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逻辑学第七章

逻辑学第七章

第七章归纳、类比与假说一、思考题1.Ol 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是什么?1.02 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二者的区别是什么?1.03 什么是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是什么?1.04 什么是求同法?如何用图式表示求同法?1.05 什么是求异法?如何用图式表示求异法?1.06 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如何用图表示求同求异并用法?1.07 什么是共变法?如何用图式表示共变法?1.08 什么是剩余法?如何用图式表示剩余法?1.09 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的相同、相异之处是什么?1.10 什么是“以偏概全”(或“轻率概括”)?什么是“机械类比”?二、概念解释题:2.01简单枚举法 2.02科学归纳法 2.03求同法 2.04求异法2.05求同求异并用法 2.06共变法 2.07剩余法 2.08类比推理 2.09假说 2.10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2.11机械类比三、指出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推理:3.01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

……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80—281)3.02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的行星;它们的体积相近;与太阳的距离相近;地球为大气层所包围,火星也为大气层所包围;地球上有水分,火星上也有水分;并且,它们的气温都是适中的;地球上有生命;所以,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

3.03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否定的;第一格的AAI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AE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AO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All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的EIO 式是大前提全称,小前提肯定的第一格只有此六个有效式。

逻辑学 第七章复合命题的重言式及重言等值式推理

逻辑学 第七章复合命题的重言式及重言等值式推理

矛盾式是指常假的公式,也就是无论命题变项如何赋值, 它总是假的,例如,p∧¬p就是个矛盾式。
2、矛盾式
可满足式就是指可真可假的公式,也就是在命题变项赋 值中,复合命题公式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例如,p∧q 就是个可满足式。
3、可满足式
二、重言式的判定方法 重言式反映逻辑规律,是进行正确推理的依据。 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公式是否是重言式呢?
p:甲是凶手
q:乙是凶手 r:丙是凶手 s:本案是盗窃杀人案 t:被害人的财物丢失
u:案件发生在中午12点以后
推理如下: (1){1} p∨q∨r (2){2} s→p (3){3} s→t (4){4} q→u (5){5} u∧t (6){5} u (7){4、5} q (8){5} t (9){3、5} s (10){2、3、5} p (11){2、3、4、5} p∧q (12){1、2、3、4、5} r
项赋值出现矛盾,那么这个被判定的公式就是重言式。
作业:判定下列公式是否是重言式
[例] (p∨q)∧ p→q [例] (p∧q)→r↔p→(q→r) [例 ] p ∨ q ∨ r → p ∧q ∧ r
[例4]
p

q→
p

q
[例] (p∨q)∧ p→q +++ + +- -+ 因为这种假设未导致矛盾,所以该公式不是重言式。 [例] (p∧q)→r↔p→(q→r) 这是个等值式。根据等值规则,可以将等值式化为两个蕴 涵式,然后分别判定两个蕴涵式是否是重言式。 (1)((p∧q)→r)→(p→(q→r)) +-+ +- - + - +-其中,q的赋值出现矛盾,所以(1)式是重言式。 (2)(p→(q→r))→((p∧q)→r) + + + +± + + + 其中,r的赋值出现矛盾,所以(2)式也是重言式。 故(p∧q)→r) ↔(p→(q→r)是重言式。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或A→A) 从对当关系看,排中律还适用于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
• 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也是如此。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同时否定了属于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错误是“两不可”;
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 其三、违反排中律与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不 同。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同时否定了属于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错误是“两不 可”;而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同时肯定了属于 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错误是“自 相矛盾”,或称为“两可”。
• 有一种问话被称为“复杂问语”, “复杂问语 ”是预设了虚假判断或对方所不能接受的判断 而做的发问。这是诡用排中律的诡辩手法。
• 其二、二者的要求不同。排中律根据矛盾关系 与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必有一真的逻辑特点 ,要求对处于这两种关系的判断不可同时否定 ,否定其中一个,必须肯定另一个。因之,也 可将之视为由假推真的过程。矛盾律根据矛盾 关系与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必有一假的逻辑特 点,要求对处于这两种关系的判断不可同时肯 定,肯定其中一个,必须否定另一个。因此, 也可将之视为由真推假的过程。
• 复合判断也必须遵守矛盾律。 因之,也可将之视为由假推真的过程。
就概念而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须保持其确定性。
因此,“此”与“彼”既相互差别,但是这种差异又不是绝对的界限。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 违反矛盾律,即同时肯定了两个相互否定的思 想,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 矛盾律也是发现问题的逻辑方法。 熟练掌握矛盾律,有时可发现对方的逻辑破绽 ,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7逻辑学第七章共35页

7逻辑学第七章共35页

18.05.2020
3
值得关注的问题:
※ 我们不仅要了解事物是(不是)什么,而且还应进一步探究 事物可能是(不是)什么、必然是(不是)什么。
※ 17世纪,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这在当时还只是一种推 测,它是不是一个规律,或者说是否具有必然性还有待进一 步验证。
※ 18世纪,法国数学家克雷洛根据万有引力学说计算出哈雷慧 星的轨道,并预言哈雷慧星经过近日点的日期是1759年4月4 日或5日,前后可能偏差一个月。后来,慧星果然在3月12日 经过了近日点,比克雷洛的预言早23天,这在很大程度上证 实了万有引力学说的必然性。后来,长期的实践证明了此学 说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两个物体间引力的大小必然与它 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8.05.2020
2
逻辑分析:
原来,这位聪明的法国小伙子先吻了一下自己 的手,然后打了纳粹军官一拳。这里,我们感 兴趣的是其中所出现的判断“一定是他吻了这 位老妇人或那位小伙子”,“可能是这个法国 男子想吻这位姑娘”。第一个判断是断定他吻 了这位老妇人或那位小伙子的必然性,而第二 个判断则断定这个法国男子想吻这位姑娘的可 能性。这种断定事物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判断就 是模态命题。
然的。
18.05.2020
14
(3)可能肯定命题
它是反映事物可能存在的命题。通常被表示为: 可能P或◇P。
◇表示可能模态词的符号刻画。
例如:证人可能说谎。或者:证人说谎是可能的。
(4)可能否定命题
它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 通常被表示为:
可能非P或◇¬P。
例如:被告可能不上诉。或者:被告不上诉是可能的。
3、模态词的逻辑性质分析
经典命题的联结词具有真值函项性,模态词部具有真值函项性。

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_姜全吉_迟维东)课后题答案 (1)

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_姜全吉_迟维东)课后题答案 (1)

。念概定否是还念概定肯是念概的线横标中句语列下出指、四 。命革学文的期时”四五“国我指专、念概独单是以可”命革 学文“ �里境语定特在。念概遍普是都”雷春“和”命革学文“ �念概独单是”记日人狂“ �答 。雷春声一第的命革学文是》记日人狂《 �4 。念概遍普是都”数“ 、 ”数正“ 、 ”数负“ �念概独单是”零“ �答 。数的数负于小、数正于大是零�3 。念概遍普是都”盾矛部内民人“ 、 ”盾矛我敌“ 、 ”盾矛性抗对非“ 、 ”盾矛性抗对“ �答 。础基论理的策政同不取采盾矛类两这对并盾矛 部内民人和盾矛我敌分区确正上治政在是 �盾矛性抗对非和盾矛性抗对分区确正上学哲在 �2 。念概遍普是”产遗然自界世“ �念概独单是”山泰“ �答 。产遗然自界世是山泰的丽壮、伟雄�1 。念概遍普是还念概独单是念概的线横标中句语列下出指、三 。延外的”体天“是”云星、星流、星彗、星卫、星行、星恒“ �涵内的”体天“是质物的中宙宇”的中集“ �延外的”质物的中宙宇“是”体天“和”质物 际星“ �涵内的”宙宇“是”中之间时、间空的限无于在存�质物的着动运的多众比无“ �答 。云星、星流、星彗、星卫、星行、星恒�类六为分可体天的有所 �体天为称则辰星月日的中集 �质物际星为称的散分 。的中集有 �的散分有质物的中宙宇 。宙 宇是就这�中之间时、间空的限无于在存�质物的着动运的多众比无�为认义主物唯证辩�6 。延外的”经“家儒是说 地切确�延外分部的”经“是”经三十“ �涵内的”经“是”述著的性则原、理原有带“ �答 。 》子孟《 、 》语论《 、 》经孝《 、 》经易《 、 》经 书《 、 》经诗《 、 》记礼《 、 》礼仪《 、 》礼周《 、 》传左《 、 》传梁谷《 、 》传羊公《 、 》雅尔《即� ”经三 十“的指所在现。 ”经“作称可皆�述著的性则原、理原有带凡�称通的籍古国我是� ”经“ �5 。延外的”歌诗“是”诗文散和诗由自、诗律格“ 、 ”诗事叙和诗情抒“ �涵内的”歌 诗“ 是 ”裁体学文的明鲜奏节 、富丰象想 �情感想思发抒地烈强 �活生会社映反地练凝最“ �答 。诗 文散和诗由自、诗律格有�看上式形从�诗事叙和诗情抒有�看上容内从�多很种品的歌诗 。裁体学文的明鲜奏节、富丰象想�情感想思发抒地烈强�活生会社映反地练凝最是歌诗�4 。延外的”力能“是等”力能理管织组、力能究研学科、力能作操际实 、力能达表、力能学自“ �涵内的”力能“是”领本的识知用应、识知握掌上础基力智在“ �答 。等力能理管织组、力能究研学科、力能作操际实、力能达 表、力能学自�有要主力能的养培应人。领本的识知用应、识知握掌上础基力智在是力能�3 。延外的”力智“是不�系 关的体整与分部是”力智“与�素要成组的”力智“是等”力维思和力象想、力忆记、力意 注、力察观“ 。涵内的”力智“是”力能理心种一的应反当适出作并物事观客识认类人“ �答 。心核为力维思以�成构素因等力维思和力象想、力 忆记、力意注、力察观由它。力能理心种一的应反当适出作并物事观客识认类人指是力智�2 。延外的”息信“是”学科前“和”系体学科代现“ �涵内的”息信“是”的质物 是不�富财神精的造创同共类人是就也�识认确正的界世观客于对的得获践实过通们人“ �答 。验经践实的类人的前以系体学科入进即�学科前叫分部一有还�系体 学科代现是分部一�分部大两括包�富财神精的类人�识知说者或�息信谈们我。的质物是 不�富财神精的造创同共类人是就也�识认确正的界世观客于对的得获践实过通们人指是它 。识知是就� ”noitamrofni“叫字个一是都际实”报情“和”息信“里文英�息信是么什�1 。 �明标”号重着“用可延外�明标”线划下“用可涵内�洁简了为�)念

逻辑学 第七章复合命题的重言式及重言等值式推理

逻辑学 第七章复合命题的重言式及重言等值式推理

[例] 在一起凶杀案中,侦查人员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
(1)凶手是甲或乙或丙;
(2)只有是盗窃杀人案,甲才是凶手; (3)如果是盗窃杀人案,那么被害人的财物会丢失; (4)如果乙是凶手,那么案件发生在中午12点以后; (5)案件发生在中午12点以前,并且被害人的财物没有丢 失。
解 简单命题用符号表示如下:
判定如下: (1) {1} p∨q (2) {2} p→r (3) {3} s→t (4) {4} r→s (5) {5} t (6) {3、5} s (7) {3、4、5} r (8) {2、3、4、5} p (9) {1、2、3、4、5} q (10) {1、2、3、4、5} p∧q (11) {1、2、3、4} t→p∧q 最后一行是由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的结论。这表明,公安 人员的推理有效。
p:甲是凶手
q:乙是凶手 r:丙是凶手 s:本案是盗窃杀人案 t:被害人的财物丢失
u:案件发生在中午12点以后
推理如下: (1){1} p∨q∨r (2){2} s→p (3){3} s→t (4){4} q→u (5){5} u∧t (6){5} u (7){4、5} q (8){5} t (9){3、5} s (10){2、3、5} p (11){2、3、4、5} p∧q (12){1、2、3、4、5} r
从[例1]中可以看出,归谬赋值法的判定程序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假设被判定的公式为假,为此,要在主联结词下面
写上“一”;
第二,根据这一假设,即前件真而后件假,根据真值联结 词的逻辑性质,依次对公式中的各部分公式赋以相应的真值, 直到所有的命题变项被赋以确定的真值为止; 第三,检查所有命题变项的真值,如果至少有一个命题变
p + —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13年)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13年)

*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 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和命题。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模棱两不可)
2、公式:
A或者非A “A ∨ ¬A” * 公式中的“A”指任一概念或命题,“非A”是 指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概念或 命题。“A或者非A”的含义是:在“A”和 “非A”这两个思想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胡一菲母亲: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 多! 胡一菲:那是我懒得动! 胡一菲母亲: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 多! 胡一菲:那是你重口味! 《爱情公寓》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你是人; 所以,你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就没有保持“人”这 个概念的一致性。
二、同一律的要求及违反它的 逻辑错误
你现在上课是否还经常迟到? 复杂问语 指一种不正当的问语,它隐含着对方没 有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设。对复杂 问语回答,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结 果都得承认这个错误的假设。
三、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区 别
适用范围 要求不同 不同 矛盾 律 排中 律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 系 二者必有一 假,不能都 肯定 二者必有一 真,不能都 否定 错误不 作用不同 同 自相矛 保证思维 盾 的一致性, 由真推假 模棱两 保证思维 不可 的明确性, 由假推真

两碟豆 一瓯油 林间两蝶斗 水上一鸥游 偷换概念
笔杆贩子

姓名:雨果 职业:贩卖笔杆子
转移论题
不再涉足
偷换论题
黑豆: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黑芸 豆冒 充黑 豆身 价翻 三倍
第三节 矛盾律(不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我的盾无论什么锋利的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无论什么坚硬的盾都能把它戳穿。

逻辑学基本规律

逻辑学基本规律

•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奉至亲。”
第三节 矛盾律
•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 1、定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 * “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 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和命题
2、公式
• A不是非A “ ¬(A ∧ ¬A)”
•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1、对词项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词项的内涵和外
延应当始终如一,不能任意变换;
2、对命题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命题断定什么情
况就断定什么情况。真值应当前后一致,不能随 意转移。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词项 无意犯错
2、偷换词项 故意犯错
3、转移论题 无意犯错
实例分析5:
• 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 一只苍蝇。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 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 “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

《蟠桃献寿》
• 唐伯虎为富翁之母生日绘画题诗。他挥豪而
就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 边写边高声吟诵: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 例如: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理发师悖论”
• 一个乡村理发师出了一个通告:
• “本理发师只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 理发的人理发。”
• 在一起强奸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强 奸,在法庭上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强 奸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
• 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 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到熟悉。” 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 掐过被告人?”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 斑痕和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不过,人口普查时,统计数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

可见,我国的男子汉并不算少,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答: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

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大丈夫气概的男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

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答:乙的回答表面上转移了话题,不正面回答问题,违反同一律,实际上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不违反同一律。

3.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答: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论题,违反同一律。

服务员用这种幽默方式化解矛盾。

4.《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

”“干什么的?”“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笔杆子。

”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

职业:笔杆贩子。

”答:宪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同一律。

雨果说“以笔杆子谋生”是指“当作家”,而宪后却理解成“贩卖笔杆子”。

5.有个小朋友到邮局寄信,柜台里的阿姨告诉他;“这封信超过了重量,要加贴八角邮票才能寄,”小朋友着急地说:“什么?你已经嫌它太重,加贴邮票不是更重了吗?”答:这个小朋友将“这封信超重”理解成“这封信太重”,无意中偷换了概念,也转移了话题,违反了同一律。

6.孔乙己到了酒店,人们嘲笑他偷了书挨了打。

他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答:孔乙已把不同语词“偷”和“窃”表达一个概念故意说成两个概念,故意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三、指出下列各段话中违反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既断定“所有S 是P”真,又断定“有的S 不是非P”真;答:不违反逻辑规律。

因为“所有S 是P”与“有的S 不是非P”(它等值于“有的S 是P”)是从属关系,可以同真。

2.既断定“所有S 是非P”真,又断定“某S 是P”真;答:违反不矛盾律,“自相矛盾”。

因为“所有S 是非P”等值于“所有S 不是P”,它与单称命题“某S 是P”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3.既断定“如果p 则q”真,又断定“如果p 则非q”真;答:不违反。

因为二者是可同真、不同假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证明)。

4.既断定“所有S 是P”假,又断定“有的S 不是P”假;答:违反排中律,犯“模棱两不可”错误。

因为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5.既断定“必然非p”假,又断定“不可能非p”假;答:不违反。

因为“必然非P”与“不可能非P”(它等值于“必然P”)是不同真、可同假的反对关系,都加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6.既断定“p 或者q”假,又断定“非p 并且非q”假;答:违反排中律。

因为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真值表可证),都加否定,犯“两不可”的错误。

7.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规律。

答:违反不矛盾律。

这句话隐含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价值规律是历史规律;价值规律是永恒规律,二者不能同真,同时加以肯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8.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答:违反排中律。

“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否定,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9.戴着老花镜的父亲久久凝视着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小伙子,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答:违反不矛盾律。

这句话既断定“父亲久久凝视着小伙子”,又断定父亲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看着小伙子(即不是凝视着小伙子),自相矛盾。

10.我的最大优点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

答:这句话违反不矛盾律:“我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本身是谈自己的优点,二者矛盾。

四、试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会回答的同学举手,结果好多同学举起了手。

接着,又让不会回答的同学举手,有些同学也举了手。

只有一个学生前后两次都没有举手。

对这个学生,老师批评说:“会回答与不会回答是互相矛盾的。

你怎么前后两次都不举手?这不是在存心捣乱吗?”这个学生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辩解道:“老师,你叫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当时不会回答,没有举手;你叫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时,我刚想好了,又会回答了,也就没举手。

我都是按照你说的意思去做的呀,这能算存心捣乱吗?”请问:他们师生二人,谁说的话合乎逻辑?谁说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答:学生的话合乎逻辑,老师的话不合逻辑。

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互相矛盾的认识不能都否定(或不作回答),必须肯定其中一个。

但学生对前后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都拒绝回答是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不能算违反排中律,更不是故意捣乱。

2.有一块空地准备用来搞建设,甲、乙、丙、丁四人讨论这块空地建什么好。

(A)甲一会儿说应该建个幼儿园,一会儿又说这里不应该建幼儿园,试分析甲这样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B)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试分析乙的话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C)丙说:“我看还是建幼儿园好。

”丁说:“我看还是在这里建食堂好。

”针对丙和丁的发言,乙又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

”试分析乙这样讲有无逻辑错误,为什么?答:甲提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乙对甲提的两个矛盾命题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犯“两不可”的错误。

丙、丁的意见是两个反对命题,可以同假,乙都加否定不违反逻辑规律,可以有第三种意见。

3.1933 年鲁迅先生在《“有名无实”的反驳》一文中谈到: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一排长“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主义)就一定跟着下台了。

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这位排长“不懂逻辑”?答:国民党的这位排长混淆“不抵抗主义”和“不抵抗将军”两个概念,同时也将“不抵抗将军下台”偷换成了“不抵抗主义下台”,既混淆了概念,又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所以鲁迅说他不懂逻辑。

4.据传,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样的诡辩方法?答: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和“灯”,“游人”和“人”的概念,同时偷换了“看花灯”和“看灯”、“看游人”和“看人”两对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五、分析下面两段话中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地方。

1.在一次干部会上,甲说:“我们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什么事老是低人一头!”乙听了反驳说:“你不想低人一头,难道想高人一头吗?”甲马上辩解说:“我们既不想低人一头,也不想高人一头,能对我们一视同仁就满足了。

”答:干部乙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由“不想低人一头”推不出“想高人一头”,因为“不想低人一头”与“想高人一头”是反对关系的命题,否定其中一个,“推不出”另一命题真。

干部甲的话是符合逻辑的。

2.契诃夫的名著《套中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妹妹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于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可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

”答: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不会做出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

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虚假理由”错误;后者虽真实,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六、用排中律或不矛盾律的知识解答下述问题。

世界杯足球赛经过紧张角逐,有B、F、H、K 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

这天,球迷甲、乙、丙、丁在打赌猜测哪支球队最后捧杯,四人猜测如下:甲:如果B 队半决赛中战胜H 队,那么B 队就会夺得冠军。

乙:我认为H 队和K 队都不会打进决赛。

丙:除非K 队在半决赛中淘汰F 队,B 队才会取得冠军。

丁:B 队战胜H 队是没有问题的,但B 队不会再次夺冠。

最后的比赛结果证明,四个球迷只有一个人的猜测是错误的。

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推断哪个队取得了冠军吗?猜错的又是哪一位呢?答:F 队取得冠军,猜错的是甲,其余三人都猜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