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精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一、细胞生物学1.细胞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3.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差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5.细胞生命活动:物质的摄取与消化、物质的合成与转运、物质的排泄等。

6.细胞的增殖与发育:细胞分化、干细胞、组织培养等。

二、遗传学1.遗传物质:DNA和RNA。

2.遗传信息的表达: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

3.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突变和基因工程。

5.遗传变异与进化: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

三、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1.DNA技术:PCR、电泳等。

2.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转基因等。

3.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克隆动物等。

4.生物药物和基因诊断:重组蛋白、干细胞等。

四、进化与生态1.生物进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等。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化石。

3.物种形成与多样性:物种概念、多样性的维持等。

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群落、生态位、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濒危原因:生态服务、破坏生境等。

2.生物保护与恢复:保护区建设、物种保护等。

3.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

4.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包含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

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三、四、五、六 (4)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回扣教材
1.教材 88 页[问题探讨]培养构建模型的能力。 2.教材 89[思考与讨论]。 3.教材 91 页图 5—5 食物网问题。 4.教材 92 页练习一中 1。
答案:B
考点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知识必备 1.模型图示 草兔狼狐 2.相关说明 ①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 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 ,如兔是初级消费 者,第二营养级。
②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 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 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 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讲义
必修部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最新考纲展示 2012 · 浙江· T5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三年考情分析 2012· 海南· T18 2012· 江苏· T26 三年 8 考
2012· 海南· T28 2011· 海南· T22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T31 2010· 海南· T20 2012· 四川· T31 2010· 山东· T6 2010· 广东· T26
分解 者
细菌都是分解 者
跟踪训练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进入高三,满满的都是复习,在高三复习中掌握一手生物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搞撒生物一轮复习的效率。

为了高中三年级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如下: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人→ 人口→ 社区→ 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操作步骤:聚焦光→ 低倍物镜观察→ 移动视野中心(哪一侧移动)→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核有无核膜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 真核细胞:它有核膜和染色体,如酵母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和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理论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万。

细胞理论的建立揭示了细胞与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探索、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 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③主要元素:c、h、o、n、p、s④ 基本要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在生物体(如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鲜重中,最丰富的化合物是水,干重中最丰富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可与费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橙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被碘染成蓝色;蛋白质与缩二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飞麟试剂必须立即制备和使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入a液,然后加入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1.2、3 通过激素的调节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1.2、3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三、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________。 (2)主要的产热器官:________。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________。
2.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________。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________→产生________,主动饮水 释放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 作用于 重吸收水 ________ ――→ ________ ――→ 尿量________
冷觉和热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 枢在下丘脑。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二者的比较 (1)写出二者的作用途径 神经调节:________;体液调节:________。 (2)写出二者的反应速度及作用范围 神经调节:________,________; 体液调节:________,________。
1.教材 23~24 页[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科学史) 中对照实验设计。 2.教材 25 页图 2—9 和下面[思考与讨论]。 3.教材 26 页图 2—10 胰腺与胰岛的关系图解。 4.教材 29 页图 2—13 归纳总结激素作用的几个特点 和特定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5.教材 32 页[资料分析],解决好讨论题。 6.教材 29 页练习一中 1 和 2;教材 33 页练习一中 1 和二中 1 和 2。
考点1
激素的种类、功能及分泌
知识必备 1.激素的激素: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巧记激素化学本质 激素大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可着重记住性激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三类非蛋白质类激素。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

2021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知识点高中生物,可以说是把握了高中生物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高中生物,可以说是把握了高中生物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盼望能关心到您。

2021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学问点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

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放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汲取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帮助集中,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6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6 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B
考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必备 1.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 形 成 原 因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 人类活动中产生 烧导致大气中 CO2 大气中 SO2 和氮氧化物的 的氮氧化物和氟 的含量增多 含量增多 ①水体酸化; ②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③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④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利昂增多
3.写出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食用、药用、文学创作:________; (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________; (3)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________。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________; (2)________; (3)利用生物技术对________进行保护; (4)加强________。
误区剖析 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 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 增长速度比较快。
跟踪训练 1 2013· 宿迁二模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 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 是( )
考点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必备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 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 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 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 大量工农业废 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 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 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2010· 江苏· T24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3课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3课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激素、血红蛋白等。
HO NH2 C C OH
R1
HH H N C COOH
R2
H2O
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肽链中肽键个数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
氨基酸
肽键
肽键数 = 3 -1 肽键数 = 6 -1
肽键数 = 8 -2
肽键数 = 氨基酸数﹣肽链数 = n﹣m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等式总结
➢ 形成的肽键数 = 脱去的水分子数 = 氨基酸分子数 – 肽链数 ➢ 至少含有的氨基数 = 肽链数 ➢ 至少含有的羧基数 = 肽链数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酸数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考查重点:预计出题概率30% 高考题型以选择为主。通常将本考点与遗传信息的表达
结合起来考查。
划重点: ①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②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方式,以及相关计算 ③能被蛋白酶水解 ④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⑤由蛋白质的组成的物质及其功能:酶、抗体、糖蛋白、
小结——填空
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①只有拟核,无核膜② ①有核仁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②有双层膜 ③DNA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只有细胞膜 生物膜系统
①细胞膜 ②核膜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③各种细胞器膜 有各种细胞器
DNA
①环状 ②有质粒DNA
①线状 ②有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
转录和翻译 同一地点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为什么转录和翻译的时间和地点与真核 生物一致吗?
不一致,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因DNA不能自由 进出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二者不同时进行;原核 生物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转录和翻译均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1、2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1、2 种群和群落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数目的比例。
①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 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②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原因:在________、气候适宜、________等条 件下。
2012· 广东· T27 2011· 江苏· T25 2010· 山东· T8 2010· 浙江· T32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T32 2012· 江 苏· T27 群落的结构特 2012· 福建· T3 2011· 海南· T20 征Ⅰ 2011· 海南· T23 2011· 江苏· T17 2010· 广东· T2 2010· 江苏· T30 2010· 天津· T5 群落的演替Ⅰ 2012· 海南· T17 2011· 海南· T24 2011· 安徽· T6 2010· 海南· T19 三年4考 三年9考
积方法 技能升
练真题 悟考情
课时作业

基础导学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取样关键: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________的动物。
样方法计数有一定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 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 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 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2.种群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群空间特征表明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而数量 特征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则可用 样方法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考前最后梳理(4)四、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1.稳态的生理意义(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拓展: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

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降低血糖。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五、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

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拓展:①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②抗原: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拓展:①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②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发挥作用③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

④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8)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拓展: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上述物质由 T 细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能够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9)当细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体液免疫。

(10)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

(11)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13)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 细胞。

(16)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J 型增长的关系式:N t=N0λt;(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

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拓展: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的结构(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8)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拓展: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数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型,有时也会出现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结合“碳循环”图解,简述碳循环的过程。

拓展: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④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3)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

(1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9)我国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

我国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1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食物链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