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对演员的表现提出质疑,也有人说这是某些演员的演艺生涯巅峰之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对导演的选题表示感兴趣,类似的题材还没有人拍成电影,放在屏幕上的故事总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有些人对影片反应的社会现象表示感同身受,毕竟生活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权都形同虚设。本文结合影片对三位女性角色做出解析,对影片本身和演员演技不做主观评价。

二、《搜索》作品简介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讲述了女主角在“人肉搜索”下,因舆论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悲剧。

主人公叶蓝秋,董事长秘书,一次为续医保卡的惯常体检,意外查出淋巴癌晚期,她在头脑一片混沌中坐上公交车。失魂落魄的叶蓝秋乘坐公交车返回公司,一位老人上车正好站在面前,心不在焉的叶蓝秋没有让座,引起老人强烈不满,并由此产生口角,被众多旅客指责谩骂。售票员劝她让座,而她依然沉浸在刚才医院检查的情境中,没有反应。周围劝责声越来越大,她心情不好地回了一句:“我怎么了?哪样啊?要坐坐这儿。”她轻拍膝盖,哗然一片。

这番情景被同乘公交车的电视台实习记者用手机悄悄摄下,经过编辑处理,在社会新闻里播出,引起轰动。“就是不让座”和“要坐坐这儿”,是媒体宣传的亮点,引来全民讨论和道德审判。网上谩骂一片,经过网络的疯狂炒作,网友们开始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出这位不让座妙龄女子的姓名、年龄、职业等相关信息。网络流言等手段被强行加到叶蓝秋身上,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治疗。

雪上加霜的是,叶蓝秋因想治病,找董事长请假借钱时,情绪失控哭泣,董事长安慰抱抱她时,刚巧被推门进来的董事长莫小渝莫小渝撞个正着。莫小渝难解怒气和怀疑,匿名电话至电视台热线,“爆料”不让座者是公司老板的小三。一石再激千层浪。痛恨贬斥小三的舆情,加上此前对老人不让座还调侃的道德指责,达成统一战线,网上网下口诛笔伐。电视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资深媒体人陈若兮继续深挖炒作,矛头不仅指向惹事上身的叶蓝秋,也指向其所在公司。文章《叶蓝秋是某公司的一面照妖镜》火热出炉,掀起对该公司“全球最优秀人才计划”的讽刺和否定。

叶蓝秋的生活被彻底颠覆,身边众多人的生活被波及,记者陈若兮因此事件红极一时,最终却职场情场两失意;媒体新人杨佳琪借机上位;男主杨守诚因此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并与女主经历一场旅行;富豪沈流舒陷入漩涡;阔莫小渝莫小渝落荒而逃。无论是上市公司老总、职业莫小渝,还是打工者、媒体人,均因此被震荡得东倒西歪事件像脱轨的列车一样横冲直撞,本来不该发生的悲剧,却让人一开始就感受到无可避免。。

从实习记者拍摄的视频发轫,到编导的上传开始升温,愤怒情绪迅速转移到现实中。叶蓝秋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各路人物挟裹着推搡着踉跄前行,百口莫辩,狼狈不堪,她试图躲避和挣扎,但是现实的一次次残酷打击,让她找不到逃生的方向。

电影中的叶蓝秋是孤独的,她被老板称作是“干净”的女孩,按时上班,按时回家,从来不做出格的事情,这个世界却仅因为没有让座而容她不得。正如她所说:“这世界不会在意你的微弱”,当这个世界将所有的人情温暖从她身边剥离,她也只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冰冷的一切。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女性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通常以母亲、妻子、女儿为主。做母亲不仅要抚养儿女健康长大,还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儿女,长成有良知有担当的社会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一些传统教育,如果儿女做不到就会有人说是母亲教育的不够。做妻子的要照顾丈夫的衣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刻板印象。做女儿的要听话懂事,多为家庭考虑,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嫁人,总之就是要以家庭为中心。女性处在一种要付出的状态,不管是小时候的女儿还是成年的妻子还是之后的母亲,总之扮演的角色都是要以男性为中心,辅佐男性。(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当今社会中女性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大,更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社会劳动分工中,从贤妻良母、家庭妇女,转身变成职场女性、事业女强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职场中的女性却又要面临新的问题,长得漂亮要被怀疑靠出卖色相上位,被老板娘怀疑、被同事诬陷,总之成功后能力得不到认可,总是有

难听的声音出现。

同样是辛苦上班一天回到家,女性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照顾孩子,而男性却当起了甩手掌柜,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服侍。对此这样的画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家每户都存在着,如果有男性回家主动承担做饭等家务,会被夸赞成好男人,但女性如果不做就会被职责说不顾家。同样的上班同样的辛苦,回到家也应该得到同样的休息,可女性却要被道德绑架,做家务操持家。现代女性的要比过去活的更加辛苦,过去只需要照顾家内,现在还要外出打拼,在外像个男人一样的工作,回家又要换上围裙做个十项全能的超人。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陈若兮是电视台王牌栏目《今日事件》的主编,世故圆滑,精明干练,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有着自己的一套媒体标准。新闻嗅觉极其敏锐的她,把一件原本简单的公车不让座事件,硬是通过网络助推变成了一场全城热议的焦点事件。然而在家中,女王式的生活作风,则把未婚夫杨守诚彻底变成了一个居家小男人。而令其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强势姿态,也促使与男友的关系亮起了红灯。

作为叶蓝秋“不让座”事件的主推手和操盘手,陈若兮几乎始终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她拥有强大的媒体宣传背景与高层支持,有着网络时代无所不搜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扩散优势,汇聚了广大网民、观众的热切专注,引导着社会舆论的最新动向。媒体人的职业嗅觉和工作惯性使她无视深度炒作对当事人的伤害,认为那是新闻传播的正常生态与结果,且乐此不疲大做文章继续推进,把该事件视作制造、烘染社会新闻看点、亮点的难得契机。

但当搜索的雪球越来越大,肆无忌惮不断侵害到叶蓝秋所在公司及其老板的个人利益时,董事长决定报复,设计把陈若兮卷入一场说不清道不楚的阴谋,使其不仅面对经济指控,并可能最后背负因感情纠纷而假公济私致叶蓝秋死的罪名。面对民众对死者同情、大公司趁机操纵鼓动,两相联手之下的舆论风向劲转,陈若兮百口莫辩。她在越来越说不清真相的事实面前,感受到失语的惶恐,终于体会到此前媒体弱者叶蓝秋曾感受到的孤立和绝望。叶蓝秋的处境在陈若兮的身上开始置换。

一开始她以一个强势女人的形象出现,这主要体现在她在工作中对全局的把握和在家里对家庭成员——杨守诚和杨佳琪——的精神控制。陈若兮在电视台决定节目的内容,引导媒体舆论的方向,要求杨守诚找回丢失的手机,收管杨守诚的工资,以及杨佳琪对她的态度等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陈若兮的强势。而在影

片的后段,陈若兮得知杨守诚撒谎陪叶蓝秋去郊外,并在杨守诚的手机中看到诸多叶蓝秋的照片,又在沈流舒的设计下被电视台领导责罚,后被杨佳琪背叛,最终成了影片中最悲剧的一个人物。导演用一个巨大的反差来使得陈若兮这一人物变得生动丰满起来,人物性格对影片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情节的发展又使得人物的悲剧性得以体现,陈若兮成为电影中的一个极具典型的人物。如果这种上层社会的复杂来源于不信任,那么女二号陈若兮的悲剧,就源自不满足。大城市是有钱人的欢场,也是底层人的枷锁。陈若兮纵然八面玲珑,在背后操纵着舆论走向,靠叶蓝秋狠狠赚了一波眼球,却还是要和男朋友住合租,养未来可能的小姑子。对房子的不满足以致暗收贿赂,对事业的不满足以致扭曲抄袭,对男友的不满直接爆发,她的惨淡收场是注定的,但也是可怜的。她是当下自媒体最好的具象,多少收钱的洗白和广告,既拉低了网络整体的口碑,又失去了百花齐放的表达,让自媒体三个字荡然无存,更加混淆了现在应该的正常的网络环境。

(二)叶蓝秋

叶蓝秋是思拓公司总裁的第一秘书,作为沈流舒的得力助手,无论工作中还是私下,都尤为受宠。在一次例行的体检后,叶蓝秋发现自己患上淋巴癌,并且是晚期。同时她上了一辆改变她命运的公交车,因为一起公交车不让座的事件,遭电视台王牌栏目《今日事件》曝光,成为全城热议的对象。事发之后,一通匿名电话又让叶蓝秋背负了“小三”之名,此时,申辩无力的叶蓝秋偶然结识了刚刚失业的杨守诚,而两人一次简单的雇佣关系,却让叶蓝秋再次陷入一场情感漩涡之中。

叶蓝秋曾经的过往就如同繁星一般耀眼闪烁,有名的上市公司老板第一秘书,优秀美丽大方有能力,曾经一直是母校的骄傲。这样一个受多人羡慕嫉妒的人,得知自己淋巴癌晚期之后在公交车上失落怅惘时受到了众人的谴责。可能一开始她就没有注意到有一位老人甚至压根没听见售票员说了些什么。一味地被谴责谩骂在自己即将要结束的生命里。就此不明就里的拉开了一系列的事件,在叶蓝秋剩下的日子里充斥着那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应该就是杨守诚吧,尽管他一开始也是为了钱才陪她度过这剩下的时光。可是不得不说杨守诚应该是叶蓝秋最后七天在这个世界里感受到的唯一温暖的存在了。

在与杨守诚一起度过的五天里叶蓝秋是快乐的,她还有着生存的欲望所以在一周内的最后两天里她还想找个保姆照顾自己以后的生活,可是在她找保姆时再

一次遭受众人的谩骂同时她也发现了杨守诚害怕跟她同时出现害怕受到牵连,所以她放弃了,放弃了找保姆,可能也开始放弃生存了。在最后的两天里,她想看日出,约了杨守诚去郊外。可是因为媒体舆论杨守诚也开始不安要逃离叶蓝秋,甚至他开始歇斯底里,直到叶蓝秋拿出了她的病理诊断。最后杨守诚陪叶蓝秋度过了剩下的两天,一直到送她去医院接受治疗。可是叶蓝秋并没有选择接受治疗而是选择了自杀,此时此刻她的心应该是凉的吧。然而在遗书中她并没有因为这个世界如此对她而憎恨,她选择将自己余下的资产都捐给需要帮助的人。由此可见,从始至终她都是一个美丽善良的人,而这个凄凉的社会,凄凉的人情毁了这么一个美丽的人。

公交车上不让座这本身是一件小事,何况公交车上坐着的年轻人不止叶蓝秋一个人。就这一小事会闹到沸沸扬扬以至于不可收拾甚至成了逼死叶蓝秋的根本,这里面牵扯太多自私自利罔顾他人道德败坏的人们。售票员气急败坏针对叶蓝秋要她让座是件小事,杨佳琪为了转正拍了视频是件小事……这一件件小事到最后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大事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就是陈若兮,她为了利益一步步的挖掘着报导着她所谓的真相,用偏向性的舆论来成就着自己以为的成功。当然在最后得知真相男朋友离开自己失去工作她也为她之前所做的一切付出了代价,陈若兮这个人物在我个人看来她在影片中的闪光点可能就是她的接受能力面对一切意外扑面而来欣然接受的能力,她知道抱怨已经没有用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酿造的苦果所以打算重新开始。

不管你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但请千万别就表面现象图一时口快,别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也别自以为是的裁决着什么。影片中的沈老板他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好人,可是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像他一样。不说别的,就叶蓝秋的事情,他作为她的上司,一开始不过问什么给予帮助,这一点他为叶蓝秋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后来媒体爆出叶蓝秋的一系列事件,他作为上司不参与任何相关评价,这也是我们作为旁观人该做的。就算最后他终于还是决定辞退叶蓝秋,可是这只是作为一个公司老板最理所当然的裁断。

(三)莫小渝

莫小渝——大公司老板沈流舒的太太,随着事业沈流舒蒸蒸日上,渐渐开始

忽略莫小渝的情感,为此莫小渝感到落落寡欢,既愤怒怀疑又无可奈何。从看见丈夫和叶蓝秋相拥而产生怀疑与隔阂,莫小渝一直做着各种努力,企图找到这个图景背后的真实。虽然丈夫始终避重就轻,态度时而缓和,时而强硬,抵触任何解释,探讨停在原地,但她的思考与成长并未停止过。

她愚蠢的举动和聪明的尝试,都无法换来沈流舒耐心的沟通交流。沈流舒以为,女人纵使失落不满,也不会轻易放弃拥有的富贵荣华,但低估了一同白手起家的莫小渝对情感世界的重视程度。她在沈流舒成功签约成为跨国公司老板之时,决定带着过去的美好记忆离开,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当开着跑车的她,从包里取出口红在苍白的唇上涂抹鲜艳,风吹动长发,观后镜里印照出一张忧伤但坚定的脸庞,那一刻,随着轻轻扬起的优雅怆然的画外乐音,一个美丽、独立的女性人格淡然荧屏之上。

莫小渝问沈流舒:“什么东西是你最珍惜的?”沈流舒毫不犹豫地回答:“成功,我的成功啊。”而对莫小渝来说,却是彼此间曾拥有的美好。这本是老套的情节,但影片将它的过程和结尾进行了提亮。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单位里风光无限的陈若兮拥有人们艳羡的事业和爱情,但有自己现实的烦恼。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止房子,期待的婚姻也是遥远的梦。她曾在董事长莫小渝倒完苦水后叹:“钱有什么用?有钱买不到爱;爱有什么用?有爱买不到房……”

物质与精神,似乎只得到哪一样都不够完满,一定双双齐了,才能获得幸福。人们说知足常乐,可什么才是知足?精神与物质的双全,似乎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要求,可却是自古以来难以收获的理想。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陈若兮和杨守诚最初走到一起是两情相悦,还是如陈所说只是她爱上一个自己爱着的人而已;我们也无法知道如果叶蓝秋还活着,她和杨守诚的爱情能否或将如何继续下去。其实,陈若兮和杨守诚的爱情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至少,爱情的幻变,纵然在该片中不惊骇也美丽,但还是足以让人感叹:爱之迷离,情之可畏,变之心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展现了世间情缘的微妙美好,也让人对爱情感到困惑难解:爱情的降临随时可能且无声无息,心弦被不自觉地拨动,待到察觉已无力抵挡,可与此同时,它的瞬息万变、游移难测也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

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相?它的本性是恒久稳定还是脆弱游移?是日久弥醇或渐成鸡肋之味?似乎不能说杨守诚与陈若兮的感情破裂,他们一直和睦温馨,

憧憬买房。只是后来杨守诚遇到了他的爱情,陈若兮成了被抛弃的那个人,叶蓝秋的离去给杨守诚带来了无尽的悲伤,杨守诚的背叛也让陈若兮觉醒了。

陈若兮最后和杨守诚见面时说:“你失去了你的爱情,我也失去了我的爱情,我们都失去了爱情。”在爱情里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只有爱与不爱,当杨守诚承认他爱上叶蓝秋的那一刻起,陈若兮就已经一败涂地了。也许今后她会遇上更好的人,但在这段感情中她败了,败的彻彻底底。

(二)叶蓝秋的成长

叶蓝秋的爱情,其实影片一直并没有正面提到,只是素淡地勾画了她在等待住院治疗的一周内所发生的事。没有什么大事,是自己很孤独地默默无语承受着铺天盖地精神上的折磨和病魔的蚕食。

她在录道歉视频的现场,偶然认识了陈若兮的男友杨守诚,杨守诚因欠债陷入窘境。叶蓝秋不知道他的身份,只单纯想帮他,也帮自己,于是雇杨守诚做一周保镖,希望不受干扰地度过几天,完成住院前的一些心愿,如去蹦极、到郊外看日出。可二人外出的照片被围观者意外拍到,迅速传遍网络。陈若兮大惊,认定这是叶蓝秋的蓄意报复。媒体讨伐力度再次升级。

杨守诚受到女朋友质问慌神,急忙向叶蓝秋请辞,说现在被连累到,说不清楚了。叶蓝秋愿意帮他解释,杨守诚喊:“你跟我去解释,那不麻烦更大了?”叶蓝秋说:“这是我的诊断书,拿着它去跟女朋友解释清楚吧!”杨守诚感到了震惊,这是叶蓝秋第一次向别人提起病情,她一直只想悄悄安排与度过生命里接下来的时光。

她淡淡笑:你回去吧,我们就在这分手,我不想让任何人再看到你跟我在一起。杨守诚却将她搂过,说:“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每天陪着你治疗!”第二天医院诊室外,叶蓝秋浅浅笑道:“我自己进去就行了。”杨守诚等了很久,她仍没有出来,进去看时发现无人,旁边另外的出口暗示着她早已悄悄离开。等警察找到在叶蓝秋住所前苦苦等待的杨守诚,带来的却是她的死讯。她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当他神情恍惚地来到太平间,看着盖着白布的她静美的脸,耳边响起遗书画外音:“我知道你会在玫瑰旅店等我,可你再也等不回来我了。我一直在挣扎,终于明白,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直接面对。请把本该给我治病的一百万和我账户中所有的钱,都捐给更需要的人们。杨守诚,我爱你。遗憾的是,为什么这个爱来得这样迟。”

我们不知道,这个从开始到结束都淡淡的几乎没有察觉的爱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是他的同情、理解,不知不觉转化成了发自内心的守护与爱,还是她从几天的相处中被他质朴、善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当这份爱情倏忽而至,它微弱而又肯定地正如他们在一起时幽微泛起唯美心动的钢琴背景音乐。

清澈、零落的和弦淡雅了整个空间,没有太多对话,没有太多动作,只一种晕染了的无人理解的孤独与希翼安宁的愿景弥漫着。那不止是叶蓝秋心底的孤独与愿景,也是现代都市里很多灵魂的诉语。也不能说叶蓝秋和杨守诚有怎样坚实

的感情基础,他们萍水相逢,还不是很了解彼此,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也无法解释爱情的发生。

(四)莫小渝的成长

爱情是平等的,它是两颗爱心的平等融合,不是财富权势的异换与替代。当爱不再,当情已淡,还是会有人选择放弃优越的物质、无忧的现在,宁肯面对重新开始的未知,也不在冷漠中度日。沈流舒忽略莫小渝的感情很久了,成功是他最在意的。虽然莫小渝不断做着沟通的努力与尝试,但无法换来丈夫耐心坦诚的交流。直到她带着疲惫冷却的心毅然离开,沈流舒才惊觉妻子的精神独立和他们感情无可挽回的破裂。而这世界上,有多少抱歉是来不及说出的,是后悔未曾及时说出的?

当莫小渝带上属于自己的物品潇洒离开时,她整个人都在放光。离开雍容华贵的生活,她依然可以笑颜如花,不是每一个女人都需要物质,更多的人需要的是爱,如果不能给她爱,再多的首饰再多的包也没有用。莫小渝离开的不仅是富裕的生活而是一个不爱她的男人,重新踏上一片新的生活,这片生活一定是充满爱的。

五、结束语

当代女性不再是以前只会依附在男性身边的附属品,当代女性有文化、有内涵、有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完成所有的事情。工作中,女性可以独当一面,完成任何任务,有些时候还会因为女性的细腻避免一些损失。生活中,女性自己照顾自己,旅行、搬家这些都可以不需要男人。如今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女性带来了独立,每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都不在是作为附属品的存在,而是完整独立的。参考文献

[1]屈雅君.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2]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3]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蒋岳红.女性主义在中国.美术观察,1997(03).

[6]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梁创颖.困境与突围——电影艺术中女性形象的解读.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0卷第1期.

[8] 夏江玲.王炎.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流变.文学与影视,2009年第3期.

[9]刘晓春.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世界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10]聂心蓉、谢元真.阐释学视野的花木兰与女性解放的纬度.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8卷第2期.

[11]王虹艳.解构“母亲神话”与重建母性关怀——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种视角.辽宁大学学报,2003(02).

[12]文岩.理论与创作的缺失.青年作家,2011年第4期.

[13]王虹.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14]李琦,杨时梅.新时期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

[15]燕捷.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浅谈女性意识

姓名:张永梅 学号:1004224126 系别: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任课教师:胡瑞香 大 众 文 化 与 女 性 文 学 论 文

浅谈女性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随之增强,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30、40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是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她在转,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们就是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宝,这个自私、无情、虚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的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并没有陷在振宝编制的罗网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改变原有的幼稚想法,重新寻得希望,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平等对话——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

平等对话 ——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摘要:女性独立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不少女性为了争取可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奔走着。也许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可以“水滴石穿”。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为争取努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简〃爱、娜拉、和子君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地位。 关键词:平等对话女性独立简〃爱娜拉子君 所谓“平等对话”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要享受平等的地位。男权社会已经统治太长时间了,其间不少头脑清醒的女性开始反抗,要求女性独立,要求平等对话。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胆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以出走反抗这种男权统治。 本文就将《简·爱》《玩偶之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行为作一些讨论,看看女性为争取独立做出的努力。 1.为平等而做的努力 1.1简·爱的离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名篇。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倔强、聪明而又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寄居在舅母家,所以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称得上“饱尝”。那是的社会生活如同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但简·爱却是那个不安分的水分子。她倔强,遭到舅母的种种虐待和误解也从不争论,因为她知道所身处的位置,即使舅母知道不是她所为也会让她当替罪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简·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格格不入”不如说是“不随波逐流”。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大家不要对此批判她,因为在工业社会即使你委屈自己,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委屈,还不如使自己得到释放。这也是提倡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简·爱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去做家庭教师。简·爱并不美,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也不会期望这个百万富翁可以爱上自己。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表露爱意时,她都不敢相信。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主人。就当两个人结婚时,她发现楼上的阁楼间竟然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不能忍受这种欺骗的婚姻,她选择了出走。 出走是对男权社会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挑战。她抛下一切,尽管她仍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能原谅欺骗,她要求的是平等,就如她对罗切斯特说过的“我们是平等的人”。 1.2娜拉的出走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疏远以及自私自利。 娜拉是个美丽、大方、活泼的女人。这是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不要以为“美丽的女人无大脑”,她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惜冒着危险假冒签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娜拉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柯洛克斯泰威胁,她如果不帮他说些好话以让他继续留在银行工作时,他便将这些事捅出去。她自愿承担所有的罪名,甚至敢于责问法律的冷酷、不公平。这时的娜拉表现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可爱和活泼,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和无畏。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海尔茂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反常态,对她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全然不顾八年的夫妻之情,当然他是不会问她做这件事的目的的。他说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坏东西”……而当柯洛克斯泰写信将其信收回时,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时,又对娜拉亲热起来,开始喊她“小鸟儿”“松鼠儿”“小鸽子儿”,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伪善。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尽管每一个女性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女性自我意识,但这一意识是在女性探索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特殊的存在位置,她的自我意识是有别于男性的,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重生理感受、重情感性、具有坚韧性等独特的方式。而这些意识的发展历程通过女性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而被呈现在我们面前。女性文本的创造者是女性,体现的是女性的意识,探求的是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道路。其核心就是,女作家站在“我就是女人”的立场上,以女性的眼光审视现实,同样,女性读者也是要从这一前提出发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由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共同创造的女性文学作品承载着女性对其存在和本质的思考和省察。 一、缺失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意识是以阳物缺失的确认为特征的。女性的心理结构,在于对自己性别产生一种痛苦的感觉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在《妇女心理学中》说过:“我们研究女人的性的发展,系由两个已有的概念出发的。第一、和男人

相同,她的体格如果不经过一番奋斗,就不能适应它的机能;第二、决定性的变化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发动和完成了。”[1]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界定,其核心在女权主义批评看来,在于一种“阳物妒羡”,这种对女性的分析是以男性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但他并没有抛弃社会性因素对女性人格形成的影响。弗氏在讨论完女性性别认同的任务之后,试图要进一步回答如何使某种特定的标准价值内在化的问题。特里·依格尔顿指出:“弗洛伊德著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我们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探讨个人的成长。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确实是一个关于个人这个主体如何形成的唯物 主义理论。”[2]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父母的作用,抚育儿童的习惯方式,与此相联系的一切意象和信仰,都是文化问题,而在这个社会或这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社会或另一历史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别……在这些制度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信念是,女孩和妇女不如男孩和男子,这个偏见似乎把所有已知社会连成了一体。所以说,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别的分析,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决定论。 弗洛伊德通过对男女的性别分析得出结论,女性为缺失和不完整的存在,并认为这一特征在女性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结构及身份的获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女性因为“阳物”的缺失(生理上),而导致主体性(人格)的不完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2f4794693.html,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上帝造人的时候,绝对没想让男人和女人各玩各的。老爷子的愿望是把男人女人捆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男女试图摆脱对异性的依赖,离婚越来越家常,不婚越来越流行。 老爷子的本意,男人女人在一起,要分工,要合作。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还是越来越混沌的现代社会,多数时间,男人女人还是有良好的分工合作的。比如在此前的那个时代,男人女人的功能虽有重叠和交叉,但基本上男人的首要分工是赚钱,其次是顾家;而女人的首要功能是顾家,其次是赚钱。但现在,事情有了些变化。 一、“怨妇”的诞生与独立运动 在上一个时代,男人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女人不自觉地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有了一种叫“怨妇”的物种大批量地被造出来。怨妇最初也是男人眼里的“小甜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边因为生理原因魅力日损,一边因为原有的家庭分工随着时代发展地位越来越不重要,终于失去了主动权。 不平则鸣,终于有一部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女性独立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在眼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女人扔掉了锅碗瓢盆,扔掉了奶瓶尿垫,打好粉底,抹上口红,冲出厨房,挤进地铁,杀入了写字楼,开始的独立的新生活--不但要工作,而且也把工作排在了家庭前边。 当然,只是一部分女人做到了这些,还有更多女人已经丧失了勇气,丧失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仍然待在后方;当然,也有很多女人即使自己赚钱了,回家卸妆后依然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捡起锅碗瓢盆。所以,“怨妇”这种动物,并没有绝种,而且大有增多之势。而男人却因为其他女人的“出巢”,获得了更多与其他女性接触的机会。于是,出轨当道,小三横行。当然,也有怨妇的哀鸿遍野。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希望。因此,现代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应准确地自我定位,明确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由此可见,现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教育不是策划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世界上,有的事情是可以等待的,是可以重来的,唯独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不可以等待的,是不可以重来的。这段话是我在校长培训班所学到,在以前所做的,没有理解透彻,此次学习使我对这句话得到更深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我是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在我的管理上,我深知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所以我在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后,对后勤工作进行了整改,当前,

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身为副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沉重。到任以来,我边干边学,团结依靠后勤一班人,遵照校领导的正确指导,逐步梳理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规程,确保总务后勤工作平稳开展。我以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要做好这份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每天都到学生宿舍、食堂、教室、操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可以证实自己的管理是否正确,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是管理者一切指令的受益者和实行者,只有他们的反映和实施的结果,才能准确地检验自己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完善,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和营养,就能够使我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工作氛围对一个部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互相补位,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蔚然成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新进职工,为了使他们尽快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掌握后勤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以师带徒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方法和经验。因为后勤的工作,不是靠几个或十几个人就能干好的,而是要靠每一位职工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块木板一样高,才能保证后勤的工作水平整体提高。现在后勤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

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 南戏的代表作品——高明的《琵琶记》,是作者根据民间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赵五娘,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她动人的故事背后,我们却看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在作者宣扬的“子孝与妻贤”的内容中,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在南戏的代表作品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琵琶记》来看,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问题,表现为身为女性却自甘卑弱,缺少独立人格,认同男性的人生价值观,在男权的压迫下,有些女性难以自我认同,“自觉”地变为客体,处于屈从地位,并对现实中歧视女性的做法毫无怨言,意识不到男女不平等的现实。这种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女性容易屈服外界环境压力 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被男性认可,她就必须放弃自我要求成为客体,这就是说,她就必须放弃成为主体的权利。在《琵琶记》中,在公公强迫新婚的丈夫去考取功名时,而赵五娘不愿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却没有争辩,最后只能让蔡公和张太公的“怂恿”成为现实。尽管赵五娘对外界环境压力本能地进行了反抗,但赵五娘毕竟太弱小,她终于滑向了“他者”——“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丧失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2.女性缺乏自我抗争精神,面对不幸只是忍受 在作品中,女性面对生活的一切困苦,往往无怨无悔,默默忍受,听凭命运的安排,对男人的逃避责任决无怨言,也不思考痛苦的根源,无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更不用说抗争命运的大胆举动了。《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赵五娘积极认同并实践着男人的人生理想,心中惟独没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作者也是按照男人的标准来设计她的生活之路。“总之,在男性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称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这样看来,赵五娘就是“投降者”了,其生活的内容就是忍耐和等待。 3.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主张为男性做自我牺牲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追求,更注重政治前途,在事业与爱情不可兼得时,往往更多地选择事业。“在封建正统的观念里,文人举子的终极追求是着眼于德行的完备与事功的辉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被称为人生追求中的三不朽,这三不朽,都是统一在政治伦理中的,而人生的其他大事包括婚姻也当归属于此”。而她们巨大的自我牺牲换来的,不过是朝廷的旌表与“一夫二妻”的结局,这是当时女人真正的悲哀而不是荣耀。女性是男性话语的“传声筒” 几千年来,无论东西方,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他人的人”,丧失了自我主体性,其旨意也是参照男性来决定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的言语空间,成为男性话语的“传声筒”:所言是男人们常说的忠孝节义的话题,所为也是为了

女性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女性意识的觉醒 i=r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 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 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 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 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 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 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 后现代”色彩。 、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

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 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 称为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 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 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 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 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 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 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1月中旬刊 M 108文史纵横丨 W 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 汤?铭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文章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 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探索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统一。【关键词】?他者;第二性;独立途径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首次访问中国,就受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国宾级的礼遇,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波伏娃的著名代表作《第二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轰动,被尊为女性的“圣经”。《第二性》中提出了“他者”思想,成为波伏娃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女性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波伏娃“他者”思想对帮助提高现代女性提高独立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 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外部起源。科耶夫在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曾把黑格尔的主奴思想从人的存在角度上阐释为现实的生存关系,并认为人成为主人的前提就是把原本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他人变为奴隶。波伏娃分析了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思想的解读,将这种现实的生存关系应用于男女关系上。波伏娃认为,男性想要成为主人,就把原本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女性置于奴隶地位,从而通过各种外在条件造就了女性成为“他者”的环境。 让·保尔·萨特的自在思想是波伏娃“他者”思想的内部因素。他把“自在”视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波伏娃深受他的影响,并将萨特的“自在”思想运用于男女关系上。女性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他者”思想中无法超越自身。因而萨特提出的“自在”概念就成为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内部因素。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他者”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一种客观的、异化的状态,但并非无法逃脱。波伏娃强调女性虽然更接近非本真存在的状态,但同时也有实现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 科耶夫的生存关系思想构成了“他者”思想形成的外部环境,萨特的自在思想阐明了“他者”思想自我因素的形成,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思想为摆脱“他者”思想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三位哲学家的影响下,波伏娃的“他者”思想也露出雏形。 二、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波伏娃在《第二性》的前言中提到,“他者”的准确涵义是指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从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来源看,波伏娃认为“他者”是相对的概念,一方将自己设立为主体,另一方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者。现实生活中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使得女性一直无法获得自由。 1、“他者”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波伏娃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考察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女性较易成为“他者”的原因。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都与男性不同,先天处于一定的劣 势。除女性的生理结构外,波伏娃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女性成为“他者”的形成过程。石器时代新增人口对经济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女性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占据社会优势。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生理结构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劳动又被轻视,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最终男性成为了主导力量。不仅如此,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下,男性通过创造各种神话和制度,把女性圈禁在家庭的桎梏之中,这更使得女性走向“他者”。 女性的生理结构为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演变也促成了“他者”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二者共同造就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地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无法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2、“他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波伏娃看来,母亲角色是“他者”思想的继承者和受害者。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他者”思想,教育女儿如何更显端庄优雅的气质,放弃自身的个性,成为大家闺秀,并将自身的经验传给女儿,女儿成为母亲后又传给下一代,以此循环往复。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完全是由“他者”思想引发的,并成为了它伪装的外壳,是男性编造的神话造就了这种女性气质。母亲不仅从小到大深受“他者”思想的影响,还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的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无形中充当了男性的同谋。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间的友谊也在潜移默化中受着“他者”思想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友谊通常与爱情一样,具有排他性,女性虽经受着主动性的剥夺,但她们依旧认为自己具有主动性,且大多数女性都具有“男子气”。到了青春期,女性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并与男性相比呈现弱势,这个时期的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女性气质,开始穿衣打扮自我崇拜,并且向朋友们寻求帮助和慰藉,呈现出依附性和被动性。 三、现代女性摆脱“他者”思想,走向独立的途径通过对两性的比较分析之后,总结了女性为摆脱“他者”思想所做的努力以及并未成功的原因,因此波伏娃提出女性摆脱“他者”思想的途径,并进一步唤醒女性,为女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实现现代女性独立。 1、经济独立:完成女性经济地位的演变 现代社会中,受“他者”思想较为严重的母亲依然在家中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服侍丈夫与儿女,并认为自己应懂得知足,继续依赖男性。也有更多的母亲意识到有经济自由才是实际的,通过工作成为有生产价值的人,不仅重新获得了超越感,也了解到这个世界斗争的残酷性。 2、爱情自主:摆脱爱情依附 精神依赖比物质依赖更具隐蔽性。女性在爱情中想要通过男性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放弃自己的超越,一步步沦为男性的附庸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受“他者”思想的影响,不仅不能摆脱自己在爱情中的依附地(下转第112页)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铁凝的《玫瑰门》《玫瑰门》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玫瑰门》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 《玫瑰门》的创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距离文革结束也已有十年之久,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推介,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不再是一种空喊“男女平等”的假象,而是从深层次上发掘女性的思想和价值,这一点在《玫瑰门》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铁凝把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但书中表达作者对文革的看法显然是次要的。作者是要通过文革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来拷问女性的灵魂,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女性的意识,而这一过程又是从无性别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的角度来进行的。正如铁凝在其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我设想这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的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对女性意识的揭示当然要以描写女性为主,同样也会写出女性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女性人物: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和姑爸。通过这四个人之间和她们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揭示女性意识。

《玫瑰门》的叙事是以司猗纹的一生为主线,写了这一家庭三代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复杂心态。小说的确写到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但构成《玫瑰门》的独特性应该不在于此,因为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较量也好,写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也好,我们在前面的小说中已经读到过了,而重要的是铁凝在这里更写了女人自我的内心较量,一个社会化自我与本真的自我的较量。人们既然称《玫瑰门》写的是一场“玫瑰战争”,自然就会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像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及姑爸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司猗纹无疑是铁凝用力最多的一个形象,也是这部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是铁凝的一份贡献。这个人物的内涵是复杂的,因为复杂才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最初,评论家们仅仅注意到司猗纹的“恶”。显然,在小说中,司猗纹的确有很多的“恶”行。如裸露着身体闯入公公庄老太爷的卧房,以乱伦的方式来压住公公的气焰。如她处心积虑地设置“捉奸”的场面,让儿媳竹西与邻居大旗的私情暴露无遗。所以司猗纹被认为是一个“被扭曲的人物”,或者把司猗纹的一生概括为“追逐着虚幻的荣誉”的一生,而“最后获得的仅仅是廉价的自我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们从司猗纹身上看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比如荒林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她认为:“司猗纹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女性的从身体到身体的经历,而且是女性与社会、身体的纠织关系,在其中如何确认自己。她的故事可以说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5年第50卷第2期(总第199期) 2005 V ol.50 N o.2(G eneral N o.199)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3 张 莹1,马 芸2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关键词: 真爱理想;解构;女性自我;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2-0071-04 3收稿日期:2004-04-19 作者简介:张莹(196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芸(1981— ),女,四川峨嵋人,四川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沃林格提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源于人的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人面对世界形成的心理态度。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所以,个体“世界感”的差异决定了在“艺术活动”中的差异。而女性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和纯然的女性在“世界感”上必定是双性的。虽然文学自来不缺关于女性的话题,但长久以来都只限定在男性的视野中。只有在女性作为自觉的书写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创作关于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作品,才形成了真正的女性文学。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一方面在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更是在纯然女性眼光下,观照女性自我世界,创作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像大多数女作家一样,张洁同样将男女情感作为自己女性文学创作的基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世界。从第一篇涉及到两性关系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张洁始终没有放弃探讨“爱”以及“爱”中的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 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 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P56) 。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 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作为一名女性,张洁必定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她开始试图用笔探索女性心理、思考女性问题,延续自“五四”后断裂了的对女性的思考。 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从女性最初“寻找男性”、“寻找爱”开始的,长久以来压抑在女性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呼唤在张洁的笔下终于喷薄而出。既然女性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已不在物质上依靠男性,那么,对于爱情她们更希望精神上的契合,追求心灵价值的美好。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应地造就了一种“理想男性”的形象。就像《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和《波希米亚花瓶》中的梧桐,她们一个爱着与自己相处不足24小时,连手也不曾握过的“老干部”,一个爱着不能过年轻夫妇那种生活的简,都在享受精神上的爱。她们从旧式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被“老干部”和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吸引,爱的是“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在动荡中的革命年代里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想,工作上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修养”……这是80年代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她们开始自主地摆脱对有金钱、有地位的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婚恋问题上有了崭新的价值观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一个进步。张洁大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也为女性喊出了“爱”的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