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复习课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3)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4. 采用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汽车的启动与制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复习牛顿定律:(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的内容;(2)通过实验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应用。
4. 复习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2)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3)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件

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力,方向竖直向下,单位 是牛顿,简称牛。
弹力与弹簧
总结词
掌握弹力与弹簧的原理、 应用和计算方法
弹力
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 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簧
弹簧是一种弹性元件,具 有缓冲、减震、储能等作 用,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 和电子产品中。
摩擦力的应用
总结词
摩擦力的分类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在生活中 的应用
应用。
圆周运动的应用
总结词: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圆周运动是另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其运 动轨迹为一个圆或圆弧。圆周运动的应用非常丰富多 样,包括各种旋转运动、机械传动和天体运动等。例 如,电风扇的转动、机械钟表的齿轮传动和地球的自 转等都是圆周运动的应用。此外,圆周运动在汽车、 自行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中也有着重要 的应用。
减小阻力和摩擦的方法
总结词:应对策略
详细描述:为了减小阻力和摩擦,可以采用减少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减轻物体的重量、使用润滑剂或 改变接触表面的材料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和摩擦力,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和性能。
05
力的应用
重力与万有引力
总结词
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概 念、性质和作用
万有引力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 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做 万有引力。
《力和运动》复习课 ppt课件
目录
• 力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基本原理 • 力和运动的关系 • 摩擦力与阻力 • 力的应用 • 运动的应用
01
力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力
总结词:力的定义
详细描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具有大小、量
总结词
运动的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课件

得越远。
( 时速2)度让小相车同从,斜比面较同小一车高经度过在滑水下平的桌目面的上是铺:上使粗小糙车程到度斜不面同底的端
平面运动距离远近的物理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
(3)推理: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 实验 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 推理 而
总结归纳出来的。
初中物理教研组
考点二 :力的示意图
例2.小明同学用50N的力水平向左按图钉,用力的示 意图作出手对图钉的压力。
· F=50N
点拨:画力的示意图口诀:找到力的作用点, 沿着方向画线段,标上箭头表方向,数据标在箭 头旁。
初中物理教研组
跟踪练习:
跟踪练习2. 重力为30N的圆球沿斜面滚下,在 图中画出该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点拨: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的,但重 力不等同于引力;重力 G=mg,可见G与m成正比, 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 9.8N ,不能写成1kg =9.8N;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但重心不一定在物体 上。
初中物理教研组
跟踪练习5.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B )
初中物理教研组
跟踪练习3.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A.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并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初中物理教研组
例4.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2.2N。
点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 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检查测 力计是否被卡住,拉一下弹簧挂钩看是否灵活;(3)使用时 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的力 不同点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变滑动为滚动; ④ 分离摩擦面。 列举相关的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 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 ④ 加润滑油; 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
练习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 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 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 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 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 F 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3 5
摩擦力 /N
0.2 0.35
3
木块与棉布
3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1、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A.在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 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运动和力复习课件(人教新课标)

§12. 运动和力 复习 1、机械运动
运 动 和 力
2、力
3、运动和力的关系
1、参照物及选择,相对静止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 公式:
机 械 运 动
2、速度
v
s = t
单位及换算:1 m/s =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的分类 4、速度的测量
系运 动 和 2、惯性 力 的 关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 容其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义 2、大小 3、解释惯性现象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 区别 力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
大显身手
1、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 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 所选的参照物是( )C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变速直线运动 长度的测量(注意估读) 时间的测量
1、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一个
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5、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及其工作原理 6、几种 常见的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产生条件(或原因): 三要素: 分类:
4、图c中物块的长度为
2.92
cm。
c
5、在图1所示和各种现象中,不是利 用惯性是( B )
6、 40N的物体静止在桌面上, 画出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变式训练:
球重4N,用力的示Leabharlann 意图画出小球的重力F =40N
运动和力复习课

参照物 大鱼小鱼 参照物练习
公式 公式变形 单位 单位换算 计算题 匀速直线运动
3. 长度时间的测量
4. 力 5. 牛顿第一定律
感觉 刻度尺的使用 特殊测量方法 秒表 练习
力的三要素
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惯性的利用 练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人感觉并不可靠
2. 长度的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 刻度尺
卷尺
螺旋测微器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辅助工具法
适用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等。
2. 软线、轮子法
软线法:适用于测较短的曲线长度,例如地图册上
的铁路线长。
A′ A B
B′
地图测绘仪
力的三要素
参照物2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 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 B 是(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t=5分钟=300秒
V=
S
t
=
7500米 300秒
=25米/秒
=90千米/时
答:火车通过大桥时速度为90千米/时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
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2)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3)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4)摩托车飞跃断桥。 (5)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 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例:下列情况,能表示二力平衡的是( C E )
为什么?
第九章力与运动复习课件

解释: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答:衣服和灰尘原来一起处于静止 状态,拍打衣服,衣服受力偏离 原来的位置,附在衣服上的灰尘 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就会从衣服的缝隙中飞出来。
1.惯性与惯性定律
概念
有无 条件
性质还 与运动的关系 是规律
规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 惯性 到外力作用时,总 有条件 定律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保 持静止或匀 速直线运动 状态的性质
A、以路旁建筑物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B、汽车紧急刹车时,他向后倾
C、汽车受到牵引力与阻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D、关闭发动机后,汽车由于不受力的作用最终 将停下来
课堂反馈
4.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 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 小才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 大小总相等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时,小球 将 ( B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驾驶员驾驶拖拉机耕地时,对于犁耕土地的力,施 力物体是 ( )
A犁 B 拖拉机
C 泥土 D 驾驶员
练练 一
2、电灯悬挂在电线下端,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对于 电灯所受的拉力,施力物体是[ ]
A.只有地球
B.只有电线
C.地球和电线
D.电线和天花板
练练 一
3、在湖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人对船的推力 B.浆对水的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D.水对浆的推力
练练 一
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各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逐渐停下来
D.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
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
)
A.不受力的物体不会运动
B.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练练
一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共线、反向、等大的两个力
5.重点实验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下滑。
棉布表面
比较小车滑行距离
木板表面
①要探究运动物体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
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的作用下研究
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
?
②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受到不同阻力
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
?
③平面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越
,速度减小得越
。
④在分析现象时,科学家注意到:小车在较光滑的木板表面上运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 这种性质叫做惯性(inertia)。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题目 八年级物理阶段复习
专题课
力与运动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注意: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谈到一个力必须对应两个物体。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摩擦力、压力(弹力)必须要求两个物体相相互接触。
现小车转动。
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受力物体 力的变化
相互作用的力
作用在不同的 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一个力变化,另一个 力不一定变化,可能 会变为非平衡力
练习
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 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
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属于正确的 (
)
A.只有静止物体才能有惯性
B.只有运动物体才能有惯性
C.物体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的误区: (是错误的)
(1)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2)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小.
练练
(3)运动的物体很难立刻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一
]
练练 一
4、如图,物体A和B重均为4N,若弹簧秤本身重及摩 擦均不计,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 ]
A.4N
B.8N
C.0N
D.2N
练练
一
A
B
二、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体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情况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受非平衡力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 不改变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动的距离更远,由此推想,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
物体将保持
。著名的
就是在这样的
基础上总结和推理出来的,内容:
,
1.
。
(2)二力平衡的条件
F1
F2
上图是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把小车放在_水__平__桌__面__ 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两边砝码 质量相等 时,
小车静止;把小车横向移动,使两边拉力方向不 相反 , 放开手后,观察到木块会 运动 ;把小车原地转动一定角度, 使两边的拉力方向相反但不在 一条直线上 ,放开手后,发
3、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能继续在空中运动,是因为( ) A、火药的推力。 B、子弹的冲力。 C、子弹有惯性。 D、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4、竖直向上托起的皮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 因为( )
A、球受到向上的托力 B、球受惯力
C、球有惯性
D、球受惯性作用
练练 一
5、匀速上升的气球下面悬挂着一个小石块,当细 线突然断了以后,石块的运动状态是[ ]
一切物体: 指定律适用于宇宙空间中的任何物体。
பைடு நூலகம்
外 力: 其它物体给的力,内力不能改变自己的运 动状态。
总保持…… 运动状态不变,指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指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惯性。
练练
一
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
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1)公交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倾倒? (2)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3)公交车向左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3.思考回答: (1)骑车的人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快? (2)百米赛跑的人到达终点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 (3)汽车驾驶员为什么要求佩安全带? (4)松动的锤子为什么把锤柄在地上敲几下? <利用 惯性>
(运动或静止)状态。 ④所以……。
1、为什么突然刹车时,车内的乘客 向前倾,而突然启动时,车内的乘 客向后仰?
练练 一
2、跳远时助跑为什么可以增加跳 远的距离,提高成绩?
练练 一
3、请解释双 桶洗衣机甩干 的原理?
练练 一
4、锤头松了,通常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 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A.继续匀速上升
B.立即加速下降
C.匀速上升一段距离后加速下降
D.减速上升一段距离后加速下降
练练 一
6、用尺子迅 速打出下面 的棋子,上 面的棋子到 底会怎么样?
将 将 将 将 车
练练 一
——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格式:
① 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 (运动或静止)
② 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 ③ 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