星球飞向乙星球,飞船经过甲星球时,三个钟均调整指到3:00整.问,当飞船飞过乙星球的瞬间,飞船内的人看到乙星球上的钟和飞船上的钟分别指向多少? 解析:在乙星球的观察者看来,飞船飞越的时间为:

相对论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摘要: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牛顿经典力学以外的新的理论体系。而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观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让我们明白了牛顿时空观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在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以及明确了光速的恒定性和最大性后这种把时间和空间看做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显然不再正确。本文阐述了在狭义相对论下的时空观。通过分析牛顿时空观的不足之处来说明狭义相对论下时空观存在的道理,并最终阐释狭义相对论的本质即其本质是在牛顿的三维绝对空间上再加一维时间。通过本文的论述,有利于理解狭义相对论神奇而平凡的一面。 关键词:相对论光速不变洛伦兹变换式 牛顿在他的《原理》一书中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的,它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牛顿绝对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和怀疑。在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方程建立后,绝对时空观更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按麦氏方程中存在的常数c,表明电磁波或光在真空中沿各个方向均以不变的速度c传播,这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发生了矛盾。因为据绝对时空观的经典速度合成定理,在不同惯性系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应在各个方向均相同。似乎只有在某一特殊参考系中,麦氏方程才取标准形式,光才在各个方向上均以c传播。人们曾引入“以太”假设,认为“以太”充满宇宙空间并绝对静止,光是“以太”介质中的波动。相应于“以太”的惯性系就是那个特殊参考系。然而,尽管人们赋予“以太”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性质,仍难自圆其说。且反复实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根本发现不了“以太风”。相反却证明了在任何惯性系中光速都是不变的。迈克尔孙和莫雷原本是千方百计地想观察地球的运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他们还认为光是一种在被称为“以太”的媒质中运动的波。这样,它的表现就应该像在池塘表面上运动的水波那样。 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也是在穿过这种以太媒质运动的,很像是一艘在水面上运动的小船。在小船上的乘客看来,小船激起的涟漪朝着小船运动方向向前扩展的速度,要比涟漪向后扩展的速度慢一些,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要从涟漪原来的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把两个速度相加起来。我们把这叫做速度相加定理。但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却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光速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管在哪一个方向上,光的速度都是完全相等的。这个奇怪的结果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想法:也许是非常不巧,在他们进行那个实验的时候,

15.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大学物理》练习题No.15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及动力学基础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静止参照系S中有一尺子沿x方向放置不动,运动参照系S'沿x轴运动,S、S'的坐标轴平 行.在不同参照系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C ]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 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 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 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2. 下列几种说法: (1) 所有惯性系对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等价的. (2) 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 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正确的?[ D ] (A) 只有(1)、(2)是正确的. (B) 只有(1)、(3)是正确的. (C) 只有(2)、(3)是正确的. (D) 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 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静止于惯性系K的xOy平面内,且两边分别与x轴、y轴平行, 今有惯性系K'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相对于K系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从K'系测得薄板的面积为[ B ] (A) a2.(B) 0.6a2.(C) 0.8 a2.(D) a2/ 0.6. 4.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6s,若相对甲以4c/5(c表示真空 中光速)的速率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 A ] (A) 10s.(B) 8s.(C) 6s.(D) 3.6s. (E) 4.8s. 5. (1) 对某观察者来说,发生在某惯性系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的两个事件,对于相对该惯性系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它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否同时发生? (2) 在某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它们在其它惯性系中是否同时发 生? 关于上述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 [ A ] (A) (1)一定同时, (2)一定不同时. (B) (1)一定不同时, (2)一定同时. (C) (1)一定同时, (2)一定同时. (D)(1)一定不同时,(2)一定不同时. 6.圆柱形均匀棒静止时的密度为ρ0,当它以速率u沿其长度方向运动时,测得它的密度为ρ,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标)】

5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 了解尺缩钟慢效应,经历分别以地面为参考系和以μ子为参考系计算μ子寿命的过程。 3. 知道牛顿力学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尺缩钟慢效应、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应用洛伦兹变换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时钟塔的图片。 教师活动: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设想,你以乘坐电车以光速远离时钟塔,你看到的时钟塔时钟的指针应该是怎样的?实际上时钟塔的指针应该是怎样的? 讲授新课 一、相对论时空观 教师活动:讲解狭义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根据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c。人们自然要问:这个速度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一些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实验研究中,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及其他一些实验表明: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光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这与牛顿力学中不同参考系之间的速

度变换关系不符。 在牛顿力学理论与电磁波理论的矛盾与冲突面前,一些物理学家仍坚持原有理论的基础观念,进行一些修补的工作,而爱因斯坦、庞加莱等人则主张彻底放弃某些与实验和观测不符的观念,如绝对时间的概念,提出能够更好地解释实验事实的假设。 教师活动:讲解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 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都可以表示为相同的形式。 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是相同的。 教师活动:讲解同时的相对性。 在经典力学中,时间是绝对的,时间均匀流逝的。两者之间是独立的。 在经典力学的,两个事件在某一参考系中同时发生,那么在其他任意的参考系中这两个事件也是同时发生的。 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也是相对的。 假设一列火车沿平直轨道飞快地匀速行驶。车厢中央的光源发出了一个闪光,闪光照到了车厢的前壁和后壁。车上的观察者以车厢为参考系,因为车厢是个惯性系,光向前、后传播的速率相同,光源又在车厢的中央,闪光当然会同时到达前后两壁。 对于车下的观察者来说,他以地面为参考系,因闪光向前、后传播的速率对地面也是相同的,在闪光飞向两壁的过程中,车厢向前行进了一段距离,所以向前的光传播的路程长些。他观测到的结果应该是:闪光先到达后壁,后到达前壁。因此,这两个事件不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活动:讲解尺缩钟慢效应。 如果相对于地面以v 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上的人观察到与其一起运动的物体完成某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τ,地面上的人观察到该物体在同一地点完成这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t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t ?= (1) 由于v Δτ,此种情况称为时间延缓效应。 如果与杆相对静止的人测得杆长是l 0,沿着杆的方向,以v 相对杆运动的人测得杆长是

高考物理学史(科学家成就)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

高中物理学史-(整理版)

物理第一题常考的物理学史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教案(1)(1)

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知道时空观与参考系的联系。 (2)了解经典时空观及其基本推论,知道牛顿引入绝对时空观的原因。 (3)了解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与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几个推论,知道相对论时空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4)知道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关于参考系和运动的“讨论与交流”,认识惯性系的概念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2)解读并分析教材图5-2-1和图5-2-2,了解绝对时空观与实验事实的矛盾。 (3)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学习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提出假设”。 (4)解读并分析教材图5-2-3和图5-2-4,通过“讨论与交流”理解同时的相对性. (5)对比经典时空观的推论与相对论时空观的推论,认识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了解时空观的变革,从中认识物理学的发展和变革,体会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感受物理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的作用。 (3)感受科学家客观求实、理性追求、批判创新的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启发学生勇于质疑,富于想象,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和发散性。 (4)通过了解时空观的变革,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对自然现象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过程的意义来看,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是不断地追求真理和不断地修正错误,不断地创新。 (二)本节概述 1.本节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