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 vs “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E时、用E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第五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二、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三)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如果用你的矛去 刺你的盾,如何?
!?
自相矛盾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互
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
必有一个是假的 。
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
用符号表示为:¬(A∧¬A) Nhomakorabea这本书是普通逻辑。 这本书是现代汉语。
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有的物体不是运动的。
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及格了。 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没及格。 只有清闲,才是幸福。(只有p,才q) 尽管不清闲(劳累),却幸福。(非p并且q)
《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鲍西亚对 求婚人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 盒 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 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 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 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作我的丈夫。” 金盒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盒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
4.如果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有
充足的理由。
例4: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 生,因为今年我的一位老乡考上
了研究生。
一、同一律
(law of identity)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三)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任何 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 原理:“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 的意识” ,他们用偷换概念的手法 将它歪曲为 “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这一荒谬论断,然后对此加以恶毒 攻击。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讲)

2020/4/27
.
6
§2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都始终保持着自身同一。
其公式为:A是A,或A=A。
这里的“A”表示任一思想,可以是一个概念、 一个判断、一个推理,也可以是一个论证过程。
“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 时间、同一方面(或关系),针对同一对象的一个 思想总是保持着自身同一。
2020/4/27
.
8
§2 二、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1、对概念使用的要求。 2、对判断使用的要求 3、对推理过程的要求 4、对论证过程的要求
2020/4/27
.
9
规律 项目
同一律
含
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每个思想都
必须保持自身同
义
一性。
公
A就是A
式 A→A
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
要
⑴每个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都必
须确定;
⑵每个判断所断
求
定的内容都必
须确定。
错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变换论点,
误
2020/4/27
偷换论题。
矛盾律
.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10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理解同一律,首先,应当区别以下两点: ①同一律是思维领域的规律,它并不是哲学世
界观。同一律所说的A是A或P→P是指人 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概念或判断保持其 自身的同一性,并不是说客观事物是永远 与自身保持同一,绝对不变的。
1、什么是逻辑规律
所谓逻辑规律,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本身 所特有的规律,亦即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形式 结构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起源上讲,逻辑规律 是关于人类正确、合理性思维之形式结构方面 的经验总结,并反过来对人们的思维活动提出 最起码的要求,以指导人们的思维实践。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 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 必须有充足理由作为根据。 充足理由律公式: A真,因为 B 真,并且B能推出A 。
考考偷马者
有一次,邻居偷了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华盛顿 同一位警官到邻居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拒绝归 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 的眼睛,对邻居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 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 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居急忙争辩说。华 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 错了……”邻居还想狡辩。“是的,你错了。”警 官说,“证明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交还给华盛顿 先生。”
(自相矛盾的概念) 。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敌人基本上被我们全部消灭了。 (3)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 紊乱的节奏声。 (4)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5)不学好语法,难免不出病句。
2、使用矛盾关系或否定关系的两个判 断反映同一对象情况(自相矛盾的判断)。 (1)电站外高挂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笔写 着:“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 违者法办。” (2)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为寻找失散30多 年的女儿,千里迢迢从日本回国。上飞机前, 他给女儿拍了一封电报。 (3)清晨,天刚发亮,我们就披着万道霞光, 开始军训了。
注意: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讨论、发言,都 要有明确的主题,始终围绕这个中心, 而不要随意离开这个中心,这是同一律 起码的要求。 若写文章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 发言、作报告,脱离中心,漫无边际; 或讨论、争论问题,理屈词穷就岔开话 题,这些不管有意无意,都是违反同一 律的表现。
(四)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 中,由于认识不清,无意识地、不自觉 地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 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或者把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从而作出不恰当的判断。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只 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可以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第八章《论证》——练习题
一.填空题。
(每格1分,共27分)
1.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____________,已知"P或者q"为假,则选言判断为真。
2.既否定如果P那么q,又否定P并且非q,则违反了____________。
3.转移论题是指____________地违反____________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____________所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5.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已知“某人是党员而不是干部”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断定“并非可能P”,又断定“并非可能非P”违反了____________。
7.已知□P假,根据____________,则◇P真。
8.既断定“有S是P”真,又断定所有S不是P真,就会犯____________
9.反驳是用一个或一些____________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思维过程。
10.归谬法是为了反驳某论题____________,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结论,最后根据____________的规则,确定它为假。
11.根据论证方法,可把论证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13.违反论题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据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证方式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____________。
14.间接反驳是先论证与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然后根据不矛盾律确定被反驳论题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
(26分)
1.在下列判断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SIP真且SOP真
B.SEP真且PES真
C. SEP真且SEP真
D.SOP真且SIP真
2.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必然P真且可能P真
B. 必然P真且可能假
C.可能P假且可能P真
D. 可能P假且可能假
.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
"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4."我既肯定有人不是好的,又肯定所有人是好的"犯了()的逻辑错误。
A.模棱两可
B.自相矛盾
C.推不出
D.转移论题
5."论题应当保持同一",其实也是遵循()。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6.在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
先论证反证法假,然后就可确定原论题真,这是根据()。
A. 不矛盾律
B. 排中律
C. 同一律
D.充足理由律
7.间接反驳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8.归谬法中运用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的()。
A.肯定前件式
B.否定前件式
C. 肯定后件式
D. 否定后件式
9.已知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A.论证不是思维形式
B.论证不包括反驳
C.论证不遵循逻辑规律
D.论证是一种思维形式
10.顾客和服务员有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您的大拇指都泡在我的汤里了。
服务员:没关系,不算烫!
服务员的话( )。
A.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B.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C.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没有违反逻辑思维规律11.“小傅与一般人相比是高个子,但与穆铁柱相比却是矮个子”。
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没有违反思维规律
L2.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所有S是P”与“并非有的S是P”这样两个判断( )。
A.可以断定它们都是真的
B.不能断定它们都是假的
C.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假的
D.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的
13.“我是学院的体育尖子,精力充沛,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定好。
”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
这段话犯了( )。
A.“推不出来”的错误
B.“转移论题”的错误
C.“偷换概念”的错误
D.“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简答题。
(33分)
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请指出其违反哪条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每小题3分,共18分)
1、你对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2、劳动创造财富,音乐家在辛勤劳动,所以,音乐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3、某茶厂的厂长说:"认为我们厂生产的茶叶都是特级的,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但说我们厂生产的茶叶达不到特级,我也不同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嘛!"
4、崇洋媚外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就不能反对。
5、说这个观点正确,这是不对的;说这个观点不正确,这也是不对的。
6、在一片漆黑的大楼里,只有一点灯光在闪烁。
指出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15分)
人们问:在我们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为指导思想,那么,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当然可以批评。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是不怕批评的。
如果马克思主义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
五、论述题。
(14分)
简述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14分)
答: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从排除思维的逻辑矛盾方面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基本内容是对于正确思维的要求不同,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两个互相排斥、互相冲突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二者都假。
第二.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只是表明,互相排斥、互相冲突的两种思想必有—假,因此,它既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也适用于反对关系的判断。
排中律则要求在互相排斥的两仲思想中必有一真,否定了这种思想。
就不能同时又否定另一种思想。
因此,排中律只能: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
如果互相排斥的两种观点不是矛盾关系,就不能用排中律来要求。
第三。
违反的逻辑规律不同,且所犯的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的典型错误是“自相矛盾”。
违反排中律的典型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