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2课时 课堂优秀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2课时一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发展的高峰。
故事情节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从故事当中延伸出来为问题探讨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则稍微抽象一些,需要以课文为依据,发散思维去想象、研究。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前面已经学习了《诗经》两篇,再学习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不一定会十分饱满,需要教师时刻关注。
而就《孔雀东南飞》文章来说,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会存在多大的问题,难的则是从文章中延伸出来的问题探讨和研究。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2.梳理文章大意,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3.归纳人物形象四教学准备收集与《孔雀东南飞》相关的文本、视频资料;准备好研究探讨的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鲁迅先生对“悲剧”的阐释语导入新课“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
”师:鲁迅先生是是如此来定义“悲剧”,究竟它是不是一种“毁灭的美”,今天我们通过庐江小吏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看见证一番。
(二)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大意梳理(以问题解决方式理清故事情节)(1)“刘兰芝”的“美”师:从“焦、刘殉情”的故事传说我们可以知道,焦仲卿对“刘兰芝”是始终没有变心的,那么究竟“刘兰芝”拥有什么样的品行吸引着他?以文章语言阐述刘兰芝有哪些品质?(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导学练习)生:······明确: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果断坚决: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美丽贤淑: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善良友爱:却与小姑别······(二)故事情节师:兰芝是如此的勤劳美丽贤淑,却依然无法讨得婆婆欢心,最终被休掉,作为丈夫的焦仲卿呢?他做了什么?生:······(明确为了孝道而隐忍,休掉自己美好的妻子,但是却也立下誓言“誓天不相负”,刘兰芝回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网友来稿)精选十三篇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网友来稿)精选十三篇篇1: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
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
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
但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了解了课文内容。
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
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身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
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明确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目前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
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
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身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身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因此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身的.看法?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身的母亲后半生。
人教版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
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授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的成因。
2、体会诗歌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诗歌的主题,认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
2、难点(1)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3 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初步印象,以及对故事梗概的掌握情况。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0 分钟)(1)刘兰芝①请学生找出描写刘兰芝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例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勤劳能干“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自尊刚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善良重情②引导学生讨论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除了焦母的刁难,是否还有自身性格的因素。
(2)焦仲卿①让学生分析焦仲卿在面对母亲的压力和妻子的被遣时的表现,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忠贞“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软弱无奈②思考焦仲卿的软弱是否是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悲剧根源探讨(15 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2)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明确: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决定,个人的意愿得不到尊重。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孔雀东南飞》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2)领略古代爱情的忠贞与悲剧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对古代爱情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2)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爱情悲剧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孔雀东南飞》;2. 写一篇关于《孔雀东南飞》的赏析文章;3. 调查并了解现代爱情观念与古代爱情的异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熟读课文,正确朗读音标和生词。
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熟悉音标和生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课文。
2.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入课文:向学生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雀的特点和飞行的方式。
5.2. 阅读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默读。
2.集体朗读:全班带着读音纠正的角色进行课文朗读。
5.3. 课文讲解1.对生词进行解释:学生遇到不懂的生词,老师给予解释,并让学生跟读。
2.解析重点句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5.4. 综合训练1.合作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讨论一下课文中孔雀为什么只飞到东南而不飞到其他方向。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就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全班共同讨论。
5.5. 拓展活动1.分角色朗读:将课文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创作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并进行口头表达。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努力,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案(第二课时)此篇“孔雀东南飞”高一语文教案为秀洲区2014年双高课评比参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课时)四、教学日期:五、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
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
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
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
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示范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
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师生共同评点。
】[推进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
我们知道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个人,透过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和容。
】1.每个小组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兰芝性格特征的描写,仔细分析兰芝这个人物形象。
2.派一名代表来朗读你找到的这段描写。
3.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置疑。
【学生迅速分组,然后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以下为小组汇报容。
】小组1:我们找到的是“十三能织素”这一部分。
【小组成员齐读本段。
】师:好,读得不错,很整齐。
接下来,我就提问了。
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的什么?【学生讨论。
】组员1: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组员2: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的聪明、颖慧。
组员3:本段还写出了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学生置疑: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组员3: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
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能实事,很好。
这个问题我来讲。
师: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
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
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
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节。
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所以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看,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呢?小组1: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
师:(总结)开头,诗歌用了赋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多才多艺、品貌双全的好女孩兰芝。
小组成员合作得非常成功。
我们给点掌声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小组2:我们组认为“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这一部分最能体现兰芝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324 次) 时间:XX/11/23 02:17pm 来源:边城[ 这个贴子最后由边城在XX/11/23 07:43pm 第1 次编辑]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
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
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
但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熟悉了课文内容。
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
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
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
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
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至y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所以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后半生。
师:恩,说到了孝顺,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顺一说。
如果说不逃走是孝顺,那么后来殉情也是不孝顺了。
因为你死了,又有谁去照顾你母亲呢?逃走是不孝顺,殉情也是不孝顺,不如逃走,还可以保全爱情。
师: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顺,那为什么不私奔呢?生:我认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为他还觉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刘兰芝暂时回家,希望自己最终能说服母亲改变主意。
师:哦,还抱有希望。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
课文中有没有体现?生:有。
师:你读读相关的句子?生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卿但还家去,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这两句话说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办法说服母亲,再把刘兰芝接回来。
师:恩,说得很有道理,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生:我还有个问题,课文最后写“两家求合葬”得焦仲卿的母亲在焦仲卿他们生前就不好好对他们,死后才想到对合葬,有点惺惺作态。
生:我觉得这是焦母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觉得可贵吧!师:这种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觉可贵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发生?生:现实生活中有。
生: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事,就是有的儿女对父母不好,父母死后把丧事办得很风光,这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要面子?师:是。
生活中这些情况都有。
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会让人觉得真实。
其实不仅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写法,外国的很多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结局。
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一一生纷纷抢着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师:是的,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结局相似。
罗与朱两个家族是世仇,但他们两个相爱了,最终因各种原因,两个人双双毙命。
此时两家才化解仇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后面怎么进行的,记不大清楚了,问了几个学生,对这里也有点模糊,说是我到了这里,就说这些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来谈谈焦母。
于是大家就开始谈焦母。
生:焦母很专横。
师:从哪里体现?生:文章第二段,刘兰芝日夜劳作,她还要嫌弃她。
师:恩,找得对。
我们看,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说明她很勤劳,但是“三日断五匹” ,“大人” 还“故嫌迟”,这表明焦母对刘兰芝的要求生:太苛刻了。
师:对,太苛刻。
师:焦母是怎么评价刘兰芝的?书中原句。
生:“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
师:那刘兰芝是不是如此呢?生:不是。
书中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并不是不听婆婆的话,而是很事事顺从婆婆。
师: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经在论坛上说讨论兰芝被遣原因是画蛇之笔。
我本不想讨论,但已明显感到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番。
学生开始讨论。
生:我觉得她是嫉妒刘兰芝,因为焦仲卿那么爱刘兰芝这个学生一说完,我就觉得惊讶,我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强的猜测能力。
师: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
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拥有的特点。
当然,有学生并不赞同嫉妒之说。
生:我猜测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的陪嫁太少了。
师:你如何得知?生:文章没有说,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帮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给焦?她不会选择更好的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
我想问问大家,焦与刘的家庭条件分别怎样?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门里任职,有升官的可能。
师:刘呢?书中有没有相应句子?生:有。
辞别之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小生长在乡间。
地位低下。
师:古人结婚很讲究生:门当户对。
师:焦母有没有相关句子?生开始找。
生:焦决意自杀时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特别指出“贵贱”二字。
但马上又有学生质疑了。
生:既然看重贵贱,门当户对,为什么开始又同意娶刘兰芝呢?这个问题一出来,马上令其他学生议论纷纷。
我也很高兴学生有如此强烈的质疑能力,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位学生思考几秒钟后,马上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个很荒唐的理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焦母嫌弃刘兰芝无后O因为有的学生还在议论,可能没听清,我就把这个学生的说法重复了一遍。
马上有学生笑了。
也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我顺势引导。
师:我们文章中有没有提到焦刘的子女?生答没有。
有学生在下面开始说“无后为大”的话了。
我抓住这一点,又说师:古人说“孝”,有这么一说,“不孝有三一一” 学生跟着说,我就说很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课上到这里,就下课了。
后记:其实讨不讨论原因我觉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说的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某种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别不好的欲望,我们还是可以加以引导的。
这节课其实容量还是不大。
我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学生讲到哪我就引导到哪,我觉得有点能明白李镇西老师上《致女儿的信》里说的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发言的话了。
我明天打算让学生明白,其实所谓的理由都是“无谓”的,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
要让学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
要让学生体会到刘的悲剧的根源及文章悲剧意义。
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悲凉,那么讲授本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另个班上的时候,有学生又问到文章为什么又写刘再嫁?如果按古代观念,被遣的女子还能得到“县令”“太守” 的垂青,是不可能的。
学生进行了探讨,也很成功。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此文章相关评论:该文章有59 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边城发表于:XX/11/23 02:25pm 欢迎各位继续砸石头!顶部草发表于:XX/11/23 04:00pm 边城老师的课很灵活顶部边城发表于:XX/11/23 04:05pm面引用由草在XX/11/23 04:00pm 发表的内容:边城老师的课很灵活谢谢草的抬举。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XX/11/23 05:37pm到了边老师的卓越的教学机智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了。
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边老师与学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文课上的讨论从观念到观念。
我听过一教师上这一课也出现了学生说让刘焦私奔的问题, 当时那教师大赞学生有创新,并顺势推出刘的性格大特点:不珍惜生命。
对于学生这种以今非古、割裂历史 的看法教师竟然下如此的判断,我感到很悲哀。
尊重、珍视学生主体感受,重视个性化阅读并不是让教师放弃话语权, 一些教师不敢对学生的结论说半个不字,应该是对新课改的一个误解吧。
边城 发表于: XX/11/23 07:38pm面引用由天地一沙鸥在 XX/11/23 05:37pm 发表的内容:到这里看到了边老师的卓越的教学机智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了。
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边老师与学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到这里看 的对话的同时,又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走回文本,没有让语期待看到边老师更精彩的下文。
顶部的对话的同时,又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走回文本, 没有让语文课上的讨论从观念到观念。
我听过一教师上太同意你的观点了,课改应该走出上面所说到的误区,如此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其实明天的课本人仍然没有写好教案,只在脑中反复琢磨,究竟会上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楚。
估计会上得很糟糕。
顶部边城发表于:XX/11/24 07:37am 铁皮鼓的评价呵呵,好啊! 课例收到,觉得很有意思。
当然我可以分析得非常深入,但是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不知道了。
所以很欣赏这种上法,有些接近李老师的某些想法了。
( 他肯定是无时间来看的) 这节课有一定的生成性。
但生成性有个前提,就是老师必须花相当大的精力研究教材,应付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
( 其实即使当堂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来也不要紧) 我注意到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老师引导得当,但总觉得还可以引导得更好些。
有些学生的提法有偏颇,老师就要及时设疑或与之辩论。
比如能不能由“生小出野里”说明刘兰芝的出身?(刘兰芝说这句话的时候本来就是赌气,含有自贬的意思,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谦词) 不但如此,里面许多有意思的话题都在考验老师的水平,比如关于再嫁的问题。
( 当时公主再嫁的都不少) 顶部毓君发表于:XX/11/24 11:13am 尊重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讨论气氛活跃,很理想的课堂。
自然而不生硬,但我觉得老师在这堂课上似乎还应该表现得再有作为一些。
顶部边城发表于:XX/11/24 11:33am 今天上了第三课时。
效果也不错。
但是因为学生的发言太多了,下课之后记不清楚了。
所以无法整理成实录,就把整个过程大概说说吧。
师生问候。
师:上节可我们探讨了刘兰芝被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