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失眠
针灸课件:治疗失眠的穴位选择和注意事项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睡眠浅或频繁醒来的情况,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 响。本课件介绍治疗失眠的穴位选择和注意事项。
失眠的定义和影响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睡眠浅或频繁醒来的情况。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疲惫、 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生活品质。
失眠的常见原因
失眠的常见原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以及不良的睡眠习惯针灸医生具备相关资 质和经验,避免风险。
3 定期治疗
按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坚 持一定疗程,效果更佳。
针灸治疗失眠的疗程和效果
1
疗程1
一周进行3次针灸治疗,持续4周。
疗程2
2
一周进行2次针灸治疗,持续8周。
3
疗程3
一周进行1次针灸治疗,持续1 2 周。
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持续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失眠症状。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的平衡和自 愈能力,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
手太阴肺经
太白穴、少商穴、太渊穴
足三阳经
阳陵泉穴、阳交穴、风池穴
头部穴位
百会穴、神庭穴、安眠穴
针灸治疗失眠的注意事项
1 就诊前告知医生
与医生详细沟通,告知自 身状况和用药情况,遵从 医嘱。
结语和总结
针灸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遵守注意事项,可以帮 助人们恢复良好的睡眠。
针灸能否治疗失眠症状

针灸能否治疗失眠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已经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困扰。
当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显著时,人们往往会寻求传统医学的帮助,其中针灸就是备受关注的一种选择。
那么,针灸究竟能否治疗失眠症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产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心理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身体疾病等。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休息模式;而熬夜、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喝咖啡或茶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干扰睡眠节律。
此外,某些疾病如疼痛、呼吸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同样可能导致失眠。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在治疗失眠方面,针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其一,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与睡眠的调节密切相关。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能够抑制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使大脑从紧张状态逐渐放松下来,为入睡创造有利条件。
其二,针灸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气血不畅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源,失眠也不例外。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滋养身体各个脏腑组织。
当身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修复,其整体功能得到提升,包括睡眠质量也会相应改善。
其三,针灸还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内分泌失调又会影响睡眠。
针灸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调节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改善睡眠状况。
那么,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如何呢?众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针灸对于失眠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失眠患者,针灸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如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深度等。
针灸治疗失眠-针灸的作用

针灸治疗失眠 - 针灸的作用针灸是中医针刺及灸法的统称,是中医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法,中医医生把毫针刺入特定穴位,配合灸法灼烧患者的某个或者某些穴位,对经络、穴位等造成一定刺激,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使用针灸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针灸治疗方式与穴位,从而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针灸的特点: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有效刺激,引起患者的局部反应,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
针灸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包括适用于很多疾病症状、治疗的效果比较快速与明显、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花费的费用较少、几乎没有副作用等,可用于内科、外伤、孕妇、儿童以及五官等方面的治疗与预防,会对患者产生良好的身体机能兴奋作用,有效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并对患者起到镇静与镇痛的作用,基本上没有副作用,可以与其他的治疗手段进行配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针灸治疗失眠的方式:如果一个人长期失眠,不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还会在很大程度危害到个人的身体健康。
从中医临床发展来看,针灸不仅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的症状。
大部分中医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失眠治疗,都是运用针灸的方式,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有效刺激,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失眠症状,提升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中医医生经常会运用皮肤针、耳穴压丸以及刺血等方式来开展相关的针灸治疗工作。
皮肤针这种针灸方式的备用穴主要包括额部穴、头部穴、眉弓穴、神门穴、足三里穴以及三阴交穴等,耳穴压丸针灸治疗方式的常用穴包括了心穴、缘中穴以及神门穴等,而刺血的常用穴则是内中魁穴。
以下是中医医生经常对失眠患者进行针灸的穴位:一、针灸刺激神门穴。
运用针灸的方式来刺激失眠患者的神门穴,可以在很大程度让患者感到宁心静气,对患者起到安神清心的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由于失眠而导致的心慌意乱、健忘以及头痛等情况。
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时间失眠的患者,针灸神门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郑美凤教授针灸治疗失眠临证经验

郑美凤教授针灸治疗失眠临证经验一、辨证施治在针灸治疗失眠时,郑美凤教授十分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选择相应的针灸手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她指出,失眠症状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不寐等,不同的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失眠不宜一概而论,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施治,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二、重视心理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郑美凤教授发现许多失眠患者的症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在针灸治疗失眠时,她往往会结合心理疏导的方法,辅助患者调整情绪、排解压力,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她认为,在治疗失眠时,不仅要顾及患者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经典配穴郑美凤教授在针灸治疗失眠时,灵活运用经典的针灸配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症状进行个性化的针灸治疗。
对于易醒多梦、心烦失眠的患者,她会选择心俞穴、神门穴、阳陵泉穴等进行针刺,以调整心理状态、安神宁心;对于入睡困难、失眠多梦的患者,她会选择足三里穴、太冲穴、百会穴等进行针刺,以平肝熄风、安神清热。
通过运用经典的配穴,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施治,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四、融合心身调理郑美凤教授在针灸治疗失眠中还注重融合心身调理的方法,通过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按摩、气功、草药等,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
她认为,失眠症状往往是身心不调和引起的,如果只注重身体的调理而忽视了心理的调理,疗效往往不会太好。
她在临床实践中提倡综合治疗,融合心身调理的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郑美凤教授在针灸治疗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她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辨证施治,重视心理因素,灵活运用经典配穴,融合心身调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她的临证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针灸治疗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郑美凤教授的临证经验能够为更多的失眠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郑美凤教授针灸治疗失眠临证经验

郑美凤教授针灸治疗失眠临证经验1. 引言1.1 郑美凤教授介绍郑美凤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针灸专家,长期从事针灸治疗工作,尤其擅长治疗各种慢性疼痛和失眠等疾病。
郑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任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郑美凤教授在针灸治疗失眠方面备受推崇,她深入研究失眠病因,结合针灸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成果,探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
她不仅注重病因分析,还重视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郑美凤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和信赖。
她不断学习进取,不断探索创新,在针灸治疗失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中医针灸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失眠症状失眠是指在正常睡眠时间内无法入睡或睡眠不深、易醒和不能再入睡,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失眠症状包括难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早醒、多梦、容易惊醒等。
失眠患者在夜间持续失眠,导致白天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失眠还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是造成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及时有效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针灸正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失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正文2.1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可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是由于心脾两脏功能失调,导致阴血不足,心神不宁而引起的。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整心脾功能,使心神安定,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脾功能,增加阴血供应,平衡阴阳,从而调整心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通过针灸调理,达到平衡心身,恢复健康的目的。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不仅在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神经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平衡和调和。
失眠常常和神经系统紊乱有关,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和不安,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2. 改善睡眠质量: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增加睡眠质量。
褪黑素是一种调节生物钟和睡眠的激素,在针灸治疗中,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入睡和睡眠的深度。
3. 缓解身体不适: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缓身体的不适感,如肩颈疼痛、头痛等,这些不适感常常会干扰入睡和睡眠质量,针灸可以通过缓解这些身体不适,改善失眠症状。
4. 调整心理状态:针灸可以调节身心平衡,增加对抗压力的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放松效果和与针灸师的交流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慢性、复杂的失眠症状,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此外,针灸治疗失眠应该由专业的针
灸师进行操作,合理选取针灸穴位,遵循安全和卫生原则。
针灸治疗失眠的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失眠的操作方法
针灸可以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操作方法:
1. 首先,确定针灸治疗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穴(位于头顶最高点处)、心脾穴(位于手臂内侧肘部)、内关穴(位于手腕部内侧)等。
2. 准备一套干净的针具,包括针头和针管。
3. 患者舒适地躺在平坦的床上,放松身体。
4. 根据针灸师的指引,准确插入相应的穴位。
一般来说,针头应该与皮肤平行插入,不要斜刺或过深。
5. 插入后,针灸师可能会轻轻旋转针头,或者进行轻微的针刺操作,以促进疏通气血和舒缓肌肉。
6. 针刺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期间可以让患者休息、放松、闭目等。
7. 针刺结束后,患者需要慢慢从平躺的姿势中坐起,避免突然站立导致眩晕或头晕。
针灸治疗失眠的具体操作方法会因个体差异和针灸师的专业判断而有所差异。
在
接受针灸治疗前,最好与专业的针灸师咨询,了解更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失眠50例疗效观察

失眠时一种持续相 当长时 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 不满意
的状况 , 常表现为 难 以入 睡 , 不能入 睡 , 维 持睡 眠困难 。过早
或间歇性醒来而导致 睡眠不足。中医学又称 之为“ 不寐” , “ 不 得眠” , “ 无眠” 等, 是一种常见病 、 多发病 。笔者近年来 应用针 灸治疗该病 5 O例 , 取 得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 。
例, 女4 5例 , 年龄最小 2 O岁 , 最大 6 7岁 , 平均 4 9 岁, 病程最短
1 个月 , 最长 6 a 。
1 . 2 诊 断标 准 1 . 2 . 1 西医诊断 标准 参照 1 9 9 3年《 西 医神经 衰弱 的诊 断 标准要求 》 ① 以睡眠障碍为准一 的症 状 , 其他症 状均继发 于失
5 8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1 1 期
针灸治疗失眠 5 0 例 疗 效 观 察
李如祥 ,王艳 红。 ( 1 .云 南省禄 丰 县 中 医院 ,云 南 禄 丰 6 5 1 2 0 0 ;2 .云 南省禄 丰县人 民医院 ,云 南 禄 丰 6 5 1 2 0 0 )
1 . 2 . 2 中医诊断标准 参 照《 中医病证 诊断 疗效标 准 》 [ 1 ] 中
不寐 诊断标准拟定 , 以失眠 为主诉并 有下例 8项 中 5项 : ①头
晕② 头痛 ③多梦④倦怠⑤健忘⑥心悸⑦纳差⑧烦躁易怒 2 治疗 方法
2 . 1 取穴
主穴 : 安眠穴 、 百会 、 四神聪、 神 门、 照海 、 申脉 ; 辨
1 临床资料 1 . 1 一 般资料 2 0 1 1年 1 2月一2 O 1 2年 1 2月 , 对楚雄 州禄 丰县人 民医院 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 5 O例失眠患者 。其 中男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韦良玉等[3 ]认为失眠是因阴精耗损、阴虚阳亢、虚阳浮越所致,采用“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
将120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以“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穴取四神聪、安眠(双)、印堂、涌泉(双),四神聪、安眠(双侧)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150次/分,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涌泉穴只灸不针,采用温和灸,每次治疗30min。
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法,穴取神门(双)、内关(双)、安眠(双)、百会。
西药组予口服舒乐安定法治疗。
针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治疗失眠40例,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常规组总有效率87.5%;西药组总有效率75%。
(2)宋琳琳等[4 ]采用督灸法治疗失眠,指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
针灸能够泄其有余,平抑夜间相对亢盛的阳气,亦能补其不足,补益日间不足的正气,调整机体阴阳、营卫平衡,使机体功能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方法:临床收集130名失眠患者,均采用督灸法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令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撒上督灸粉(肉桂、丁香各1g,麝香0.5g),而后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艾柱,然后点燃艾柱,连续灸治3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
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取消毒纱布敷于脊背上并固定。
灸后若起泡,令其自然吸收。
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之物,禁冷水洗浴。
疗效标准: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表,选取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四个指标,分疗程对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价。
治疗结果:各疗程间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疗程增加,周平均睡眠时间逐渐增加(P<0.05),而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均逐渐降低(P<0.05)。
(3)杨立锋等[5 ]将140例失眠患者均采用电针的方法治疗。
方法:取穴: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神庭。
配穴:头痛眩晕者配太阳、印堂;心烦易怒者配太冲。
操作方法:为患者选取安静温暖的卧位环境,穴位皮肤碘伏消毒后,选用1.5寸一次性无菌毫针,采用无痛进针法,针刺得气后,在双侧三阴交、神门穴上接通电子诊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min。
上法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
在针刺治疗期间,凡有服用安眠药者,要求患者逐渐递减或少量服用,睡眠正常者停服安眠药。
结果:本组140例患者,1疗程结束后治愈37例,占26.4%;2疗程结束后治愈52例,占37.1%,总共治愈89例,占63.4%;好转44例,占31.4%;无效7例,占5%;总有效率95%。
(4)刘琴等[6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失眠。
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3组,每组40例。
方法:在治疗各自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加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率谷、太冲、三阴交(后4穴均取双侧);观察组A加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太冲、三阴交(均取双侧);观察组B同时加取前两组穴,穴位处皮肤以75%酒精常规消毒。
先取颈部穴位,针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天。
治疗1个疗程(14天)。
治疗期间嘱患者作息时间规律,辅以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疏通情志,缓解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结果:1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显效率及PSQI量表评分,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着性优于前两组。
结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5)王思雅等[7]将48例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方法:主穴:四神聪、百会、神庭、安眠(双侧)、神门(双侧)、内关(双侧)。
配穴: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侠溪;阴虚火旺者加照海、太溪、阴郄;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胆俞。
操作:主穴每次必选,配穴每次选取1-2个。
四神聪、百会、神庭平刺0.5-0.8寸,安眠刺0.8-1寸,内关、神门、行间、侠溪、阴郄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背腧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均行平补平泻法。
病人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
得气后均留针30min。
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结果: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3%。
(6)陈宇清等[8]采用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
将56例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
方法:取穴: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则。
针刺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均为双侧)。
耳穴取穴: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
操作: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各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施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对照组平补平泻,观察组根据穴位特性施以补泻,百会平补平泻,内关、神门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
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隔天治疗1次。
耳穴操作:两组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平补平泻。
选取酒精消毒后的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酒精常规消毒耳廓,贴敷于上述耳穴,每穴按揉1min,力度以胀痛但能忍受为度。
并嘱患者按压3次/d,平补平泻(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
与针刺同步隔天更换一次。
1个月(15次治疗)后统计治疗结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效,观察组标准现效率较对照组稍高。
PSQI统计各项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陈光辉等[9]将64名肝胆湿热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
方法: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成:龙胆草5g、黄芩10g、山栀9g、泽泻10g、木通9g、车前子8g、当归9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5g。
睡眠多梦、眠浅易醒者可配伍石菖蒲、茯苓10g;手足心热、头晕耳鸣、怒则面赤者加生地黄10g、知母15g。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取神门穴直刺0.3-0.5寸;内关穴直刺0.5-1寸;三阴交直刺1-1.5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泻法)。
留针时间为30分钟左右,平均10分钟运针1次。
结果: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8)张婷[10]采用针灸配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将72名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
方法: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党参、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 10g、木香、炙甘草各6g。
随症加减口服,1d1剂,10d为1疗程。
治疗组:除口服中药归脾汤外,给予针灸治疗,患者均取卧位进针为主,手法慢柔、轻巧。
常用慢速捻转进针法,分层进针,运用补法为多。
针刺穴位:四神聪、神门、百会,其中四神聪向百会透刺,百会顺经脉平刺。
温针灸心俞穴、脾俞穴、内关、足三里。
温针灸一般5炷,以10d为1疗程,隔日1次,留针20min 左右。
同时与患者心理疏导,积极帮助患者解除烦恼。
合理安排生活,以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
结果: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ISQI总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ISQI总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谷婷婷[11]主张温针灸背腧穴结合耳穴治疗失眠。
将6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方法:治疗组:体针:取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另加风池、安眠及太阳。
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分别在肝俞、脾俞、肾俞上施灸。
耳穴: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配穴:心脾两虚型:心、脾、胃;阴虚火旺型:肝、肾、内分泌;肝郁化火型:肝、胆、心;痰热内扰型:脾、胃、三焦。
对照组:取穴和治疗组相同,只用体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10)杨海涛[12]将7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智三针治疗。
方法:治疗组针刺神庭、本神(双侧:位于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
对照组选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
(11)马广昊 [13]采用足底五花针治疗失眠,将83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
方法:治疗组:采用足底针五花穴结合辩证取穴治疗,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一寸;对照组单纯采用辩证取穴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5.37%。
(12)杨文佳[14]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
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
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
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
)杨文佳[14]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
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
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