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逻辑基本规律
中公三段论推理公式

中公三段论推理公式是一种经典的逻辑推理形式,通常用于判断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其中,中公是指中间词公有,也称为中项。
三段论推理公式分为三个部分:主支前提、副支前提和结论。
常见的中公三段论推理公式有以下几种:
1. AAA型:即三个同类判断中公的三段论推理公式。
主支前提:所有A都是B。
副支前提:所有B都是C。
结论:所有A都是C。
2. EAE型:即两个普遍判断和一个特殊判断中公的三段论推理公式。
主支前提:所有A都是B。
副支前提:没有C是B。
结论:没有C是A。
3. AEE型:即一个普遍判断和两个特殊判断中公的三段论推理公式。
主支前提:所有A都是B。
副支前提:一些C不是B。
结论:一些C不是A。
这些三段论推理公式是逻辑学研究中的基本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进行逻辑推理。
在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具体情境和前提条件,以确定是否符合逻辑推理的要求。
逻辑学的三段论

逻辑学的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由三个陈述组成:一个主题陈述、一个中间陈述和一个结论陈述。
三段论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前提1:所有A都是B(主题陈述)
前提2:某物体X是A(中间陈述)
结论:因此,某物体X是B(结论陈述)
三段论的基本形式是:
所有的A都是B。
某物体X是A。
因此,某物体X是B。
这种推理方式基于前提中的所有情况都适用于结论。
例如,如果所有的狗都是动物,那么如果某个物体被确定为狗,那么它也必须是动物。
三段论是一种有效的推理方式,但要注意前提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逻辑判断题三段论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题三段论解题技巧逻辑推断题三段论解题技巧一. 三段论三段论是一种推理形式,是两个直言命题作为条件,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
从形式上来说和,三段论就是两个直言命题推出另一个直言命题。
但并不是任何两个直言命题推出另外一个直言命题的推理都是正确的三段论,正确的三段论只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种均可用文氏图证明。
须要留意的是全称否定命题的两个概念,位置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全部B都不是C与全部C都不是B等价,都表示B和C是全异关系,所以比如第(4)种也可以写成有些A是B,全部C都不是B,所以,有些A不是C,意思一样。
二. 三段论规则分析三段论的四种形式,可以总结出四条规则。
(1) 全肯必肯,指两个条件是确定命题,结论肯定也是确定命题,比如第(1)和第(3)种形式。
(2) 一特必特,指条件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结论肯定是特称命题,比如第(3)和第(4)种形式。
不行全特,指没有两个条件都是特称命题的,两个特称命题不能推出任何结论。
(3) 一否必否,指条件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结论肯定是否定命题,比如第(2)和第(4)种形式。
不行全否,指没有两个条件都是否定命题的,两个否定命题不能推出任何结论。
(4) 中项,是指在条件中出现了两次,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在上述四个三段论中,中项都是B。
B在条件中至少被全称或者否定一次。
在上述四个三段论中,中项都被全称了一次。
假如把全部B都不是C写成全部C都不是B,那么中项就被否定了。
行测逻辑推断题例题1.探讨人员将人体标本低温冰冻后,用工业铣床逐层铣切、逐层照相,输入计算机获得人体连续横断面图像,然后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
通过计算机技术将采集的数据编辑成可解剖的数字人体,其断面与可解剖的整体人相结合,并且全部结构可以单独显示和旋转,实现了可视化虚拟人体解剖。
有了这项技术,各国医学院学生再也不须要去做人体解剖试验了。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断?A.该技术涵盖了绝大部分人体的解剖结构B.虚拟人体解剖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很高C.可视虚拟人体解剖试验系统的售价很高D. 全部的解剖学专业术语都只有英文提示2.矿产勘探人员视察发觉,不同颜色和形态的矿物结晶体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和表象,但可能是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成不同结构的晶体,而且一般都有着不同的物理特征。
逻辑的三段论

逻辑的三段论“逻辑的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逻辑思想,由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山大所创立。
“三段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两个前提作为基础,再推出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思想影响了后来数百年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段论”由亚历山大发明,其基础是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前提,即已知的调查结果;第二,推理,即从前提中推断出结论;第三,结论,即从前提中得出的结论。
“三段论”就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框架,框架里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让人们灵活地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真相。
从形式上来看,“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提、推理和结论。
前提是逻辑思想的起点,也是对事物的研究的基础。
它是事物的基本性质的综合,以及与事物有关的因素的梳理。
它是一种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的分析。
前提是事物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是信息获取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及其背后的原因。
推理是从前提中推理出结论的过程。
它是一种定量的分析,它不仅包括分析前提中的信息,而且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最终的结论。
推理是有序、有效的思考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的关联性。
结论是从前提和推理得出的结论,它代表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也代表了最终的判断,它是“三段论”的核心。
结论不仅要正确,而且要清晰明了,可以被读者很容易理解。
“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逻辑思想,它的基本意思是以前提和推理来推断结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两个前提作为基础,再推出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思想影响了后来数百年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从形式上来看,“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提、推理和结论,它们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灵活地探索真相。
“三段论”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哲学家和科学家通过使用“三段论”,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
在实际应用中,“三段论”可以用来研究一般问题,也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用“三段论”来分析一个问题,识别出它的基本特征,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逻辑规则三段论

逻辑规则三段论逻辑规则三段论是概念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的核心思路是将概念进行分解,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
在这种抽象的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段论的重要性,这也是它的名字的由来,它的三段分别是论据,假设和结论。
首先,论据是为了支持一个特定的理论而提出的客观事实,是证明一个说法是否正确的关键性材料。
因此,在完成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之前,论据必须是首先完成的任务。
除了确认论据的正确性外,在收集有效论据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不要偏颇,让它成为一个完整没有歧义的故事。
其次,确认假设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构建的另一个必要的过程。
所谓假设就是根据论据行使的有效性,在明确的说明之后,把不确定的情况变成有效的推断。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说明在假设的情况下,论据的有效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证明,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往下推演了。
最后,就是结论。
根据论据和假设,有效地总结出结论,并阐明其深层次的推断逻辑,以及有效性的来源,是闭环整个三段论的最终过程。
在完成这一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让结论过于偏颇,要维持客观,不能偏离实际。
回顾这个三段论分析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概念是研究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做出什么样的总结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构建三段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搜集论据,并准确分析假设,还要确保结论是客观的,而不是偏颇的。
此外,三段论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沟通工具,使用三段论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把一个复杂的思想框架,简化为一个明确的逻辑框架,从而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总而言之,三段论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抽象思维框架,它可以有效地将概念分解为多个完整的思想框架,从而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它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沟通工具,方便双方进行有效沟通。
三段论基础

三段论基础
三段论(syllogism)是逻辑学中的一种推理形式,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它基于前提的真实性,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真实性。
三段论的基础结构如下:
1. 主前提(major premise):它是一个一般性的声明,包含一个普遍性的主体和一个谓词。
例如:“所有A都是B。
”
2. 副前提(minor premise):它是一个特殊性的声明,包含一个特定的主体和一个谓词。
例如:“某些C是A。
”
3. 结论(conclusion):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例如:“因此,某些C是B。
”
三段论的推理过程是通过将主前提和副前提结合起来,应用逻辑规则,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Barbara”形式,也就是AAA-1形式。
三段论的一个例子是:
主前提:所有人类都是动物。
副前提:某些人类是哲学家。
结论:因此,某些哲学家是动物。
这个例子中,主前提是一个普遍性的声明,说明了人类是动物。
副前提是一个特殊性的声明,说明了某些人类是哲学家。
通过将这两
个前提结合起来,应用逻辑规则,可以得出结论,即某些哲学家是动物。
三段论是逻辑学中的基础推理形式,可以用于推理和论证过程中。
正确的三段论必须符合逻辑规则和前提的真实性,才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
符合逻辑规则的三段论

逻辑学:三段论的规则任何推理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三段论推理也是如此。
通过上节对三段论的含义、结构、特点和公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段论推理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则。
规则一:有且只能有大项、中项和小项这三个不同的项。
大项、中项和小项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得以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少于三个,显然无法构成三段论;如果多于三个,即在三段论中出现四个不同的项,也不能得出结论。
在逻辑学中,这叫作“四词项”错误(或叫“四概念”错误)。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1.由完全不同的四个词项组成的三段论如果一个三段论是由完全不同的四个词项组成的,那么就根本无法进行推理,这是最明显的“四词项”错误。
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所以……这个三段论包含了四个不同的词项,即“北京”“中国的首都”“上海”和“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但是却无法推出结论。
因为,这四个词项组成了两个独立的判断,它们既然没有联系,也就不能推出结论了。
2.前提中使用外延不同的词项作为中项有些三段论,从形式看没什么错误,也是由三个不同的词项组成的,但因为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的外延不同,实质上是用三个词项表达了四个概念。
这是一种不太明显的“四词项”错误,稍不留意就会忽略。
比如:一次辩论会上,正方为了说服反方,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问题,辩证法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啊。
”反方立即抓住正方这个观点的漏洞,反驳道:“是吗?黑格尔也是为西方所公认的辩证法大师,根据正方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呢?”正方哑口无言。
在这里,反方是运用三段论的推理来对正方的观点加以反驳的,即: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辩证法,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在这个三段论中,包含三个词项:“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前提中的“辩证法”是指马克思提出来的唯物辩证法,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指黑格尔提出的辩证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逻辑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逻辑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逻辑学主要以三段论为基础,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段论由三个命题组成,分为前提和结论。
通过对前提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推导出结论。
这种推理方式被用于论证、演绎和论证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词(subject)、谓词(predicate)和连词(copula)。
主词是指被断定的对象或概念,谓词是被赋予主词的属性或关系,连词则表示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关系。
三段论的推理逻辑基于这种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根据逻辑原则和法则进行推理。
亚里士多德通过三个命题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三段论。
这三个命题包括一个主命题(major premise)、一个次命题(minor premise)和一个结论(conclusion)。
主命题是一个广泛的陈述,次命题是一个特殊的陈述,结论是根据主命题和次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得出的结论。
三段论的推理过程是基于逻辑原则和法则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个基本的推理法则,分别是:1. A对于所有B,B对于某些C,所以A对于某些C。
这个法则被称为分配法则(law of syllogism)。
它表明,如果一个属性(A)适用于所有一个类别(B),而这个类别(B)又适用于某些不同的类别(C),那么这个属性(A)也适用于这些不同的类别(C)。
2. A对于所有B,C对于所有A,所以C对于所有B。
这个法则被称为全称转换法则(law of conversion)。
它表明,如果一个属性(A)适用于一个类别(B),而另一个属性(C)适用于所有具有属性(A)的对象,那么这个属性(C)也适用于具有属性(B)的对象。
3. A对于某些B,C对于所有A,所以C对于某些B。
这个法则被称为特殊转换法则(law of conversion per accidens)。
它表明,如果一个属性(A)适用于某些具有属性(B)的对象,而另一个属性(C)适用于所有具有属性(A)的对象,那么这个属性(C)也适用于某些具有属性(B)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段论:
2个前提,1个结论
结论的主项叫小项,结论的谓项叫大项
含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含小项的前提叫下前提
两前提共有词项叫中项
规则:
(1)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没有中项就推不出任何结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确定结论
(5)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一定是否定的,如果结论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四否定的
(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的出结论
(7)两前提中有一个特称,结论必然特称
逻辑基本规律
(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即在统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确定和同一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有:混淆偷欢概念、转移偷换论题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有: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3)排中律:统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为假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有: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