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核心网关键技术流程
nbiot信令流程详解 -回复

nbiot信令流程详解-回复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使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LPWAN(低功耗广域网)标准,旨在为广泛的物联网应用提供长期和可靠的连接。
它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规范中定义,采用了LTE(长期演进)技术的窄带信号,以提供更好的覆盖范围和连接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NB-IoT信令流程,并逐步回答该主题。
第一步:设备注册NB-IoT设备需要首先注册到网络,以获得连接权限。
设备向NB-IoT基站发送注册请求消息,该消息包含设备的标识和注册信息。
基站将收到的注册请求消息转发给核心网络的MME(移动管理实体)。
第二步:设备认证和鉴权核心网络的MME会对设备发送的注册请求进行认证和鉴权。
MME会验证设备的身份,确认其是否有权连接到NB-IoT网络。
这包括验证设备标识和访问权限。
一旦设备通过认证和鉴权,MME会生成一个唯一的设备标识,并向设备发送注册成功的消息。
第三步:设备连接在设备注册成功后,设备需要与网络建立连接。
设备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消息,请求与基站进行RRC(无线资源控制)连接。
该请求包含设备的能力和参数信息。
基站接收到连接请求后,会根据设备的能力和参数进行连接确认,并为设备分配一个临时的RRC连接标识。
第四步: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一旦设备成功建立了RRC连接,就可以进行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
设备可以向基站发送数据,然后基站将数据转发给核心网络的SGW(服务网关)。
SGW将数据路由到正确的目标,如应用服务器。
类似地,核心网络也可以向设备发送下行数据,通过SGW和基站进行路由传输。
第五步:设备定位NB-IoT支持设备定位功能,可以通过基站和核心网络来提供位置信息。
设备可以向基站发送位置查询请求,基站将该请求转发给核心网络进行处理。
核心网络可以查询设备的位置信息,并将其返回给设备。
第六步:设备注销设备在不再需要连接网络时,可以发送注销请求以断开与网络的连接。
nbiot通信流程

nbiot通信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NB-IoT 通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备开机:NB-IoT 设备开机后,会搜索附近的 NB-IoT 基站,并尝试与基站建立连接。
nb-iot工作原理

nb-iot工作原理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物联网通信技术,也是3GPP标准的一部分。
它采用了窄带通信技术,旨在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低功耗、广覆盖和大容量的连接。
NB-IoT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无线接入、数据传输和网络控制三个主要部分。
一、无线接入NB-IoT采用了窄带信道,即带宽较窄的信道,以增加信道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在无线接入环节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设备查找:NB-IoT设备首先需要搜索网络以找到运营商的NB-IoT网络。
通过扫描不同频段和带宽,设备能够检测到NB-IoT网络的存在。
2. 设备接入:一旦设备找到了NB-IoT网络,它将与基站建立连接。
这一过程包括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基站进行认证和授权,并为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3. 设备接收:一旦设备成功接入网络,它可以开始接收来自基站的指令和数据。
二、数据传输NB-IoT使用了窄带技术,因此它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比较适合低功耗的物联网设备。
数据传输的过程如下:1. 设备发送:物联网设备将传感器数据、监控信息等发送给基站。
数据可以通过在时隙中发送脉冲或连续传输来完成。
2. 基站接收:接收数据的基站会通过接收信号、解调和解密来从设备中接收数据。
3. 数据转发:基站会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并将数据转发给物联网应用服务器。
转发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
三、网络控制NB-IoT的网络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信道管理:NB-IoT网络会对信道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以确保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设备之间的互不干扰。
2. 数据安全:NB-IoT使用了加密和认证技术来确保数据安全。
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会进行加密,以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3. 设备管理:NB-IoT网络对设备进行管理,包括注册、验证、固件更新等功能。
这样可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并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
总结起来,NB-IoT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无线接入、数据传输和网络控制三个部分。
运营商部署NB-IoT网络关键性技术研究

代通信中对用户传输的信息进行预先的程序过滤,能够将不法分析利用通信技术发布的黄色和敏感信息进行过滤与智能识别,检查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同时对于通信用户,应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熟练的掌握各种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有关通信网络使用安全法律法规,严于律己。
并合理的使用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保证通信的安全性,保证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三、结语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普通人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再加上现代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和更新,网络安全隐患彻底清除掉。
因此,应对现代通信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并逐步形成现代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对现代通信网络系统进行防护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安全评估,充分发挥安全防护服务体系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安全隐患的出现,保证通信网络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和新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商部署NB-IoT网络关键性技术研究文|周腾,林光奇一、引言目前大众消费市场日趋饱和,导致运营商盈利增长趋缓,亟待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 、Machina Research 、McKinsey 等报告测算,未来5~10年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 )连接数和市场规模将发生大规模井喷式发展,到2019年物联网连接将超过传统2G/3G/4G 连接数,2020年物联网全球市场规模500亿,中国市场突破100亿。
(见图1)因此,全球主流运营商将IoT 产业作为营收增长新引擎,不断加大投入进行研究验证。
例如,Vodafone 自建并运营了全球第三大M2M 平台(GDSP ),计划2019年实现M2MSIM 卡在全球90%以上区域的无缝漫游。
AT&T 已认证2600多种IoT 设备,联网IoT 设备约2500万台,过去2年IoT 用户数增加2.5倍,并重点布局物联网、物流跟踪管理、智慧电网等业务。
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与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互。
它的出现使得各种设备可以实现相互联通,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的架构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它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物理设备。
这些设备负责感知环境中的信息,并将数据采集传输给物联网平台。
2.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并连接各个设备。
其中包括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和卫星通信等。
3.平台层:平台层是物联网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并提供给上层应用使用。
常见的物联网平台包括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等。
4.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最终对用户提供服务的一层,它通过对物联网平台的访问,实现各种应用功能。
比如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传感技术:物联网依赖于各种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中的信息。
传感技术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将环境中的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技术传输给其他设备。
2.通信技术:物联网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ZigBee等。
这些技术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使得数据能够快速地传输和交互。
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在物联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使得物联网中的大量数据能够被有效地处理和存储。
同时,云计算技术还可以为上层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4.安全技术:由于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数据非常庞大,因此安全问题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物理安全等。
这些技术能够保护物联网中的数据和设备不受到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5.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中产生的数据非常庞大,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物联网中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分析和挖掘,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NB-IoT基本原理与eMTC对比介绍

终端上报支持的能力,网络侧统一调度
HUISAIWLIECIOTNECSHENMOLICOOGNIEDS UCOC.T,OLTRD.
HUAWEI CON1F0IDENTIAL
Single RAN G/U/L/NB IoT
1
NB IoT 新建
Gb/IuP S/S1/MI
Single EPC GU/L
MI 2 IoT EPC 3
行业终端
• 传感器接口 • 应用驻留
NB-IoT 模块
• 无线连接 • 软SIM • 传感器接口 • 应用驻留
基站
• 低成本站点解决方案 • 新空口支持Massive
IoT连接
1 重用站点基础设施,降低部署成本
核心网
• 移动性/安全/连接管理 • 无SIM卡终端安全接入 • 终端节能特性 • 时延不敏感终端适配 • 拥塞控制和流量调度 • 计费使能
2 支持接口优化,优化30%以上信令开销,支持终端节电和降成本。
3 基于CloudEdge平台优化的IoT专用核心网,可与现网组pool,降低每连接成本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3
信道映射
HUISAIWLIECIOTNECSHENMOLICOOGNIEDS UCOC.T,OLTR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4
上行物理信道: PRACH和PUSCH
• PRACH使用3.75KHz载波,不同的覆盖等级下,使用不同的MCS(速率不同,扩频因子不同,重复次数) • PUSCH使用15KHz、3.75KHz或者15KHz与3.75KHz共存的方式
NB-IOT技术及优化

NB-IOT技术及优化 NB-IOT技术及优化目录1.NB-IOT关键技术51.1强覆盖:51.2低成本:51.3小功耗:71.4大连接:82.NB-IOT帧结构92.1下行物理层结构92.2上行物理层结构10上行资源单元RU113.NB-IOT网络架构123.1CP和UP传输方案133.2CP和UP方案传输路径对比 143.3CP和UP协议栈对比143.3.1CP方案的控制面协议栈143.3.2UP方案的控制面协议栈152.4状态转换154.信令流程18CP传输方案端到端信令流程 184.2RRC连接建立过程204.3UP传输方案端到端信令流程 224.4RRC挂起流程(SuspendConnectionprocedure)244.5RRC恢复流程(ResumeConnectionprocedure)254.6CP/UP方案网络协商流程265.覆盖优化285.1弱覆盖285.2SINR差285.3重叠覆盖问题点285.4覆盖指标要求:286.重选优化286.1重选时延统计方法:296.2判断小区重选是否成功: 296.3重选成功率统计:296.4脱网重搜时延统计:29参数优化:30覆盖等级门限30SIB1重复次数30SIB2周期30同频重选测量门限配置标示 31同频小区重选指示31加密算法优先级31完整性保护算法优先级32MIB和SIB加扰开关33eDRX开关定时器T30033定时器T31034UE不活动定时器341.NB-IOT关键技术NB-IOT属于LPWA技术的一种,它具备强覆盖、低成本、小功耗、大连接这四个关键特点。
1.1强覆盖:较GSM有20db增益,1、采用提升IOT终端的发射功率谱密度(PSD,Powerspectraldensity);2、通过重复发送,获得时间分集增益,并采用低阶调制方式,提高解调性能,增强覆盖;3、天线分集增益,对于1T2R来说,比1T1R会有3db的增益。
NB-IoT核心网关键技术流程word版本

核心网关键技术流程3GPP 23.401中对于蜂窝物联网(Celluar Internet of Things,CIoT)是短短一句话定义的,蜂窝网络支持低复杂度和低吞吐率的物联网设备。
蜂窝物联网同时支持IP业务和非IP业务(非IP的业务指的是站在EPS的角度来看的一些非结构化数据,尽管还是会被分配APN)。
对于物联网,小包数据业务传输将成为应用的典型特征。
因此,对于核心网而言,基于物联网的这种小数据,短时延传输模式进行了一些协议流程方面的优化。
这种优化方式包含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用户面传输用户数据,而另一种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了NAS层消息里的控制面传输方式,这种方式减少很多控制面的信令开销。
PDN连接可以采取控制面CIoT核心网承载优化方式处理,或者也可以采取用户面CIoT核心网承载优化方式处理。
相比传统PDN连接需要使用S1-U接口进行传输,这里S11-U也可以被用来传输小包数据。
CIoT的数据可以包括物联网应用的状态信息以及测量数据。
5G当中支持物联网数据通信的MME可能有这么几种支持数据传输的模式,MME支持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MME支持用户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支持传统的S1-U数据传输模式。
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特殊的核心网功能,比如是否支持无需联合附着的SMS消息传输,是否支持没有PDN连接的附着,是否支持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的包头压缩。
对于支持NB-IoT的终端,网络侧应该提供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的功能,对于S1-U传统用户面数据传输模式并不属于CIoT的数据优化传输模式范畴,但是支持用户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功能的UE也需要能够支持S1-U模式。
UE会通过ATTACH/TAU请求中附带消息体Preferred and SupportedNetwork Behaviour与网络能力进行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核心网对于数据传输的优化机制并不仅仅限于低复杂度,低吞吐率的物联网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网关键技术流程
3GPP 23.401中对于蜂窝物联网(Celluar Internet of Things,CIoT)是短短一句话定义的,蜂窝网络支持低复杂度和低吞吐率的物联网设备。
蜂窝物联网同时支持IP业务和非IP业务(非IP的业务指的是站在EPS的角度来看的一些非结构化数据,尽管还是会被分配APN)。
对于物联网,小包数据业务传输将成为应用的典型特征。
因此,对于核心网而言,基于物联网的这种小数据,短时延传输模式进行了一些协议流程方面的优化。
这种优化方式包含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用户面传输用户数据,而另一种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了NAS层消息里的控制面传输方式,这种方式减少很多控制面的信令开销。
PDN连接可以采取控制面CIoT核心网承载优化方式处理,或者也可以采取用户面CIoT核心网承载优化方式处理。
相比传统PDN连接需要使用S1-U接口进行传输,这里S11-U也可以被用来传输小包数据。
CIoT的数据可以包括物联网应用的状态信息以及测量数据。
5G当中支持物联网数据通信的MME可能有这么几种支持数据传输的模式,
MME支持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
MME支持用户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
支持传统的S1-U数据传输模式。
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特殊的核心网功能,比如
是否支持无需联合附着的SMS消息传输,
是否支持没有PDN连接的附着,
是否支持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的包头压缩。
对于支持NB-IoT的终端,网络侧应该提供控制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的功能,对于S1-U传统用户面数据传输模式并不属于CIoT的数据优化传输模式范畴,但是支持用户面CIoT数据优化传输模式功能的UE也需要能够支持S1-U模式。
UE会通过ATTACH/TAU请求中附带消息体Preferred and Supported
Network Behaviour与网络能力进行协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核心网对于数据传输的优化机制并不仅仅限于低复杂度,低吞吐率的物联网应用。
用户面CIoT核心网优化功能可以无需像传统LTE大网数据业务请求建立一样,通过NAS层消息Service Request触发一些列的接入网流程作为数据业务传输的承载。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UE与网络之间的RRC连接处于挂起状态,这也意味着UE与网络侧的接入网承载和接入网安全上下文已经协商分配好了。
通过挂起流程,在UE转为ECM-IDLE 过程中,UE与eNodeB分别存储了接入层相关信息以及承载上下文,同时MME存储了与S1AP和核心网承载相关的上下文,可以说“挂起”流程是一种“睡眠”机制,并不把UE 连接建立相关信息删除。
控制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下的用户面协议栈
从核心网控制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下的用户面协议栈结构中可以看出与典型LTE系统网络中用户面传输数据在协议架构中的不同。
UE与MME之间通过NAS层信令之间传输数据,而LTE系统中S1接口的GTP-u传输隧道协议后移到S11接口中作为用户面数据传输协议。
在控制面数据传输模式下,UE上行数据包和相应的EPS Bearer ID(EBI)被封装在NAS DATA PDU中,通过S1-AP初始UE消息传递,MME在收到了初始消息后可以与SGW/PGW协商传递上行数据,同时并行的触发核心网移动性以及会话管理流程,比如鉴权和安全涉及流程。
相对比而言,如果此时有来自于SGW/PGW的下行数据,则需要在MME缓存,等待EMM和ESM流程完毕之后进行传递。
对于接入侧通过NB-IoT技术建立连接,并且触发原因是MO Exception Data,MME需要将此触发原因告知SGW。
这里其实表达了一层逻辑,上行NAS PDU数据和上行NAS信令流程可以在MME进行分离,数据通过S11接口传出去,NAS鉴权安全流程可以并发进行,而下行的NAS PDU数据则需要等待NAS鉴权安全流程结束之后才能继续下发eNodeB。
在UE与MME采取控制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下,即UE处于连接态下,如果需要通过建立用户面传输数据,可以采取传统S1-U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或者采取用户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如果MME决定采取S1-U模式进行数据传输,UE就不需要重新发起Service Request,并通过后续的初始上下文请求告知eNodeB相关承载信息,包括安全上下文,信令连接ID,EPS承载QoS参数,S1连接标识等。
如果采取用户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UE需要发起控制面Service Request申请S1-U承载。
不管控制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用户面优化数据传输模式,还是S1-U数据传输模式,相应的PDN连接需要建立,而与之相应的EPS bearer 也需要有MME进行分配建立。
处于CP数据传输模式下的连接态UE转为UP模式或者S1-U模式进行数据传输NAS信令流程
像Service Request这样的NAS层服务请求信令在目前的LTE网络问题日常分析中很常见,它主要在于处于空闲态终端为了主/被叫UE申请接入侧和核心网侧网络资源,由它触发了一系列的接入网信令流程建立,这样的数据传输模式是S1-U数据传输模式。
什么时候使用SR,什么时候使用ESR(Extended Service Request,这里是针对非CSFB的数据业务),这个取决一个UE设备侧NAS控制消息中所带的标识 NAS signalling low priority,如果该标识置为1,且MME通过最近一次的Attach Accept/TAU Accept消息告知UE网络侧支持ESR,那么流程由ESR发起,否则由SR发起。
该标识其实告知MME在核心网信令拥塞时优先对哪些信令进行处理响应。
对于采取控制面或者用户面的CIoT 数据传输模式,则是通过CONTROL PLANE SERVICE REQUEST 进行,区别在于对于CP 模式,CPSR 中包括了UE 中需要通过NAS 信令封装传送的数据,以ESM DATA TRANSPORT 消息的形式封装在ESM message
container IE 中传送。
而对于之前提及到的在CP 模式连接态下转为UP 模式数据传输的过程或者UE 在IDLE 态有数据需要传送,可以通过CPSR 发起建立用户面数据传输优化模式,与CP 模式区别的是,NAS 消息不携带任何与数据相关的消息体,既不包含ESM message container IE 也不包含 NAS message container IE ,同时将active flag 置为1。
如果MME 接受该流程,在完成一些EMM (核心网移动性管理)公共流程后(比如鉴权,安全模式等等),将EPS bear 上下文相关信息关联,向UE 发送SERVICE ACCEPT 消息,表示该流程
成功完成。
可以概括的理解SERVICE ACCEPT是对通过NAS层控制面传输数据的确认,如果需要为UE的上下行数据再建立用户面承载,则不需要通过任何NAS信令再予以确认。
在MME发送SERVICE ACCEPT之前如果有下行数据需要通过控制面进行发送,则先保证下行数据传递出去。
从这里NAS信令流程可以归纳几点核心网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优化设计思路
1、数据优先,如果通过控制面承载,先于确认信息将待发数据发送出去;
2、新增SERVICE ACCEPT是为了确认CPSR请求的,对于通过用户面承载发送数据,则无需SERVICE ACCEPT再确认,应为两个为不同的面(控制面,用户面),可以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
3、相比LTE大网的设计思路,一切都由网络控制调度,为了保证传数据传输的时延,物联网的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发起数据传输模式选择,这对UE设计更多了一些灵活性。
而相比LTE网络单一的交互流程则更加丰富,为了物联网低时延,大容量的设计目标更加契合,但是站在解读协议或者分析网络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更加复杂多变。
为了应对大量物联网连接对于核心网络的负荷带来的冲击,核心网对设备的上下行数据包还进行了流控机制。
这里包含两种两种流控,一种是服务PLMN网络流控,另一种是APN 流控,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一种流控机制主要为了由于NAS数据PDU引起的对于MME 以及接入层相关信令冲击,而后一种机制在于运营商策略为了规定用户一天之内最多可以发送多少消息或者消耗多少数据流量,一般认为后者所规定的消息限额要小于前者,而且二者都可以在逻辑网元PGW或者SCEF上具体实现,不过APN流控机制一般会先于服务PLMN 流控机制应用触发在用户数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