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雷雨》节选作业设计5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册雷雨(节选)导学案及答案

5 雷雨(节选)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了解戏剧冲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语言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记忆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倡导个性化阅读体验,能立体地、多元地评价的理解人物。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
课堂研修学习任务一:诵读,重感悟。
任务二:精读,重赏析。
任务三:研读,重探究。
任务四:扩读,重思维。
课后延伸学习素养训练与提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
他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意图是说“仿佛有一种情感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在毁谤着中国的社会和现实。
”2.文学文化知识(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的种类:A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天鹅湖》)B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C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D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人物台词、戏剧冲突。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剧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欣赏并评价《雷雨》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3)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剧本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2)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戏剧欣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2)剧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3)戏剧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雷雨》的作者、背景和剧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让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让学生思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剧本情节,分析人物性格;(2)选取精彩片段,进行表演和点评;(3)讨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对剧本内容、人物、手法的理解程度;(3)评价学生在讨论、表演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剧本阅读笔记,了解自主学习情况;(2)评价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现实意义的思考。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剧本;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分析文章、剧本改编作品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道具、服装:用于表演的道具和服装。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能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雷雨》的背景资料及戏剧结构特点。
2.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对人物形象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的解读。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戏剧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重要人物和事件。
(2)让学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人物分析:(1)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
(2)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雷雨》的戏剧结构特点。
(2)请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 》教案

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讨论: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3、问题探究。
一、人物形象归纳:(详见《教学用书》P.13-14)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在剧中是一家工矿的董事长。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刻画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
鲁侍萍是一位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
(请学生讨论分析,必须有理有据)二、人物的语言特点:(详见《教学用书》P.14)性格化动作性(完成课后练习与研讨二)三、问题探究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铺垫情节,渲染气氛)2、剧作题名为“雷雨”,这个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明确:①交代故事的背景和环境气氛。
②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戏剧常识,解读戏剧作品。
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欣赏文本能力,所以学习本课应主要是欣赏话剧剧本,把握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语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以象征手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背景知识1、现代戏剧(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
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
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特点: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于演员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在它每一次展现的过程中,演员都是要直接面对观众的,(与影视不同)演员要通过自己的现场的表演,亲自把话剧一次一次的展现给观众。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雷雨》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独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探讨《雷雨》所反映的伦理道德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3. 通过阅读、分析《雷雨(节选)》,领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2. 深入分析《雷雨》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中的不良现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雷雨(节选)》进行独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
2. 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4. 深入分析《雷雨》所反映的伦理道德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5. 学习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讲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事件,让学生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基本技巧。
5《雷雨(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剧作家。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1922 年入南开中学,后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 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后转入清华大 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
曹禺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作品,为 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 年写出《雷雨》,后经巴金推荐得以发表。其 后,他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揭露了封 建大家庭的腐朽、污浊,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
1、周朴园认出侍萍前,侍萍诉说过去的矛盾,揭露周朴园的伪善。 2、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写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揭露他的虚伪冷酷。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相见。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 的矛盾冲突,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揭露周朴 园贪婪、冷酷的资本家的本性,反映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 抗。
先用缓和的语调极力要稳住她,接着 又想用感情软化她,当这招奏效后便露出 资本家的本性,想用金钱收买人心借此掩 盖自己的罪恶,急于赶走侍萍,免得夜长 梦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
讨论:
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 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 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请说明你 的理由。
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潜台词分析(一)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 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潜台词分析(二)
他就是你矿上 的工人鲁大海。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背景和情节,掌握剧中人物关系和冲突。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和社会背景。
2.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解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剧本: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剧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5.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思考作业。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雷雨》的背景、情节、人物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剧本中的具体对话、独白等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七、教学内容1. 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矛盾冲突的发展。
3. 深入剖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 欣赏《雷雨》中的优美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5雷雨节选[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雪茄.(jiā)暂.时(zǎn)哺.育(pǔ) 混.水摸鱼(hún)B.弥.补(mí) 谛.听(dì)蘩漪.(yī) 汗涔.涔(cén)C.昧.心(méi) 累.赘(léi)郁.热(yù) 离间.(jiàn)D.笑靥.(yè) 颤.抖(zhàn)伺.候(cì) 挨.打(āi)B[A项,“暂”读zàn,“哺”读bǔ。
C项,“昧”读mèi。
D项,“颤”读chàn,“挨”读á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________不提这一层。
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
②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________,我有的是恨,是悔。
③《雷雨》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由于血缘________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A.暂时委屈纠缠B.暂且委曲纠缠C.暂时委曲纠葛D.暂且委屈纠葛D[暂时:名词,指短时间。
暂且:副词,暂时,姑且。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没有委屈”,实际是说反话。
委曲:弯弯曲曲的,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纠缠: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B.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C.她一个单身人,无缘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
D.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C[A项,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B项,哭哭啼啼:形容哭个没完没了。
C项,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此处强调“一个单身人”,应用“无亲无故”。
D项,于心不忍:指在心里不能下狠心,不能硬起心肠(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鲁侍萍对待周朴园的感情中,可以使我们把周朴园和鲁侍萍关系的性质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B.曹禺为什么要写前后两代人完全重复的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与无产阶级姑娘之间的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呢?C.作者在刻画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的确承受着来自政治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压力,尽管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完全意识到。
D.如果简单地拿西方文化里的父亲或丈夫的标准做法来衡量周朴园这个形象,那是缺乏分析的,也是不公平的。
D[A项,成分残缺,把“可以使我们”改为“我们可以”。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曹禺为什么要写前后两代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与无产阶级姑娘之间的完全重复的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呢”。
C项,“政治社会和政府方面”概念分类不当。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③⑤⑥④②①B.④②①③⑥⑤C.⑤②①④③⑥D.④②③①⑤⑥B[观察供排句发现,文段是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叙述,并以曹禺为例进行进一步解说。
④②①应相连,是对剧坛发展状况的描述。
③⑥⑤应相连,是以曹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
④②①在前,③⑥⑤在后,选择B项。
]6.下面这段“舞台说明”对剧情起了什么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交代当时的天气特征及空气质量之差。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做了铺垫。
B[舞台说明通常用来介绍演出环境,布景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戏剧主题。
]7.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请选出对下列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③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④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
②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
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
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B[①句重在“闲事”;②句重在“?”,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③句重在“用不着了”,因为她还活着;④句重在“还活着”,因为被别人救起了。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雷雨(节选)(外面敲门声)鲁贵快十一点了,这会儿有谁?鲁四凤爸爸,让我去看。
鲁贵别,让我出去。
(鲁贵开左门一半)鲁贵谁?外面的声音这儿姓鲁么?鲁贵是啊,干什么?外面的声音找人。
鲁贵你是谁?外面的声音我姓周。
鲁贵(喜形于色)你看,来了不是?周家的人来了。
鲁四凤(惊骇着,忙说)不,爸爸,您说我们都出去了。
鲁贵咦,(乖巧地看她一眼)这叫什么话?(鲁贵下)鲁四凤(把屋子略微整理一下,不用的东西放在左边帐后的小屋里,立在右边角上,等候着客人进来)(这时,听见周冲同鲁贵说话的声音,一时鲁贵同周冲上)周冲(见着四凤高兴地)四凤!鲁四凤(奇怪地望着)二少爷!鲁贵(谄笑)您别见笑,我们这儿穷地方。
周冲(笑)这地方真不好找。
外边有一片水,很好的。
鲁贵二少爷,您先坐下。
四凤,(指圆椅)你把那张好椅子拿过来。
周冲(见四凤不说话)四凤,怎么,你不舒服么?鲁四凤没有。
——(规规矩矩地)二少爷,你到这里来干什么?要是太太知道了,你——周冲这是太太叫我来的。
鲁贵(明白了一半)太太要您来的?周冲嗯,我自己也想来看看你们。
(问四凤)你哥哥同母亲呢?鲁贵他们出去了。
鲁四凤你怎么知道这个地方?周冲(天真地)母亲告诉我的。
没想到这地方还有一大片水,一下雨真滑,黑天要是不小心,真容易摔下去。
鲁贵二少爷,您没摔着么?周冲(稀罕地)没有。
我坐着家里的车,很有趣的。
(四面望望这屋子的摆设,很高兴地笑着,看四凤)哦,你原来在这儿!鲁四凤我看你赶快回家吧。
鲁贵什么?周冲(忽然)对了,我忘了我为什么来的了。
妈跟我说,你们离开我们家,她很不放心;她怕你们一时找不着事情,叫我送给你母亲一百块钱。
(拿出钱)鲁四凤什么?鲁贵(以为周家的人怕得罪他,得意地笑着,对四凤)你看人家多厚道,到底是人家有钱的人。
鲁四凤不,二少爷,你替我谢谢太太,我们还好过日子。
拿回去吧。
鲁贵(向四凤)你看你,哪有你这么说话的?太太叫二少爷亲自送来,这点意思我们好意思不领下么?(收下钞票)您回头跟太太回一声,我们都挺好的。
请太太放心,谢谢太太。
鲁四凤(固执地)爸爸,这不成。
鲁贵你小孩子知道什么?鲁四凤您要收下,妈跟哥哥一定不答应。
鲁贵(不理她,向周冲)谢谢您老远跑一趟。
我先给您买点鲜货吃,您同四凤在屋子里坐一坐,我失陪了。
鲁四凤爸,你别走!不成。
鲁贵别尽说话,你先给二少爷倒一碗茶。
我就回来。
(鲁贵忙下)【相关情节】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
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
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
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
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
在周家做仆人的鲁贵知道了周太太和大少爷的暧昧关系后,他先是装聋作哑,而后来他被赶出周公馆,就把这当作条件向周太太提出了他要重回周公馆做工的无耻要求。
8.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中涉及的戏剧冲突之一是:对周冲深夜来到鲁家,鲁四凤感到吃惊,劝他回去,鲁贵感到高兴,急忙招待。
B.节选的文字中,对周冲送来的钱,鲁四凤坚持拒绝,鲁贵收下钞票,这是涉及的另一个冲突。
C.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贵是一个待人热情而又精明的人。
D.节选的戏剧,表现了周冲单纯、真诚、善良、不谙世事而又充满激情的性格特征。
C[C项,“鲁贵是一个待人热情而又精明的人”说法错误,应是“鲁贵是一个圆滑、心术不正的无赖之徒”。
]9.剧中周冲说“这是太太叫我来的”后,鲁贵“明白了一半”,结合全文,你觉得鲁贵“明白”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以为周家的人知道他知道周家的秘密,不敢得罪他,这充分体现出鲁贵狡诈的一面,这也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个环节。
10.剧中鲁贵在收下周冲的钱后说“您回头跟太太回一声,我们都挺好的。
请太太放心,谢谢太太”,“请太太放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他不会说出太太与周萍之间的秘密,鲁贵想通过这种暗示,达到其继续敲诈太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