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程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哲学的三大基本规律

哲学的三大基本规律

哲学的三大基本规律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这三个基本规律分别是: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o它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
运动和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
展的源泉和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
o这个规律强调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首先表现为量的积累,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
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即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

同时,质
变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新的量的产生,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否定之否定规律
o否定之否定规律描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事物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基
础上产生,但它并非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包含了旧事物的合理
因素,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个规律说明了事物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次否定都是对前一次否定的超
越,呈现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与寓言故事

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与寓言故事

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与寓言故事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所以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寓言故事:
由于上述这些建树,景天魁同志这部著作的问世在我国哲学界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健康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由于是拓荒者的工作,该书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一句民间俗语,出处已不可考。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矛盾性、事物的运动性。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基本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事物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和规律,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

特殊性则是指事物具有个别性的特征和规律,是事物个别存在的特点。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二者统一于事物的发展中。

例如,人类是普遍性的概念,而每个人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个性。

事物的矛盾性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基本规律。

这个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和斗争。

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

矛盾既包含对立面,又包含统一面。

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通过解决矛盾,事物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而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

事物的运动性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三大基本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没有停止的状态。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无限的,从来不会停止。

事物的运动包括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两个方面。

质的变化是指事物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

量的变化是指事物通过积累小的变化,逐渐发生质的变化。

事物的运动是持续不断的,没有终点和极限。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矛盾性、事物的运动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统一整体。

只有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三个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矛盾对立统一
3、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5)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五大范畴
1、本质和现象
2、原因和结果
3、必然和偶然
4、可能与现实
5、内容与形式
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1、普遍联系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决定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
6、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
国际问题)
2、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约性、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产业管理)
3、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
1、延安整风运动
2、三讲学习活动
3、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4、争先创优活动
5、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6、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建党90周年。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中三大规律的启发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中三大规律的启发

谈谈我对唯物辩证中三大规律的启发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其中包含着三大规律:【列举三大规律】。

在我的学习和思考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三大规律对我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来探讨这些规律的含义和影响,并试图更细致地解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大规律的启示和意义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量变化到了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事物的变化是渐进和连续的,而不是突变和孤立的。

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出能够引起根本变化的关键点。

只有通过在积累和推进中渐变质,才能实现事物的根本性发展和进步。

第二大规律:量变质变相互联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对相互联系的规律。

量变是事物内部各要素数量的增减或变化,而质变是在一定的数量积累下,量变会引起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量的积累和积聚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重视定量研究和分析,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三大规律: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新事物的发展和壮大往往是通过对旧事物的否定和超越实现的。

这一规律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多面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善于观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三大规律的应用实例第一大规律的应用实例【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假设我们要改善一个工厂的生产效率,我们需要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细致观察和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生产效率的瓶颈在于某一设备的性能限制。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明显的质变问题。

于是我们着手改进这个设备,并逐步提高其工作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设备性能的改善到了一定程度,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这个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即通过对一个关键性因素进行改变,可以实现事物本质性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获益匪浅,其中老师就其中几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了详细解析。

如,开始就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仅仅是事物之间,更是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喜欢走向一个误区就是只看表面,忽略内涵。

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联系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不管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小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市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的割裂历史的联系,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谈到马克思的辨证论的时候,老师总结其辨证论有两个总特征,即是普遍联系的和永恒发展,所谓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定之否定。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如何来协调处理其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首先,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相互作用,必然相互影响、产生运动、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瞬间消失的事物也有过程的,我们要在过程中去认识、把握事物,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马克思观世界是站在实践的角度上出发,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自然观,其历史观集中体现于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看待分析人类社会,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人类历史的变迁中总结一般规律,看到人类历史的进程。

但其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我们不能抽象的看待事物,认识事物要从个体出发、从而抽象到一般,再作用于个体,列宁说得好:“个别就是一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个别表征着一般,普遍性予于特殊性之中,然后谈到事务所具有的矛盾性,既对立统一规律,对
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在外面生活了多年的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环境之别,造就了距离。

如一个经常与公检法打交道的人与一个书生之间形成的品格或气质就有显性差别,一个较为刚强、声音洪亮;一个较为柔弱、声音微弱。

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其他规律的根本现象,其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如在文革时期,把矛盾扩大化而引起悲剧。

与此同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的发展离不开另一方。

其内在统一的,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一文中曾论述过:“一方只有与另一方联系上才能获得其本质”如我们对物质进行定义的时候,可以从其对立面来认识,如鸟鸣山更幽,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义的,但我不知道什么是不正义的,再如,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定义的时候参照资本主义。

如运动就是相对于静止而言,但从根本上来说,运动和静止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芝诺的形式逻辑产生的悖论,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斗乌龟”这种形式逻辑必有一个对的、一个错的,矛盾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质量互变规律,所谓的质是指使屋内的规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也可以说是事物的内因,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我们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


其度就是临界点,做事要适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不以成千里。

辩证否定的观点就是,事物有其自身肯定的地方,也有其否定的地方。

事物内部否定促近事物的发展,但不是全盘否定,继承其合理性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即是发展的联系的,哲学所认识的对象不是直观的对象,而是抽向其共同本质的。

所以我们不能从意志、观念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抽象的东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与具体事物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就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上,经受实践的检验这种从个体到一般再到个体出发、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

其中缺少不了实践,斯芬克斯之谜就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人必须实践,人改变世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但是,人不是向鲁宾逊那样,认识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从而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需要调整,首先,是因为其调整的对象存在,
最近,说人的生态危机,是人的不道德性所造成的,说没有把自然看作是与认同等看待,说是人性出现了问题,主张回到原始社会那样,只需要产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其实这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不是靠道德来解决的。

导致了对自然的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