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文学名词

文学名词

名词解释1、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

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

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

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

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

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

“词别是一家”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

2、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3、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4、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

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

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2.一、人、永、占:李玉的四部戏曲作品的省称,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捧雪》写明代“伪画致祸”的故事。

《人兽关》写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永团圆》讽刺势利的小人。

《占花魁》反映了作者的庸俗思想。

四部作品是李玉的代表作。

3.常州词派;(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4.“荆、刘、拜、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它们为南戏的代表作。

5.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6.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1.简答题1.简述曲的诗体特性。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简析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1)陈维崧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往往以豪情抒发悲慨;(2)朱彝尊师法姜夔、张炎,崇尚醇雅清空,注重词的格律、声韵、技巧;(3)纳兰词风格既不豪壮,也非清空,而是哀郁凄婉;艺术表现自然流转,婉丽清新,没有刻意雕琢;善用白描手法。

文学文艺学名词解释大全百度文库版

文学文艺学名词解释大全百度文库版

1.隐含的读者2.审美意象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4.艺术发现5.期待视野6.《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7.神话原型批评8.艺术真实9.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0.话语含蕴11.叙述频率12.情感把握13.兴观群怨说14.权力/话语15.影响研究/平行研究16.文学史17.谢赫“六法”18.《历代名画记》19.“元四家”20.文艺复兴21.学院艺术22.巴洛克艺术23.超现实主义艺术24.形象思维25.艺术风格26.有我之境27.共鸣现象28.文学的美悦作用29.深层结构30.艺术变形31.话语32.原始意象33.典型34.艺术概括35.不平衡关系36.文学的叙事37.共鸣38.推陈出新39.现实型文学40.心理批评41.创作动机42.视角43.阅读经验期待视野44.泛神论45.通感46.黄金分割47.创作个性48.人民性49.隐含的读者50.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51.艺术家的勇气52.期待视野53.共鸣54.情感把握55.叙事的构成56.艺术风格57.集体无意识58.魔幻现实主义59.格调说60.第一文本61.审美批评62.普罗文学63.文学研究会64.解放区文艺65.“冰山”原则66.复调小说67.狂飙突进68.超现实主义69.街头剧70.商簌体71.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72.样板戏73.启蒙文学74.《第22条军规》75.魔幻现实主义76.《静静的顿河》77.文艺大众化运动78.京派作家79.新感觉派80.创造社81.唯美主义82.新小说83.湖畔派诗人84.美的规律85.崇高86.精神生产87.象征型文学88.文学风格89.净化90.文学流派91.意识流小说92.风骨93.话语蕴藉94.艺术构思95.毛诗序96.韩孟97.西昆体98.桐城派99.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00.意识流文学;101.知人论世;102.以意逆志;103.文学语言的自指性.104.赋、比、兴105.《楚辞》106.“劝百讽一”107.《古诗十九首》108.《七发》109.“疾虚妄”110.抒情小赋111.《世说新语》112.“徐庾体”113.边塞诗派114.“歌诗合为事而作”115.“陈言务去”116.“郊寒岛瘦”117.“江西诗派”118.《白石词》119.“临川四梦”120.拟话本121.《陶庵梦忆》122.《闲情偶寄》123.“诗界革命”124.古典主义12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126.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12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文学学名词解释 (超全)

文学学名词解释 (超全)

文学学名词解释 (超全)1. 文学文学是指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文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义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被视为一种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2. 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环境等方式来展示情节的文学作品。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形式,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人性。

3. 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特定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的文学表达方式。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美感,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象等方式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方式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散文没有固定的韵律、格律和形式限制,可以自由探索表达方式,借助故事、描写、议论等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5.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舞台布景等方式来展示故事情节的文学艺术形式。

戏剧通常具有明确的剧本和角色设定,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情节发展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6. 故事故事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一连串事件的叙述。

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通过引发读者/听众的情感共鸣来传递作者的主题和意图。

7. 寓言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递寓意或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

通常,寓言以动物或其他非人类角色来代表人类,并通过讽刺、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和价值观。

8. 叙事叙事是一种通过时间顺序将事件有序地传达给读者/听众的写作方式。

叙事通常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并通过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情节等来吸引读者/听众的注意。

9. 描写描写是一种通过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人物或情景的写作技巧。

描写可以使读者感觉到身临其境,增加作品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

10. 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观点。

主题可以是关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爱情等各种话题,通过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意象等来展示。

11. 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的具体形象或符号。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

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

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

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

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

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

“词别是一家”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

2、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3、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4、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

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

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

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5、拟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6、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早在北宋末年已开始在江浙等地域流行,当时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是一种与北杂剧体制有明显不同的综合性表演体系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8、童心说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

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简答题1、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的贡献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⑴丰富了词调,两宋词坛上他创用词调最多,现存213首用了133种词调;而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有100多调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⑵大力创作慢词,共87调、125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文人词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

开拓了词的内容,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

如《望海潮》、《雨霖铃》。

3、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将民间词和文人词二个系统结合起来,因而雅俗共赏。

俗者以口语入词,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

因其通俗故能流行于天下,因其协律故能雅致。

多用口语如“恁”、“怎”、“伊”、“阿谁”等。

如早年写的《定风波》。

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三、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3、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张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wu)。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利禄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fu)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作为词采派的代表人物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是不缺乏美的,《长亭送别》一折是《西厢记》中从融情到别情的转折点,是情感碰撞的灿烂之处,焉能不美?首先是人物美。

《西厢记》中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无论是张生的钟情美,莺莺的深情美,还是红娘的热情美,都情深意笃,感人肺腑,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其次是语言美。

《西厢记》全剧都清词丽语,《长亭送别》焉能不美?最后是意境美。

《送别》一折,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抱头痛苦,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4、《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潘金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心目中集多种恶德劣性于一身的淫妇、悍妇、妒妇。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潘金莲确实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反面形象,但从美学悲剧的角度看,她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形象。

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

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

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她是淫欲狂与虐待狂,是害人者与受害者,是“千古第一淫妇”一、外貌美丽: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二、伎艺突出,伶俐可人,聪慧风趣:善于刺绣,又会一手琵琶。

三、情欲至上,良知泯灭:与西门庆偷奸,为追求情欲的满足,毒死武大。

论述题1、《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杜丽娘形象:(1)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

比如,《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

对父母与老师,也无比孝顺与尊重,所以她显然是淑静温顺的娇小姐。

(2)但是,杜丽娘更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一个敢于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要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少女。

①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

因为她出生名门望族,受的是正统的封建教育,礼教束缚她。

但即使如此,封建礼教仍然束缚不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的正当天性,所以她仍然坚定地走上了背叛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

(3)可以说,杜丽娘在反抗的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晃动着沉重的精神镣铐,这既表明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的艰难,尤其是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同封建礼教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出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扼杀人性的腐朽本质。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1)汤显祖的《牡丹亭》歌颂杜丽娘为追求理想婚姻所进行的出生入死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反对理学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倾向。

(2)作品歌颂的情,被提到超越生死的高度,它既指男女爱情,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合理的生存需求,因此《牡丹亭》歌颂的情实际上是要人们爱自然、爱人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汤显祖的思想代表了明后期从嘉靖到万历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最高水平。

他认为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所以在《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反抗态度是决绝的全情投入的。

他们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是为了更好的鼓励观众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激发观众积极昂扬的反抗情怀。

作品中带给受压迫人们力量。

这种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潮,带有早期人文主义的气息,激发人性的觉醒,于人性中解放个性。

2、陆游的生平,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陆游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创作了一万三千多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125-1170)为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时期。

45岁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第二阶段(1170-1189)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

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动罢官;第三阶段(1190-1210)为退居山阴时期。

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也可分为三个时期:1. 四十五岁之前为初期,此期的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曾几、吕本中的爱国精神和诗法技巧都给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初步奠定,但视野还不够广阔,同时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绘”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