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

合集下载

天坛著名景点介绍

天坛著名景点介绍

天坛著名景点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举行祭祀皇天、祭地仪式。

1949年后,又在此举行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是祭天的专用场所,叫“天坛”,后来成了皇帝祭神、祈谷的地方。

明、清两代都是
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皇帝每年要在这里举行祭天大典,并在
这里祭祀“天地”(即上帝、天帝)。

天坛呈圆形,占地面积约
2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祈年殿、皇乾殿、回音壁等。

天坛的建筑布局以祈谷祭天为主。

平面呈圆形,以圜丘坛为
主中心,周围有三层回音壁和三层祈年殿等建筑。

圜丘坛内有一
圆形石台,传说是祭天时用来放香的地方,称为“香坛”。

祭天
时先要将香木点燃后放在坛上,由专门的人用铜壶灌水以控制火
焰的大小,然后由两名侍卫跪在香台前,用一种特制的木槌敲打
铜壶的边缘以控制火势。

—— 1 —1 —。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内坛呈圆形,外坛呈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40米。

内坛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米,面积120000平方米。

天坛是古代皇家祭天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

它占地约419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和祈谷坛等。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重檐八角形的三层建筑,高35米。

檐下斗拱多达402个。

每层檐下都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非常华丽。

天坛一座充满了古代祭天仪式的园林。

这里也是一座祭祀性建筑物。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四环中路与北京南二环路交汇处,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收之用,故名天坛。

1961年
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1 —。

天坛

天坛

谢谢观看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 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其技术构造也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 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此外,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 态学于一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时间与空间在建 筑上的体现,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明代“大祀殿”平面图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 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1951年,天坛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 1957年10月28日,天坛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 难。 1970年,天坛整修,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万里同志坐镇现场,力排“破掉一切封建”的主张,坚持按原样修 缮天坛内的古建筑。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天坛成为群众避难场所,约1.7万户6.5万户居民在天坛内安置。 1974年至1979年,天坛圜丘西北堆起修筑人防工程的弃土,高32米。 1985年,天坛斋宫剧场拆除,腾退商业店铺,开设展览。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的历史资料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总体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

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

北京天坛圜丘的介绍北京天坛圜丘,又称天坛,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祭天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建筑群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圜丘和祈年殿。

圜丘是天坛的核心,由一圈围墙围绕,外围有两个环形墙,代表天地两个圈,象征着古人对天地的崇敬。

圜丘内有三重圜丘坛,分别是天坛圜丘坛、天坛内坛和地坛,每个坛都有自己的特殊用途。

天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最高处,是帝王祭天的地方。

而地坛是祈求丰收和福祉的地方。

天坛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圜丘坛的基座呈方形,象征着地球,上面是由石板铺成的台阶,代表着通往天堂的道路。

坛顶是由三层石板组成的圆形平台,分别代表着天、地和人。

平台中央是一块石板,称为心石,代表着帝王的心意。

圆形平台的周围有九道环形台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九重天信仰。

整个建筑群的设计非常精确,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尊重。

除了建筑物,天坛的周围还有一片广阔的公园,被誉为“天坛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草坪、湖泊和树林,是市民休闲和散步的好去处。

每年春秋两季,公园内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活动。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古代,帝王们通过祭天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帝王都会亲自到天坛祭天,向上天祈求丰收和吉祥。

祭天仪式非常庄严,包括祭天、祈福和献祭等环节,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坛的建筑和文化价值被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天坛圜丘的庄严氛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和荣耀,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敬和敬畏。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和思考。

天坛的景点介绍

天坛的景点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天坛占地面积约273公顷,主要由祈年殿、皇穹宇和祈谷坛组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祈年殿呈圆形,高达38米,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殿内供奉着明清两代的帝王祭祀用具,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庄严场面。

皇穹宇是天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半球形,直径36米,高达38米。

穹宇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非常壮观。

在穹宇下方,有一块石板称为“回音壁”,只要在壁前低声说话,就能清晰地听到回声,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祈谷坛是天坛的主要祈谷场所,它是一个圆形平台,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石阶通往上层。

在祈谷坛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天坛的美景,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帝王祭谷的庄严气氛。

除了以上主要景点,天坛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

比如,东方最大的圆形石板测量仪器——“天文仪器”,以及供奉了二十四位历代帝王神牌的“神牌坛”。

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独特仪式和文化。

天坛的美景不仅仅在于其建筑,还有其周边的环境。

坛内种植着大量的古树名木,四季各有景致,尤以春秋两季最为美丽。

清晨,晨雾弥漫,树木映照着朝阳,宛如仙境一般。

夏日,绿树成荫,微风拂面,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在秋天,天坛的树叶变成一片金黄色,美不胜收。

冬日,白雪覆盖着坛墙和树木,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的来说,天坛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

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建筑群。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美景追求者,天坛都能带来难忘的体验和视觉盛宴。

天坛简介

天坛简介



天坛由内外两重 坛墙包围,东西 长约1700米,南 北宽约1600米。 北坛墙高大呈半 圆形;南墙较低 呈方形,体现了 “天圆地方、天 高地低”的传统 天文观。 天坛主体建筑由 座落在内坛中轴 线南北两端的祈 谷坛与圜丘坛, 及分布于两坛四 周的附属建筑组 成。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 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 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 “圜丘”。 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 筑是祈年殿。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 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 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4、丹陛桥
连接南面圜 丘坛与北面 祈年殿两组 建筑的丹陛 桥(亦称海 墁大道、神 道),以及 相传于1420 年所植的九 龙柏,皆有 可供游玩观 赏之处。
祈谷坛
矗立于祈谷 坛上的祈年 殿大约是天 坛公园里最 受摄影人关 爱的景观了。 这座三重檐 的圆形大殿, 高32米、直 径24.2米, 初名大祀殿, 后曾名大享 殿。
5、祈年殿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 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 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 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 弥座式的台基上,平面为正圆形,三重檐圆形攒尖屋 顶,上有金碧辉煌的鎏金宝顶。最初上檐青色代表天, 中檐黄色代表地,下檐绿色代表万物,清乾隆时三重 檐都改为青色,使祈年殿色调纯净统一,更为庄重鲜 明。殿身以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12根外金柱表 示12个月,二者加起来表示24个节气,而支撑圆顶的 四根盘龙金柱则表示一年四季。祈年殿的前庭比地面 高四米多,再加上三层台基的高度,使得站在这里的 人们超出于苍郁的林海之上,油然而生一种静谧肃穆 的气氛。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简要介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历史沿革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简要介绍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地理位置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历史沿革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

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

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

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建筑特点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

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

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

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

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

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

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
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

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

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

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

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

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

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

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