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跨越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本文将对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理清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概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它从1368年始,至1644年终。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终结,明朝王朝以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改革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点而广受瞩目。
1. 中兴与中衰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明成祖时期,国力进一步恢复和发展,达到了明朝的巅峰。
然而,随着明代后期的吏治日益腐败、军队日渐衰弱,加上外族的威胁增大,明朝逐渐走向衰败。
2. 明代科技与文化明初出现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文学方面,明代以“四大家”(汉赋、品笺、杂剧和小说)为代表,文化繁荣。
3. 明代海上贸易与航海活动明朝时期,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等伟大航海事业,促进了海外交流。
二、清朝概述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统治中国的朝代,它从1644年开始,至1912年终。
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清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在代代相传的统治下,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清朝通过“满汉和”政策,实现了对中国的统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巩固了统治地位。
2. 清朝的边疆拓展与统一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边疆拓展,扩大了疆域。
同时,清朝在内地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提升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3. 清代的文化发展清朝在文化发展方面积极倡导“满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诗词、戏曲、绘画、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
4. 封建制度与社会等级清朝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四等人制度,加剧了社会等级分化。
高三明清时期知识点

高三明清时期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明清时期的知识点。
一、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政治制度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他在洪武年间登基称帝,建都南京。
明初的政治制度着重强调皇帝的权威,设立六部、九卿、京官等,采取严密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以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运行。
二、明朝的政治改革和海外扩张明朝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农田改革、户口调查和整编、科举制度的完善等,旨在提高国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
明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派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并收复了台湾,拓展了中国的疆域。
三、明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和商业繁荣发展,明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商人和企业家,如王直、程宗猷等。
明代文学艺术也迎来了繁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文学家杨慎、戏剧家汤显祖等。
四、明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朝晚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明政府内外贪污现象严重,朝廷内部纷争不断。
同时,社会上的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和民变也层出不穷,使得明朝逐渐衰败并最终被推翻。
五、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清朝是由满洲族建立的,顺治年间入主中原,建都北京。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官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六部、八旗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六、清朝的政治改革和全面统一清朝初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吏治整顿、地方制度的调整等,以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管理。
康熙时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改革。
七、清朝的对外战争和开放政策清朝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如抵御沙俄的侵略以及与日本和西方列强的战争。
康熙、乾隆时期推行了开放政策,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有重要影响。
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京剧、文人画等艺术形式的兴起,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名人,如石涛、郑燮等。
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学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教学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1、原因:明清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使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1〕.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5〕.明清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生产关系调整〕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1〕目的:为了缓和〔〕,改革〔〕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2〕内容:一条鞭法将原来的〔〕、〔〕、杂税,“并为一条〞,折成〔〕,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上,按〔〕和〔〕的多寡来分担。
〔实行了部分的摊丁入亩〕〔3〕意义:A.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B.〔〕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关系的松弛;C.〔〕的办法,适应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作用:它对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开垦荒地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①内容:A.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
〔至此,不再按人丁和田亩的双重标准收税,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
〕②意义:A.〔〕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认识
标准人-地;种类多-少;内容物-钱;服役渐少.
考点二、农业
1、特点:水平超过了前代。 2、表现: • 农作物品种增加,粮食总产量增加。 •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 商品化,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 3、趋势: • 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商品化趋势。
考点三、手工业
1、生产工具的革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 高。 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 3、生产分工更细密。 4、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5、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缓慢发展。
17~18世纪东、西方差距
1、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主要目 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逐渐取消人头税 2、(03天津21)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 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3、(01全国春季6)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银两
1、政治上: • 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清朝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 2、经济上: •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工业革命; •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自然经济难以解体。 3、思想上: •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除了精神枷锁; • 清朝遏制思想的进步。 4、对外政策: • 西方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 始积累; • 清朝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第三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 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2)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 时间:1581年,目的;人物:张居正。 • 内容: • 特点:纳银代役;赋役征银。 • 结果: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度好转。但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 对就停止了。 • 意义: (1)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 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2)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第5课时 明清时期

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第5课时明清时期一、考情分析明朝和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核心考点主要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频考次每年都会涉及一至两道选择题,材料题背景知识会有涉及,考频为中等。
常见的考向为明朝与清朝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近年新课标所涉及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今年的复习备考需要重视。
针对考情,艺术生的复习备考策略以主干知识为重点,结起明清时代特征的知识网,在具体的时空下理解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的阶段特征。
针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度发展的趋势;重点理解促进和阻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联系现实,认识民生问题对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理解明清之际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在明清的特征。
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二、学情分析艺体特长生在高三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非常少,专业考试结束后,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历史科目了。
艺术专业学生备考时间只有普通文化生的三分之一,他们需要在仅有的时间内复习完中外历史所有的内容,这就必须提高复习的效率,用通史线索快速明晰复习主线。
艺术生高一与高二基本上已经学完了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与必修Ⅲ思想文化史,对于高考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的主干知识需要通过复习唤起以前的所学。
因此,在复习时,聚焦高频考点,突破核心知识,理清主要线索就显得十分关键。
同时,以高考真题为主,不断强化练习,通过真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采取的集权措施,分析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等举措产生的影响;结合历史地图概述明朝时期朝廷对边疆的管理,认识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
下面是有关中国明清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明朝的建立:明朝是由朱元璋创建的,他在1368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明朝的政权持续了277年,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皇帝,如明太祖、明成祖等。
2. 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明成祖时期是明朝文化的黄金时期。
明成祖推行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末的四大文学家文化,分别是杨升庵、万历特辑、冯梦龙、萨都剌。
3. 探险和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进行大规模海外贸易和探险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郑和将军七下西洋,首次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外交联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贸易范围。
明朝还颁布了禁海令,限制海外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后期的阻碍。
4. 科举制度:明朝坚持了科举制度的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性的机会,使得许多穷苦人家的子弟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官僚体系,得以改变命运。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廉洁度。
5. 长城的修建:明朝以来,明朝重修长城,以防御北方的蒙古人和其他异族的入侵。
明朝的长城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北,成为中国防御工事的代表。
明朝也因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而陷入财政困境。
6. 清朝的建立:明朝在1644年被满洲人入侵,朱翊钧自杀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设立“士绅不重复世”等措施。
其统治期间,中国发生了康乾盛世。
7. 满洲人的八旗制度:清朝以满人为核心,实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正、副旗,是清军的旗帜和根据地,也是清朝政权的首要标志。
八旗中主要的人物都是满洲贵族,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享有特权。
8. 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是郑和的后代。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形态。
- 中国史前文化:熟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重要遗址,了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2.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掌握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法律、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 中国古代朝代:详细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 封建社会- 欧洲封建制度:理解封建社会的结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中国封建社会:掌握秦汉至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特别是科举制度、土地制度等。
二、近现代史1. 资本主义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 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情况及其对被殖民地的影响。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掌握这些地区的主要独立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掌握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4.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时期的变革与危机: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建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 重要人物-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成就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 孔子、老子、孟子:掌握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重要事件- 法国大革命:了解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掌握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归纳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 古代文明的起源2. 古代中国-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治国-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与文化创新-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变革与稳定3. 古代世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基督教的传播-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权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二、近现代史1.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全球扩张2. 现代中国-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与国际关系-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与新秩序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2.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历史比较法与历史综合法3. 历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历史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的形成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系统归纳与深入理解,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
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
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
(1)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2
明清时期文化的记忆口诀
一、时代特征
明清文化新高峰,承古萌新为特征。
1、科技方面
古代科著集大成,近代科技初引进。
2、思想方面
资本主义渐初萌,早期启蒙初诞生。
3、文学方面
文学主流为小说,市民文学达峰顶。
4、古典文化
官方编纂丛类书,中华文明博精深。
5、西学文化
西学东渐传科技,西方科学传明清。
二、自然科学
1、医药学
药物学家李时珍,考察类比多创新。
《本草纲目》万f a n g j i / " t a r g e t = " _ b l a n k " b d s f i d = " 1 9 5 " > u b d s f i d = " 1 9 6 " > 筫 BR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