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合集下载

论“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论“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论“言不尽意”与“言尽意”从古至今,言语是否能完全准确表达主体思想和客观意蕴是大家一直所争论的话题。

本体与认识的矛盾也影响着“言”与“意”的关系。

“言”是指人们彼此相互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意”是人们通过“言”想要传达的理念,它包括人的情感、思想、认识等等。

随着语言和思想的不断发展,言意之辨也在不断深入展开讨论,大体的观点分为两类:“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庄子·天道》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也,为其贵非其所贵也。

”庄子主张“意”不可言传”,众人“贵言传书”留下的并非真正的精华,真正精深奥秘的思想是难以言说传达的,只可心领神会。

《论语·公冶长》中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无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文章”是“言”的客观呈现,夫子的“言性”与“天道”是“言”无法完全精准表达的“意”,所以,言在达意的过程中不仅有一个单纯传达客观语言的语言层,还存在一个意蕴层。

信息的发出者需要借助言来尽意,首先,信息发出者需要传达的“意”是个人情感、理念的一个集合,带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不能完全被他人所理解;然后,无论语言再丰富、再广泛,终究源于人传意的需要,“言”相对于“意”是有限的,“意”却是无限的。

除此之外,“言不尽意”还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心理状态相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到人的内在主观的哀乐与音乐本身欢快或悲伤并不相关,主观情感会影响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的接受者也会因为情感的不同而对发出者的“言”产生不同于原本的“意”;嵇康也说过“假令其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固当由鹿以知马也”,发出的“言”若心口不一,接受者体会的“意”也不再是原本的“意”。

所以,这两种情况也都会导致“言不尽意”。

魏晋时期,王弼在荀粲“言不尽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得象忘言”与“得意忘象”。

王弼在阐发《周易》中言、象、意的关系时,说:“意以像尽,象以言著。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1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1

(6)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7)“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
• 基本样式:概括 XX特点 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 4分) •8)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延伸样式:XX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 (9)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XX形象?——(难度大些 要分析(4分) (10)“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
(1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
辞手法。(4分) (1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考题回眸——总结命题类型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3)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4)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5)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规 范
学以致用 链接高考
《竹轩诗兴》张镃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刚辟的小径新栽了许多竹子, 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篆烟袅袅升起的清幽、恬静 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闲适、惬意生活的喜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①塑造了生活简朴、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 诗人生活简朴,“茶碗”“篆烟”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 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预想”冬天会更好、 “莫移”墙下梅等动作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从_言不尽意_到_意在言外_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承传的一个侧面

从_言不尽意_到_意在言外_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承传的一个侧面

32 卷 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间, 只要能大致切合主体之意、 自在自如地传达 即可。苏轼主张在对外在事物的描摹中, 应求 其神而脱其形; 在对人心志的表现中, 应重其意 致而脱略言词。苏轼从言难以追意的角度, 对 辞达 论作出了新的解说, 他强调能进到 辞 达 的境界, 已是创作的至高之境, 亦即文学表 现的自由之境。南宋, 吕南公 ∀读李文饶集 #又 云: 余独论立言, 以为士必不得已于言, 则文 不可以不工。盖意有余而文不足, 如吃人之辩 讼, 心未尝不虚, 理未始不直, 然而或屈者, 无助 于辞而已矣。噫! 古今之人苟有所见, 则必加 思, 加思必有得, 有得矣而不欲著之于言以示 世, 殆非人情。 [ 2] 257吕南公从表意、 立言与为文 三个层面展开阐说。他认为, 立言乃人们不得 已表意之需, 但由意到言再到文, 的确存在 意 有余而文不足 的问题, 这就好像口吃之人却 要上大堂为自己辩白一样, 是难以表达得完整 充分的。吕南公一方面肯定由意到言再到文传 达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 又对这一传达过程的不 一致性、 非一一对应性深感无奈。其论也充分 显露出言难尽意的思想观念。 言不尽意论大致从唐代以后侧重点发生了 位移, 人们不再斤斤于从思辨的角度探讨言与 意是否能对应的问题, 而是在较充分地认识到 言难以完全尽意的基础上, 对 意在言外 论题 予以了反复的阐扬。这一位移似乎表明, 言不 尽意论此时已成为了一个无需人们多加探讨的 话题, 它有力地标示出了古代文论言不尽意话 题的转替与延伸。从而, 意在言外论逐渐凸显 在人们的文学理论批评视野中。
一、 言不尽意论的承传
! ! 我国古代言意论最早是以言意之辨的面目 出现的, 其论说取向之一是认为言不尽意。春 秋时期, 老聃 ∀老子 #云: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 名, 非常名。 [ 1]1 老子以 道 为世界万物的本 原。他认为, 道是不可知见的, 是超越于具体 声、 名之上的东西, 因此, 用语言是不可能描述 出 道 的本真的。老子是最早提出道的不确 定性、 无限性与语言的确定性、 有限性两方面存 在着矛盾的人, 其论已寓含言不尽意的思想。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与语言所要表达的对象、意义之间的关系。

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与“意”以不同的关系学说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对其后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文论的视域中,“言”通常指文学的言语表达、言说;“意”指文学语言所要传达的意义,即所要表达的对象世界。

虽然文学意义上的“言”“意”都包含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但“言”是作为文学表“意”的工具而存在,且从属于“意”,“意”则是文学“言”说的目的,“意”的生成又依存于“言”。

由此来看,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意”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

同时,“言”与“意”这两个范畴在文论维度形成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立象尽意”等三种不同的关系形态及相应的学说,对其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言”“意”关系的基本形态是“言不尽意”这种现象。

《老子》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

《庄子・天道》中有云:“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老庄没有直言“言不尽意”,所以后人往往把《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为言不尽意的滥觞。

在古人看来,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或者说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出来的,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此来看,言意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

这可以从“意”和“言”两个方面来解释,“意”即是人的“意思”“思想”,思想在获得语言表现之前,往往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混沌状态。

言不尽意的“言”“意”关系引入文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走向成熟的创作理论开始对文学书写进行深入思考是一致的。

言不尽意不仅体现在意的难尽,还在于言的不尽意性。

由于对言不尽意的充分认识,文学创作便能够超越言不尽意而积极地去追求言外之意。

【自语堂编藏】“立象以尽意”——艺术作品的“有意味”形式(佚名)

【自语堂编藏】“立象以尽意”——艺术作品的“有意味”形式(佚名)

【自语堂编藏】“立象以尽意”——艺术作品的“有意味”形式(佚名)【自语堂编藏】“立象以尽意”——艺术作品的“有意味”形式(佚名)就“立象以尽意”一词,我们可以追溯到《易传》的“立象以尽意”。

而《易传》是战国时代百家学说争鸣、融汇的结果,也是这种融汇中儒道第一次无意识共鸣的结果。

因而,它虽然在整体上属儒家思想,却也不乏道家意味,对老子的道象观作了忠实而又深入、具体的发挥。

因此,《易传》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并非独创,只是“道之为物,其中有象”的一次具体而又特殊的运用。

《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则是这一民族思维形式在意象范畴上打下的具体烙印。

而我们的艺术家借助于具体可感的物质媒介,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将其对宇宙、人生的种种复杂的印象和感受,呈现为可视、可听或可以想见的艺术形象,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

完全没有“意思”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

许多“为艺术而艺术”论者、“纯视觉性”、“纯听觉性”和“纯文学性”的鼓吹者、唯美主义的作家和艺术家、形式主义美学的追随者和现代抽象艺术的倡导者,尽管反对在艺术作品中表达某种明确的科学、道德、哲学、宗教和历史的含义、观念、法则或定律,甚至根本就不考虑艺术作品的含义而致使很多完全不表达任何意思,那是不符合事实的。

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就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说过,抽象绘画虽然不具体地描绘什么,但要说这种形式“没有意思”、“不能传义”却是根本错误的。

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现代艺术家都试图通过抽象形式或所谓“纯粹形式”来表达某种意思。

塞尚谋略通过几何形的色块和简洁的色彩关系表现“固有的真实”或把苹果、茶壶、刀叉、桌布之类静物上升到具有生命的境界,野兽派的首领马蒂斯试图通过“纯化手段”,赋予画面以单纯、明快的色彩和简练、奔放的线条,以造成舒适、畅快的感受。

甚至那些崇尚纯抽象的艺术家,也不否认他们的作品可以表达某种超出形式之外的意义,譬如与康丁斯基同时的俄国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就是这样。

书法:立象以尽意

书法:立象以尽意

书法:立象以尽意作者:崔树强来源:《月读》2014年第11期书法一方面表现了自然万象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的心灵节奏之美。

换句话说,书法同时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当代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得出了“美在意象”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认识书法的本质,有深刻的启发。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疑要抒发人的性灵,表达人的情感。

但有意思的是,“以心为主”的中国书法艺术,却又把“从物出发”作为自己的起点。

这导致中国书法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在大自然的俯仰悠游中,去寻找表达自己内在心绪的感性符号。

所以,若要探求中国书法创作所遵循的根本性原则,一言以蔽之,即“立象以尽意”。

“立象以尽意”一说,出自《周易·系辞传》。

在《周易》中,除了言和意之外,还有一个“象”的系统,即所谓卦爻系统。

它通过可视的视觉形象,来传达微妙难言的意。

象,介于言和意之间。

受《周易》哲学的影响,中国书法家从观象、取象,到法象、味象,整个书法艺术的构思、创作和鉴赏活动,都是围绕“象”来展开的。

于是,观物取象、法象万物,就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传统。

汉人萧何曾说:“书者,意也。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书法以“意”为主,以“心”为本,但必须借助于万物之象,必须“纵横有可象者”。

唐人蔡希综评价张旭的草书时说:“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法书论》)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囊括万殊,其书法的“意象之奇”,正是体现了“雄逸气象”。

书法的意象之美,并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法自然、师造化之中,渗透了人心的统摄作用。

所以,书象既是物象,也是心象,是心象与物象的融合与统一。

对此,韩愈有一段精彩的话,也是说张旭草书的: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

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立象尽意”——中国文化具象的抽象思维详解

“立象尽意”——中国文化具象的抽象思维详解

“立象尽意”——中国文化具象的抽象思维详解“立象尽意”——中国文化具象的抽象思维详解胡立根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节选自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明:王弼,三国时代经学家、哲学家。

这段话讨论的是语言、具象与意义的关系,他认为,语言表达形象,形象表达意义,语言与意义的中介就是“象”,“象”成为了语言表达意义的关键和核心。

具象的中国读中西文章,从感觉上发现的最大差异是,西方文章,名词、概念接踵而至,虽然准确,却深奥难懂,令人头大;读中国文字,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扑面而来,异彩纷呈,美则美矣,却是玄而又玄,不明所指。

的确,汉语有很强的具象性。

例如国人喜用成语,中国是一个成语的国度,而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是一个意象:褒义的如错彩镂金、小鸟依人、沉鱼落雁、高山流水、结草衔环、桃李不言、投桃报李、柳暗花明、游刃有余、满面春风、成竹在胸,贬义的如狼心狗肺、过街老鼠、草菅人命、揠苗助长、望梅止渴、指桑骂槐,中性的如瓜田李下、悬崖勒马、龙潭虎穴、如履薄冰、金蝉脱壳、暗送秋波、花枝招展,等等。

中国古籍抽象用词很少,古人谈诗论文,多是形象用语。

例如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谈诗之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什么是典雅?他告诉你没有?没有,他只是描绘了一系列形象。

你明白没有?说不清楚,但似乎又明白了什么。

这是唐人,看看过了好六七百年后的明代人吧。

谢榛《四溟诗话》说:“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此见诸家所养之不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打开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便会看到这样一段话:“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是的,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有许多特点,但其最本质的特点无疑是形象性和抒情性。

诗歌离不开形象,不管这形象是鲜明的亦或是隐藏的,诗人的情感不可能脱离形象而单独存在。

那么,诗词借以寄托情感的形象又有哪些类型呢?
一是内外兼修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剖析。

有时,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

要注意的是,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和戏剧中的形象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言语和声音,也可以只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令人难忘的特写镜头,等等。

还有,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内外兼修、“秀外慧中”,而又特别具有内在精神的美,我们鉴赏时切不可见其表而不见其里。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一个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的是傲岸不羁、豪放自负者的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展现的是青衫泪沾、忧国忧民者的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勾画的
是钟情山水、归隐田园者的形象;“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描画的是渴求人才、爱民如子者的形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推出的是忠贞不渝、儿女情长者的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塑写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的形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刻画的是矢志报国、慷慨愤世者的形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特写的是怀念亲友、牵挂故土者的形象。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凸显的是献身边塞、哀怨不公、反对征伐者的形象。

而李白之诗:“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则是虚构的女仙形象……
二是丰富多彩的景物形象。

以寓情于景的抒情诗和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为主,以山水田园诗派为代表。

先说景象。

古典诗词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象表现主观情感,而古代诗人最钟情的客观景象便是山水田园,具体说来就是四季交替、时令变化、地域风貌等情景和春耕秋收、夏狩冬猎、战事离别等场景。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无限。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令我们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抒写的是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此二联联缀六项景物,鲜明地描画出一幅荒山早行图,寓艰辛于言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字里行间流露出暂时定居草堂后的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写,洋溢其中的是隐居山林、离尘脱俗的闲情逸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以及对远离喧嚣尘世、浑浊官场的隐逸生活的深沉陶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诗人通过池中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清幽的“暗香”的烘托,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流露出“梅妻鹤子”的林逋孤高隐逸的情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诗人写心远世俗、陶醉自然的兴致和领悟,可谓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里借助边塞特有的景物环境的描写,衬托出边关将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雄浑、辽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于是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是何等落寞悲壮。

在这里不能不说到“意境”。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讲的就是这由境及意的过程。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二是移情入境,即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物境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便是移情入境的典型例句。

三是物我情融,就是意境上达到了物我合一的高度,仿佛这情不是主观所赋予的,而是客体本身便具有某种性格和感情一样。

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陶渊明《读山海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浩浩起,白马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实际上就是说进入到一种物我情融的境界了。

再说这物象。

咏物诗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也是一种抒情诗。


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一是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认为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二是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及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如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三是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其中的“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了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物象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已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内涵,成为熔铸了某种特定思想情感的意象,有意识地熟记这些意象的内涵,对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如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的鸣声勾起的是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梅子的成熟常用来比喻少女的怀春,还有以折柳表惜别,以翠竹隐气节,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