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第4章-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观察与指导

进一步观察,除吃饭时间外,在园大部分时间比较愉快,与其他幼儿互动 较好,如厕、穿脱衣物都可自理,串珠、折纸等游戏也能基本完成。
本案例中淘淘不肯在幼儿园大小便的现象在新入园的幼儿中还是时有发生的,只不过淘淘是一个更为极端 的例子--宁可尿湿裤子也不在幼儿园大小便。受奶奶影响,淘淘对幼儿有的如厕环境不信任,又对“细菌” 产生很多恐怖的想象,故而不肯在幼儿园大小便。另外,很多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新的、陌生的环 境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平时孩子在家都有自己熟悉的如厕工具,妈妈们在鼓励孩子如厕时,可能还会选择 一些孩子喜欢的花式小马桶来吸引孩子,例如小汽车、小青蛙、小鸭子等,孩子的注意力更多放在这样的 如厕工具上,甚至对自己的小马桶产生依赖。幼儿园厕所气味、厕所大小和形状、周围人群等都和家中如 厕环境有很大不同,这时要他们立即适应新的如厕工具就有些困难,新的事物都让孩子感到害怕,缺乏安 全感,所以孩子宁愿憋着也不在外面大小便。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不仅仅是尿湿弄脏裤子的问题, 还会引发幼儿对上幼儿园的焦虑,有的幼儿还会因为怕尿裤子不肯喝水,经常尿湿裤子还会导致幼儿自卑, 产生一系列退缩行为,所以必须足够重视。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第四章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观察与指导
本章主要学习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与指导要点,主要包括幼儿在进餐、午 睡、如厕等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观察要点,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幼儿日常生活中的 行为常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指导策略。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四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评定的方法

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和物理环境的特点等。这些项目可以 打破时间与情境的限制,随时做记录。另一部分是活动式检核项目,即 观察的重点——行为。如果幼儿在观察时段内出现检核表中的行为项目, 就在表中相应位置做记录。
15 第 四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评 定 的 方 法
17 第 四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评 定 的 方 法
第二节 等级评定法
一、行为检核法的含义
例如,教师想了解本班幼儿 的社会适应能力,于是设计了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观察记录 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观察记录表
18 第 四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评 定 的 方 法
(2)等级评定法适用范围较广泛,不管是对幼儿每日生活各个环 节行为表现的了解,还是对幼儿能力等方面的探究,都能运用此方法。
21 第 四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评 定 的 方 法
第二节 等级评定法
1.等级评定法的优点 (3)等级评定法能保证个人感知与现实的一致性,它是先对幼儿
做出评定,然后再进行实际观察,因此等级评定法常配合时间取样法使 用。
第一节 行为检核法
4.根据观察目标编制记录表 每位观察者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目标,因此在编制行为检核表时
一定要体现出观察者的观察目标。 在检核大班幼儿语言能力时,王老师有两个观察目标:一是观察幼
儿进入大班时是否具备这些能力;二是如果幼儿进入大班时不具备这些 能力,则要观察记录该能力出现的时间。
13 第 四 章 幼 儿 行 为 观 察 方 法 — — 评 定 的 方 法
9 第四章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评定的方法
《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教案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教案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1 理解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定义1.2 探讨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3 理解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章: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2.1 认识常用的幼儿行为观察方法2.2 学习直接观察法2.3 学习间接观察法2.4 学习观察技巧与注意事项第三章:幼儿行为记录的方法3.1 认识常用的幼儿行为记录方法3.2 学习日记法3.3 学习表格记录法3.4 学习图表记录法3.5 学习记录技巧与注意事项第四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实际操作4.1 学习选择观察对象与情境4.2 学习制定观察计划与目标4.3 学习进行观察与记录4.4 学习整理与分析观察记录第五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应用案例分析5.1 分析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应用案例5.2 讨论案例中的观察与记录方法5.3 分析案例中的观察结果与启示5.4 学习如何将观察与记录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第六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伦理considerations 6.1 理解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伦理原则6.2 探讨幼儿隐私权与知情同意的问题6.3 学习保护幼儿权益的观察与记录方法6.4 讨论伦理违规案例及应对策略第七章:特殊需求幼儿的行为观察与记录7.1 认识特殊需求幼儿的行为特点7.2 学习适应特殊需求幼儿的观察方法7.3 特殊需求幼儿行为记录的特殊考虑7.4 讨论特殊需求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实际案例第八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数字化工具8.1 了解数字化观察与记录工具的种类8.2 学习使用视频记录与分析软件8.3 学习使用行为观察应用程序8.4 探讨数字化工具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第九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研究中的应用9.1 理解幼儿行为研究的基本过程9.2 学习如何使用观察与记录数据进行研究9.3 探讨研究中的观察与记录偏差及控制方法9.4 分析幼儿行为研究案例及启示第十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培训与反馈10.1 学习如何进行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培训10.2 讨论培训内容的设定与实施方法10.3 学习观察与记录的反馈技巧10.4 分析培训与反馈的有效性及其改进方向第十一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11.1 理解家庭环境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1.2 学习家庭环境中的观察方法与技巧11.3 探讨与家长沟通观察与记录的方法11.4 分析家庭环境中的观察记录案例及启示第十二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12.1 认识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2.2 学习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方法与技巧12.3 分析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案例及启示12.4 探讨观察与记录在游戏活动中的实际应用第十三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课堂环境中的应用13.1 理解课堂环境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3.2 学习课堂环境中的观察方法与技巧13.3 分析课堂环境中的观察记录案例及启示13.4 探讨观察与记录在课堂环境中的实际应用第十四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特殊情境中的应用14.1 认识特殊情境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14.2 学习特殊情境中的观察方法与技巧14.3 分析特殊情境中的观察记录案例及启示14.4 探讨观察与记录在特殊情境中的实际应用第十五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总结与展望15.1 回顾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学习内容15.2 分析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15.3 展望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未来发展趋势15.4 探讨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概念、方法、实际操作、伦理considerations、数字化工具应用、研究方法以及培训反馈等多个方面。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章 第三节观察法(讲稿)

第三节观察法(讲稿)一、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能动地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和感性认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形成、发展和检验体育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工具对所观察事物的一种定量描述方法;摄影法则是先利用照相机、录像机、电影摄影机记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然后再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的一种记录事实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观察法的范畴。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实验室观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但多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一般只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观察。
观察法(或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体育科学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刚落下帷幕,中国足协便在全国范围组织了“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研讨会,通过观看的64场决赛阶段比赛,了解世界足球技、战术发展变化特征,把握世界足球发展趋势,明确我们应向世界杯学什么?针对当前我国足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尽快解决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我国足球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我国足球尽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观察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观察法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而不是盲目的简单反射式感觉。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观察者通过看、触、尝、嗅等方式消极地接受外界对感官的刺激,而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还包括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的含义。
科学观察有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有着具体而严密的观察计划;是为了揭示自然现象中的规律而积极地、主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和描述。
第二,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对象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现象。
这一特点也是观察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主要标志。
第四章 观察研究(1)

1894年6月的最后一天,是我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无 异改变了我的生涯。……1894年6月下旬,我的一个哥哥患病了,诊断为癫痫。
极少有这样的疾病会如此打乱家庭生活,并使家属忧伤。我哥哥此前一直是健康的, 在我们家族体系也从来没有发生这一或类似的疾病。 ……医生们的最后诊断为脑 底肿瘤引起癫痫发作,导致死亡。 我哥哥首次发作时,我正在大学读书,因此我比家里其他成员有更多时间同他呆 在一起。尽管第一年他发病只在夜间,但我怕他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起病来,这 样就影响我的神经。如果说一向健康的哥哥也会得癫痫,那么能有什么办法防止我 得同样的疾病呢? ……我想着癫痫,梦着癫痫。6年里,无数的不安想法折磨着我, 这种过度紧张把我拖到发病的边缘。 ……我清楚记得我发病的时候是在1895年11月,当我用德语背诵时。那是我在教 室里所经历的最讨厌的时刻。似乎我的神经突然折断了,好像许多细小的橡皮筋拉 紧到超过弹性的限度。倘若我有勇气逃离教室,我必定会这样做;但我瘫痪似地坐 着,直到下课。
24上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正在做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并没有直接参加游戏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平行游戏儿童能在同一处玩但各自玩各自的游戏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他人影响互不干涉联合游戏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每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合作游戏儿童为某种目的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每个儿童承担一定角色任务并且相互帮助
二、观察法的分类 1、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按观察的情境条件) 自然观察(现场观察)指在现场自然的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 加以控制的一种观察。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 缺点(1)费时、费力 (2) 主观选择性。只记录观察者感兴趣的东西。(3)观察到的往往 是外部行为表现 控制观察(实验室观察),指研究者控制条件的过程中,对现象 或行为进行的观察。
教育研究方法——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考察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1.教育观察的含义: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的类型:广义的观察和科学观察广义的观察(日常观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
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为深入的认识。
2.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特点: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1)目的性。
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2)客观性。
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确保客观性、真实性。
(3)能动性。
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是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因此,同样具有能动性。
3.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
要按照研究课题的目的,撇开那些无关的内容和次要的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使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及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暴露。
(2)客观性。
为保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意过失、假象与错觉。
第四章第二节 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策略(2)

B、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
C、找出幼儿经验中可能实现的教育目 标和价值
*儿童当前的兴趣和经验如同教育的 “起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同教育 的“终点”。
2、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 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案例二:探索不用手接触却让纸筒在桌面上 滚动起来
材料:每一个幼儿面前有纸筒、木柱、线绳、刚刚玩完的 风筝等各种材料。
当教师问幼儿“不用手碰纸筒,如何让纸筒滚动起来”时, 孩子们都说用嘴吹。教师又向幼儿提出“除了用嘴吹以外,还 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试一试。”幼儿的探究开始了。有的孩子 拿起了线绳,想用线绳解决问题;有的孩子拿起了木柱,在动 脑筋;也有的孩子正在思考,还没有决定用什么材料。5分钟 后,教师发现了有两个女孩在用自己的园服小裙子扇动纸筒; 另一个男孩在用自己的帽子扇动纸筒。尽管其他的孩子还在探 索之中,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向全班小朋友报告了这一消息: “你们看看他们的办法多好,能让纸筒滚动得特别快。”接着, 就分别请他们表演给全班的小朋友看。看完后,几乎全班的小 朋友都停止了自己的探究,女孩子都开始用裙子扇,男孩子则 跑进更衣室拿来自己的帽子扇起来、、、、、
案例二:一条青虫
一天,树上掉下一只青虫,拇指那 么粗,两指长,棕绿色,实在不招人喜 欢。我用树叶把它移到墙角。本以为孩 子们会躲着这丑陋的家伙,可孩子们却 很感兴趣,有的用小棍去拨弄,有的用 手指着,一边仔细地看,一边招呼同伴 来看。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 于是善意地用玩具诱导:“这条大青虫 多丑呀,你们想想,是玩具好玩还是大 青虫好玩?还是用玩具练本领吧。”孩 子们虽然暂时地回来了,但还是偷偷地 跑去看。
佐藤正夫(1993)在其《教学论原 理》一书中向我们提示了教育目标需求 化需要创造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四章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
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的过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
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岭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不适宜耕作;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答案盆地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2.就宏观地貌来讲,图示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
答案丘陵(低山)、平原3.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答案AC。
可自流引水至C处。
4.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答案乙处。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形类型形态特征等高线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较稀疏,弯曲部分比较和缓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盆地四周等高线较密集,且数值较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且数值较小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为比较宽阔平缓的高地,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等高线四周密集,中间稀疏,数值中高周低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 特征地形说明山峰、示坡线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值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值处,山谷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连线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3.常见坡形的等高线特征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面示意图陡坡密集缓坡稀疏均匀坡间隔均匀凸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凹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拓展提升1.等高线地形图(1)高度的判断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 适应性运动 当注意某一事物时, 人们对感官进行的适当 调整性行为就叫适应性 运动。 2 无关运动的停止 外部活动表现为静止 3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9
四 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 程度的不同.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
第一节
一 注意的概念 二 注意的功能 三 注意的生理机制 和外部表现 四 注意的种类 五 注意的品质 六 注意的理论
注意概述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
一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 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 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 名人名言· 注意是打开人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里 的一切都必然要通过它。注意是一座门,凡是 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乌申斯基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4
第二节
观察概述
名人名言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 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 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5
火眼金睛:找不同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6
一 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比较持 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人们从 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辨别物体细微差别 和细小特征的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 动的门户和源泉。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6
二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既表现为对心理与行为方 式的选择,也表现为对心理活 动对象的选择。 (二)保持功能 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 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 务。 (三)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7
三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 注意与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联系 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和整个机体保持 觉醒状态,使注意成为可能。 2 注意能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 优势兴奋中心 3 大脑皮层额叶对调节有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 额叶损伤,有意注意缺失
兴趣:符合人们兴趣的事物,容易成为无意注 意的对象. 过去经验: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无意注意. 人的身心状态、对事物的期待: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3
(二)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 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 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 积极性,所以又称它为积极的注意。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注意的定义、特征、功能及其品质,并深刻 理解注意品质形成的条件 掌握每种注意产生发展的条件 了解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几种主要的注意理论 掌握观察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掌握注意与观察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4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人的心 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方 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人们把 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 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 深入下去。(强度或紧张度)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5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 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区别 指向性主要是指反映一定范围的对象,离 开其它对象而言,而集中性则是指对一定范围 内的对象反映得清晰、完善和深刻程度,以及 对其它事物的各种干扰加以抑制程度。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7
2 衰减理论
1964年,特瑞斯曼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 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过 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 的方式工作的。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8
3 晚期选择理论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9
4 多阶段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注意 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 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而不是过滤器理论、 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所说的那样刻板,即 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 阶段上。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0
(三)有意后注意
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 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 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 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 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例如,人们熟练地骑车,熟练地打毛衣等活 动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2
(三)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1 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如:看电视时打毛衣 2 活动间的关系 几种活动通过练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它们同 时进行就容易成功。(边歌边舞) 3 活动的性质 如果同时进行的活动属于动作技能,则注意的分 配比较容易。如果同时进行的是两种智力活动,注 意的分配就比较困难。
跳跃现象,2-3秒至12秒. (两可图形)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7
注意的起伏现象
集中注意观察 这幅图片,你发现 了什么?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8
注意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 注意对象有助注意的稳定. 与人的积极性有关: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有助 注意的稳定.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2
心理学
2 双重加工理论
1977年,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 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 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 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 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 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 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过程由适当 的刺激引发,发生的速度很快,由于 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 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 后,自动加工过程难以改变。
注 意 的 选 择 性 理 论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1
(二)认知资源理论
1 资源限制理论
1973年,资源限制理论着重考虑注意如 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它把注意看成是 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 其容量或能量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每一项 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 源。当认知活动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 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 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注意。 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 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 源。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认知资源之和 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 行。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9
视野拓展:注意稳定性的训练方法
(1)意志锻炼法
规定自己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开始时, 规定的时间可以较短,并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然后逐渐过度到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没有兴趣的工 作或学习任务。
(2)干扰训练法
让自己在外界有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干扰刺激应从小到大,训练时间应从短到长,学习任务 应从易到难。
为人所特有。在种系发展上,有意注意出 现得较晚。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4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具体 的任务 2 培养间接兴趣(活动结 果) 3 合理的组织活动(智力 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 4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 争(顽强的人格、自我 提醒)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15
(3)静坐放松法
通过静坐放松训练,使自己能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0
(二)注意的广度 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 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 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 知觉对象的特点(集中与 分散) 2 个人的知识经验 3 个人的活动任务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1
拓展视野:注意的广度
24
六 注意的理论
(一)选择性理论 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 人不能对作用于自己的所有刺激信息进行注意。 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 论、多阶段选择理论等。
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25
1 过滤器理论
1958年,布鲁德本特根据双 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 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认为,从外界 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 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 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 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 使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 析阶段,被识别、储存和加工, 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消退。
第四章 注意与观察
33
心理学
阅读拓展: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最 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 碍性疾病,中国精神疾病诊 断分类称为儿童多动症,该 症以注意障碍、冲动行为、 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为主 要特征,在学龄儿童的发病 率为3%-5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具 体症状包括:注意缺陷症状、 多动症状、冲动症状。
1830年哈密顿最先做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 了一把石弹子,发现人们很不容易立刻看到六个 以上。如果把石子两个、三个或五个一堆,人们 能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几乎一样多,因为人 们会把一堆看做一个单位。 如果用速视器测定,在十分之一秒时间内, 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的圆点、4~6个没有 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扩大注意的范 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打字员、驾驶 员等都需要较大的注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