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的人格魅力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的人格魅力《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景中有情。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时,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短短八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写月夜美景,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在苏轼笔下,与他苦难人生形成鲜明对照的冰清玉洁永世常在的水月形象成了他灵魂的舞蹈和逃遁之地。

水月的冰清玉洁流动变幻的形质和他高洁孤傲活泼灵动的个性品质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人格魅力

苏轼人格魅力

在饮食文化日益昌盛的当今谈及苏轼,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苏轼以其诗词所表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滋润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九百余年后的今天,苏轼这个名字仍然被人们牢牢记着,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

在宋璀璨的词坛上,苏轼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一扫前朝词中弥漫的温婉柔情,大气纵横地开创了豪放一派,为词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

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苏轼词所表现的人格美是通过苏轼人格在其词作中的艺术转化得到了体现。

高洁的情操东坡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就亲自种松树(《戏作种松》),还一生喜爱竹子。

苏轼爱竹之情最为有名的诗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竹》)。

东坡还借梅抒怀,如“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本身就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品质。

苏轼亲梅、近兰、爱竹、比菊提升了他的灵魂――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潇洒豪放苏轼能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潇洒境界。

和他的履历与人生信奉休息相关。

一方面,苏轼在政治上命运多舛几番风雨,坚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潇洒出炉;另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学和仕途上的成就无形中有给了他百倍的自信。

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随缘自适的旷达享受人生的美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能经常拥有一副潇洒旷达的襟怀。

《洞仙歌》(“冰饥玉骨”)就真实的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美。

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和脱俗,来暗示她的品格高洁和凛然不可侵犯。

那位冰饥玉骨的女子,其实就是词人所颂扬的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名节的理想品格的象征。

“豪放独立”的人格还表现苏轼在政治斗争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

这种坚持自己的思想,宁可孤独自守,也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在《卜算子》中得到了形象的表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前言“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

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

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

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

《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

”[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

”[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苏轼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几经宦海沉浮,屡遭贬黜。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系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

病逝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这位文学大师,旷世奇才。

贬滴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他那个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就是在贬滴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尽管他说自己“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答李端叔书》)然而正是在他到达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之后,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屡遭挫折,苏轼也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来源于他独特超群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他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又使他淡薄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涌和通达。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而已。

对于苏轼的评价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苏东坡传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苏东坡传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苏东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阅读苏东坡的传记,我深感其人格魅力、文学才华以及政治智慧,以下是我对苏东坡传记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二、苏东坡的人格魅力1. 坚韧不拔的意志苏东坡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

在政治斗争中,他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

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写:“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2. 勇于担当的精神苏东坡在担任官职期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担当。

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从不退缩。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道出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3. 仁爱之心苏东坡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关注民生疾苦。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皆以仁为本。

”这种仁爱之心,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敬仰的贤者。

三、苏东坡的文学才华1. 诗词苏东坡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2. 散文苏东坡的散文文笔流畅,意境优美。

他的《赤壁赋》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 书法苏东坡的书法独具特色,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韵味无穷,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四、苏东坡的政治智慧1. 善于沟通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善于与各方沟通,化解矛盾。

他在《与范仲淹书》中写道:“吾辈既非英雄,又非豪杰,唯有以诚待人,以信交友。

”这种沟通能力,使他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知人善任苏东坡在担任官职期间,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

他在《与曾巩书》中写道:“吾辈今日,宜求贤才,共济时艰。

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贾蕊(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摘要:苏轼作为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始终在创作中贯彻他“文如其人”的宗旨。

本文立足苏轼的诗词作品,试图触摸文字背后潜蕴的作者超拔的生命品格。

关键词:苏轼;诗词;人格;风骨古代文坛上一位大师级文学家的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

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不懈地整和、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

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有一颗从炼狱里升华了的最坚强的灵魂。

这灵魂真正站立了起来,不屈服于外在的种种压力,不屈服于强加在他心灵上的各种枷锁,而是以一种高度的人格水平,直面严酷的人生境遇。

当他因文字获罪而一贬再贬,甚而还有一月内三次降职的折磨时,他没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也没有愤世激俗,牢骚满腹,而是在苦难中炼造人格,依旧保持那种积极向上、健康达观的人生心态。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凛凛的精神风骨,一种立场鲜明的原则性坚持。

如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就表白出一种绝不服输的性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着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人这种对口福的专注之情,正是他对朝廷奸佞小人们迫害之举的一种精神抵抗;当他被贬到岭南瘴疠蛮荒之地惠州时,又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晚年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时,又乐观坚定地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东坡这种乐天安命的旷达情感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通透之理。

(《赤壁赋》)此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已悄然幻化于他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中了,更有“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的人格魅力

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的人格魅力

在 作 文批改 中 , 应注 重学 生 的情感 因素 , 更 同时 , 自 以 己 的情 感与 学生作 坦 诚 、 亲切 的交流 , 心 比心 , 将 以真 情 回报学生 。作 文评语 的情感化 特别要遵 循尊重学 生 的个 性的原则 , 励学生 实话实说 , 自己的道路 。我 鼓 走 班 一位从外地转 学来 的学生在写 一个小 实验时 ,取 名 为《 一次 令人 难 以相信 的 实验 》 乍一 听 , , 似乎 有 些别 扭 , 细一想 ,令 人难 以相 信” 但 “ 这一 词组就是 这位 同学 的真实感 受 , 中还涉及 了许 多实验 以外 的内容 , 文 写得 有 声有色 。我 给他 的评语 是 :从 一个实验 、 “ 一篇课 文 、 道题 目中延 伸 出一个 广 阔的世界 ,丰 富的 自己的思 想, 这便是 学习的最高境界 ! 老师欣喜地从你 的文章 中 看 到了这一点 !” 另外也要 注意语气 亲切 , 自己放 在 把 个 忠实的读者 的位置上 , 平等 、 民主地对 待每一位 学 生 的习作 。本着 重鼓励 、重理解 的精神在 作文 的批 改 中, 与学生进行双 向的情 感沟通 。比如有位 同学错别 字
性格和能力 。
慧 心和善心 是苏轼 与生俱来 的个性 品质 。慧 心原 是佛 教用 语 , 指悟 道 的心 , 是有厌 、 欲 、 就 无 见真 , 而 从 的情感 、 认识 以及 驾驭语 言的能力 , 以在作 文 中少 的 所
卜 ”—卜 —+ — -”— 一—卜 ” +- —
n—卜 一—卜 “+ ”—卜 ”—卜 ”—卜 ” ・ - ・ +
【 专题研讨 】
浅析 苏轼“ 心和 善心” 慧 的人格 魅力
周 科 良
辽 宁省职业学 院办公 室
辽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作者:赵晨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7期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让后人传扬,而他那坎坷淡定、洒脱豁达、百折不挠、勤政爱民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人钦佩……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夜晚,常人会是早点休息,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照入门里,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找怀民漫步庭院,共同赏月,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风和日丽,天高气爽,苏轼约友郊游,玩得尽兴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同行兴致全无,狼狈不堪,奔跑避雨,抱怨连连,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雨中,胜似闲庭信步,悠然如初——“谁怕”,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历尽坎坷,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坦然地面对。

他执中持平,守正不阿,虽遭贬而无悔,虽九死而无怨,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

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全城的百姓都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仕途受排挤,事事不如意,一贬再贬,苏轼仍积极出仕,实乃令人扼腕,千百年来谁能企及。

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修苏堤,建学校,谤新法,抨旧党,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苏东坡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他是万人仰慕的一代文宗;医学、饮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儒、道、释兼收并蓄,积极进取而又超脱旷达,他是一个屡遭打击不改其志的坚守者;匡时济俗,修身、治国、平天下而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是一位为民请命不折不扣的好官吏。

苏东坡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质,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概,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气韵。

中华文化因他而熠熠生辉!历史星空因他而灿烂夺目!
赵晨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