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姆·托宾谈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午夜巴黎观后感

午夜巴黎观后感

午夜巴黎观后感午夜巴黎观后感我上大学的时候,电视上有一个竞赛节目叫做《三星智力快车》,考校参赛者对各种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后来有个好朋友是这个节目某一年的全国冠军,这个事实也成为后来我们常常揶揄他的话题之一。

当然,把许多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熟记在心不是一件坏事,在 party 上和人闲谈的时候它多少还是一项长处。

但是掌握好从因为博学而令人佩服到因为博学而令人讨厌之间的分寸有时候并不太容易,我自己也很多次因为这问题苦恼过。

说真的,人们真的会因为一个人「懂得多」而喜欢他么?在看《午夜巴黎》的时候我脑海里很多次飘过这问题。

电影里有一个角色,Paul,是个标准的什么都懂一点的讨人嫌的「知道分子」。

他可以在罗丹雕塑园里和导游争执一个作品的创作细节,可以在毕加索的画作面前讨论画中人的原型,女主人公因而崇拜地看着他,浑然不顾身旁未婚夫恼怒的眼神。

基本上,你可以看出来,这里存在着一种温和的讽刺。

任何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观众(这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放映对象)都会对这种讽刺报以会心的微笑。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观众你很快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实际上期待它的观众是一个像 Paul 一样的人,否则就很难捕捉到后面的情节的微妙涵义。

如果你听到Zelda 这个名字的时候不能立即心领神会,你就失去了一个笑点。

如果你不能立刻反应出 Pablo 是谁,你就又错过了一个包袱。

如果你听不懂法语,虽然并不影响看完这部电影,但是在大段法语对白中你只能尴尬地坐着,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了歧视。

这种对观众的文艺知识储备的调戏很快就到达了一种令人生厌的程度,恰似在 party 上遇到一个满口 Habermas 或者 Derrida 的人时的感觉。

当主人公第无数次用夸张的美国口音惊叹到「哦,Eliot,天哪你真是 T. S. Eliot么」的时候,我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

导演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分寸感么?同一个包袱抖太多次是会让人倒胃口的。

不幸的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纠结这个问题。

Novels_Inspired_by_Greek_Myths_灵感源自希腊神话的书

Novels_Inspired_by_Greek_Myths_灵感源自希腊神话的书

Novels Inspired by Greek Myths 灵感源自希腊神话的书文/苏珊·斯托克斯-查普曼 译/左可飞 审订/罗怀宇By Susan Stokes-ChapmanW hen we think of Greek myths we think of vengeful gods, legend-ary heroes, sweeping love affairs and dastardly deeds. They are transforma-tive tales which explore the full range of human experience so it is hardly sur-prising that writers continually turn to them for inspiration.2 Poets such as Dante and Petrarch were enthralled by Greek myths, so too were Chaucer and Milton. Mary Shel-ley famously incorporated the theme of Prometheus into Frankenstein, and C.S. Lewis drew on Ovid’s Metamorphoses in his 1956 novel Till We Have Faces. In recent years mythical retellings have been booming, especially those that bring the role of women to the fore—Circe by Madeline Miller was released in 2018 while 2021 saw debuts such as Claire Heywood’s Daughters of Sparta and Rosie Hewlett’s Medusa hit the shelves, and Jennifer Saint’s much-anticipated Elektra is due out later.3 But retellings come in many forms 当我们想到希腊神话时,就会想到复仇的神祇、传奇的英雄、跌宕起伏的情爱和卑鄙的行为。

纽约时报推荐书目

纽约时报推荐书目

纽约时报推荐书目纽约时报推荐书目(一)《我的奋斗,第三卷:童年》(My Struggle Book 3: Boyhood)卡尔奥维克瑙斯加德(Karl Ove Knausgaard)著。

堂巴特莱特(Don Bartlett)翻译。

群岛出版社(Archipelago),27美元。

这是克瑙斯加德的普鲁斯特式六卷本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三部。

《通往深远北方的窄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理查德弗拉纳根(Richard Flanagan)著。

克诺普夫出版社,26.95美元。

在这部讲述“二战”期间修建缅甸-泰国铁路的小说中,脆弱的人性战胜了不可言说的苦难。

《诺拉韦伯斯特》(Nora Webster)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著。

斯克里布纳出版社,27美元。

托宾这部精彩而简洁的小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讲述一个爱尔兰女人在丈夫意外身亡后为独立而斗争的故事。

《手提箱里的恐慌》(Panic in a Suitcase)艾琳娜艾克迪奥斯卡娅(Yelena Akhtiorskaya)著。

里弗黑德出版社,27.95美元。

一个乌克兰家庭适应布鲁克林生活,对祖国的回忆萦绕不去。

《付费宾客》(The Paying Guests)莎拉沃特斯(Sarah Waters)著。

里弗黑德出版社,28.95美元。

艰苦的生活、禁忌之恋、谋杀与公正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不过它仍然是部喜剧,发生在“一战”后的伦敦。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1948-20XX》(The Poetry of Derek Walcott 1948-20XX)格林麦克斯维尔选编(Glyn Maxwell)。

法拉、斯特劳斯与吉鲁科斯出版社,40美元。

这部雄心勃勃、不可或缺的精选集来自现年84岁的沃尔科特,是由艺术家之手一笔一笔描绘的杰作。

《重新部署》(Redeployment)菲尔克雷(Phil Klay)著。

小度写范文“短经典”,文学世界的另一道窗_短文学经典语句模板

小度写范文“短经典”,文学世界的另一道窗_短文学经典语句模板

“短经典”,文学世界的另一道窗_短文学经典语句2004年9月,彭伦加盟成立不久的九久读书人,开启了他的图书编辑生涯。

“当时已经在报社做了三年图书记者,有点厌倦。

后来跟正在筹备九久读书人的黄育海老师偶然聊起来,一拍即合,就到九久读书人去了。

”此前在《文汇读书周报》的三年记者经历,让彭伦对图书出版业并不陌生,转为编辑这一角色也算轻车熟路。

是年年底,他便陆续编辑出版了王璞《项美丽在上海》、葛兆光《门外谈禅》、李庆西《禅外禅》,俄国作家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等书。

而他后来策划编辑的作品则大都为引进书,最为人熟知的便是2011年横空出世的“短经典”丛书。

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认知时差说是横空出世,其实不然。

“短经典”从2009年便开始策划,因为当时黄育海和彭伦看到了外国短篇小说在大陆是一个市场空档。

“短篇小说出得很少,但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苗头,某些外国短篇小说销量很不错,同时我们发现,还有许多现当代外国短篇小说经典作家的作品没有在中国出版。

”所谓的“苗头”,如此前的“卡佛热”。

90年代初期,大陆陆续出版了《雷蒙德卡弗短篇小说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2年),《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花城出版社,1992年)。

之后译林出版社在2009年、2010年前后出版《大教堂》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包括台湾去年也出了《能不能请你安静点?》,将这一股“卡佛热”发酵到了极致。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大陆引介了如艾萨克·辛格的《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塞林格《九故事》等国外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对当时那一代写作者产生过影响。

不过此后的三十年时间,外国短篇小说在大陆的出版一直比较零散、稀少,直至“短经典”的出现,始得改观。

彭伦说,相对于大陆的出版,短篇小说在国外比较受重视。

“从市场角度看,短篇小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国外出版社的出版结构比较完整,好多出版社不会因为诗歌、短篇小说这类书的市场小而不出版。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科尔姆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科尔姆

科尔姆·托宾的椅子科尔姆·托宾,是当今文坛非常重要的爱尔兰作家。

他的创作涵盖小说、非虚构类作品、文学评论以及剧作,曾在斯坦福、普林斯顿、纽约等多所大学教授英语文学与创意写作。

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以及对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等。

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走近一位陌生的作家,有N多条途径:他的作品、经历、亲人、伴侣、书房、嗜好……作家如罗马城,条条大路通向他;也如数学上的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

当我想走进科尔姆·托宾,这位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那无比精妙的文学世界时,曾面临多个入口:孤独、迷失、离乡、回家……可最终我选择了少人问津的那一个:椅子。

我认定科尔姆·托宾是一个“椅子控”!客居纽约的他,为了装修租住的公寓,沉浸在购物花钱如流水的喜悦中,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一减一》中曾列出一份购物单:“两把安乐椅,后来我运回爱尔兰了,从布鲁明代尔百货店买来的皮沙发,最后给了我一个学生……从市中心某处买的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数数,就买了简单那么几样物品,有多少把椅子!可别小瞧椅子!美国设计大师乔治·尼尔森曾说过:“每一个真正原创的理念,每一个设计的创新,每一种材料的应用,每一种家具技术的发明都可以在椅子上得到最鲜明的表达”,而在科尔姆·托宾看来,每一个远眺、每一次追忆、每一阵心悸、每一份渴念,也都在椅子身上得到最淋漓的映现,椅子上端坐着整个世界,拥有一把椅子,托宾就拥有了这个世界的最佳观景点。

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大师》中,托宾“找到了一种向亨利·詹姆斯致敬的方式”,这种致敬被我解读为:托宾不仅用充满温柔和同情的目光“平视”百年前的文学大师,更体贴地为极度敏感的大师搬去一把把舒适的椅子——壁炉旁的安乐椅、后园草坪的椅子、松软的高背椅、旅馆窗边的沙发椅、轮船上的折叠椅——大师安坐其上,可以更好地观察外界,读者立身其旁,也可以更好地贴近大师的灵魂。

爱尔兰作家托宾

爱尔兰作家托宾

爱尔兰作家托宾: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学会写作新作《布鲁克林》中文版明年初面世2009-12-02《大师》是托宾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唯一作品中译本即将出版的《布鲁克林》科尔姆·托宾是爱尔兰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当代英语文学一位“语言大师”。

趁着要去香港担任曼氏亚洲文学奖评委的机会,托宾日前来在内地短暂停留,与中国读者和媒体见面。

托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中译本是其最著名的亨利·詹姆斯传记小说《大师》,而他今年入围布克奖的新作《布鲁克林》中译本也将于明年1月在国内出版。

托宾的小说细腻沉静含蓄,而其本人却是一个风趣直率的作家。

对于自己屡次与布克奖无缘,托宾指着旁边的编辑说:“这个出版商比较关心吧。

”写作是唯一能挣钱的途径在过去一百年中,爱尔兰这个欧洲边缘的国家为世界贡献了好几位世界级文学大师。

托宾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爱尔兰母亲从小教导小孩读写而不教导小孩挣钱,“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纸张便宜;二是离伦敦近,作家的书能在伦敦出版,伦敦的出版商也喜欢出爱尔兰作家的书,许多作家就住在伦敦。

第三个原因相当有意思,在经济不好的那些年,写作是唯一能挣钱的途径。

爱尔兰不做贸易,不做进出口,但写书却能挣钱。

在我们小的时候,其他地方的母亲可能教导小孩挣钱,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学会写作。

爱尔兰画家很少,因为学画画要花很多钱。

”托宾出生于一个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家庭,托宾说,爷爷做过英军的俘虏,叔叔在内战时当过俘虏,“那时候他们当然都参战了”。

不过家庭成员对政治的狂热并没有影响到作家本人,在他看来“政治很重要,也很有趣,我对政治有兴趣”。

仅此而已,他不会像其他作家一样对政治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目前已经平静的爱尔兰、北爱尔兰和英国三方政治纠结,托宾说:“我完全支持和平,反对暴力,我不支持爱尔兰共和军。

”10多年前爆炸连天的糟糕日子,被托宾写入了他的小说。

托宾最初的职业是记者,对此,他又不停地纠正,“我干过的事儿多着呢。

《布鲁克林》读后感

《布鲁克林》读后感

《布鲁克林》读后感《布鲁克林》是一部由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自由的故事。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艾莉丝从爱尔兰来到美国的经历,以及她在布鲁克林的生活和成长。

通过这个女孩的故事,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复杂情感的世界,让读者深深沉醉其中。

在小说中,艾莉丝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女孩,面对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她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会独立生活,同时还要面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艾莉丝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通过这些人物的交织和碰撞,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勾勒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布鲁克林社区。

在这个社区里,人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共同度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爱与自由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作者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让读者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小说的结尾,艾莉丝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了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通过这个女孩的故事,作者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让读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也让读者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了爱与自由的力量,也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个女孩的故事,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展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力量和温情,也希望这部小说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让我们一起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5本经典的同性小说

5本经典的同性小说

5本经典的同性小说虽然小编是一只直男,但在小编的眼里,不管是什么性取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都是平等的。

人世间所有的挣扎,都值得同情和敬佩。

同性小说:这5本同性经典,让我哭得昏天黑地。

01《空荡荡的家》科尔姆·托宾豆瓣评分:8.4 (674人评价)有的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却唯独回不了“家”。

家不是一栋建筑,而是情感和灵魂的根基。

在看这本书之前,小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世事。

而一旦从这个角度审视,却发现这样的无奈,世间比比皆是。

《空荡荡的家》是托宾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9个故事,主人公都漂泊在异乡,都是同志身份,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

这9个故事都很棒,但非常虐心。

小编是在空荡荡的狗窝中,读完了这本《空荡荡的家》,合上书的一刹那,一直隐忍的情绪终于疯狂爆发,小编趴在自己的小床上,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

作者越是若无其事地叙述,小编的小心脏越痛,这种克制内敛的沉默力,把一切都淹没了。

小编最喜欢的是《采珠人》这一篇,讲述男主人公与多年前的恋人、但现已结婚的朋友重逢。

回忆与现实交叠,过往的美好还在主人公的记忆里无比生动,而昔日恋人却已判若两人。

小编带着这种“回不去”视角审视发现,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有这种感受。

人的每一次自我找寻与认定,或许都不得不将自己与原生家庭剥离,在异乡才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坦然与满足。

02《孽子》白先勇豆瓣评分:9.0(6892人评价)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不知道白先勇算不算第一个公开宣布出柜的作家,小编没考证过。

很多人知道白先勇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孽子》这本书讲述了两个主题:同性爱和父子关系。

高中生李青因在校发生同性性行为遭学校退学,并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台北街头流浪,后来进入新公园,结识了很多人,彼此相互扶持。

他们在莲花池畔形成一个“王国”,然而这个王国“只有黑夜,没有白天”。

这本书,小编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每次翻开,都需要鼓足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书评》091108科尔姆·托宾谈小说创作2009-11-80:50:38封面托宾像:李媛绘张芸现年五十四岁的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是当今文坛非常重要的一位爱尔兰作家。

他的创作涵盖小说、非虚构类作品、文学评论以及剧作。

此外,他也编纂文集、撰写书评,是一位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在斯坦福、普林斯顿、纽约等多所大学教授英语文学与创意写作。

自1990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南方》(The South)以来,他一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和一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大师》(The Master)荣获2001年IMPAC都柏林文学奖,《大师》和《黑水灯塔船》(The Blackwater Lightship)两度入围布克奖最后决选名单,新作《布鲁克林》则入围今年布克奖的初选名单。

此次,托宾先生到香港担任本届曼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的评委会主席,并应邀于11月初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做两场演讲。

《大师》是您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能谈谈是什么激发您写这样一本关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科尔姆·托宾:我十八岁时读了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

这本小说的风格和结构深深吸引了我,还有书里层层幽微的秘密和一步步揭示的隐情。

主人公的灵性、她丰富的内心生活和抛弃物质、追求精神世界的执著,令我着迷。

我喜欢书中描绘的那幅旧欧洲的图景。

在《大师》中,您描写了很多亨利·詹姆斯心里对写作的思考。

读者肯定都想知道,它完全是虚构的想象,还是糅合了某些您自己的写作体验?科尔姆·托宾:我采用了部分自己的写作经验,有的用隐喻的方式写到小说里,有的就直接拿来,变个样子,写进去。

当然也有虚构的成分。

在写这本小说时,我自己变成了詹姆斯,但我只是偶尔借用自己的回忆和感受。

其余时候,当这种做法行不通时,我则发挥自己的想象,或从亨利·詹姆斯的书信和札记中寻找素材。

很明显,您并没全面叙述亨利·詹姆斯的一生,而是选择了他人生的几个时刻和片段。

您是怎么进行取舍的?您觉得在《大师》中,主要着眼于詹姆斯哪方面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亨利·詹姆斯?科尔姆·托宾:我认为我选取了他人生中最至关紧要的阶段。

我的意思是,他这个时期的经历,最激动人心,最富戏剧性。

那几年里,他遭受了挫折和失望。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无趣。

在1895年到1900年期间,詹姆斯写作、等待、观察,几乎没一样顺遂。

同时,他年纪在变老。

从我那本书结束的时间点,之后三年里,他写出了三部杰出的小说。

诚如我小说里所写的,他在为那三部作品收集画面,但是他自己不知道。

在创作小说上,以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和写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吗?科尔姆·托宾:我觉得没有区别。

小说作者的工作是为读者创造一个角色。

不管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都必须动用想象,让读者相信你虚构的故事。

如果用的是真人真事,也必须写得令人可信。

说来奇怪,大多数真人真事对小说而言,毫无用处。

小说会创造属于它自己的真人真事。

您最新的小说《布鲁克林》(Brooklyn)的中文版即将问世。

在书中,您极其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一幅纽约1950年代的画面。

在写这本小说前,您是否做了很多研究?科尔姆·托宾:过去十五年中,我断断续续在纽约住过,但我没有做太多研究。

我想要的故事,是发生在她的内心,而不是在那个城市。

我出生于1955年,因此1950年代距离我并不遥远。

在写作期间,我读了一些有关布鲁克林的书,对那里有了很形象的了解。

很多时候,一点史实、一句话就够了。

然后让它在你脑海中酝酿,直到浮现出完整的氛围。

是什么让您决定以一个移民到美国、在布鲁克林落脚的爱尔兰女孩为主人公,创作出这样一本小说?科尔姆·托宾:决定这个说法不对。

一本小说的成型是个缓慢、逐渐积累的过程。

常常是,朦朦胧胧有些想法,徘徊在脑海,或隐隐约约知道。

然后逐渐清晰起来。

《布鲁克林》源自我十二岁时听到的一则故事,不过只是几句话,讲一个女子离开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可能因为我自己有过异乡的经历,后又重返故乡,所以这个故事在我脑中发展了起来。

您塑造了多位令人难忘的女性,比如在《黑水灯塔船》和《布鲁克林》里,包括《大师》里,透过亨利·詹姆斯的眼睛。

您是如何从一个女性的视角进行创作的?以如此敏锐细腻的方式揣摩女性?科尔姆·托宾:我写了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是从女性的角度,三部是从男性的角度,所以扯平。

我认为,一个小说家应该具备想象一切的能力,不管年龄、宗教、历史和性别。

唯一让我真正觉得困难的,也许是中世纪的欧洲。

对我而言,那一直是个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这些女主人公具有某些相似的性格特征,比如《黑水灯塔船》里的海伦(Helen)和《布鲁克林》里的艾莉丝(Eilis),她们都很聪慧独立,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显得沉默被动,特别是在《布鲁克林》里,艾莉丝在与托尼(Tony)谈恋爱时,也显得不那么热烈冲动。

这是您个人对女性的一种观感,还是纯粹出于小说创作的需要?科尔姆·托宾:我感兴趣的是沉默,人们压抑情感,无法表达或不愿意表达,这中间的戏剧过程。

我喜欢在一个场景里,没有说出来的比说出来的内容更重要。

因此,我笔下的人物都很容易陷入沉默、无言、各种隐忍克制的状态。

不管他们是女的或男的。

但所有的人物都不一样。

我对人没有一个总的看法;我写的是每个想象出来的个体。

《大师》和《布鲁克林》两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行文风格截然不同。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您如何找到恰当的叙述口吻?科尔姆·托宾:一部小说的开头往往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就像诗人忽然有了一首诗的灵感。

你无法真正掌控语言的节奏和基调。

一部小说,可能和一个角色一样,存在于你的脑海,但最开始它出现的是节奏,然后你跟随那个节奏。

这是项艰难的工作。

不过每本小说都有它自己的调子。

《布鲁克林》质朴优雅的文风令人想起海明威。

我在别的地方读到,您曾说,“十六岁时,我读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受到强烈的震动,它让我大为吃惊。

”您能具体说说海明威对您创作的影响吗?科尔姆·托宾:他(海明威)发现,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实实在在的词汇本身,还存在于单词之间,以及隐藏在句子背后的韵律。

他用巧妙的方式,把这种效果最大化。

他做的是减法,但他的作品始终充满感情和表现力。

很巧的是,和海明威一样,您也曾从事过新闻工作。

您觉得,当记者这段经历,对您后来写小说有没有影响?科尔姆·托宾:是有影响的。

从事新闻工作,令我对读者有了敏锐的触觉,也使我学会观察。

当然,不用再为报纸或杂志写文章,也令我感到轻松,我可以发展自己的文体风格,让它富有诗意,又严谨精确,比起新闻写作,这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您对自己的“同志”身份坦承不讳,并曾提到,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过一段黑暗期,当时甚至没有同性恋这个说法。

您觉得“同志”这个身份,或是这段黑暗的经历,对您日后的写作和文学事业有无影响?科尔姆·托宾:我喜欢描写沉默、描写逃避,因为我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它是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主题。

但事情在变化,而且变得很快。

现在,身为“同志”,已经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个正常的事。

我一直知道它没有什么不正常,只不过现在别的人似乎也认同了这一点,这是个好现象。

公开“同志”身份,有没有影响到读者对您作品的接受度,或是评论者对您作品的看法?科尔姆·托宾:我猜测,可能刚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但读完几页后,那个影响就没了。

我希望我的作品里看不到我自己。

爱尔兰文学史上有过多位杰出的作家。

您觉得自己有否受到他们的影响?科尔姆·托宾:阅读乔伊斯和叶芝笔下的爱尔兰,以及他们描写的爱尔兰人的故事,令你觉得,自己的经历有了某些特殊含义,这对文学创作有帮助。

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大师,无论如何,我不会把自己与他们去做比较。

那样写作起来相对轻松一些。

但也不会活在他们的影子里。

在《卫报》的一篇文章里,您提到,您写作时还是用手写的方式,然后把书稿在打字机上打出来。

坚持这种传统的写作习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科尔姆·托宾:我喜欢墨水,以及纸张带来的直接感和亲近感。

手写的笔迹具有一种纹理,可以说饱含了感情与个性,这是打字无法具备的。

您曾在大学里教过写作。

目前,创意写作作为一门专业,不仅在美国成为大热,也发展到其他国家。

然而,对写作究竟能不能教,人们还是心存疑虑。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在您的写作课上,您主要教给学生什么?科尔姆·托宾:这很难说。

它不像培养工程师。

它教学生读和写,两者的比重是一样的,教他们用批评的态度审视自己的作品,教他们阅读别的书,从中吸收有用的东西。

有时,遇到一个有天赋的学生,那真是件快乐的事。

你可以教那个学生的,是怎么爱护那份天赋,并给它养料。

但天赋本身是不能教的。

写作需要天赋。

但常常,天赋只是开始的起点,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认真的态度与不懈的坚持。

也许,可以通过好的榜样,来教授这些。

到目前为止,您一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并创作、编纂了多本非虚构类著作和其他作品。

同时,您还为《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文。

您是如何保持这么高产的创作力?科尔姆·托宾:一年中,我有两个月住在西班牙偏僻的比利牛斯(Pyrenees),另外大约两个月,住在爱尔兰海边,那里有栋远离尘嚣的房子。

我每天都勤奋工作。

通常,一个星期工作七天。

此外,我有时出差,在学校教一点课,同时,我是爱尔兰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的成员,所以要去开会。

我睡得很多,平时会会朋友。

但我尽力保证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工作。

我说的工作,就是写作。

您说过,您不读有关自己作品的书评。

同时,作为文学评论家,您也经常写书评。

您觉得,您所评论的那些书的作者,是否需要读一读您写的书评?科尔姆·托宾:不用。

这些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

我认为,一本书写完后,它属于有可能阅读它的人,而基本上与作者无关。

作为作者,你的工作是制造一个客体;它可能耗费心血与情感,你可以踌躇满志,严肃地把它当作一种沟通交流的桥梁。

但真正拥有它的不是你,是读者。

我是为读者写作。

以前采访李翊云时,她特别提到您写的一篇有关她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的书评。

她说,读完那篇文章,让她一下子学到很多关于写小说的东西。

你是否期望过作者从您的书评中获得启发?另外,对读者而言,您希望他们从您的书评中得到什么?科尔姆·托宾:那些文章很长——在五千到八千个单词之间——它们不是单纯就书论书的书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