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公共课)考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等。
2.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认知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
3. 情感和意志过程:包括情绪、动机、意志等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情感和意志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
4. 个性和社会性:包括个性、人格、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个性和社会性在教育中的应用。
5. 心理健康与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
6.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7. 教学设计与评价: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教学设计与评价在教育中的应用。
8.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包括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以及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措施。
以上是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的一般内容,具体考试大纲可能会因不同的考试机构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程序、原则和方法教学要求明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原则和方法考核要求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领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教学要点1 学习的科学含义2 学生学习的特点3 学习的性质分类和结果分类教学要求掌握学习的科学含义、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于性质和结果的学习分类;了解其它有关学习的分类考核要求了解:学习的主体、水平和内容等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的科学含义;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学习性质和结果的分类系统第三章现代学习理论流派教学要点1 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2 学习的联结理论3 学习的认知理论4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教学要求理解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的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了解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考核要求识记:学习的各种联结理论和各种认知理论的理论要点领会: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四章知识的性质与分类教学要点1 广义知识的分类2 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学习结果3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4 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5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条件6 知识与技能的关系7 技能的心理表征8 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9 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学生要从以下几个层次达到不同的目标:识记广义知识的分类;理解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掌握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技能的心理表征、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考核要点识记:知识的分类领会:理解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陈述性知识的性质(心理表征)掌握: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技能的心理表征、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第五章动作技能的学习教学要点1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习得的指标和保持2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以下不同的层次达到: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动作技能的保持;掌握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效的指导与示范、练习和反馈);了解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1)(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具体大纲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2)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3)在具体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4)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心理学独立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一著作,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且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章简答题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一岁半、两岁)2.前运算阶段(2岁到六七岁)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五岁)简答题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总评价目标及其说明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初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3.能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成长【评价目标】1.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3.了解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师成长的历程。
4.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途径。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学生与学习心理2.教师与教学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描述与测量2.解释与说明3.预测与控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 发展时期3. 成熟时期4. 完善时期第二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信念系统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3.教师的个性特征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四、教师成长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目标]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认知方式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54学时授课教材:心理学(第2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材”。
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2.叶奕乾.心理学(修订二版).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3.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4.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5.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2年01月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7.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09月1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0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够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教育学心理学概述1. 教育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 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个体差异理论三、学习动机1. 动机的基本概念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 成就动机理论4. 自我决定理论5.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四、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 认知发展与教学策略4. 认知风格与学习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 价值观教育的实践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六、教育评估与评价1. 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2.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4.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七、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5. 教学评价的设计八、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2. 课堂规则的建立3. 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矫正4. 教师角色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九、特殊教育心理学1. 特殊教育的心理学基础2. 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3.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4. 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挑战十、教育技术与心理学1.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4. 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十一、教师专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2. 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3. 教师反思与自我评估4. 教师教育与终身学习十二、教育政策与心理学1.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教育政策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3. 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4. 教育改革的心理社会因素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调查研究2.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观察法3. 混合方法研究4.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十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新兴领域2. 跨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国际视野4. 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语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b. 反思性研究c. 合作性研究d. 社会文化研究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B. 定向性与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考纲
考试范围与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P3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事实):苏格拉底(产婆术);赫尔巴特(意识阈和统觉
团、五段教学法);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P9-P18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和方法(了解)
第二章学习概论
1.学习的实质(P27)
2.学习的分类:掌握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的分类。
举例分
析。
(P30-P31)
3.最近发展区(p57)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更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的帮助
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
(独立完成水平与成人帮助完成水平)
第三章学习理论
1.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P34);桑代克的试误
说,学习的三定律(P3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原理(P38);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观察学习的过程(P41)。
2.认知派学习论: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P4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P49);奥苏
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含义,类型);先行组织者(P52-54)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P59);
第二部分不同类型学习的学习过程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区别与联系(P68)
2.概念学习P71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
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
超过刚能背诵的
程度之后的重复学习。
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复再重复。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
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P77,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P78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技能的含义P81
2.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3.智慧技能包括:概念(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P71
4.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第六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
1.问题解决的含义P124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29
3.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的定义,和分类P82 反馈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联系形成,熟练操作(自动化)
第八章品德和态度的学习
1.态度和品德的含义,构成成分;品德与态度的区别和联系P90 P93
2.品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94
3.态度和品德的改变过程,影响条件P98
4.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的方法(改变的措施)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P100
第三部分影响学习的因素(内)
第九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的迁移与分类P167
2.迁移的理论P173
3.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P186
第十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P104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2.需要层次论奥苏伯尔成就动机成分说P105 维纳的归因理论
3.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P109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与难度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题型灵活多样,主要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品德和态度;动机)等题型。
依据《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以《教育心理学》教材为主要复习材料,考试内容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概括分析,以及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技能的应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