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院名茶经济与文化_龚永新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陆羽与茶经》

六年级下册语文《陆羽与茶经》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2/2/102022/2/102022/2/102/10/2022 6:16:43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2/2/102022/2/102022/2/10Feb-2210-Feb-22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2/2/102022/2/102022/2/10Thursday, February 10, 2022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小练习(liànxí) 大智慧 1.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 2.文中有三处用了“不仅……而且(ér ” qiě)
这样的句式,把它们找出来,指出它们在文 中的作用。
3.课文为什么用《陆羽与〈茶经〉》做题 目?
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
陆羽不仅精通(jīngtōng)茶艺,而且博学
陆羽不仅(bùjǐn)精通茶艺,而且 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 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 经》。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 迹遍布(biàn bù)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 川·······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 《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yóulì)天下。
谢谢 大家 (xiè xie)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22.陆羽与《茶经》。2.浏览(liú lǎn)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原来形容军容壮盛, 后来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 水呢。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读第12自然段 思考:。再以“ 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15、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谢谢大家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r——有感于苏轼自由驰聘在名茶的审美领域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r——有感于苏轼自由驰聘在名茶的审美领域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r——有感于苏轼自由驰聘在名茶的审美领域龚永新【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7(039)012【总页数】2页(P47-48)【作者】龚永新【作者单位】福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363202【正文语种】中文“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出自唐代居士司空图之口。

“象外”,指迹象之外;“环”,原指门上下横槛的圆洞,用以承受门槛的开合旋转;“环中”,喻空虚之境。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合起来喻指文学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应驰骋文学艺术之想象,使形象意蕴超乎物象之外。

北宋大文豪苏轼精于煎茶、饮茶,对名茶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有咏茶诗词百余首,而且发表《叶嘉传》《漱茶说》《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等专论,其诗歌、文赋往往由实入虚,如门槛一入环中,旋转如意,以应无穷,气势充沛而无不各尽其妙。

我国名茶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较大发展,这为历代文人雅士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

据唐代李肇的《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

剑南有蒙顶石花……蕲州有蕲门团黄。

”《宋史·食货志》记载:“茶之产于东南者……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

”苏轼喜爱名茶,一生中大量接触各地名茶,这不仅有助于他形成丰富的名茶审美体验,也促使他经常纵情于名茶的流光溢彩。

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苏轼诗曰:“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诗中饱含深情地列举了各地名茶,包括杭州的“白云茶”,湖州的“顾渚紫笋茶”,绍兴的“日注茶”等等,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乃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

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苏轼讲自己在杭州做地方官时,曾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

他也常怀挟名茶,寻找名水,自煎自饮,“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讲的就是携带佳茗“小团月”,来到惠山,而以茶试“人间第二泉”。

发展茶乡旅游打造中国乡村旅游品牌

发展茶乡旅游打造中国乡村旅游品牌
收 稿 日 期 :2009-11-01 作者简介:龚永新,男,(1955-),湖北兴山人,三峡旅游 职 业 技 术 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教学与研究。
确定:到 2015 年,实现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指标翻 一番的目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业 ,力 争 到 2015 年实现接待人数超过 8 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 1200 亿元,直接就业人数 1000 万人,间接就业人 数 4000 万人。
茶乡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不仅仅是因为 茶乡的自然资源。中国茶乡往往是茶的历史发展、 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 茶习俗和茶道茶艺集中表现的地区。 如被浙江省 命名为“茶叶之乡”的径山镇,曾是茶圣陆羽隐居 研究茶事,“结茅种茶饮淡泊”的地方。陆羽挖兰种 茶的兰花坪,今产有“谷雨春”、“双径雨前”名茶, 并双双荣获国际金奖。径山茶乡产茶历史悠久,茶 叶品质优异,由此积淀了深厚的茶乡人文资源。比 如径山茶宴, 是径山古刹开山祖师法钦开发并为 后人传承的一种饮茶仪式。 开山祖师法钦喜爱种 茶,茶始为供佛,后发展到请客,上宾光临,即举行 茶宴。 茶宴专用茶具,包括精制的茶台,上置紫砂 壶、精制茶盏、锡制茶罐等。 茶宴的仪式为:献茶、 闻香、观色、尝味、论茶、交谈等。南宋时,日本佛教 高僧圣一禅师、大应禅师(即南浦昭明)慕名渡洋 来中国,在径山寺研究佛学,归国时带去径山茶籽 和饮茶器皿,并把“抹茶”法及茶宴礼仪传入日本。 日本至今仍在流行的“茶道”就源于径山“茶宴”, 近年来, 径山又成为日本茶客寻根探源的一条茶 文化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将出台.《工人日报》,2009,8,30. [2] 程芙蓉.《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通过专家初审.中国
旅 游 报 ,2008,1.15.

对茶的感知与文化探究

对茶的感知与文化探究
中国人很重视茶的形态感知,因而也就很重视茶的形 态描述。 陆羽在《茶经》中讲茶有千万状,一般而言,“有自 胡人靴至于霜荷八等 。 ”[1] 3 有关茶的文献常有 “珍 眉 ”“瓜 片”“紫笋”“雀舌”“松针”“毛峰”“毛尖”“银峰”等的记载或 描述,这些都源自人们对茶的感知所得。 对不同的茶叶加
收 稿 日 期 :2010-01-04 作 者 简 介 :龚 永 新(1955-), 湖 北 兴 山 人 ,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茶 文 化 教 学与研究。
茶有色、香、味、形,其中形是外部形态,茶叶的色表现 于外,香、味则以内在品质存在,因而对其感知香味也主要 由两类感觉器官来承担,就是嗅觉和味觉。 唐以前,我国茶 有 许 多 称 谓 ,“荼 ”为 其 中 之 一 , 如 《 尔 雅·释 木·槚 》: “ 槚·苦 荼。 ”郭璞注 :“树小如栀子 ,冬生叶 ,可煮作羹 饮 。 今呼早采 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1] 9 “苦荼”之 称,显然是受了人们对茶滋味的感知因素的影响。 然而这 种 感 知 也 会 因 人 而 异 ,陆 羽 《茶 经·七 之 事 》引 《宋 录 》:“新 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茶 茗,子尚味之 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1] 10 可见,同为茶 饮,王子尚的感知与众人是有区别的。
工方法制成的多样的茶叶形态, 现代人将其分为针形、扁 形、螺形、尖形、束形、片形、花形、卷曲形、圆珠形、兰花形 等,再就同类茶的不同形态个性加以描述,如碧螺春外形 卷曲如螺;峨蕊外形紧细纤秀,形似花蕊;太平猴魁有“猴 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武夷岩茶叶面呈蛙皮状沙粒 白点,俗称“蛤蟆背”;远安鹿苑 茶 外 形 条 索 呈 环 状 ,俗 称 “环子脚”等。 1.2 茶的内涵感知

茶文化旅游的论文

茶文化旅游的论文

茶文化旅游的论文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旅游的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旅游的论文1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摘要: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实现转型,而这种转型对环境安全而言也是一个好消息。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中来。

旅游业作为嗅觉最灵敏的行业领导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

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低碳旅游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

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经济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发展的模式。

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体的概述,接着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改变当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当下,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

每逢节假日,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而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现在的人们却愿意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方式。

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言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引领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绿色环保。

而低碳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

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化的旅游乐国,它不仅能够让人们看到恬静的茶园景色,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

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将会为经济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1低碳经济与旅游的关系1.1低碳经济概述20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与之前只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相比,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

“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莫高窟召开

“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莫高窟召开

2020年第6期 敦煌研究 N O. 6.2020 (总第 184 期)D U N H U A N G R E S E A R C H T O T A L184“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莫高窟召开2020年11月7—8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 藏经洞发现120周年暨中国敦煌吐#衔学会会员 代表大会”在甘肃省莫高窟召开。

本次会议由敦煌 研究院、1M*■彳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 社闭主题学术活动的资助来自国内各高校及科 研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 数以万汁的,V代珍贵文献得以被I t t人所知,由此 逐渐形成丫涵括敦煌历史、科技、宗教、地、石窟 艺术、语,Y义字、义学、音乐、舞蹈等诸多内容的综 合性交叉学科——敦煌学由于历史原W.大批敦 煌义献流散海外,敦煌学也成为海外汉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I.丨丨丨:纪改革开放之初,屮卩彳的敦煌学研 究落后于丨外,以至于有“敦煌在中N,敦煌学在 同外”的说法,这直接刺激了一大批学荇奋起直 追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彻底改变了“敦 煌在中W,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不仅在敦煌学 的芥主要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业绩,也完全 掌M丫丨那小'敦煌学的主导权和话沿权U此同时,中国敦煌学界高举“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旗帜,积极推动敦煌学的国际化,2019年8月19 口,七近f总朽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发表重 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要求加 强敦煌'7:研究,讲好敦煌故事,怜播中N卢音敦煌学冉次成为举国上下的热点沾题丰次会议就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开幕式上,甘肃省委寅传部副部长王国 强、tt肃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赵国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义、敦煌研究院院氏赵卢良先后致辞随后,仵为期2天的学 术会议中,宄后有73位学者发表报告这咚报告有对敦煌文书、典籍的研究,也有对敦煌藏经洞织 物、纹饰、经巾等物质文化方面的探丨1,还有对敦 煌石轺龙水史的研究,涉及古代粟特、犍陀罗、龟兹、吐鲁番、西藏、西夏、云冈、长安等丝路沿线的 诸多地K,这必将有助于我们进-步认识敦煌文 化及“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历史义化本次会议报告的另一大亮点是敦煌文献和义物的数字化,这记敦经120年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 4总书丨d讲话中提到的“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 高技术f.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 数字化M N,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数卞化共享”的最好注解,展小•r今后敦煌学 的光明未来会议的间隙,举行了中同敦煌吐鲁番学会 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三、合理饮茶
现在,饮茶有利于健康 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 而茶叶的保健作用也不 是绝对的,如果饮茶不 当还将危害健康。 合理饮茶,应从茶叶的 选择、饮茶量的控制、 饮茶时间的挑选,以及 饮茶禁忌等方面着手。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一)饮茶要适量
如果饮茶过量,特别是 过量饮浓茶,则适得其 反,有害健康,故茶必 须适量而用。 成年人每天饮茶量以泡 饮干茶5~15克为宜,饮 茶用水总量控制在 500~1000毫升。 如运动量大,消耗多, 进食量大的人群,或是 长期缺少蔬菜瓜果并以 肉类为主食的人群,饮 茶数量可以多一些,可 高达20克。 如身体虚弱,或患有神 经衰弱、缺铁性贫血、 心动过速等疾病的人, 一般应少饮甚至不饮茶。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二)泡茶用水的选择
古人对水质的要求,可 概括为五个字“源、活、 甘、清、轻”。 “源”,是指水的来源 好;“活”,是指活水; “甘”,是指水的回味 甘甜;“清”,是指水 清澈见底;“轻”,是 指水的比重较小。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现代科学,泡茶用水的 质量指标有四个。 感官指标,即色度不超 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 度,无异味;化学指标, 即pH为6.5-8.5,总硬度 不高于25度;毒理指标, 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细菌指标,即细菌总数 不超过100个/升,大肠 菌群数不超过3个/升。
二、正确的泡茶方法
泡茶三要素
好 茶
好 水
好 具
(一)茶叶质量的选择
要选用质量较好的茶叶, 可从“新、干、匀、香、 净”五个方面来考察。 “新”,即茶叶以新茶 为好;“干”,即茶叶 要足干,手捏成粉; “匀”,即茶叶的粗细 和色泽均匀一致; “香”,即茶叶干香高 而纯;“净”,即茶叶 的净度好,无杂物。

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历史茶文化是人们对茶的认识、应用和创造的成果和过程,包括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与支撑。

宜昌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是有着较大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

一、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一)悠久茶史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一传说流传甚广,也使临近宜昌的神农架倍增神奇。

《茶经·一之源》又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中,峡川主要指宜昌周边的一些山谷地带,“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少也有千年历史。

传说与见闻,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宜昌及周边地区产茶历史十分悠久。

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荆巴”指今鄂西、重庆一带,说明宜昌及三峡地区早在三世纪以前就有饼茶,制茶史距今两千年以上。

《茶经·七之事》:“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洲等山,茶茗出焉。

”夷陵即今宜昌。

陆羽对先前文献的摘录,反映了唐代以前宜昌地区已盛产茶叶。

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后期,全国17个贡茶州郡中就有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这两地均在今天宜昌境内。

在唐代,文人相聚宜昌,推动了该地茶文化的繁荣。

(二)峡州名茶《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对宜昌所产收稿日期:2010-05-10作者简介:张耀武(197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旅游文化。

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茶学、茶文化。

宜昌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张耀武,龚永新(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100)【摘要】宜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峡州名茶、煮茶名泉、名人诗文、茶风茶俗等资源异常丰富,并显示出地域性、民族性、丰厚性、生态性等鲜明特点,这使得宜昌历史茶文化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7期总第26期经济研究导刊E C O N O M I CR E S E A R C HG U I D E N o .7.2008S e r i a l N o .26 收稿日期:2008-03-16 作者简介: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从事茶学、茶文化学教学与研究。

中国寺院名茶经济与文化龚永新(宜昌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0)摘 要:我国历史名茶大多出自名山寺院,名茶产于名山寺院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具有相对充裕的土地、劳力以及稳定的消费需求条件。

寺院与名茶相辅相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寺院名茶生产与生活的自身特点。

由于寺院名茶的发展,从而对于寺院经济及其整个佛教事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寺院经济以丛林经济为主,名茶生产更为普遍以至于持续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水平,这一切是与寺院名茶生产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关键词:名山寺院;中国名茶;经济特点;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F 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8)07-0115-02 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名山名寺出名茶”。

“名山名寺出名茶”,既是寺院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所致,更是寺院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使然。

一、寺院名茶生产的经济背景1.寺院土地丰富。

土地资源丰富,是寺院名茶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寺院一般广占良田沃土,他们或由国家赐予,或由贵族官僚“布施”,或由寺院兼并掠夺细民而来。

而寺院往往是敕建,由国家供给一切费用。

据唐均田令规定,僧受田二十亩、尼二十亩,老年僧尼退田转充常住田。

宋代寺田的主要来源,包括皇室的敕赐、信众的施舍、自身开垦、出钱购买、侵占官私土地等多种方式,即土地扩充途径更多,方式方法更灵活。

以福州为例,北宋中期寺田约占民田的三分之一,南宋中期约占五分之一(不包括山地园林在内)[1]。

正是在获得大量寺田的基础上,宋代寺院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庄园,一些寺田的庄园经济相当可观。

2.寺院劳力充足。

劳动力丰富,这是寺院名茶经济发展的条件。

关于寺院劳力的来源,首先是寺院僧尼,其中主要是下层僧尼。

这些人大多为逃避国家课役的民众,他们原可不参与生产,但是受寺院大土地所有者的统治,下层僧尼也便成了寺院庄园的劳动力。

其次是寺院依附民,他们中大多为避役而投靠寺院,自愿成为寺院的佃户。

再次是寺奴,即由国家赐与重民犯,这些人毫无疑问处于寺院最底层,担负寺内和寺院庄园繁重的生产劳动。

3.寺院僧尼嗜茗。

寺院的发展扩大了僧众的规模,如始建于唐朝的余杭径山寺鼎盛时期殿宇楼阁林立,僧众可达三千,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2]。

对于寺院僧尼来说,一方面,他们所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其最佳饮品。

另一方面,寺院僧尼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以追求超尘脱世、得道成功的境界等。

4.寺院茗茶馈赠。

我国自古以来寺院香火旺盛,进山香客常会络绎不绝,向香客们施于茶水,也便成了寺院的一项义务。

清代《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之以馈人……。

”[2]在一些大的寺院,还设有专职的施茶僧,为进山的香客布施茶水。

不仅如此,寺院僧尼往往也将本寺院的名茶交流到外地寺院或其他地方,加强与外面的联络与联系。

二、寺院的名茶生产与生活据四川地方志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成为佛教僧徒最早的记载[3]。

而名茶入诗则始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堪称最早的咏名茶诗。

从此名茶如雨后春笋,于全国各地的寺院竞相产生,寺院名茶的生产与生活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创制名茶充满艰辛。

最初的名茶创制总是充满了艰辛。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25—200年),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攀危岩,冒飞泉,竞采野茶以充饥渴。

名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

”又据《新庐山志》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

”[4]这说明江西“庐山云雾”名茶,最初不仅是由寺僧创制的,而且创制艰难,数量不多。

应该说,各地名山宝刹创制出的名茶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一座寺院一只名茶。

在我国,绝大多数寺院生产一种名茶,且品质各异、风格独特。

如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岩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华顶茶、景宁惠明寺惠明茶、临安禅源寺天目青顶茶、普陀寺佛茶等。

南方凡名山寺院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地方,往往是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

因而,一座寺院就相当于一个名茶研制、生产以及传播—115—中心。

3.强烈的质量品牌意识。

寺院名茶生产的质量意识,一是体现在创制的过程中;一是体现在长期的维护上。

吕岩《大云寺茶诗》中,描写大云寺茶的制作是“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3],说明寺院名茶的创制与生产是颇花功夫的,精细加工、质量上乘,如华顶云雾茶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誉。

不仅如此,维护名茶质量的长期稳定也是寺院一大特点,以浙江余杭的径山茶为例,始载于唐,闻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裹山坞出产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

”[2]又如普陀佛茶历史悠久,明代史书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名茶品牌意识最强的地方应该就是寺院。

4.饮用名茶既是生活又是制度。

在寺院,“饭后三碗茶”被视为“和尚家风”,宋代道原《景德传灯灵》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教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饮用名茶是禅寺制度之一,其表现为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如今僧众饮茶。

宋林逋《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茶鼓就是设置于佛寺法堂西北角,为如今众僧饮茶用的一种法器[3]。

宋时径山寺内盛行“茶宴”,茶宴乃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

茶宴在布置洁净典雅的明月堂举行,室内张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

据传其程式为:献茶、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六项依次进行[3]。

三、名茶在推动寺院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了佛教事业。

佛教讲究坐禅,坐禅是指修习者端身正坐而入禅定,是佛教僧人的基本修行方法。

佛教对坐禅方法有严格规定,要求坐禅者必须息心静虑,节制饮食,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

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能清性修行的茶就成为僧人坐禅时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僧人所认可。

所以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4]可见,茶为禅用,具有协助修行的功能,有利于发展佛教事业。

2.扩大了佛教影响。

在我国,名茶与佛教相联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受其影响。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常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

据《隋史》记载,某夜,文帝做了个噩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

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

”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

又据《南史·齐本纪上》记载,齐武帝萧赜在死前的遗诏里说:“我死之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牺牲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

”[5]人们大多认为齐武帝以茶作为祭品,是受僧人法瑶的影响和出于其佛教徒的身份,表示一种对简朴的推崇,即使在祭品中也“忌荤”。

可见这些皇帝受佛教的影响,其中名茶起了很大作用。

3.推动了佛事交流。

寺院生产的名茶,多有作为赠品的。

特别是寺院僧人云游四方,常常带上自制的名茶,通过赠送他人,加强了寺院系统内外的交往,这对于增进友谊、交流法事,扩大寺院的影响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湖北当阳玉泉寺的僧人中孚禅师,曾云游南京,遇其族叔李白,将亲手制作的玉泉仙人掌茶赠与李白,李白随即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寺院最好的宣传,通过仙人掌茶扩大了当阳玉泉寺的影响。

这首诗既为我国第一首以名茶为题的茶诗,也成为以名茶为媒介佛事对外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

4.深化了佛学事理。

千百年来,饮茶之所以能与佛禅形成深厚联系,达到彼此相融一体的境界,在于僧侣认为茶有“三德”,一是用以坐禅,可以清心涤虑,彻底不眠;二是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淫欲[2]。

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最宜参禅拜佛。

同时,由于寺院普遍推行茶饮,因而形成了“茶禅一味”。

唐朝著名诗僧皎然幼年出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诗句[6],他认为饮茶能达悟,能得到佛的保佑。

当代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在佛家弟子看来,名茶品饮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名茶品饮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共同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参考文献:[1]黄敏枝.宋代佛教经济史论集社会[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52.[2]云峰.品茶地图[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14-31.[3]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3-699.[4]许云峰,刘向阳.茶韵禅风[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23,6-7.[5]沈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0.[6]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F a m o u s T e a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r e i nC h i n a's F a n eG O N GY o n g-x i n(Y i c h a n g R a d i o a n d T VU n i v e r s i t y.Y i c h a n g443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M o s t f a m o u s h i s t o r i c a l t e a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w a s f r o mf a m o u s f a n e s,o f w h i c h t h e r e e x i s t s p r o f o u n d 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s u c ha s e n o u g hl a n d,l a b o r a n d s t e a d y n e c e s s a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F a n e a n df a m o u s t e a s u p p l e m e n t e a c ho t h e r.F a m o u s s a n e t e a h a s f o r m e di t s p r o d u c t i v ea n d l i v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l o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I t s i m p r o v e m e n t h a s b r o u g h t a b o u t p o s i t i v e a n dp r o-f o u n de f f e c t t ot h es a n e e c o n o m ya n dB u d d h i s m.T h et e m p l e e c o n o m y i n o u r c o u n t r yi s m a i n l yf o r e s t e c o n o m y.N o w a d a y s t h ew i d e-s p r e a d a n dc o n t i n u o u s g r o w t ho f t h e f a m o u s t e a p r o d u c t i o ni s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 t e m p l e e c o n o m y.K e yw o r d s:f a m o u s m o u n t a i ns a n e;C h i n a's f a m o u s t e a;e c o n o m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责任编辑:安世友)—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