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课本剧教案

负荆请罪课本剧教案【篇一:21《负荆请罪》-教学教案】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四、指导书写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8篇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8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负荆请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1课题16.负荆请罪备课日期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屈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配套光盘本课教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3.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了这个剧本就知道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启发谈话,了解剧本的特点.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诚实、勇敢、敢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心理变化,体会“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廉颇和蔺相如的背景。
2.提问:你们听说过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化解误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心理变化。
2.分析“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果你犯了错误,你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四、朗读训练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四、写作训练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负荆请罪”的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勇敢、敢于承担责任?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负荆请罪”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以及他们化解误会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负荆请罪》教案

教案名称:《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需要勇气和责任心,并理解道歉和原谅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解释故事中的复杂情节。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产生对个人行为和责任感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故事概述(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负荆请罪》的背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 学生讨论故事标题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故事阅读和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故事《负荆请罪》。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和情感塑造(40分钟)1.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主人公和其他次要人物。
2. 学生探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变化,并就其原因进行推测。
3. 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和塑造方式,如对自责、内疚、悔过、谦恭等情感的描写。
第四课时:道歉和原谅的重要性(30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共同探讨道歉和原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就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是否应该被原谅发表个人观点,相互交流。
第五课时:个人行为与责任感的思考(40分钟)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的方式,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个人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讨论如何改变行为并承担个人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
2.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角色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2. 学生可以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描述一个人在面对错误和挫折后的改变和成长过程。
负荆请罪教案公开课优质

负荆请罪教案公开课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1.2掌握《负荆请罪》的主要情节和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
1.3学习通过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学会宽容与尊重。
3.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负荆请罪》的主要情节和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理解故事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故事梗概以故事梗概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强调他们的性格特点。
3.分组讨论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分别有什么特点?4.分享心得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情感分析分析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分析蔺相如面对廉颇的请求时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2.成语学习讲解“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含义,让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说明“负荆请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廉颇和蔺相如,模拟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学生反思自己在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理。
五、作业布置1.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含有成语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成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 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
3. 体会“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 《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2. 难点:体会“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 《负荆请罪》的动画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中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负荆请罪》所传达的爱国和团结的精神。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负荆请罪》的理解和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一个课本剧,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传统美德。
负荆请罪的教案

负荆请罪的教案一、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并思考“负荆请罪”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价值;2. 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勇于道歉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品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故事、视频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教案目标。
2. 学习主体(20分钟)a. 了解与分析(1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类似的故事背景吗?-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他有其他的选择吗?- 负荆请罪的道德价值是什么?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b.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真实案例,例如在学校里捣乱或对他人说谎。
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看是否可以应用“负荆请罪”的原则。
3. 扩展应用(15分钟)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虚构或真实生活场景,编写一个角色扮演剧本,要求角色在剧本中遇到了问题或犯了错误,然后运用“负荆请罪”的想法解决问题。
4. 总结(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负荆请罪”的含义和道德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吗?- 你是否能够想出在真实生活中应用“负荆请罪”原则的场景?- 你学到了什么?将来会如何应用这个道德原则?三、教案评估:1. 分组讨论时的参与度和质量;2. 角色扮演剧本的创意和内容;3. 学生对“负荆请罪”概念和道德价值的理解程度。
四、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负荆请罪”应用到实际情境中;2.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如帮助社区清洁、回收垃圾等,体现“负荆请罪”的精神;3. 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角色选择“负荆请罪”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个教案,希望学生能够明白并感受到“负荆请罪”的价值,以及承认错误和主动道歉的重要性。
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社交关系都非常关键。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负荆请罪》的内容,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概括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
3.2培养诚实守信、勇于认错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2.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故事主题。
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2.学习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领读生字词,学生跟读。
4.2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检查。
5.情境体验5.1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5.2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点评。
6.小组讨论6.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6.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8.课后作业8.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教师检查作业,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负荆请罪》,让学生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培养了学生尊重和宽容他人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
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
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廉颇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
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
惧怕
宽恕
难以对付。
害怕。
宽容。
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认识多幕剧。
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
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作业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准备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
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态度诚恳谦虚有礼
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深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