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简答

◆第一章概论1.简述西方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行为主义。
①代表人物:华生、马甫洛夫。
②基本观点:用刺激—反应公式研究客观的行为,力图有强化程序来控制人的行为。
2)新行为主义。
①代表人物:斯金纳。
②基本观点:承认“中间变量”的存在,但仍然坚持环境决定论的立场。
3)精神分析。
①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
②基本观点:注重对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强调受压抑的性冲动对于心理生活的影响。
荣格认为,人类种族的经验积淀成为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应该使之融合到意识之中,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4)人本主义。
①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②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主张研究工作人的本性和存在意义,号召人们面对自我、勇于自由选择并承当责任。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罗洛·梅的“三个个世界”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鲜明特征。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三章感知觉2.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我们对客观世界最简单、最直接的认识,也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的形式。
2)感觉活动是人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特性。
1)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内容:①对象的特点:差别律、活动律、组合律。
②知觉者的特点:个体的经验、需要兴趣、个人的情绪。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①言语的指导作用。
②个人的生活经历。
③社会文化。
④价值观。
⑤情境与心境。
⑥实践活动的任务。
⑦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⑧知觉的心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分类:①形状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③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4.教师如何发展小学生的语音听觉?1)通过组织语文阅读、课外朗读、歌咏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
2)注意对小学生听觉器官的保护,如告诫学生不大声喧哗,不把音量开得过大,长时间讲话后不要立即饮凉水,不让水和异物进入耳内,以防止听觉器官受损。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第七章思维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注意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过滤无关信息、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学 习成果。
注意的种类和分类
注意有不同的种类和分类方式。根据注意的特点和注意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等不 同类型。
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的区别
外部注意指的是我们关注和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而内部注意是指我们关注和集中在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上。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注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个常见现象。它是我们大脑对外是指人的大脑有意义地选择关注和集中心理活动在特定的信息上,将其 与其他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来。它具有有限性、选择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注意与感知、认知的关系
注意与感知和认知是密切相关的。感知是注意的先决条件,而认知则需要注 意的引导来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注意难度和注意疲劳
注意的任务难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导致注意疲劳。高难度和长时间的任务可 能会降低注意的质量和效果。
注意力的发展和变化
注意力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变化。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注意力 的发展与神经系统和个体经验密切相关。
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心理过程个性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二、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 D.认知的观点2.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3.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由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下列哪一项不是认知操作?( ). A.动机 B.编码 C.选择 D.提取和使用4.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 (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5.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A.观察法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6.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7.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8.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 ( )不好.A.效度B.施测时间C.信度D.常模9.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A.程序学习 B.行为治疗 C.生物反馈 D.计算机模拟10.在个体发展上存在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哲学上 ( ) 斗争的延续。
运动心理学课件4第四章注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 特质注意和状态注意
✓ 特质注意:在运动活动中,注意特征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是相对稳 定的,不易变化的,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具有一致性。
✓ 状态注意:注意特征依赖于具体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调节的注 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员注意分配的特点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动注意的作用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彭聃龄,2004)。
➢ 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不同的注意方式。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 动注意的作用
一、警觉和警戒的作用
➢ 注意作为个体的一个警觉或警戒状态,与心理准备和个体的觉醒 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 维肯斯(Wickens, 1984)指出,警戒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有两方面:
✓ 一方面是在高失误率或慢速检测情况下,操作者很难长时间保持警戒; ✓ 另一方面警戒能力在运动开始的30分钟内开始大幅度下降,疲劳和失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方式理论(attention styles theory)
✓ 奈德弗提出的有关注意结构、个体差异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理论。 ✓ 注意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
注意范围(attention range, attention span):是指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 的对象的数量,由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 注意方向(attention direction):是指人正在关注外部的环境信息(如对 手的移动、教练的手势)还是内部的身心情况(如自己的心跳、情绪)。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总分:11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30.00)1.意识(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解析:2.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与集中性。
)解析:3.随意后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解析:4.生物节律(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外部表现
生理机制
从其发生来看,是有机体的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有机体对新异刺激物的一种应答性反应。
定向反射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注意的神经过程看,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和优势兴
奋中心。
狭义的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指注 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观事 物,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即注意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
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
与主体状态密切相关
与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把内部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三、注意的分配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二、催眠
三、白日梦和幻想
一、睡眠与梦
关于睡眠的研究
测查睡眠者的脑电,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的变化, 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以这些指标的变 化作为睡眠研究的主要信息源。
波和波
当大脑处于清醒、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波。 波波幅稍大,频率较低,每秒8-13个周期。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波。波 波幅较低,频率较高,每秒14-30 个周期。
睡眠的周期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 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 睡眠周期通常为90分钟,每晚重复几次。随着 睡眠进行,深度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而快速动眼睡 眠时间逐渐加长。
睡眠的四个阶段 和快速动眼睡眠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 频率和波幅都较低。 身体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 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 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 身体状态: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约20分 钟。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 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 身体状态:继续放松。约持续40分钟。
不应该过分强调能动性,因为人的意识绝大多数 还是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
四、生物节律的周 期性与意识状态
人的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功能的周期 性变化密切相关,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 精神状态、精力和心情的波动与变化。 人体的生物节律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 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如:通常人的 各种生物节律都是1天或为一个星期。另外,梦 的周期大约为90分钟,女性的月经周期为28天。
快速动眼睡眠:
上述四个阶段大约持续1小时 到90分钟,之后进入此阶段,⊿波 消失,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个体清醒状态的 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 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身体状态: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 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
睡眠形态的个别差异
除失眠以外,睡眠障碍还包括:
突发性睡眠症 睡眠窒息 白天嗜睡
梦
对梦的不同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 可靠的途径。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 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 映。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 所接受,受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 警惕性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 所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就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三、有意后注意
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从它具有预定的目的方面看,它类似于有意注意 从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方面看,它类似于无意注意 它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 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有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
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
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新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事先是否有转移的信号 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需要注意的对象和操作
不需要注意的对象和操作 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激发学习动机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Nhomakorabea换的规律
在同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 实现分配的基本条件
同时分配的几种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生疏的 同时注意进行的各种活动之间形成了动作系统
有一定的技巧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 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 过渡到另一种操作。
工作方式就象一个全或无的开关。
四、注意的几种学说(二)
衰退说 美国心理学家特雷斯曼是主要代表人物。认为过滤器 工作方式是衰减,被拒绝的信息不是完全被阻断,只 是次要的信息被衰减,而重要的信息能通过,并反映 到意识中。否定全或无的工作方式,应把单通道改为 双通道或多通道,她用双听追随实验来证实。 右 耳 ( 追 随 耳 ) : There is a horse understand the word . 左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第四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注意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和意识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看: 1、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 注意集中等。
第四阶段: 大多数的 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 这个阶 段被称为深度睡眠。 身体状态: 身体各项指标都 变慢,梦呓、梦游、尿床等, 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 变慢。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几乎 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 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是否有预定的目的 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注意分 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个体的有意识的控制:熬夜或闹钟 生物节律的控制:入睡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个性特征的影响:紧张忧虑的人与外向的人 心理状态的影响:忧郁与愉快的人 白天活动的影响:激烈的活动增加慢波睡眠 成熟发展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睡眠不同
睡眠的功能
解释一:
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 恢复。
解释二:
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解释。睡眠可以 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不适应的一段时 间内避免受到伤害。
为什么夜间比白天疲劳?
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 理状态的周期起关键作用。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影响 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有镇静剂的作用, 可以减少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感。白天光线激活 视交叉,抑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所以不会感到 那么疲劳。
人的意识状态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密 切相关。
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举例:超过一定范围的波长就看不见,超过一定 频率的声音就听不见。当人们集中做事时,对身边的 事物视而不见。 原因:认知过程的性质;认知技能
能动性 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 到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 外部的信息内容,构建自己的意识内容。 如:不舒服时,可能会产生“幻听”、“幻视” 等现象;盲点现象。 提醒:
2、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 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 的 回忆等。 3、从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
4、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如何理解意识?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3、意识是高级心理状态。
刺激物的开始与终止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体状态
对客观刺激物的需要和兴趣 当时情绪状态 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一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斗争。
2、心理学的观点
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 动的主观体验。通常情况下,一 定数 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 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睡眠情况下,刺激减少,神
经系统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对这些随
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3、认知的观点
梦担任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依 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这些活动 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的功能 就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 之成为可用的知识。
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四、注意的几种学说(一)
过滤说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他认为,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限制, 为了避免超载,需 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出一些有意义的,与当前有关的信
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可暂时存在感觉登 记暂时储存,不让进入大脑过滤器。
二、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人的许多心理活动常常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 边交谈,边骑自行车 2、对刺激的无意识 “视而不见”现象 3、盲视 脑损伤病人,可以区分处于视野黑点中的不同 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