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苏东坡禅意诗词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
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在宋代儒、道、佛三教趋于融合的思想背景下,苏轼对儒、道、佛三家思想也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其“外儒内佛道”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修禅的体验和相关的禅理、禅意、禅趣写入诗中。
禅思佛性的渗透与拓展,不但可使诗人守执平常心,以任运随缘、超然旷达的心态体悟人生世相,而且可让诗人以静观返照、圆融无碍的方式审视世界,开拓茶诗更为空灵清新的诗境。
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宋代释道原在其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把自然万物看作佛性的显现,一切自然万物都体现着活泼的佛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指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
”禅、诗与茶的契合点,即在“悟”上。
以茶参“悟”,则禅无处不在,清净诗心则自然而生。
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一诗,首先写的就是“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禅悟。
禅院幽寂,茶笋松杉一派禅味法音;云崖玉醴,洗濯幽人心襟洁净空灵。
一眼清泉,仿佛包孕了江湖;万象杂陈,似乎涵蕴了古今。
在苏轼的茶诗中,“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
正因万物皆为佛性的显现,所以禅宗提倡一种平常心,直契事物本来面目的禅悟观照。
所谓平常心,是指法天顺地的自然之心,是涵天容地的包容之心,是超然物外的通达之心,是安然宁静的返朴之心。
李海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有精妙概括:“茶之‘洁净’与‘冲淡’的物理特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是以淡泊之心面对一切情感纠葛和名利纷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自身平静的心态,没有烦恼挂碍,达到如此境界,也就与禅相通,就与‘明心见性’而‘顿悟成佛’相差不远了。
苏东坡最有禅意的一首诗,阅历、悟性到了才能读出味道

苏东坡最有禅意的一首诗,阅历、悟性到了才能读出味道众所周知,大文豪苏东坡与禅宗渊源颇深。
在他传世的三千余首诗词中,不少都颇有禅意,比如那首人尽皆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浅显易懂,所以流传甚广。
其实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苏东坡还写过另外一首诗,被禅宗认为已达到“悟”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赠东林总长老》。
这首诗也是佛家所称的“偈”,又称“诗偈”。
苏东坡是这样写的: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在诗人的耳中,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佛陀说法的声音。
在诗人的眼中,这青翠的山峦,不也正是佛陀的法身吗?一夜之间便是八万四千偈的妙谛,悉心领会了,他日便可教化众生。
这首诗偈,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
但要真正读懂一个人的作品,还是要充分了解作者其人以及创作的背景。
那么写下这首诗偈时的苏东坡,是一种什么境况和心态呢?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五年前,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爆发,名满天下的湖州太守苏东坡突然身陷囹圄,一度性命堪忧,后被贬往偏僻的黄州,度过了四年清苦的贬谪生涯。
这年正月,神宗又一纸手札,将他由黄州调往汝州。
苏东坡舍不得离开黄州,但皇命难违,于是在《别黄州》一诗的最后两句,苏东坡说:“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投老江湖”四字,正是四十八岁近知天命之年的苏东坡出世心态的最好写照。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苏东坡途经庐山时,专程去拜会了禅宗黄龙派的大禅师东林常总,并写了这首《赠东林总长老》。
东林常总是禅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在禅宗地位崇高,他见了这首诗偈,认为苏东坡领悟了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已达“悟”的境界。
以此为机缘,苏东坡便正式归入黄龙派东林常总门下,后世称“东坡居士”,自此开始。
苏东坡的这首诗偈,后来演变成禅宗一段著名公案。
证悟禅师和庵元禅师聊到这首诗偈,发生了争论。
证悟认为苏东坡这首诗偈境界很高,庵元则认为苏东坡尚未入门。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佛禅意趣而著称。
苏轼词作品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种感悟和思考与佛禅哲学的思考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因而具有佛禅意趣。
1.苏轼词中倡导无为而治的佛禅思想无为而治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思想。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倡导这种思想,比如在《赤壁怀古》词中,他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描述了壮阔磅礴的自然景观,但在这种景观面前,苏轼强调自己只是“欲说还休”,不去管闲事,这种宁静的态度,正是佛禅思想中无为而治的表现。
2.苏轼词中强调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佛禅思想佛禅哲学强调人生短暂,一切皆无常,因而提倡凡事看淡,不要贪恋过去,不要执著未来,不要忧虑现在。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比如在《江神子·次黄鹤楼》词中,他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态度。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中,苏轼更是表现出了无为而化的态度,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脱尘世,归于大自然之中的心态。
3.苏轼词中唤醒自我和平和达的佛禅思想佛禅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平和和达,以此去应对外在环境的挑战。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强调这种内心的平和和达,情感上不卑不亢,仿佛超越了情感的起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他写道“豪情还似那年,美酒不销人头。
又逢明月清风,共君别后情。
”词作品中的美酒、明月、清风等美景,皆被苏轼作为世间美好的事物,以其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正是佛禅思想所倡导的应对环境的方法。
总的来说,苏轼词作品所表现出的佛禅意趣,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佛禅思想的多个方面,包括对于无为而治的倡导、对于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内心平和和达的追求等。
这些都表现了苏轼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苏东坡十首禅诗,每句都是不同的意境

苏东坡十首禅诗,每句都是不同的意境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
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
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2、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赏析:人生一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
却没有一刻是为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命。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
起码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
琴自己不能发声音,指头之间也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风雨也好,晴朗也好,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
苏轼的词与禅

苏轼的词与禅由于家学渊源,苏轼早在幼年时期便已接触佛教。
其父苏洵曾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宝月大师,其母程氏也笃信佛教,其弟苏辙也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家人的影响对苏轼的佛学修养有着很大影响。
苏轼深知学问德业,必须在于操持行履,笃实履践,尤其学禅宗,更是如此。
在贬谪黄州的五年时间,苏轼便开始了专修禅法。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贬谪黄州的初期,“惟佛经以遁日”。
他经常去城南的安国寺念佛静坐,静坐就是禅宗中的禅定修行求证的方法。
禅宗认为心性本自清净,万法均由心生,提倡破相离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注重身心修学的实证。
禅宗认为,人之所以不能了解宇宙和人生,只因为人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所以通过静坐以便反观内省,将自己内外感知的每一起心动念,观察得清清楚楚,使心境渐渐地呈现一片空白,“非梦亦非觉”,这时就会觉得自己因感知而起的所有的意识思维,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了无踪迹可得。
心能够如明镜止水般涵容万事万物。
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事情过去了,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灵。
这种禅悟境界,使得苏轼能够在审视世间万物时,保持灵静心态,身心一无挂碍,神游物外,从而达到“无喜亦无忧”、“随缘自适”。
“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永嘉证道歌》)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
如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展现了苏轼通过禅修、禅悟而达到的思想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打”显出雨势之猛之急,暴雨骤降,行路之人该如何面对?“莫听”,是指听而不听,不必介意萦怀。
因为只有心无波澜,方能“吟啸且徐行”。
“何妨”二字写出内心不为物扰的潇洒与磊落。
“竹杖芒鞋轻胜马”,正因为丝毫不起慌乱杂念,才有如此境界。
有此心态,苏轼方能超越苦难的世俗人生,于苦境中展现真趣,在逆境中自得解脱,将凄苦化为禅悦,把抵牾融为和谐。
浅谈苏轼诗文的禅佛意趣

浅谈苏轼诗文的禅佛意趣苏东坡人称“坡仙”,这主要是指他的诗文空灵潇洒、清旷逸放,具有浓厚的禅佛意趣。
其禅佛意趣具体表现在“非有非无,体用一如” 的禅佛式思维方法、“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顿悟式审美至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随缘自适式般若之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静而达”式的自我超越。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文具体篇目的分析,以期深入揭示其中的禅佛意趣,从而提升对苏轼诗文赏析的审美境界。
标签:苏轼;诗文;禅佛意趣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44岁,时值壮年,正如苏轼在《西江月》中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虚凉?”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使他更加感到人生的虚幻无常,在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痛苦、彷徨自在其中。
“顺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痛苦的时候是佛家,苏东坡就是这样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
”[1]P2精神上的痛苦让他把目光转向了禅佛,这让他一次次从痛苦中释然,获得心灵与精神的超脱,形成了“静而达”的禅宗式人生哲学。
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然则子瞻之文,黄州已前得之于庄,黄州已后得之于释。
”[2]P95黄州期间,也是苏轼诗文创作的“珠穆朗玛峰”,禅佛式的人生哲学无疑会渗透到其诗文的创作中,使其诗文流溢出浓厚的禅佛意趣。
人教社课标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苏轼的很多诗文,其中黄州时期的占了绝大部分,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则全部选取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诗文。
从禅佛的视角去观照解读苏轼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文,无疑会更加透彻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从而大大提升审美的境界。
一、“非有非无,体用一如” 的禅佛式思维方法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三月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中调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什么是禅意诗词?禅意诗词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诗人自己的体验,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禅意诗词富有哲理性和意境性,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展示诗人的心灵境界与生活感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禅意元素。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概述苏轼的禅意诗词以表达个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邃思考为特点,透过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意境,抒发了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苏轼的十首禅意诗词,以探索其中的禅理意蕴和诗人的心境。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境地和对人生虚幻之感的思考。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在密州狩猎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猎物的表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苏轼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触动了读者对于生命无常的共鸣,引起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珍惜。
4.《赤壁赋》这篇文章以庞大的场景和复杂的情节,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难和悲欢离合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5.《念奴娇·春情》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对春天的思念,表达出苏轼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以自然为依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6.《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节日元宵为背景,通过描绘沉浸在欢乐中的人群和表达对友情、家国、爱情的思念,表达了苏轼对生活和人情的思考和对禅宗教义的体悟。
7.《鹧鸪天·桂花》这首词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和表达对桂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满庭芳》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
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
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
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
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
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
…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
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
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
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
月白沙汀翘宿鹭。
更无一点尘来处。
溪叟相看私自语。
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
尊酒不空田百亩。
归来分得闲中趣。
虞美人述怀归心正似三春草。
试著莱衣小。
橘怀几日向翁开。
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
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行香子寓意三入承明。
四至九卿。
问书生、何辱何荣。
金张七叶,纨绮貂缨。
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
郑子真、岩各躬耕。
寒灰炙手,人重人轻。
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琴.一壶酒.一溪云。
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词题之“述怀”、“寓意”颇为引入瞩目。
如果说这些词的小标题或有后人追加之嫌,而我们所熟悉的《定风波·奠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词序则无可置疑地表明苏轼词创造的主体化走向,而这几首词的小标题不管是苏轼或者是后人所加,都同样说明苏轼已经非常自觉地在词中抒写自我了。
一些词中的梦并非足写做梦,而是把梦作为一种喻体,来比喻“世事”的无常,但这“世事”也基本局限于“恋情”一事,如这首《踏莎行》:雪尽寒轻,月斜烟重。
清欢犹记前时共。
迎风朱户背灯开,拂檐花影侵帘动。
绣枕双鸳,香苞翠风。
从来往事都如梦。
伤心最是醉归时,眼前少个人人送。
“从来往事都如梦”,单看似乎是很深广的感叹,但联系整首词,其指向之单一便显而易见。
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苏轼之梦幻感更彻底、更深重,更具思想深度与哲理内涵,也更发人深省、启人觉悟: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凤叶已呜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方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醉蓬莱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
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摇落霜风,有手栽艰柳。
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
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具体来看,苏轼笔下的梦大多不是具体的生理之梦,而是一种比喻.而且他说的是整个的人生——“世事一场大梦”、“万事到头都是梦”、“笑劳生一梦”,自己已经度过的时光——“十五年间真梦里”,这就使得他的梦幻之喻具有一种深度、广度与力度,绝非泛泛之论,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相连。
苏轼梦幻之喻既是吸取《庄子·齐物论》中“蝴蝶之梦”影响的结果,卫更多地加入佛禅因素。
为了说明“所有相”的虚幻不实.佛禅做出了很多比喻,如《维摩经》:“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相生。
”禅师语录中。
梦幻之喻更是随处可见。
如牛头法融禅师之“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梦幻”,赵州从谂禅师之“梦幻空华,徒劳把捉”。
可以说,佛禅的梦幻之喻与苏轼的更为相似.均是从整体上否定现实的虚幻不实。
《木兰花令》之“霜馀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二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用电光来比喻人生虚幻。
《点绛唇》之“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云飞乱。
空,”有年年雁.用空花来比喻世事无常。
另外.在其诗文中,还有“泡影”、“浮云聚沤”、“露电”等佛禅式比喻,如《六观堂老人草书》:“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
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
”可见苏轼的人生空幻感的确较多地受到了佛禅的影响。
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轼手中,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深广、这么沉重的人生感悟,给人的心灵撞击也绝非之前的恋情之梦可比。
苏轼承认人生的虚幻不实.目的不是为了否定现实人生,而是为了追求达观,这在他的文章中有很清楚地表露:洞庭春色赋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限。
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酒隐赋世事悠悠,浮云聚沤…--眇万事于一瞬,孰能兼忘而独游?爰有达人。
泛观天地。
不择山林,而能避世。
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鱼枕冠颂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若见冠非冠,即知我非我。
五浊烦恼中.清净常欢喜。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当他悟得世事如“泡幻”、“浮云聚沤”之后,不是否定现世人生,走向避世,而是要做个“达人”,拥有“达观”之心,从而“寄逸想于人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
引壶筋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清净常欢喜”,心态平静超然地面对人生世事;其次,由于认识到了“富贵功名一幻耳”,所以放弃了对功名富贵的执著,心头的重负解除了,人一下子变得自信、轻松起来,这时词人登台远望,不是捶胸顿足、拍栏长叹,而是那样的胸怀畅然:“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平日里随便走走,便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适意,眼前的一切也显得异常平静、和谐:“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星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满庭芳》是苏轼表现这方面心态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
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词中表现的即是词人放弃了功名利禄之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明代钱允治《类选笺释草堂诗余》卷三记载:“诗僧号晦庵者.亦有一词名《满江红》云:‘扰扰劳生,待足何时是足。
接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
得意浓时休进步,须防世事多翻覆。
枉教人、白了少年头.空碌碌。
谁不顾,黄金屋。
谁不爱,千钟粟。
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枉使心机闲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又何须、采药访蓬莱.但寡欲。
.此词亦是达观之见,俗以此曲与坡词作对刊碑刻云。
”说明苏词与僧人词主旨的近似,均以勘破生死富贵之达观而警人,而苏词比之僧人词更多出一种潇洒自在、超然自得的意味,艺术上也更为圆熟。
在苏轼词中甚至还出现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充满生活热情的句子。
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一个放弃了心理重负、自我折磨而笑对人生世事的人.怎能不积极乐观!禅思想来说,主要是一念净心(无念、无相、无住)、直下承当(安心)、随缘任运、随处解脱。
“一念净心”是苏轼化解人生烦恼的重要法门,这个法门的获得是词人潜心钻研佛禅典籍的结果。
苏轼的文集中曾多次提到“一念清净”的学禅体验:道子,画圣也。
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者也。
观《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能于此间一念清净,岂无脱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
元丰六年七月十日.齐安临皋亭借观。
予过济南龙山镇,…·屠者卖肉,娼者唱歌,或因以悟。
若一念清静,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 乙巳至今二十八年.书经三十二人,逝者几三之二。
梦幻之喻,非虚言也。
惟一念归向之善,历劫不坏,在在处处常为善友。
元祜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若能一念,了是法门,于刹那埂,转八十藏,无有忘失,一句一偈。
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
元祜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一词:玉筋无味。
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比。
一念还成不自由,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
一语相开。
匹似当初本不来。
“一念还成不自由”与“一念清净”说明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坛经》中“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自由与不自由全在一念之间。
“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吸收佛典理论而提出的重要成佛法门。
《坛经》中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无住者…--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乌台狱后,苏轼痛定思痛,他寓居佛寺之中,研读佛教典藉,“盖归诚佛僧,求一洗之”(《黄州安国寺记》),在佛禅思想的浸润下,在对忧患人生的反思中,苏轼形成了坦然面对现实苦难的人生哲学,即随遇而安,超然乐处。
《定风波》心境的表露:奠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睛。
不管是风雨还是彩虹,不管是泥泞还是平坦,不管是炎热还是寒冷,词人都不会为之左右,改变心情,“清净本心”永远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