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物理建模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探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探析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逐步地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制约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思想应用建模思想指的是我们在对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主要因素找出来,将那些次要因素给舍弃掉,进而将事物的本质给呈现出来,通过模型的构建,可以促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
物理学主要是对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在物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到物理建模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相关的物理模型,解释客观世界,并且做出合理的预测。
有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表示,科学其实就是建模,而学习科学,就需要对建模进行学习。
一、建模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类应用一是建模思想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从实质上来讲,编写物理教材的过程,其实就需要对概念模型不停地构建,建模思想可以在很多的物理概念中体现出来,如理想气体、电场线、磁感线等。
这些因素都是主要的,在建模的时候,需要将次要因素给忽略掉。
本文以电场线为例,分析了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一些相关试验,如轻小物体可以被带电体所吸引、有相互作用存在于电荷之间等。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必然有某种物质存在于带电体之后,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摸不着这种物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无法看见或者摸着,那么描述起来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了将其特性描述出来,可以构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强弱和方向方面,可以通过曲线的疏密和切线来表示,那么完成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构建了电场线模型。
虽然客观存在着电场,人们却看不到摸不着,虽然不存在电场线,但是通过构建,却可以将电场的特性给反映出来,这种建模思想的应用就是化虚为实,可以从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范文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实现转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准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一: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摘要:物理模型可以作为物理问题的切入点,使问题得到简而有效的解决,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要点。
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就此,本文对高中学生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并着重讨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几种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物理教学;应用物理模型为物理学提供了一个可以有效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它主要是将实际的物理问题抽象成一个较为简单的模型,根据对模型的分析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将问题简化并加以解决。
这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简化问题使学生容易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记忆与掌控。
一、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物理建模是物理学的一种将问题进行抽象、简化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亦是一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从多方面的文献与著作中都有提及其构建定义,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定义为:所谓的物理建模,就是将生活与自然界中的问题进行提炼,然后将问题抽象为一种物理模型,继而进行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通过建立的物理模型所获得的解答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
而这一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便是物理建模。
物理建模的过程需要高深的思维逻辑以及丰富的物理思想作为第一条件,通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科学研究。
然而高中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构建基础为原本已经存在的经验,可以看作是对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复习巩固,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构建(一)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物理模型实质就是一种将所要研究的物理对象或者问题进行抽象化、理想化或者类比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模型当中我们可以将对象或问题进行化繁为简的学习处理,并凸显所要研究对象之本质特征。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建模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建模教学—高中物理学科作为整个高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门、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作为理科性质相对较强的科目类型,传统的“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进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成为现阶段相关**门和任课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建模教学的概述以及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1建模教学的概述ﻭ所谓的建模教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具体、实际的问题利用抽象的、科学的方法去进行解决,具体来说,其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在实际的物理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内容,直接去对其进行学习的话相对比较困难,为了简化学习过程,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建立一种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模型.建模教学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其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维,能够为学生的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1。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的意义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应用意义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ﻭ1。
2。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探求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来说,其作为理论性和性都相对较强的一门学科类型,学生进行学习起来会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不能提升其学习兴趣,那么对于良好学习效果的产生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对于其自主的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1。
2.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ﻭ高中物理教学作为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并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大量习题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建模教学的全新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对其解题的正确率也有所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对其未来更好地学习也将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ﻭ1.2.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知识性"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成为当下**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应用全新的建模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自主的生成建模学习方式,为其今后进行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完美版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完美版《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一):高中物理教学新模式一、中美两国物理教学比较中国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比较死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盲目做题,没有构成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XXX对中美两国的高中生做了一项科学潜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的科学常识掌握的比美国同龄人好,但科学推理潜力却相反。
美国的教育能够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每年很多国家的高材生都会选取去美国留学。
加上美国的大学在世界上的排行也很靠前,TOP100的学校里美国就有50多所。
每年XXX都会给美国高校拨款20%到50%左右。
美国私人校友还向学校捐款,这就使得美国的大学具有充足的资金开展教育和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
尤其美国的物理教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比,美国有众多的物理学家,其中有XXX、XXX、XXX等。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而不是别国,是因为美国的制度开放,他们愿意花钱聘请这些学术界泰斗。
中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资源短缺,人才流失严重。
在大学教育中,很多教师不为教育学生而是忙着挣钱做项目,学生称呼教师也从导师改为了大Boss,这是我们管理上的不合理。
应对这一状况,政府就应鼓励学校师生做基础性的研究,国家也就应用强大的物力保障来支撑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大胆搞研究。
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要过分关注眼前利益,要眼界长远,把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认认真真做学问,远离政治纷争。
二、教学新模式我国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的,美国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室上讨论演讲,课下研究式的。
如果我们的研究只会生搬硬套,没有跳跃思维,就不会有自我的创新。
永远模仿别人是不对的,就应开展自我的基础研究。
比如,每年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少之又少,但日本在教育上的投资能够占到本国GDP10%以上,美国占到15%左右,XXX在教育上的投资也在14%左右。
只有在教育上投资,我国的科教实力才会遇上去。
因而,国家要合理分配教育投资,使想做研究、能做研究的人确实能够使用到充裕的资金,这是建立教学新模式的前提。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龙源期刊网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作者:欧金鑫来源:《启迪·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在高中学习过程当中的物理是属于基础性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通过在物理当中建立模型,可以让学生们所研究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去理解物理方面的概念和原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际过程当中去,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当中也指出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的教学过程时,要能够从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可以让他们研究的问题变得更加的简单,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容易去理解物理的知识和概念,并且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
毕竟物理这一学科本身就属于重理论重实践的学科,因此只有当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的本质时才能够学好物理。
而教师要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提高学生建模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所以要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的探索。
一、物理建模的概述所谓物理建模,就是学生在以掌握一些高中物理知识的前提之下,通过分析一些物理的理论和现象,建立好对应的模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去理解物理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物理问题以及现实生活当中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能够提高学生们综合应用以及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让学生客观的去认识这一事件,毕竟自然科学是非常复杂的,要想面面俱到,通过全面的分析科学和了解显然是不容易的,因此只有通过正确和科学的建立物理模型,才能够减少在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困难,来提高研究的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在物理学习当中建立模型,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关于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讨论教育论文

关于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讨论教育论文传统教育在许多方面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向学生的知识灌输为中心,遵从“知识输入→知识储存→知识提取”这一不变主旋律,把学生仅仅看做是知识的储存器。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开展,反而受到压抑。
现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紧紧抓住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特征,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物理根底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而物理模型教学法可以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纵观物理学的开展史,模型方法在物理学的产生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物理学的开展史可以说是一个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几乎都是借助于物理模型进展抽象概括而来的。
可以说,不了解和不掌握物理模型的方法,就学不好物理。
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
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充分重视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法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模型问题从三个方面进展讨论。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展比拟。
学生通过比拟,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单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物理模型。
学习、理解、运用单摆这一模型对于我们学习简谐振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在教学中设计比照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浅谈高中物理建模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建模论文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
物理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模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建模论文范文一:浅谈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摘要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物理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其各类分支,具备物理建模能力是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学体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本文就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建模教师学生一、要有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高中阶段的物理模型有很多,一般可分三类:物质模型(质点、轻弹簧、理想气体等)、状态模型(气体的平衡态、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而物理题目的设置均是围绕着这些物理模型展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物理模型的意识,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华丽包装的题目后就是赤裸裸的常见的物理模型,做题时要剥离出题目本质,联系旧有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也就是说,要有把问题转化成为物理模型来研究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关于摩擦力有这样几个常见判断题: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吗?相反吗?能成任意角度吗?运动(静止)的物体可以受静(滑动)摩擦力吗?很多学生迷惑在这些概念题中不能自拔。
但当学生心中有了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情境时,这些问题便极易解决了。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高中物理学什么?无非是弹簧弹来弹去,滑块在斜面上滑来滑去,子弹与木块碰来碰去,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飞来飞去。
二、及时对已学过的物理模型归纳与总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对已学物理模型进行归纳与总结,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这项工作。
例如我们在讲《功》这一节,必然要讲到摩擦力做功的问题:滑动摩擦力能做正功吗?负功呢?能不做功吗?静摩擦力呢?虽说这是功的内容,实际上如果学生对关于摩擦力的相应物理模型很熟悉的话(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这个问题会很容易被解决,而我们很自然地就把重难点转移到一对儿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做功代数和为何值这个问题上。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论文摘要:高中物理涉及知识深且广,难度系数比初中物理大的多,可以说物理是整个高中所学课程最难的科目。
高中生学习物理十分吃力,甚至不知如何学,对物理的兴趣逐渐缺乏。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现有的知识创设相关的教学方法成为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模型是一种将特殊的、抽象的知识转变为一般知识的工具,学生通过模型可以解决物理中的很多问题。
模型教学应该成为教师目前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运用;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理学基础知识是物理,它在理科生运用综合知识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中理科生必须有效地掌握这一门课程。
高中物理学习的对象通常是需要建立模型来研究,而这些模型大多是抽象化的。
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运用、分析物理模型。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将物理中复杂的问题简单解决,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模型教学的含义及特征模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相联系,并且归纳本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然后再总结它们之间的条件、过程、处理方法、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建立模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将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用质点建立模型的时候,发现它的模型就是简单明了的、无大小形状的质量点。
物理模型除了具有直观性,还有假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模型的建立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内容模型化,这种模型化就是一种假设的状态。
模型教学还有简洁性的特点。
物理知识多且杂,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是复杂难懂的。
因为模型是通过高度概括的,具有简单明了的特性,学生也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二、模型教学的重要性1.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高中生要想提高物理学习水平,就要有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具备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模型的建立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科学思维方法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物理建模论文————————————————————————————————作者:————————————————————————————————日期:运动模型的应用内容摘要: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
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拟从习题教学中浅谈提高运动模型的建模能力。
关键词:运动模型、匀速圆周运动学好物理,关键是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常有高中学生说,物理听课易懂,做题难。
难就难在对物理模型的应用上,也就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读不懂题或做题过程思维混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良解题习惯、建模能力差造成的。
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模式是:一般来说,较为有效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流程应该是通过审题先确定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抽象建立物理模型,再应用模型知识求解。
此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 求解读题 想公式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建立起与题目相符合的物理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解题流程学生容易模仿,如果说正确识别或建立物理模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那么在解决具有物理过程的物理习题时,学生头脑中对物理过程的一个清晰的图景则是解决此类物理问题的关键和保证。
下面以力学中运动模型的应用为例。
一、 基本模型1. 两种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00,v v t v x ==匀变速直线运动:at v v at t v x +=+=02210,(特例:自由落体运动:gt v gt h ==,221)2. 两种曲线运动模型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r Tm r mw r mv ma F F n 2222n 4π=====合(天体运动:物理解释 数学演算 数学抽象科学抽象 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物理模型 数学方程(物理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方程的数学解物理问题之解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二、模型应用运动模型的应用,要求我们对模型所遵循的规律十分熟悉,从而才能对具体的物理问题加以纯化、抽象,灵活地运用规律进行推理和计算。
1.单个模型(1)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例1: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m/s2,结果保留二位数)解析: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但也有水平方向的运动,更有运动员做的各种动作。
构建运动模型,应抓主要因素。
现在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从根本上讲与运动员所作的各种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应由竖直运动决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
当然,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
这样,我们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在定性地把握住物理模型之后,应把这个模型细化,使之更清晰。
可画出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 ,即题中的0.45m ;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 ,由图中H 、h 、10m 三者的关系可知H =10.45m 。
由于初速未知,所以应分段处理该运动。
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3.01045.0221=⨯==g h t s 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的时间为:4.11045.10222=⨯==g H t s 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21t t t +==1.7s点评:构建物理模型时,要重视理想化方法的应用,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
像这个问题中,运动员的运动被理想化为竖直上抛运动,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
建立了质点模型后,就容易画出相应的起跳和入水的草图,分析出过程。
(2)平抛运动模型例 2 某同学对着墙壁练习打网球,假定球在墙面上以25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反弹,落地点到墙面的距离在10m至15m之间,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s2,球在墙面上反弹点的高度范围是A.0.8m至1.8mB.0.8m至1.6mC.1.0m至1.6mD.1.0m至1.8m解析:网球反弹后的速度大小几乎不变,故反弹后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在0.4s~0.6s之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网球下落的高度为0.8m至1.8m,由于竖直方向与地面作用后其速度大小也几乎不变,故还要上升同样的高度,故选项A正确。
点评:网球与墙壁发生碰撞,入射速度与反射速度具有对称性,反弹后网球的运动轨迹与无墙壁阻挡是网球继续前进的轨迹相对称,所以网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我们所熟悉的平抛运动模型处理了。
2.复合模型(1)直线运动的复合模型。
匀速直线运动的复合模型,多与相对运动有关,如通讯兵由队尾到队头又返回的过程、超市乘电梯等问题;匀速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复合模型,如汽车追击和相遇问题。
例3 一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h,身高为l的人以速度v匀速行走,如图所示。
(1)试证明人的头顶的影子作匀速运动;(2)求人影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解析:(1)设t=0时刻,人位于路灯的正下方O处,在时刻t,人走到S处,根据题意有OS=vt①过路灯P和人头顶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M为t时刻人头顶影子的位置,如图所示.OM为人头顶影子到O点的距离.由几何关系,有OS OM l OM h -= ②解①②式得t l h hv OM -= ③ 因OM 与时间t 成正比,故人头顶的影子作匀速运动.(2)由图可知,在时刻t ,人影的长度为SM ,由几何关系,有SM=OM -OS ④由①③④式得t l h lv SM -= ⑤ 可见影长SM 与时间t 成正比,所以影长随时间的变化率l h lvk -=点评:本题由生活中的影子设景,以光的直线传播与人匀速运动整合立意。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建立三角形的模型。
运用数学上的平面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曲线运动的复合模型:有平抛运动复合模型、平抛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复合模型、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圆周Sh O PM运动复合模型。
例4(08全国卷,25)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轨道绕月飞行。
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
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
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
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解析:如下图所示:设O和O'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卫星轨道平面上,A是地月连心线OO'与地月球表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轨道的交点.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交卫星轨道于E点.卫星在圆弧BE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 0,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r T m r Mm G 222⎪⎭⎫ ⎝⎛=π ① 12102102r T m r mm G ⎪⎪⎭⎫ ⎝⎛=π ② ②式中,T 1表示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由以上两式可得:3121⎪⎭⎫ ⎝⎛=⎪⎭⎫ ⎝⎛r r m M T T ③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 ,则由于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应有:πβα-=1T t ④上式中A O C '∠=α,B O C '∠=β.由几何关系得:1cos R R r -=α ⑤ 11cos R r =β ⑥由③④⑤⑥得:⎪⎪⎭⎫ ⎝⎛--=111331arccos arccos r R r R R mr Mr T t π ⑦ 点评:把抽象的物理具体化,将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数学物理方法,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复合模型: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平抛运动复合、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复合等。
例5 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装置的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3.0m/s的恒定速率运行,传送带的水平部分AB距水平地面的高度为A=0.45m.现有一行李包(可视为质点)由A端被传送到B端,且传送到月端时没有被及时取下,行李包从B端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l0m/s2.(1)若行李包从B端水平抛出的初速v=3.0m/s,求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和飞出的水平距离;(2)若行李包以v0=1.0m/s的初速从A端向右滑行,包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要使它从B端飞出的水平距离等于(1)中所求的水平距离,求传送带的长度L应满足的条件.解析:(1)设行李包在空中运动时间为t,飞出的水平距离为s,则12h gt①s =vt ②代入数据得:t =0.3s ③s =0.9m ④(2)设行李包的质量为m ,与传送带相对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 ,则滑动摩擦力F mg ma μ== ⑤代入数据得:a =2.0m/s 2 ⑥要使行李包从B 端飞出的水平距离等于(1)中所求水平距离,行李包从B 端飞出的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3.0m/s设行李被加速到时通过的距离为s 0,则22002as v v =-⑦代入数据得s 0=2.0m ⑧故传送带的长度L 应满足的条件为:L ≥2.0m点评:由该问题可知: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建立质点模型,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由此可知,解决物理问题,建立正确易懂的物理模型是破题的关键,建立物理模型要遵循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及方法,即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把具体问题理想化,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当然吧建模过程中要遵循原物理情景及规律,尊重客观事实。
学生如能贯彻这样的学习思想,定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水平。
针对练习:1 . 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每隔0.40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m/s2)()A. 1.6m B. 2.4m C.3.2m D.4.0m2.在水平地面上建有相互平行的A、B两竖直墙,墙高h=20m,相距d=1m,墙面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