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修订版

合集下载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 营 管 理
田 科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 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吴 菁 吴 兵 暨南大学管理学 院
[ 要 ] 年 来 ,随着全球 化 市场竞 争的加 剧 ,供 应 链的发 展是 从 内部供应 链 向外部 供应 链过 渡 ,其 绩 效评价 也经 历 了从 内部供 应 摘 近 链( 企业 内) 效评评 价 向 外部供 应链 ( 企业 间) 效评评 价 的过 渡供 应链 的研 究和 应 用 已相 当广泛 ,但 应 用 了供 应链 的企 业 大 多还在 平均 及 以下
为 ,企 业从 原料 和零部 件 采购 、运输 、加 工制造 、分 销直 至最终 送
关 于供 应链 绩效评 价指 标 ,很 多学者 提 出了 自己的见 解 ,影响
到顾 客手 中的这 一 过程 被 看成 是 一个 环环 相 扣 的链 条 ,这 就是 供 较 大 的有 : 应 链 。蓝伯 雄认 为 ,供 应链 是原 材料 供应 商 、零 部件 供应 商 、生产 ( 】u 1 L mmu等 人提 出的4 方 面的 主要考 核指 标 。供应 方面 s 个
1 供应 链 的概念 与 内涵 .
三、供应链 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供 பைடு நூலகம்链绩 效评 价 的原 则
供应 链 的概念 最 早 出现在 2 0世纪 8 O年代 左 右 ,但 到 目前 为
止 没 有 形成 统 一 的定 义 。 LnF R 等 认 为供 应链 是 包 括供 应 商 、 i .
制 造商 、 销 售 商在 内 , 涉及 物流 、资 金流 、信 息流 的企 业 网络 系
供 应链 绩 效 评价 现 行 原 则 是 由徐 贤 浩 等 人在 现 行企 业 绩 效评
价指 标特 点 的基础 上提 出的 ,这些 原则 要求 采用能 反映供 应链 业务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摘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

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界定等问题,井对今后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

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

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综述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是指对供应链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协同工作所产生的绩效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此类研究旨在探索和分析供应链协同对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协同关系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协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协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资源和活动可以更好地协调,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协同关系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对供应链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协同关系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活动的协调,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2. 协同机制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供应链中的协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协同机制来实现,如协同计划、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和协同配送等。

这些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3. 协同绩效评估指标: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协同绩效评估的指标,如供应链总体绩效、成本效益、质量水平、响应速度和顾客满意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估供应链协同的绩效。

4. 影响供应链协同绩效的因素:供应链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包括组织文化、信息技术、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等。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供应链协同绩效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总的来说,供应链协同绩效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探索供应链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可以为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综述本文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的现状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关于绩效与供应链绩效问题理论界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绩效的研究侧重于以非财务绩效研究为主,但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绩效”的研究重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张涛和文新三(2002)认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而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阶段。

赵红(2004)认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指标衡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以财务指标衡量为主的阶段。

马璐(2004)则认为,14世纪的复式记账法可以被认为是绩效的观察阶段,19世纪以后,可以被认为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的阶段。

然而,关于“绩效研究”的考察,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绩效研究带来衡量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即:“传统绩效似乎就是从财务报表可计算出来的利润,如此定义绩效会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死胡同。

正如杜拉克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企业绩效的新观念,要发展新绩效的方式,比如绩效能以非财务来衡量”(冯侠圣,汪光武,2004)。

二是,自从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以后,SCP范式使绩效研究已经涉及到各个产业及其所有问题,如产业绩效研究,企业绩效研究,组织绩效研究,甚至有政府机构的绩效研究等。

这些研究大都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研究绩效问题,Walker and Ruekert(1987)从组织的角度将绩效分为:效能(指产品与程序之成功表现程度)、效率(指资源投入与产出比值)、适应性(指企业的反应能力)三个维度;John B. Matchette和Hans von Lewinski(2005)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链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率,从而能够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有增长和核心绩效。

目前,还有研究人员从绩效角度来研究绩效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如Tim Breene 和Robert J. Thomas (2004)在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元素:领导与战略、人力开发、IT能力、绩效衡量和创新在组织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现状与挑战

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现状与挑战

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现状与挑战一、供应链管理现状细化产业结构优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成为连接上下游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纽带。

例如,汽车制造业通过整合零部件供应商和分销商,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管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技术创新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正改变着企业的决策方式。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预测市场趋势,优化库存,减少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追踪成为可能,提升了货物运输的透明度和效率。

政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关于推动供应链协同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鼓励企业加强供应链协同,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电子产品制造商为例,通过精细化管理,企业能够实现原材料的及时采购和成品的快速交付,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

二、供应链管理挑战的深入分析供应链协同困难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流程不兼容、文化差异等方面。

例如,一家企业可能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但与其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却无法对接,导致数据传递不畅,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风险管理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

例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导致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商供应链中断,损失惨重。

这一事件提醒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不仅是成本控制,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专业人才的短缺不仅限制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据调查,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在我国已达数十万,这一数字在快速增长的供应链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出。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例如,在跨境供应链中,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差异可能导致合同执行困难,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

三、应对策略的详细规划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应通过深化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整合。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第2 0卷第 6期 20 0 7年 1 1月
河南 商业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un l fHe a u ie sC l g o ra n n B s s ol e o n e
V0 . 0 No 6 12 . No . 0 7 v 2 0
共享 ,可 以 形 成 成 本 和 服 务 的 协 同 作 用。 C r t hr h s p e io (9 8 0 0 19 ,20 )认 为 ,2 l世 纪 的竞 争 不再 是 产 品的 竞 争 , 而是供应链 的竞争。20 年 我 国发布 实施 的 《 流术语 》 01 物 国家标准规定 ,供应链 管理是利 用计算机 网络技 术全 面规 划供应链中的商流 、物流 、信息 流 、资金 流 等,并进 行计 划 、组织 、协调 与控制 。供应 链管理 已经 发展 成为一 种先 进的业务管理模式 ,不仅带来 了新 的管理理 念 ,而且 为企 业之间的信息 沟通 和交流 、创建 集成 的业 务流程 环境 提供 了原动力。但是 ,实施供应链 管理需 要消耗 大量 的时 间和 财力 ,而且会使企业 面临改革带来 的风 险 ,在 国内外应 用 成功率还不 高,究其原 因 ,在很大程 度上 就是缺乏 有效 的 供应链 管理绩 效评 估体 系 ( 晓军 ,20 ) 赵 0 5 。有 效 的供 应
近 年 来 国 内外 研 究 文 献 的 基 础 上 ,对供 应 链 绩 效 评 价 的 研 究现 状 进 行 分 析 ,对 研 究 方 法进 行 了分 类 , 对供 应 链
绩 效 评 价 中的 几 个 主要 问题 :供 应链 绩 效 指标 的 设 计 、供 应 链 绩 效 评 价 的 方 法 、供 应 链 绩 效 评 价 的 对 象进 行 了

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的评价选择研究现状综述

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的评价选择研究现状综述

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的评价选择研究现状综述2023-10-27contents •引言•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理论基础•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现状分析•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展望与发展趋势•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供应链中,供应商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其评价与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绩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运营风险并提高整体竞争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研究现状及成果,为企业制定供应商评价选择策略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搜集与筛选相关文献,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归纳整理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02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理论基础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体系交货能力供应商的交货能力反映了其按时交付产品的能力,包括交货准时率、交货周期等。

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客户满意度都有影响,包括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

价格价格是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包括产品单价、折扣等。

产品质量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产品缺陷率等。

供应商评价选择方法概述定量方法定量方法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等。

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包括德尔菲法、SWOT分析等。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等。

010302现有研究在评价指标选择上存在差异,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比较和借鉴。

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条件下的评价,未考虑市场变化和供应商动态能力的评价。

缺乏动态性的评价方法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需要加强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

缺乏实践应用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03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现状分析1基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选择研究23包括采购价格、交货周期、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考量,以及供应商的创新能力、业务灵活性等。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难点分析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难点分析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难点分析在深入剖析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难点时,我们面对的是供应链的异质性问题。

供应链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和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标准。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信息不对称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另一个挑战。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可能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这会对评价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至关重要。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和验证,从而提高评价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

供应链绩效的滞后性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

供应链的绩效可能不会立即反映在评价结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即时的效果,还要关注长期的影响。

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如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绩效的滞后效应,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多变的供应链环境给绩效评价带来了不确定性的挑战。

市场需求的波动、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绩效的波动。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评价体系需要设计成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且能够对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做出预测和评估。

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点。

由于评价往往涉及人的判断,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受到个人偏好或偏见的影响。

为了减少主观性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客观数据和算法模型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跨部门的协同问题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这会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和协同工作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合作的深化,可以确保评价工作的高效和准确。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持续性和改进能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

评价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活动,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能够不断地收集反馈和数据,以改进评价模型和提高评价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评估指标也没定期对他们进行监控,从而导致绩效评估的成效不大。

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是当今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截至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及绩效的计算方法上。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

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1.Lummus等人从四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Lummus等人对指标并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2.Beamon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资源方面的指标有:总成本、配销成本、制造成本、存货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产出方面的指标有:销售额、利润额、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缺货、顾客响应时间、制造前置时间、运送错误和顾客抱怨;柔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产品柔性和混合柔性。

资源和产出评价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柔性则很有限。

3.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很少,我国学者徐贤浩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七个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并一一进行了解释。

他们列举的指标有: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4.马士华教授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四个方面。

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来度量,也可以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等来反映。

5.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它们是: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目前,供应链委员会的170多个成员在使用该评价指标。

SCOR 模型按照供应链运作流程分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5个维度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20个左右,其中有些给出了具体的指标算法,有些没有定义。

6.考虑到用户满意是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外部体现,我国学者马丽娟、霍佳震等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同时,霍佳震等在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顾客价值评价和供应链价值评价。

同时运用供应链的理念来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外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不同供应链类型下的供应商短期和长期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服务和内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

7.陈志祥按照供需协调的物流协调、信息协调、资金流协调与工作协调四大领域,建立了适合敏捷供应链供需协调绩效评价的分层、分类考核的多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对各指标都建立了相应的量化计算方法。

8.马士华等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

但是对具体的算法论述很少,只是为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分析方法随着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1.标杆法。

标杆法是美国施乐公司确立的经营分析法,以定量分析自己公司现状与其它公司现状,加以比较。

标杆法是将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公司作为测定基准,作为学习的对象,以迎头赶上,并进而超过之。

2.专家评价法。

这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

其具体形式有:加法评价型、连乘评价型、加乘评价型、加权评价型、功效系数法。

优点是简单方便,易于使用;不足之处是该方法的主观性太强,不宜使用在复杂的系统中。

3.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主要是应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等,其优点是可以排除评价中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比较适宜于评价指标间彼此相关程度较大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不宜用在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评价上。

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而且更加适宜于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但该评价方法本身并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还没有系统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5.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一定的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

6.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它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它能比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但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一般很少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性值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而是把评价指标作为常量进行评价,或是只根据某时间点的一组指标值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推及整个时间段。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求解某些问题显然是不适合的。

李贵春等提出的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对模糊评价法加以改进,在构造评价矩阵时引入时间参数k.解决了一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遇到的难题, 可以实现实时的动态评价。

7.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

它通过分析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变化趋势的接近程度。

灰色关联法常常被作为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法)。

一般选取最优方案为参考序列,与之关联度越大的方案越优。

8.仿真的绩效评价方法。

大多数实际系统无法建立精确的实际模型,必须借助仿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获取所需数据以评价模型运行绩效。

韩坚等提出了基于优化仿真的绩效评价方法:借助多agent理论研究供应链上各个实体协调和合作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我国学者林丽红结合神经网络知识,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网络结构,并在Metlab 6.5软件环境下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仿真实验。

较好地避免传统方法人为取权值和相关系数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该评价方法只需要适量的训练样本,一旦通过对适量典型样本进行学习,确定网络的各权值和阀值后,就可对大量待评数据进行评定,该评价方法简单、准确、省时、省力。

(三)评价系统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现状目前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缺乏智能化的手段,限制了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如果能开发出智能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提供一个有力的辅助工具,提高绩效评价的水平。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软件系统和工具目前就国内而言还比较少,霍佳震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构架设想,并对供应链绩效评价DSS作了需求分析。

Oracle公司开发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的绩效评价子系统,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了系统定义,通过信息集成对其进行自动的计算。

其中对权重的计算,该系统给出了权重计算平台,通过内置的算法库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香港大学的Shi和Huang等人则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可以生成绩效评价工具的系统,系统采用面向过程的绩效评价方法。

通过用户定义绩效指标、评价单元与聚合算法,并提供同步工具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来看,现有的研究对于定量指标的选取多种多样,但是对定性指标的选取由于有关评价方法的缺少还不多。

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算法研究不够,许多学者包括供应链组织提出了数百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但许多指标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

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成本或顾客满意度作为基础的,而对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的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却重视不够。

面对复杂的集成化供应链,目前还缺乏能够综合考虑整体绩效和节点关系绩效的指标体系。

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研究领域和应用面比较狭窄;供应链可分为多种类型,但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单一的,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性。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有些还很不完善,如何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并没有一个有特权的组织来领导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组织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