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路与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一、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实质上讲,科普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民生工作,光靠各级科协组织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如何重视,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系。

要成立科普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普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将科普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搭建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列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实施内容,明确工作责任。

二、加强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科普信息化人才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科普信息化建设就不会一事无成。

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

一是整合信息化人才资源,切实加强信息化科普的人才储备,形成合力;二是积极争取技术支持,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开展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对农村村级科普员、城乡科普志愿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使其要好地服务社会。

三、加强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上指出:“要抓住信息化机遇,把握互联网在人们获取信息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建设好新一代数字科技馆,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

根据这一精神,要将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对现有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电子屏、LED科普视频等进行维护更新的基础上,在城市人流密集地段和社区新建一批新颖、坚固的电子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在主要地段建设安装一批联著实业全媒体科普阅览屏,促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科普工作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科普工作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科普工作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1. 前言科普工作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科普工作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科普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进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2. 科普工作现状调研分析2.1 缺乏统一的科普资源整合平台目前,我国科普资源分散、碎片化,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

这导致科普内容无法有效传达给公众,也给科普工作者带来了沟通和合作的困难。

2.2 科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科普活动多以展览、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科普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性使得科普信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科普工作者培训和激励机制当前,科普工作者培训和激励机制相对不完善。

科普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导致其科普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同时,缺乏适当的激励措施,使得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充分发挥。

3. 对策建议3.1 建立科普资源整合平台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科普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和支持。

整合各类科普资源,建立统一的科普平台,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科普内容传播给公众,提高科普信息的传递效率。

3.2 推广创新的科普形式除传统的展览、讲座等科普形式外,应积极推广更多样化、创意性的科普形式,如科普动画、VR科普等,以吸引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加强与媒体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扩大科普信息的传播范围。

3.3 加强科普工作者培训和激励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科普工作者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建立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以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建立科普工作者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彼此学习和经验分享。

4. 结束语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普工作,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公众,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线科普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科普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科普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建立一个在线科普平台变得必要。

本文将提出一种在线科普平台建设方案,旨在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二、平台功能设计1. 科普文章发布平台将提供给科普作者一个发布科普文章的平台,科普作者可以注册账号,并通过平台发布自己编写的科普文章。

文章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科学知识给用户。

2. 科普视频分享平台将提供一个科普视频分享的功能,科普视频制作者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科普视频发布到平台上,与用户分享。

用户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并扩大科学知识的传播范围。

3. 专家答疑交流平台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并设立一个答疑交流的板块。

用户可以在该板块提出问题,并等待专家的回答。

通过专家的解答,用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科普知识。

4. 用户互动社区平台将设立一个用户互动社区,在此社区中,用户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科普知识。

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科学发现、疑问以及对文章和视频的评论和意见。

这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氛围的形成。

5. 积分与奖励机制为了推动用户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平台将设置积分和奖励机制。

用户发布文章、评论、回答问题等行为都将有相应的积分奖励。

积分可以用于兑换平台提供的科普图书、演讲讲座等。

三、平台建设与运维1. 技术架构设计平台的技术架构应采用分布式系统架构,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具体技术选型可以选择使用开源技术栈,如Spring Boot作为后端框架、MySQL作为数据库、Nginx作为反向代理等。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平台应注重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用户数据泄露等问题。

3. 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平台的用户界面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注重用户体验。

通过设计友好的交互界面和提供良好的用户导航,使用户能够更好地浏览和使用平台的功能。

科普平台打造方案

科普平台打造方案

科普平台打造方案背景科普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通过科普工作,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进展,增强科学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途径单一、受众群体局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

因此,需要打造一个科普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信息和服务。

目标本科普平台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公众参与的科普平台;•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高、易于理解的科普信息;•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技文化的传播。

方案平台架构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建议采用以下平台架构:架构图架构图1.信息库:打造一个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信息库,包括科学知识、科技动态、科研成果等。

信息库应当是开放的,可以由专业人员贡献信息,也可以由公众参与贡献。

2.搜索引擎:搭建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检索相关信息。

3.交互平台: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用户可以参与科普活动、提问专业人士、共享科学知识和科技经验等。

4.与其他平台的接口:将科普平台与其他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高校科普网站等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普信息的传播力度。

内容策略1.优化科普内容:科普平台应当提供严谨、实用、易懂的科普内容,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不同形式和层次的科普信息,如文章、视频、图片、动画、漫画等。

2.推广优质内容:优化推广机制,提高优质内容的曝光率,鼓励专业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普爱好者共同参与推广,形成优质内容生态。

3.互动体验:加强互动交流,建立社区,吸引大众参与,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普平台。

运营模式1.商业化尝试:科普平台应该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需要探索不同的赚钱方式,如付费会员、广告、相关产品销售等。

2.依靠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科普平台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项目等,通过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提高平台发展速度和规模。

3.受众引导:科普平台需要在受众中建立口碑,通过社交媒体、广告等渠道,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并推广平台。

2024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

2024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

2024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____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一、前言科普信息化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给公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一种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科普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普信息化的水平和效能,我们制定了以下____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____年科普信息化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科普工作的覆盖面、互动性和参与度,加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推动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

三、重点任务1. 构建科普信息化平台(1)建设科普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类科普资源,包括科普文章、视频、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内容;(2)建立科普专家数据库,便于公众与专家进行交流和互动;(3)推进科普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包括科普展馆、科普基地、科普实验室等,提供更多的科普场所和设备。

2. 开展科普信息化活动(1)开展线上科普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讲解科学知识,提供在线问答环节;(2)组织线上科普竞赛,鼓励公众参与,提高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3)开展科普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多科普信息的传播渠道。

3. 加强科普信息化培训(1)开展科普信息化培训,提升科普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科普知识传播能力;(2)组织科普信息化培训班,面向公众提供科普学习的机会;(3)建立科普信息化培训资源库,提供相关培训教材和课程。

4. 强化科普信息化评估(1)建立科普信息化评估体系,对科普信息化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2)广泛开展科普信息化满意度调查,了解公众对科普信息化的需求和评价。

四、实施策略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科普信息化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2.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科普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招标;3.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科普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4. 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工作者和公众的科普信息化能力;5. 注重创新和实践,鼓励科普信息化平台和活动的创新,开展科普信息化实践。

科普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科普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1. 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组织开展了多场线上线下科普讲座,涵盖了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多个领域。

-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大量科普文章和视频,提高了科普内容的传播效率。

2. 科普内容制作- 编写了多份科普读物,包括科普书籍、手册等,便于公众理解和学习。

- 制作了一系列科普动画和图表,使得复杂知识更加直观易懂。

3. 科普合作- 与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科普工作。

- 参与了多个科普项目,如科技馆展览、科学实验竞赛等,提升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4. 科普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反馈等方式,对科普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 数据显示,科普活动参与度高,受众满意度较好,科普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1. 科普内容深度与广度不足- 部分科普内容较为浅显,未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 科普内容的更新速度不够快,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2. 科普资源分配不均-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科普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

3. 科普人才短缺- 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短期目标(1-3年)1. 深化科普内容- 挖掘深度科普内容,提高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和深度。

- 定期更新科普内容,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

2. 优化科普资源分配- 推动科普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地区和群体间的差距。

- 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的科普服务。

3.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 建立科普人才培训机制,提升科普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 拓宽科普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科普队伍。

二、中期目标(3-5年)1. 提升科普活动质量- 举办更多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

- 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互动性。

2. 拓展科普渠道- 加强与媒体、网络平台的合作,扩大科普内容的传播范围。

- 探索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3. 加强科普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普评价体系,对科普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对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创建几点思考

对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创建几点思考

对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创建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从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并对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共享协调;标准化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一、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1.区域发展不同,导致其建设的不均衡。

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省份,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其底子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手段先进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工作。

比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对全国性的文献平台进行了研究和开发。

加之这些平台的后期建设有资金支持,技术装备先进,服务条件好,他们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和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其他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无法与其相比,其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无论是建设情况还是使用情况,都有待提高。

2.共建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

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或者是非常松散的简单合作,仅仅靠一个合作协议和理事会章程等自我约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也没有法理层的权利,导致科技信息资源的收藏分散、重复,难以形成服务的整体优势。

3.平台标准化水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

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就是平台标准化。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标准化程度相当低,规范标准不一致,各平台从总体设计框架到具体实现的底层技术手段大相径庭,自建数据库五花八门,不具备和其他平台数据库互联的功能,制约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二、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1.科技信息资源的高速增长。

目前每个资源中心的数据库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

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资源中心需要向人们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学术资源信息。

一些专业的资源商也开始提供一些更细致的学术信息,比如经济类、法律类、标准类、教育类、医药类等资源。

科普平台运营方案

科普平台运营方案

科普平台运营方案一、项目概述科普平台是一个提供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普资讯分享的内容平台,旨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理念,推广科学文化,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科普内容平台,通过结合多种形式和渠道的科普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科普服务。

二、目标受众1. 青少年学生:提供有趣、生动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 大众用户:为非科学专业人士提供科学知识普及,扩大科学知识的普及面,提高社会科学素养水平。

3. 科普作者:为科普作家、科学传播工作者等提供一个展示和分享科普作品的平台。

三、平台功能模块及内容1. 文章发布:科普平台将通过专栏、文章、短文等形式发布科普内容,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环境保护、健康知识等。

2. 视频分享:为用户提供科普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向用户传达科学知识。

3. 问答交流:为用户提供科普知识问答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向专家提问,进行科普知识交流。

4. 活动推广:组织举办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展示等。

5. 科普社区:建设一个科普交流社区,用户可以在此发布自己的科普作品、交流心得体会等。

6. 专家资源库: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等专家资源,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知识支持。

四、运营策略1. 内容策划:平台将制定全年度的科普内容策划,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2. 内容生产:聘请专业科普作者、科学博主、科学院所相关专家,编写、制作科普文章、视频等。

3. 互动营销:组织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开展互动营销,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关注度。

4. 推广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内容推广。

5. 用户运营:建立用户数据库,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用户推送个性化科普内容。

6. 资源整合: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科普机构等资源,建立专家资源库。

五、运营规划1. 建设阶段:(1)确定科普平台名称、logo等品牌形象;(2)制定科普平台的功能模块和内容规划;(3)搭建科普平台网站、APP等内容发布平台;(4)邀请专家,制定科普内容策划2. 实施阶段:(1)推出科普平台,开展预热活动,吸引用户关注和注册;(2)逐步推出科普内容,提高用户粘性;(3)组织科普活动,提高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4)建立科普社区,吸引科普爱好者的加入;(5)推广扩散,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提高用户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路与策略涛(科学技术馆,710004)摘要: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科普工作适应当代互联网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科普信息化也是互联网+科普最深刻的涵就是科普信息化平台的资源共享,因此推动科普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容建设、交流建设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最佳的着力点。

虽然互联网有指数级的传播效果,但同样因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任何资源包括信息化平台,都有可能淹没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里。

而要想从海量的信息平台中快速启动,占据制高点,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不仅需要整理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步骤。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科普资源共享种子用户社区属性Thoughts and strateg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science outreachChen Tao(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Xi'an 710004)Abstract: Promoting science outreach informatis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science outreach work to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Internet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nitiativ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formation science is Internet plus the most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cience,scienc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So promoting popular science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oint for the science outreach informatisation. Although the information spread in the Internet is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 any resource includ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is possible to be drown in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e need not only sorting out the ideas of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outreach information platform but also some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to make sure the platform to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Keywords: informatisation of science outreach, science outreach resource sharing, Seed user, Network community property一、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科普创新的新机遇(一)信息化的涵及什么是科普信息化信息化是由当代信息革命引发的变化。

国外一些重要的著作或政策文件对“信息化”进作者简介:陈涛,陕西科学技术馆中级审计师,常年参与科普一线工作。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东南角,710004。

E-mail: 27101629@行了描述或定义。

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中,将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称为“信息化社会”,预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全面的社会变革。

1998 年,Mansell R.等人在《知识社会: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著作中阐明,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也是一个社会的进程,要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我国《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文件也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共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成媒体优势的大众传播手段。

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大幅增长,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带宽稳步提升,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科普平台——网络科普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科普事业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历史机遇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6年6月22日,延东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电视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

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

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

由此,科普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科普信息化也是互联网+科普最深刻的涵就是科普信息化平台的资源共享,因此推动科普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容建设、交流建设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最佳的着力点。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科普资源共享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资金”推动,轻“认识”提高资源共享是共建一种协作协调关系,是整合集成已有资源,建立动员协调共同利用机制,需要一定的人财物力投入,但最主要的驱动力是资源拥有者的需求、政策引导、制度推动,以及资源共享系统的环境支持,而不是资金投入。

由于社会各界关于科普资源共享相关认识还有待提高,在现阶段,以开发建设,尤其是以共同开发建设优质科普资源为基础开展开放型共享活动,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办法。

因此,目前规模、影响较大的科普资源共享工程主要还是争取财政投入以资金推动资源开发建设及共享的项目,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信息化工程、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等等。

科普资源共享建设还是一项新起步的工作,科普资源共享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管理部门和科普机构普遍对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及其平台建设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对科普资源共享的理解和认识比较混乱,还需逐步深化和统一。

这些直接影响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不利于工作的有效推进。

而近几年来,我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上也有一些积极探索和成效,但由于经验缺乏,未能及时总结、分析、推广,使其未能在更大的围发挥作用。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对提高科普资源共享认识重视不足,对科普资源共享理念宣传推广不到位,因此,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在现实利益推动下,出现了一味推广依靠资金推动的资源共享项目的倾向。

体现在实际项目中,就是共享工程定位不清晰,平台建设容似是而非,偏离资源共享的宗旨。

(二)重“平台”建设,轻“容”建设目前,在公共科普资源平台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共享容建设。

在实际项目运行中,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支持开发建设平台,而忽视资源共建共享容建设、忽视地方特色、没有突出优质资源。

重“平台”建设,轻“容”建设的结果必然影响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成效。

(三)重“平台规模”,轻“使用方式”科普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是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科普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科普资源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阶段,由于在容建设,对共享建设方式认识不到位,以及过分关注于平台规模,轻视了使用方式导致科普成果建的多,用的少。

缺少O2O模式,互动单一,社会力量无法参与。

对于科普资源共享,应追求的是资源共同利用的使用方式,而不是平台的规模。

(四)重“建设”,轻“运营”现阶段,我国的科普资源有很多在社会力量中已经初步形成。

但缺少平台运营、宣传、激励,使社会力量无法了解并参与到平台容建设中。

如何促使社会公众了解科普平台以及将有志于科普资源制作、参与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平台容开发中来,是目前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总结以上问题,借鉴社会上成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经验,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应该把握以下几点思路。

(一)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建立资源采集、交换、共享业务模式。

利用数据交换、资源上传、网络信息爬虫等方式广泛收集科普数据,形成可加工、可服务、可共享的科普数据。

利用科普容制作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形成科普资源,对外提供科技发展、前言动态等相关的科普信息。

(二)以互联网+为手段,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普的技术手段,利用移动设备的随身性、便捷性、社交性将访问者进行聚合,建立各类兴趣圈子,实现线上线下活动模式,同时利用手机终端可对访问者感兴趣的资源进行主动推送,收集服务数据。

(三)以数据挖掘为基础,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对访问者的行为分析数据,其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其设定的关键字,通过平台计算分析,找到与其感兴趣相匹配的科普资源,为访问者提供精准服务。

同时结合门户对相关栏目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

(四)鼓励科普资源制作提供更多机制,促使更多访问者对科普活动参与。

建立积分制模式和相应功能,可根据积分换取更多科普知识资源,开放科普数据,提供科普资源制作奖励,促使更多科学人士参与科普容开发。

(五)建立科普资源生产、使用、交互的生态链建立科普资源生态链,借助在线支付等手段,提供科普资源交易平台,同时对社会公众开放科普数据资源,其可对科普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形成科普成果,在线进行交易。

促进科普资源生产、制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快速启动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发展策略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仅仅有指导思路肯定是不够的,虽然互联网有指数级的传播效果,但同样因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任何资源包括信息化平台,都有可能淹没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