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共26页

合集下载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与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读卢梭《社会契约论》从前听人说:“读书就是与圣贤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总觉得有几分矫情。

但翻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笔者终于能明白这种愉快的、探索的、却又似朝圣般的阅读体验:时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而与作者的观点相左而恨不得与其理论一番,却始终贯穿着对作者智慧的深深敬仰。

一、本书的内容概要说起卢梭和他的《社会契约论》,总绕不开“天赋人权”和“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字句,这是契约论的起点和基础。

卢梭尤其强调人的自由权利:“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放弃自己的义务……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1可见,在卢梭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

由此,卢梭阐述了自己的国家理论:设想人类曾经处于自然状态,即人人自由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遇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这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我所能运用的力量”。

2人们不得不“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3于是,普天之下就默认了一份公约,内容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益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部分”。

4在卢梭看来,人们通过这份契约,用“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的自然的自由”换取“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的自由”,5而契约“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

6他认为这才是合理的国家起源,而不是家庭起源理论或者暴力起源理论。

公意是契约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卢梭通过公意和众意的比较来表述公意的含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页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页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5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页义:“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2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篇1《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

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当自然状态中,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

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集合并形成力量的总和来克服生存的阻力。

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

主权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

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

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

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

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然而本身并没有权力只是指导者。

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

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

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

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其他形式。

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1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1

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如初——《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内容梗概:《社会契约论》由18世纪的法国天才让·雅克·卢梭所作, 其中的提出的精辟创新而又经典实用的理论观点超越了时代, 至今仍熠熠生辉。

它由四卷构成, 每一卷下面又分成若干章;每章抒发或论证一个小观点, 层层递进构成一卷的一个主题, 四卷主题也逐渐深入, 环环相扣形成一部书的理论体系。

第一卷共九章, 探讨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及如何这种社会约束合法化的问题;第二卷共十二章, 探讨了主权的特性及立法问题;第三卷共十八章, 探讨了政府的形式;第四卷共九章, 探讨了公意以及保障公意的各种制度最后做出结论。

第一卷是根本的理论核心是理论架构的前提所在, 第二卷是从理论向制度架构的过渡论证, 第三卷是重要的制度架构分析, 第四卷是对其中一些理论的补充论证以及总结。

读书心得:由于卢梭自小经历社会底层的各种苦难, 这使他形成了怜悯众生的自然情怀, 这种情怀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自由和平等。

正是卢梭在政治领域对自由平等的不断思索和追寻, 最终超越了简单的自然自由而提出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如初, 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

“人生来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论点。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 我在法律与自由、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启发, 尤其在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这一方面启发最大。

本篇读书笔记我选择其中的法律保障下的自由这一角度, 结合卢梭其他相关著作来阐述书中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自然状态下的自由《社会契约论》系统全面的构建了一套社会体系, 这使我们对自由有了新的理解, 自由唯有在法律的保障之下才能真正实现。

法律并非是自由的藩篱, 反而正是自由的保护伞, 在法律的保障之下, 人们在文明社会中才能自由如初的生活。

在理解“文明社会下如何自由如初”之前, 我们首先要明白“如初的自由”是什么, 即我们原始自然状态下自由的原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源自自然, 理性
无屠杀特权 剥削 压榨 战争状态继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奴隶出卖自己自然的自由 是无偿的
奴役权绝非来自于战争,而是一 种非法强制手段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第一卷 第四章 奴隶制度
证明:奴隶制的荒谬
奴隶权存在非法 不公正
反对 格老休斯所说:“既然某个人能够放弃 自己的自由,为什么全部的人民就不能够放 弃自由,而变成某一君主的臣民?”
反对 格老休斯把战争看作是所谓的蓄奴权的另一 个起源
个人
牺 牲 自 由 权 利
全部 人民
毫 无
生存
太平
表面 现象 是互 惠互 利
绝 非
个人
战争关系
而 是
国家
战争结束
任何一个条约,如果规定一方是绝 对权威,而另一方是绝对服从,本 身就是无效互相矛盾的。既然奴隶 的全部权利属于我,那么他还有什 么权利反抗我?我自己拥有反抗自 己的权利,这不是毫无意义的废话 么?
假 设
有屠杀特权
杀 取 戮 代 强制服从 (奴隶)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16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封建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17世纪,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先导,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随后英国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运动,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直至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此背景下,法国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其中卢梭是著名的代表之一。

他的政治理论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他所写的《社会契约论》直至今日仍然闪耀着光芒。

全书以阐明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及其解决为主旨分为四卷。

第一卷讲述了社会契约的形成。

人生来是自由和平等,处于自然状态下。

当自然状态中侵害人类的各种障碍在强度上超出了每个人为了维持自身利益所能使用的力量时,人们找到了一种结合形式,用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

即形成了社会契约,从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

人们放弃自然自由,共同遵守契约,实现平等。

第二卷讲述了主权及法律。

只有普遍意志才可以引导国家的力量,社会治理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主权只是共同意志的行使,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具有一定得界限。

法律是普遍意志的约定,当法律和自然关系在同样的问题上保持一致的步调时,一个国家的架构才能真正做到稳固持久。

第三卷讲述了政府及其形式。

政府制度的的建立不是契约,而是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执行。

因此行政职职权者是人民的公仆,他们只是在旅行公民的义务。

政府的形式有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形式适合于所有的国家,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第四卷讲述了社会管理。

普遍意志是不可以被摧毁的,用投票的方式来表达。

根据不同的社会现实,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

如保民官,独裁官,监察官。

对着本书一些观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能比较粗浅。

论述如下。

关于契约与平等在第一卷结束的时候,卢梭说基本契约不会摧毁自然的平等,相反,它以一种道德的,合法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人们在力量和天赋上可以是不平等的,但是通过协议并根据权利,他们都是平等的。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一、《社会契约论》的创作背景:十八世纪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仍占有绝对地位,政治上的绝对专制统治,经济上沉重剥削,思想上竭力强化宗教神学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从而达到束缚和奴役人民的目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农民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与此同时,处在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的逐步发展实力也有所增强,就如恩格斯所说:“在法国从十八世纪起,富有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就在形成”[1]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法国思想革命成为其政治革命的先导,率先举起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

卢梭作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者,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创作了《社会契约论》。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内容:卢梭的巨著《社会契约论》,全书共四卷,四十八章,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虽然当时无人问津,但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第一卷在确立基本原理之上,着重研究的是契约论的内容第一卷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契约存在的必要性: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

[2]但国家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来维持。

而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力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力,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有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 [3]在他看来,这种结合的形式只能是这样一种契约:每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的自然权利让渡给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意志,这种普遍意志就是公意。

公意既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又能促进他们的公共利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以及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人物,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坚持社会契约,建立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反对专制与暴政的理性的资产阶级“王国”的先进主张。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强调公众意志的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制度铺下了基石,对后来欧洲各国彻底废除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思想指导作用。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分别阐述了社会结构与社会契约、主权及其权力、政府及其运作方式、还有对几种社会组织的讨论。

第一卷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契约存在的必要性(“社会制度是一种神圣的权利,是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

这并非自然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社会契约的本质即是公共的意志。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由卢梭的主张,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的方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每一个成员都把自身以及其他所有的权利交给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不再强调他个人的权利,而强调所谓的主权体的权利,在个人彼此将自己奉献给其他人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获得了有别于自然状态下的更大的力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卢梭由“缔结的盟约”形成联合整体的理论方式抽象地阐述了“城邦”“共和国”“国家”“主权体”以及“人民”“公民”等概念,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否定了奴役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分析论述“第一占有者的权利”(“第一占有者对任何一块土地的权利的符合条件:一、土地尚无人居住;二、所占土地不超过生存所需;三、占有土地需要实实在在的劳作与耕耘”)相比“强者的权利”强调的尊重别人的非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及“第一占有者权利”与息息相关的生活、土地、劳动之间紧密的关系。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班级:2013 级1 班姓名:曾心怡学号:摘要: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中体现。

本文以这三本著作为基础,从契约的内容,订立契约的主体以及契约论带来的后果三方面比较三者的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

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

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

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

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

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

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