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 寄母亲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纸船寄母亲》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纸船寄母亲》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一、教学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1. 理解诗歌《纸船寄母亲》的主旨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思念(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关于亲情和母爱的诗歌和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是一篇充满了深情思念的诗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母亲的深情思念。
背景理解:了解诗歌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远离母亲,身处异地他乡,通过纸船这一媒介,寄托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牵挂。
诗歌的语言质朴而深情,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主题探究:诗歌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纸船,寄托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深情思念。
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节奏、韵律等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纸船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情感色彩,使得诗歌更加感人。
(此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诗歌《纸船寄母亲》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思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纸船寄母亲》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
(2)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2)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学会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读过冰心的其他作品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学生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并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写作等。
3. 读后感: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的感悟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以拓展视野。
六、教学步骤1.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纸船寄母亲》,理解每一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7篇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7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反复朗读感受本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教师“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三、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叠纸船,并提问:如果要把你的纸船寄给你的一位亲人或者朋友,你准备在纸船上写上什么话呢?接下来我们看看冰心把她的纸船寄给谁呢?又写了些什么话呢?诗歌内容1、第一节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一节。
提问:为什么“我”不肯随便丢弃一张纸,要留着留着?回答:要留着叠成小船,并且一张纸要叠成很多很小的船儿。
我们一张纸就叠一只小船,而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
“我”的小船叠好了要干嘛呢?抛到海里。
诗人是在轮船上。
第一节内容:叠、抛纸船2、第二节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二节。
提问一:“我”叠的纸船抛到海里之后会怎么样?回答: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提问二:“我”小船都被破坏了,为什么还是要每天都叠着?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回答:诗人一直都希望至少有一直小船能够到“我”到他到的地方去。
执着,坚持,心中永存希望的人。
提问三:第一节留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回答:“我”希望叠的纸船到我希望他到的地方去,而纸船抛到海里不是被风吹回到船上,就是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不能到我要他到的地方,所以我要尽量多叠纸船,增加实现愿望的概率和可能性。
第二节内容:纸船的命运,坚持叠抛纸船3、第三节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3篇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3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征(认知目标)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二、教法、学法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2、读中求知的方式;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4、学生“自主、探究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2、同学们轻声附和;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板书:《纸船,寄母亲》[初读]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
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解读]1、自由读,学生结合课文旁的“批注”理解重点词句。
2、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订正,解决字词含义。
[范读]1、老师带着感情的朗读。
2、放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体验、比较其妙处)3、学生听后再次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4、学生再次自由读。
[品读]1、学生集中读第一节,讨论:①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抓住两个动词理解,“叠”、“抛”纸船。
)②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不肯、留着,留着)③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感情怎样?(思念、执着)2、点名读第二节,讨论:①这一节写什么?(继续叠、抛纸船)②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着?(不灰心、总)③这一节在整首诗中有什么特殊作用?(为下文直接抒情和“托梦”作铺垫。
)板书:(第一、二节)叠、抛纸船→(执着)的思念3、男生读第三节的前两行,女生读后两行,讨论:①这一节的神来之笔指什么?(纸船入梦)④这个感情深到什么程度?(至极)板书:(第三节)梦纸船→(至极)的思念4、集中读全诗,讨论: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至极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诗人将象征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入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课文插图3.诗人简介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母爱是什么吗?2.母爱如水,温柔细腻;母爱如阳光,温暖人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母爱的诗——《纸船-寄母亲》。
二、诗人简介1.介绍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他是世界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良心”。
2.泰戈尔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这首《纸船-寄母亲》就是他表达对母爱的一首诗。
三、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课文朗读音频,感受诗的意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四、课文解析1.诗人把母爱比作什么?为什么?诗人把母爱比作纸船,因为纸船轻柔、脆弱,需要呵护,就像母爱一样温柔细腻。
2.诗人为什么要把纸船放在小河里?诗人希望纸船能带着他对母亲的思念,飘到母亲的身边,让母亲感受到他的爱。
3.诗中的“母亲”代表了什么?“母亲”在这里既指诗人的亲生母亲,也代表了所有关爱孩子、呵护孩子成长的人。
五、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船-寄母亲》,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诗的内容。
2.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情感?二、课文解析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诗中“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有什么联系?“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都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母爱的渴望。
三、课文朗读与表达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书写。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示范法:教师通过细节描写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母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纸船寄母亲》,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讨论作者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片段。
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纸船——寄母亲》 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纸船——寄母亲》2.生字词卡片3.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2.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纸船——寄母亲》这篇文章吗?(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学习。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五)写作训练1.学生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否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否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3.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六、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在写作训练中,部分学生能够借鉴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
3.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较为沉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中的情感表达,特别是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纸船寄母亲》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引出今天的课文《纸船寄母亲》。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热爱母亲、尊敬母亲。
7.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带入: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母亲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与母亲之间的美好回忆,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2. 情感带入:教师讲述自己的母亲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角色扮演心得。
5. 作文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母亲的描述、感情表达以及语言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船寄母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
”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地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
二、朗读课文:
(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
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二)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三、教师导入:
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
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
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四、合作探究:
(一)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
)
(二)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五、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六、拓展延伸: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