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_永遇乐(李清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
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2和3【预习自测】1、字音乍.暖(zhà) 将.息(jiānɡ)风鬟.霜鬓(huán)捻.(niǎn) 簇.带(cù) 憔悴..(qiáo cuì)2、词语释义①记得偏重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③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④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济楚⑤这次第..:____________3、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②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_______________?⑤来相召,香车宝马,_______________。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永遇乐》(落日熔金)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用节日的欢快反衬心情的悲凉,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下阕则主要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发泄内心的故国之思和沦落之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二)仔细的研读课文,找出词中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分组讨论注意合作推选代表,交流成果。
把疑难问题提交班级讨论1.今日元宵节的景象如何?作者的情绪怎样?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客观欢快)人在何处岂无风雨(主观悲凉)患难后漠然心态2.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图景,与全词的意境是否吻合?【提示】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默写。
(2)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2、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
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正音:
铺翠冠(guàn)儿捻(niǎn)金雪柳
簇(cù)带争济(jǐ)楚风鬟(huán)霜鬓
2、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
①《永遇乐·元宵》
②后期作品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②对比、乐景写哀情
二、课中改进
(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如今元宵的情景
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二)赏读上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试着从词的上阕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
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提示:“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
“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
2、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
提示:上阕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三)赏读下片:
1、下阕前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提示: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华兴旺的时代,元宵时,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采烈的场面。
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
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的表达效果。
提示:“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以此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
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
4、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提示: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
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
(四)艺术手法: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词只要用了对比手法、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
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对比中显出“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
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上阕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五)反思拓展(再次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写给李清照
寻寻觅觅晚来
冷冷清清伤怀
疏雨依然湿秋千
和羞的少女永不再
消魂黄花今又开
把酒如何看待
——忧愁如山
双溪舴艋舟怎生载
——离恨似海
千行泪也难排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
——放眼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
(李清照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是她创作的源泉。
其作品无论是写少女的情怀、思妇的幽怨、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无一无充溢着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柳永用他的执着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那么李清照则用她炽热的真情将婉约派词作推向顶峰。
她第一次以一个女性真挚感人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其作品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虽然数量上无法与众多的男性作品抗衡,但也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可以这样说,没有李清照的词作,宋词就会失去一半光泽;没有李清照的词作,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将黯然失色。
)
(六)课堂小结:
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