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 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 里的草。织:编织,指编织鸡笼。无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 皮、淘气。卧:趴。 译文: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 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 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 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 情激动时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等闲:轻易, 随便。靖康耻: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 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如梦令:词牌名。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浓睡:沉睡。 残酒:残余得酒意。 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 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 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唐诗和宋词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和宋词进行赏析。

一、《静夜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含蓄的表达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静夜思》的开篇,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奇特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这种思乡之情常常在人们离乡背井之时产生,它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静夜思》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更凭借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直接而深刻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部分,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二、《江南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南春》是一首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宋词。

它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而著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是《江南春》的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鲜艳景象,给人以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杨万里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杨万里还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的山水田园风光。

他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这样的语言展示了江南风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这种描述方式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诗意,给人以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

《江南春》通过对春天和江南风景的描绘,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自然而然的感觉。

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田园风格的词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三、《登鹳雀楼》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登鹳雀楼》的开篇,通过描绘高山和流水的壮丽景象,给人以一种豪迈和无穷的感觉。

接着,诗人采用了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来表达对追求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而深刻,给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情感。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鉴赏与赏析,探究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诗的鉴赏与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汉字表达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杜甫的《登高》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每一首唐诗都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首先,唐诗以精炼的语言打动人心。

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虽然字数有限,但情感却能传达得深入人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情的描写,令人怀念当年的辉煌。

这种精炼的语言艺术是唐诗独有的特点。

其次,唐诗以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受到广泛喜爱。

无论是饱含深情的爱情诗,还是描绘大唐盛世的政治诗,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歌,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的政治风云。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是唐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再次,唐诗以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特点而受到赞美。

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意象描绘以及和谐的韵律,唐诗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幽静和人世的无常。

这种意境深远的特点让人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二、宋词的鉴赏与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与唐诗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宋词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确的笔触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首先,宋词以情感真挚而打动人心。

无论是爱情、离别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让读者与词人产生共鸣,体味到生活中的点滴真情。

其次,宋词以婉约的艺术风格和抒情的笔触而著称。

宋词追求意境和音乐上的和谐,倡导情感化笔墨,使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婉转、柔美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柔婉、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独特情感,使读者仿佛沉浸在一串串动人的琴音中。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诗人们以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唐诗宋词,让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的魅力。

一、唐诗欣赏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让我们欣赏一首唐诗,体味其中的美好和感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他对乡愁的深远思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中,使诗歌更具意境和艺术性。

二、宋词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宋词,感受其中的情感流露: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展现了繁华和喜庆的景象。

辛弃疾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热闹和欢乐的画面中。

词中的细腻描写和绚丽的意象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三、唐诗和宋词的共同特点唐诗和宋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内心情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作家们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它们注重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唐诗和宋词都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

最后,它们都承载着诗人或词人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反映。

总结: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它们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动着读者。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赏析。

让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那些千年的情感和思索。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词君说】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用词精练,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和人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

《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词君说】诗人写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开,暗香沁人。

亦是以梅花比喻那些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诗词君说】诗人一路行来,看着田野中绿草青青,繁花丛丛,散发着幽香,特别明亮美丽。

黄昏时,将船靠在古旧的祠堂里,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夜景。

诗人有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词君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回望钟山,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知道,终有一日,他还是会回到让他依恋的故乡的。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及解释(经典唐诗宋词精选大全)《书湖阴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词君说】王安石来拜访朋友,友人的家洁净清幽,一如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君说】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极富哲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作。

2. 唐诗精选赏析2.1 李白《静夜思》•内容简介: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位寂静夜晚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赏析:分析了李白独特的表达手法,探讨了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简介:描述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变迁之感慨。

•赏析:分析了王之涣娴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揭示人生哲理以及抒发爱国情怀。

2.3 孟浩然《春晓》•内容简介: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和一系列自然现象,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赏析:通过解读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细腻等手法,分析了孟浩然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哲理的启示。

3. 宋词精选赏析3.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容简介:表达了作者在游猎中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豪情壮志。

•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精巧运用夸张手法、寄托情感等修辞方式,揭示了苏轼内外交织的复杂情感。

3.2 李清照《如梦令》•内容简介:表达了女主角思念心上人的深情和无奈之情。

•赏析:结合李清照个人经历解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示了作者独特内心世界。

3.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简介: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探讨了辛弃疾运用典型寓意、形象描绘与音乐配合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眷恋。

4. 结论通过对上述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传承唐诗宋词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精选赏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唐诗宋词精选赏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唐诗宋词赏析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唐诗宋词赏析2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唐诗宋词赏析3玉阶怨唐代: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

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

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

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

“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

“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

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

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

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

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

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

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诗宋词赏析4【作品介绍】《春晓》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这首诗语言浅近,自然天成。

诗中景真情切,就像从诗人心灵深处淌出的一股清泉,晶莹剔透,让人如聆天籁,如饮佳酿,不觉自醉。

【原文】春晓①作者: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④。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点评】《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