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分类试题及答案汇编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精编+解析版)

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精编+解析版)

2016-2018年生物高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试题部分种群、群落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8.(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生物(附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生物(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二、非选择题7.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2018年高考生物分类试题及答案汇编知识点16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2018年高考生物分类试题及答案汇编知识点16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理适合的观看比率,答案分析附后。

封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 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1.(2018·全国卷Ⅲ· 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拥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检查。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花费者B.黑光灯传达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检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研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分析】选 B。

此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和信息传达功能 ,种群等有关知识。

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 ,属于生态系统的花费者 ,A 项正确 ;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 ,它发出 330~400 nm 的紫外光波 ,故黑光灯传达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经过紫外光传达的 ,属于物理信息 ,B 项错误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检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是一种依据昆虫趋光性的特色检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 项正确 ;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 ,进而能够统计必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 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Ⅰ· T29)回答以下问题 :(1)大自然中 ,猎物可经过迅速奔跑来逃走被捕食,而捕食者则经过更迅速的奔跑来获取捕食猎物的时机,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使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益于增添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添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经过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分析】 (1)不一样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停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 (共同进化 )。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 ,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益于增添物种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 ,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添的方式是捕食者常常捕食数目多的物种, 防止出现一种或少量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场面,为其余物种的生存供应时机。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及答案汇编word精较版5套全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及答案汇编word精较版5套全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 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 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 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 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 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 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 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 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 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 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 给玉米施肥过多时, 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 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 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 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 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 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 继续培养C. 乙组先加入药物D, 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 继续培养D. 若药物X为蛋白质, 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 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 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 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高考生物真题汇编

2018高考生物真题汇编

2018高考生物真题汇编2018年的高考生物真题中涵盖了各个知识点和考查形式,下面就针对一些真题进行汇编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1. 染色体亲缘分析可用于以下()。

A. 识别动植物亲缘关系B. 确定物种间的进化关系C. 判断动植物的亲缘关系D. 确定动植物的基因结构解析:染色体亲缘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来进行的,因此是一种用于识别动植物的亲缘关系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为C。

2. 生态位指的是()。

A. 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B. 动植物的生活环境C. 一个物种的功能D. 某一地区的生物群落解析: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包括资源的利用、角色和生态位宽度等,因此正确答案为A。

二、填空题1. 胰岛素是由()分泌的。

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正常胰腺可分泌多种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葡萄高血糖素等。

2. 经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解析: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光合色素捕获太阳能,使水分子分解产生氢离子和氧气,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水的分解反应。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DNA复制的过程。

解析:DNA复制是细胞分裂前的一个重要过程,包括解旋、复制和连接三个阶段。

在解旋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被解开,形成两条模板链;在复制过程中,以DNA聚合酶为核心酶,在两条模板链上合成新的互补链;在连接过程中,DNA聚合酶继续合成,最终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2. 请简要概括基因的表达调控过程。

解析:基因的表达调控是指细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一系列调控基因转录和翻译活动的过程。

主要包括转录调控、RNA加工调控和翻译调控三个方面,通过调控起始子、激活子、DNA甲基化、miRNA、siRNA等一系列分子机制来实现。

通过对2018年高考生物真题的汇编与解析,希望考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考试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板块四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板块四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构网络·核心知识串联———————————————————————————————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叙述的正误(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提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则食物网的结构会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4)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提示:南方热带雨林气温高、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中有机物不易积累,故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

(5)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6)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7)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提示:捕食者的信息也会被被捕食者发现。

2.判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误(1)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2018高考生物全国卷I、II、III含答案

2018高考生物全国卷I、II、III含答案

2018高考生物全国卷I、II、III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生物全国卷I、II、III 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生物全国卷I、II、III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 生态系统、

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9 生态系统、

2018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19 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考纲要求内容: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7.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8.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二、试题详解1.(2018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2. (2018海南卷)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等知识点,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 (2018海南卷)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4.(2018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5.(2018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1.(2018·全国卷Ⅲ·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

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2.(2018·全国卷Ⅰ·T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2)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3.(2018·全国卷Ⅱ·T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越多,在传递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

(2)根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分析,甲的数量优势地位的丧失可能是这种“捕食和驱赶作用”对甲的影响大于对乙的影响,使更多的甲逃离该生态系统。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森林中重新出现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有:使当地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减少,植物数量增多,野猪可获得充足的食物而不去破坏农作物;对野猪有驱赶作用,使野猪远离农田;捕食一部分野猪,使野猪数量减少。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4.(2018·全国卷Ⅲ·T3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运输完成的。

【解析】(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 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5.(2018·天津高考·T8)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 730 2 560 5 330 470 440幼龄 1 460 3 240 4 310 360 390※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解析】本题以某生态系统碳循环为材料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场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

(1)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称为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被固定,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即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即净初级生产力,对应表格中的数据为360 (g/m2·年);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摄食后,通过呼吸作用供给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动物死亡后其遗体变成土壤有机碳,再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 730≈0.04,而幼龄群落中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 460≈0.25,幼龄群落数值偏大;幼龄群落中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年),小于异养呼吸消耗的390(g/m2·年),故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1)恢复力(2)基质360消费者分解者(3)大于不能6.(2018·北京高考·T31)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_。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

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