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基础工艺
材美工巧中国传统手工艺——麦秸画美学价值

大 众 文 艺大186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摘要:麦秸画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制作工艺精细,工序繁多,部分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华而不媚、素而不俗,彰显出麦秸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经过两千年来的发展,尽管仍纠结在传统与创新的漩涡之中,但终究会挣脱世俗的枷锁,走向独立发展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麦秸画;材美工巧;民间手工艺;创新一、麦秸画简介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国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麦秸画取材于以盛产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鲁西、豫东、苏、晋、陕等地,根植于广大的农村。
麦秸画又称麦秆画、麦草画、秫秸画,因使用麦子的秸秆作画而得名。
麦秸画兴盛于隋唐,具有“材美、工巧”的艺术特点。
二、麦秸画的工艺美1.材有美小麦历来被百姓视为神圣之物顶礼膜拜,象征财富和丰收。
清王廷鼎《仗扇新录》中曰:“麦色金黄而润”,宋庆铃称赞小麦是“比金子还宝贵”。
从古人祭祀天地到梁思成的新中国国徽设计,都给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
相传东汉时期,王莽追杀汉光武帝刘秀,无奈之下刘秀藏身小麦丛中,麦草立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当地人从此便视小麦为纳福祈祥之瑞草,制作麦秸画供奉朝廷,从此流传为“天下一绝”。
因其就材加工、量财为用和物化创造,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植物秸秆制作,又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理念,麦秸画又被称为“绿色艺术。
2.工有巧秸画以单纯的画面表达为主,也有字画合一的形式,兼有对联,牌匾、扇面等其他表达手段。
麦秸画是我们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虽粗、俗、野、土,却又大朴不雕、大巧若拙。
在保持了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工笔、版画、剪纸、烙画、浮雕等其他艺术形式,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创作出了古朴、典雅的艺术作品。
麦秸画的题材广泛。
有百年好合、果实小鸟、荷包牡丹、硕果累累、貂蝉拜月、贵妃醉酒、昭君出塞、西施浣纱等。
绘仙女,体态轻盈;描猛虎,威风凛凛,长天一哮;壮奔马,昂首嘶鸣;形牡丹,雍容华贵;聚岁寒三友之傲雪挺立,闭月羞花,影影绰绰;作品中的山水如林其境,花鸟如闻其声。
研学课程-麦秸画

认识麦子
麦子,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茎秆中空,有节。叶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称“麦穗”,小穗 两侧扁平,有芒或无芒。颖果即麦粒。按播种期分冬小麦和 春小麦。
麦子,世界各地都有栽培。子粒主要制面粉,皮可作饲 料,麦秆可用于编织等。
制作过程 (四)
1
用电剪熨刀斗剪熨成平所以需便要利的用形状
3
用小刀把毛边刮平整,使 其细把光致麦滑的秸、粘用圆贴小润与刀制划作开
5
谢谢观看
麦苗
出穗
成熟
麦秸用途
编织
饲料 麦 秸 画
麦秸板
制作过程 (一)
1 2成捆的麦秸 3
把麦秸用小刀划开
制作过程 (二)
1 2成用捆电的熨麦斗秸熨平以便利用 3
用小刀把毛边刮平整,使 其把光麦滑秸、用圆小润刀划开
制作过程 (三)
1
2成用捆电剪的熨刀麦斗剪秸熨成平所以需便要利的用形状 3
用小刀把毛边刮平整,使 其细把光致麦滑的秸史文化。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它 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
麦子作为古代直至今天中国民众的主要食粮,可以说麦子是奠基中国民众
生存经济的骨髓,也是滋育社会发展的生命血液,因麦子而产生的艺术,必 定是发自深心、源自血内的生命艺术,其中没有虚浮,没有哗宠,有的只是 劳动人们的辛勤和智慧。麦秆画在古代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手工艺术,做工比 较粗简。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用经过:"熏、蒸、 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 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
麦秆画的制作方法

麦秆画的制作方法
简易描述
1.把麦秸分段刨开,漂白
2.摊平,粘在底布上,凉干
3.按画好的图案剪出形状
4.用烙铁烙出需要的颜色
5.粘切
麦秆画又称麦秆工艺立体画,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杆,先将麦秆用药水浸泡、熏、蒸、漂、剖开整平后制成麦秆平片、再通过熨烫例期表面炭化;在熨烫过程中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
然后,再经过剪、裁、印、编、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多种题材的作品。
作画时,应先备各种专用刀具(如平口型、锯齿型、月牙型等),然后按图稿要求准确选定色草,粘上乳白胶。
取用合适刀具,在先印有图稿轮廓线的画地上,运刀切贴。
左手捏着麦草,右手运刀切上草后,又用左手微力压紧。
直切、横切、斜切,交错运用,有的细切如丝;有的粗切如指;有的成小块片用夹子贴上(小块片可谓“部件”——是先用长条麦草裱成张,然后錾成型的)。
纤细的毫毛毕现,粗犷的刚健苍劲。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麦秆画》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麦秆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特色工艺》第三节《麦秆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麦秆画的起源、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基本技法以及创作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麦秆画的起源、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和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麦秆画的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美术工艺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麦秆画的制作技法及创作步骤。
教学重点:麦秆画的起源、制作材料、制作工具以及基本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麦秆画样品、制作工具(剪刀、胶水、画笔等)、PPT课件。
学具:每人一份麦秆画制作材料、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麦秆画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画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1)介绍麦秆画的起源、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和基本技法。
(2)讲解麦秆画的制作步骤。
(3)展示制作过程,并进行实践操作演示。
3. 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制作步骤,动手制作自己的麦秆画。
4. 课堂互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并进行个别辅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交流。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麦秆画的制作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一幅麦秆画。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创意,结合所学技法,完成一幅具有大自然元素的麦秆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等。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家庭、学校等场所制作装饰画。
(3)组织学生参加美术工艺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麦艺芳华_承续经典

□ 陶新乡麦艺芳华 承续经典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
无论是古人祭祀天地,还是国徽图案的选定,都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
人们将大自然的产物同人类的完美技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麦烫画、麦秸工艺画等。
它始于隋唐时期,是中国民间传统美术的一种,虽来自于民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却作为皇家贡品而闻名。
因其使用独具特色的纯天然环保材料——麦秆,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形象生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大放异彩。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指出“课程内容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等”。
学生通过用麦秆作画,体会到“变废为宝”的资源再利用,并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体会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
此外,麦秆画的制作与自然密切相关,一花一叶的阴影、形状、纹路都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并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耐心,提高他们的毅力,而且纯手工制作的工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工匠精神。
特色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研发出来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麦秆画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考虑其可行性。
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体系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总目标。
濮阳麦秆画工艺浅谈

濮阳麦秆画工艺浅谈作者:王华平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麦秆画的起源为切入点,引入濮阳麦秆画并进一步针对濮阳麦秆画工艺的工艺流程和工艺特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揭示出它们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麦秆画工艺;濮阳;工艺流程;工艺特色1.引言麦秆画草编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玉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艺师们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色泽和质地,运用高超的工艺手法,经过熏、蒸、刮、烫等二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从传统的平贴技法到多层次、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从单一题材到古典人物系列、动物系列、花鸟系列的精美演绎,以濮阳为代表的麦秆画工艺日臻完成和成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收藏。
2.相关理论综述2.1麦秆画小麦,始于商周,盛于春秋,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的人民的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麦秆画工艺重要的原材料。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是一种以麦秆为原材料,充分利用麦秆的天然光泽和材质,通过对麦秆的加工处理,然后按设计图稿进行熨烫、剪贴、装裱等传统工艺从而制成花鸟鱼虫、人物风景、戏曲神话、传统历史人物剧情等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
时至今日,麦秆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体现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麦秆画不仅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广东潮州、黑龙江哈尔滨和广西等地同样具有影响力,其中,尤以河南濮阳的麦秆画最具有代表性。
2.2濮阳麦秆画河南濮阳,是重要的小麦种植基地之一,其种植面积非常广,这也为濮阳麦秆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朝末年前后,在濮阳民间出现了利用椿胶、桃胶拼贴出的麦秆扇子、昆虫和吉祥、祝福之类的手工艺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濮阳麦秆画从制作水平到成品包装,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麦秆画工厂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间。
3.濮阳麦秆画工艺以王氏麦秆画为例,濮阳麦秆画工艺古朴端庄、大俗大雅,从明朝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传至第八代,第八代传人王华平在继承传统的技艺上,着力保持麦秆画古色古香的韵味,充分挖掘麦秆画象征吉祥、祝福的文化内涵,在制作技艺上结合现代审美的需求,完善了王氏麦秆画的制作技艺。
趣味|麦秆作画(下)

趣味|麦秆作画(下)麦秆,在许多人眼中是生产饲料的好材料,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火,但在湖北仙桃民间艺术大师邓友谱手中,竟成了钟灵毓秀的山水、摩肩接踵的人群、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邓氏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
沔阳举子邓绰堂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
及第后继续琢磨此画技艺,遂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
邓绰堂辞官归田后回祖籍,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便逐渐形成并流传开来。
邓氏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包括割、漂、刮、碾、烫、熏、贴等十多道工序。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构图主要以荆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北鱼米水乡特色为题材而创作,从单纯的平面雕刻发展至半立体乃至全立体的工艺,使作品成为既美观又环保的绿色艺术品。
邓友谱于1947年出生在湖北仙桃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刻皮影与剪纸,在他们的艺术熏陶下也爱上了麦杆画。
邓友谱在成年后,又先后到各地拜名师,学习书法、绘画与篆刻。
1990年,邓友谱回到仙桃,开始了麦杆画的创新,全面地继承了祖传及父辈制作工艺,并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储多艺术元素,其作品古朴典雅、匠心独运。
步入花甲之年,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井喷期”,所创作的麦秆画曾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并被中国民俗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美国匹兹堡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殿堂收藏。
2008年,他用10斤麦秆制作了一幅长14米,高1.1米的麦秆浮雕《清明上河图》,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并同时向北京奥组委赠送了价值20多万元的麦秆画《鸟巢》、《福娃》。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邓友谱的麦秆画价值陡升,售价涨到了过去的几倍,最贵的作品能卖到50万元左右。
这些年,他先后在湖北、重庆、黑龙江等地举办麦秆画培训班,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出去,如今弟子已达数百人。
麦秆上的艺术

文/ 崔玮 图/谷雨The 360 industry图说行编辑:王丽(zgmohrss@)需要手艺人手工挑选出杂而无用的,留下品相上乘的。
选材之后,麦秆画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麦秆画手艺人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圣人”。
挑选出合适的麦秆后,需要将其浸泡、漂洗等步骤。
等麦秸秆干透后,手艺人需要将它们用刀具一个个剖开整平。
接下来的熨烫环节也很关键。
手艺人要精确把握熨斗的温度,这道工序非常考验功力。
温度过低,达不到熨平的效果;温度过高,则会使麦秆色彩发生变化,变黄变黑都不符合要求。
下一步则是黏贴。
手艺人事先要打好底稿,确定自己想要创作的意向,利用乳胶将裁剪好的麦秸秆薄片一片一片黏贴在底版上。
由于麦秸秆薄如蚕丝,拼贴起来需要手艺人耐心细致,容不得一点差错。
如果过程中出现起皮或者印痕,都是不合格的,需要重新制作。
黏贴时,不仅要注重色彩的层次感,而且需注意整体造型的一致性和艺术形象的立体感。
黏贴完毕风干后再装裱完,一幅麦秆画制作完成。
想出精品,必然是集裁剪圆滑、色彩自然、造型逼真、层次鲜明于一体,才会赋予作品很强的艺术美感。
这些都需要考验手艺人技能关键点。
冉艺飞是甘肃省定西市麦秆画的传承人。
她的工作环境是:案台上,一捆麦秸秆、一把剪刀、一个电熨斗、一张设计图纸、一瓶乳胶……就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在她的巧手下,一件件民间艺术“奇葩”诞生了。
如今,麦秸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更是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多次亮相,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张亮丽名片。
麦子,作为五谷之贵,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生命之源之一。
可你知道吗?常常不被人所重视的麦秸秆也大有可为。
一把麦秸秆,经手艺人的精心制作后,就会从农作物废脚料摇身一变,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珍品——麦秆画。
麦秆画是我国剪贴艺术的一种,以麦秸秆为原材料,经过切、熨、烫、上色、装裱等工序制作而成,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秆画制作基础工艺麦秆画,又称麦秆贴,也叫麦草画,源自我国民间,始见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麦秆画和剪纸、布贴一样,都属于剪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作品明暗有序、古色古香、高贵典雅、形象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众多的中国民间工艺被世界所了解,一些接受过西方美术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也加入到了麦秆画艺术创作中,赋予了麦秆画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我国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制作的麦秆画,表现手法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既可以创作传统的人物、花鸟、动物,风景,也可以展现当代的自然与人文风景,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风格古朴自然,清新明快,深受国外朋友的喜爱,一些优秀的作品已被著名的博物馆收藏。
目前,我国加工制作的麦秆画大部分销往国外,同时也成为我们馈赠友人的最佳礼品。
麦秆画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秆在艺术工作者的手里,经过割、漂、刮、碾、烫等多道工序的加工处理,在保持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不变的前提下,被作者大胆地运用图画、版画、剪纸、烙画、浮雕等表现手法,并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后就制作成了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麦秆画的拼料麦秆画的制作原料是麦子,用剪刀把头去掉,尾去掉,所剩的是中间部分,所选留的中间段麦秆粗细最好在5毫米左右,如果太粗的话皮就厚,细的话面又太窄了,都不适合后面的利用。
灌水:把麦秆放在水里来回的冲洗;灌流:这个步骤要反复的进行十几次,要确保每一根麦秆都被水浸透,然后浸泡15分钟左右。
夏天的时候最好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浸泡麦秆,是为了让麦秆充分的吃水、软化,这样便于下一步的操作;刮料:15分钟以后把麦秆从水里捞出来,然后轻轻的甩干,进行刮料。
用水果刀从中间把麦秆刨开,然后进行刮平。
刮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要始终顺着一个方向刮,如果用力太大的话会损坏里面内层的薄毛。
处理好麦秆这个平面以后该粘到纸上了,所用的纸是60克单胶纸,白纸。
我们要加入一些白乳胶,然后要加入一些清水,调适均匀就可以了。
把胶铺到纸的表面,然后把麦秆粘上去,在贴的时候要注意,麦秆中间的抵压部分最多不能超过1毫米。
注意按麦秆深浅颜色的不同,粘贴需要区分方向,粘满白纸就成为一块料。
粘完麦秆以后,插上电熨斗的电源,一般需要2--3分钟,用手感觉一下,前面的有一点温度,切掉电源,然后用力推烫,这样有利于把麦秆压平,表面形成一个平面。
把正面熨完以后翻过来,再用熨斗把潮气烘干,这样一板完整的料就做好了。
然后把边缘去掉,做好以后,待用下料。
麦秆画的下料将设计好的图样画在描图纸上面,覆盖在板料上面。
用空心油笔或者是无水钢笔,沿边沿画下,留下画痕,在料上留下画痕时要注意选料的问题,既要根据图样的不同部位,选用相应的用料,比如说人物的头部和花卉的花瓣,选用色彩应该是最白的料,而一些次要的部位,选用色彩较暗的料就可以了,小的花叶子,可用边角余料来做。
剪料时,要注意剪口的整齐、顺滑、不能带毛刺、有豁口。
在剪裁大段的线条的时候,最好用剪刀的后部,这样容易产生顺滑的线条。
在剪裁细小的线条时,用剪刀的前部,这样既便于操作也不至于把料剪坏了。
用笔沿着图样的边缘线划过,通常一个图样可能会有很多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形状不一,大小也不一样,都要在料上印上划痕,然后才能进行剪裁。
描图描下来,描图纸不能划疵。
描图时还要注意,用力均匀,只要能在料上留下划痕便于剪裁就可以了,不宜用力过大。
于此同时,还要注意手部的动作,在运笔的时候不要让描图错动,保证描下来的图不走样。
然后,就可以拿开描图纸,按照料上的划痕进行剪裁。
剪料时,要注意剪口的整齐、顺滑、不能带有毛刺、豁口,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作品的效果,边沿整齐、顺滑。
在剪裁植物的叶子时,要根据它们的形状和特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剪口的形状要自然、生动,同时还要考虑到剪裁的线条是否与植物本身的特征相符合。
现在我们要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一般用于裙子,在画的时候同样要注意不要把画纸画疵了,然后进行剪裁,在剪裁裙子的时候要注意线条的流畅、顺滑,剪口要柔和、自然。
在剪裙子底边的时候,不要有死角,线条富有动感。
现在下的裙子为直料,而横料是这样看的,或者是斜料,比如说这个飘带,因为它是飞动起来的,所以麦秆的纹理要下成斜的,这样看起来会更生动。
飘带要斜着下。
剪裁飘带与剪裁裙子是一样的,要使用剪刀的中后部,这样剪出来的线条比较自然、柔和,而且具有动感。
小面积的料材要下小的部位,要合理的安排料材的使用,不要浪费料材。
这时候的腰带,应该下为横料,描图描下来。
人物的袖子,应该是着颜色的部位,所以要选用颜色偏黄的黄料。
袖子在整体构图中也是具有动感的部分,所以在剪裁的时候也要注意线条的顺滑和动感,不能有生硬的豁口。
裙子的下摆一般为白色。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裙子下摆一般被裙子所覆盖,所以在剪裁裙子下摆时要多剪出2--3毫米,这样便于裙子的粘贴。
在制作麦秆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画面的整个层次感,因此粘贴的顺序要事先安排好。
小飘带的选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
如果是白色的,就可以选用白料;如果想把它做成有颜色的,黑的,或者是花色的,要选择黄料。
在制作麦秆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麦秆的自然纹理颜色,体现它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一个自然、和谐的境界。
小飘带的剪裁是整个构图中最为细致的部分,所以一定要特别的仔细。
虽然小飘带很窄,但是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剪口的顺滑和自然,并且在细节的处理上要自然。
小飘带的粗细、长短的比例一定要按原图的划痕构图来剪裁,不能脱离画纸,因为小飘带是整个构图中最活泼的部分,剪裁时一定要重视。
在进行细节处理时剪口要严谨,以防断裂,最好使用剪刀的前部。
在拐角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
我们来剪裁的是领子,领子是一块小料,一般我们选择白色的料,领子面积虽然不大,但剪裁的时候也要做到顺滑和自然,因为它在构图的中部,所以不能马虎。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后面的袖子,描图的时候同样要注意,应该多画出来2--3毫米,这样以便于上面的袖子覆压着它。
雨伞在整个构图中的最上部,也是比较大的一块料,我们可以选择白色的料,当然了也可以使用深色的料,这要根据我们的艺术构思而定,剪的时候边缘要光滑,不能有缺口,要顺滑。
剪完雨伞,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全部料剪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准备烫料了。
麦秆画烫图下完料片以后,准备一叠纸,把料垫在纸上,插上电熨斗,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加热到给叶片上颜色为止。
先勾筋,先把叶筋勾出来,要注意线条的流畅。
勾筋时用电熨斗的侧前部,动作要快、要准,不能拖泥带水,这样勾出来的筋才自然生动,筋勾完之后,就可以进行着色了。
根据上色部位需要的效果,我们需要对熨斗和烙铁的温度进行调节,同时灵活使用其中不同的部位。
烫的时候要掌握住叶子的虚实,把光的效果留出来。
在烫料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颜色的过度。
裙子在构图中占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烫的时候呢,要保留麦秆本身的自然纹理,要强调色彩的层次和立体感,我们可以利用电熨斗的不同部位的温度,合理的熨烫,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电熨斗要不停地转动,以避免留下死印。
现在裙子就烫好了。
下一步要烫裙摆,烫裙摆时要把它拿纸垫上。
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部分,比如人物的衣服和裙摆,要使用电熨斗去烫,而细小的部分则可用电烙铁烫。
裙摆一般为浅色的,不需要大面积的着色,只要勾勒出阴影,强调一下立体感就可以了,但在烫的时候呢,也一定要注意,一定要结合裙摆本身的形状和线条,不能破坏原图的效果,要注意烫出裙摆的厚度和立体感。
加颜色同时,熨斗要不停地滑动。
这样一个完整的裙摆就做好了。
现在要做头部的烙烫,要注意把头发上面光效体现出来。
在靠近脸的部分,烫出的颜色应该是虚的,而中间部分应该是实的。
在烫头部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麦秆本身的纹理,以求与头发特征的吻合,做到既美观、又自然。
我们现在来烫留海,要选用小一点的电烙铁,轻轻地在上面画。
电烙铁在抬起时要快,这样才能突出留海的自然,头部就完成了。
现在我们来烫衣袖,衣袖的颜色全部是黄色,所以我们要用熨斗的中部温度较高的部分来熨烫。
我们要依据整体构图的效果,分别对每一块料,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对剪裁好的各块原料进行烧烫上色之前,一定总的要对图样的整体构图的色彩、明暗关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考虑,知道最终成品的总的效果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才会在每块料的烫制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每一块料都是整体构图中的一个局部,局部要服从全局。
现在烫的是腰带。
每一块料的处理效果,必需达到与其它部位和谐和统一。
烫料时,明暗和色彩是随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要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加热,以免造成画面的色彩不统一,或者是明暗关系不对,该是浅色的烫成了深色。
烫伞的时候,要把它的立体感烫出来,伞下的部分一定要加深。
为了保持和谐,在伞尖上,我们可以少烫一点颜色。
现在,烧烫的全部过程就结束了。
麦秆画粘图下面我们将进行贴图。
烫完料之后,准备一块三合板,或者中密度板。
拿出白乳胶,在上面涂抹均匀。
再准备一块黑布,一般是用棉布和线平布,粘到上面,将黑布自然的揉上去,不要往外扯,这样会引起板面变形。
黑布粘好以后,用剪刀把边沿裁齐。
底版就完成了。
底版粘好之后,把描图纸拿上来,覆盖在上面,把构图的比例位置定好,用一东西压在上面,再把下好的料烫过的料拿上来,进行粘贴。
用乳胶涂抹上去,胶不宜太多,按照图纸的位置,放上去。
粘完雨伞之后,我们要粘头部。
要小心的把头部的位置对好,按这个方法把不同的部位粘上去。
在进行衣服的粘贴时,要先粘下面一层。
我们首先来贴裙摆。
然后是裙子,裙子要稍微压在裙摆的上面。
依次是底袖、上袖、接下来是披肩。
在粘贴叶子等大块料的时候,要合理的用胶,既要保证粘贴牢固、平整,又不能有多余的胶从边缘处被挤出来,以破坏画面的整洁,所以刷胶的时候要少而均匀,粘贴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接缝处应该做适当的压叠,而不能错位。
同时不能搞错整个画面中的空间关系,比如说,本该在人物前面出现的花草粘到了人物后面。
要注意把每个粘贴的部位都压平。
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将其它部分全部粘好。
所有部位都贴好了以后,我们可以用白色的料再剪裁出几条细小的线,粘贴在合适的部位,以表现下雨的效果。
把图压平,粘好,图纸拿开,一幅完整的图就粘好了。
整个图做完以后,下一步开始勾面部的线条。
会画画的,可以直接往上面画,如果不会画画的话,也可以用图纸直接覆盖在图上,首先要进行的是描下画痕,描的时候要准确,不要错位。
描好以后,再用毛笔进行勾线。
勾线所用的颜料是水粉,或者是广告色。
唇部要用红色填充,有的人物还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纸作耳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