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道德的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导读:本文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故事一,孔子的弟子和老婆婆。

孔子的一位弟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摔倒了,弟子却没有上前扶她,而是选择绕道而行。

孔子知道后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扶老婆婆呢?”弟子解释说,“我怕她是个坏人。

”孔子说,“就算她是坏人,我们也要做好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对待谁,我们都应该持有善良的心,乐于助人。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美女?”孟子回答说,“因为人们都喜欢美丽的东西。

”弟子又问,“那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善良的人呢?”孟子回答说,“因为人们都喜欢美好的品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是可以被欣赏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好品质。

故事三,孝顺的故事。

在古代,孝顺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有一位孝顺的儿子,每天都要背着父母上山砍柴,直到父母去世。

他的邻居都说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有一天,他的邻居问他,“你每天都要背着父母上山砍柴,这样很辛苦吧?”他回答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他们,我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故事四,诚实守信的故事。

在古代,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丢了一袋金子,一个路人捡到了金子,他拿着金子四处寻找失主,最终找到了商人,把金子归还给了他。

商人非常感激这个诚实的路人,他对他说,“你的诚实守信是值得我学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生意的基础。

故事五,善良的故事。

在古代,善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

有一位善良的人,他每天都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行为感动了很多人。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回报,一个陌生人送给了他一笔钱,他拿着钱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结,古代道德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它们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事。

古代八德故事5篇

古代八德故事5篇

古代八德故事5篇第一篇:古代八德故事古代八德故事(图)一、泰伯采药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

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三、许武教弟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一:杨瞻诚信无私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

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

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

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明史》)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二:宋濂谨守诚信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

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

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

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

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道德的历史典故听听故事是小学生都爱做得事情,同时好的道德的典故也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中国古代18个道德故事
1.《禹贡鱼》:讲述小禹把大型鱼贡献给皇帝,以示忠心的故事。

2.《抓住月亮的少年》:讲述无私奉献的故事。

3.《被渔夫抛弃的国王》:讲述礼貌待人的故事。

4.《张子房和女儿李白》:讲述家庭友爱以及克己付出的故事。

5.《煮酒论英雄》:讲述男人荣誉及朋友般的友谊的故事。

6.《水滴石穿》:讲述努力不懈、毅力坚强的故事。

7.《新安溪金稻穗》:讲述勤奋努力,种出金穗的故事。

8.《开拓者黄飞鸿》:讲述勇敢、坚强的故事。

9.《白蛇传》:讲述真爱恒久的故事。

10.《青衣女婿》:讲述男婿忠孝的故事。

11.《狐假虎威》:讲述勇于自我牺牲的故事。

12.《卖炭翁》:讲述勤勤恳恳、尽责要求的故事。

13.《长恨歌》:讲述对爱情绝不妥协的故事。

14.《金陵桥》:讲述有责任感、尊重爱情的故事。

15.《龙生九子》:讲述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的故事。

16.《愚公移山》:讲述勤劳智慧、刻苦努力的故事。

17.《大闹天宫》:讲述行将就木的勇敢与诚信的故事。

18.《赵客缦胡缨》:讲述保护朋友,付出一切的故事。

中华传统道德故事

中华传统道德故事

中华传统道德故事
卖身葬父
汉。

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

令织缣三百匹乃回。

一月完成。

归至槐荫会所,遂辞而去。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心动苍穹。

典故翻译
汉代。

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

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

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于道德的故事大全
元朝顺帝至正壬辰年间。

黄州的地方。

有了一种妖贼。

打从福建省过来。

侵犯龙泉县
赞善等等地方。

这个时候。

那地方上有一个友悌的人。

他姓章。

名叫溢。

同了他的侄子章
存仁。

逃到山里去避乱。

不料那个章存仁。

忽然间被妖贼们捉去了。

章溢说道。

我的哥哥。

只有这一个儿子。

不可以叫我的哥哥没有后代。

他就走出去对一班妖贼们说。

这是我的侄儿。

他的年纪幼小。

还没有知识的。

我情愿自己来代我侄儿子的死。

一定请求妖贼们不要
杀他的侄儿。

后来竟至于号淘大哭了。

妖贼们也被章溢感动了。

因为敬重他的义气。

就把
他们叔侄俩都释放了回来。

明朝时候。

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

他家里的大门上。

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

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

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

郑濂回对道。

大约有一千多人口。

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

郑濂回对说。

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

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

就送他两个梨子。

郑濂拜谢着。

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

太祖
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

看他有什么举动。

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

就召集了合家
的一千多人。

一齐出来谢恩以后。

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

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

大家分着喝了。

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

非常的喜欢。

明朝的李廷机做了大学士的官。

他的弟弟。

是一个白衣人。

打从家里到了京城里来问
候他的哥哥。

就戴了新鲜的方巾。

穿了新鲜的衣服。

进去拜见。

李廷机问了他家里的事情。

和寒暄慰劳的言语。

讲完了以后。

见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

很为奇怪。

就问他弟弟道。


是不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

他的弟弟回答道。

不是的。

李廷机又说。

你是不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

他的弟弟又回答道。

不是的。

李廷机问他弟弟原来的帽子。

到那里去了。

他的弟弟说。

放在袖子里。

李廷机说。

你仍旧戴这个好了。

不要跟着世俗去做。

他的弟弟
奉了命。

就立刻把帽子换下了。

丝毫没有为难的神气。

明朝时候有个严凤。

天性非常的孝友。

服事他的哥哥。

像服事他的父亲一般。

后来严
凤做官告老回来。

这时候。

他的哥哥年纪已经老了。

家里又很穷苦。

严凤就把他迎养到家里。

每逢请客的时候。

必定叫他的哥哥去递着杯。

自己执了筷子跟在哥哥的后面。

有一天。

严凤把筷子送上去迟了一些。

他的哥哥生了气。

就给他吃了一个耳光。

严凤欣然的顺受。

仍旧在这个酒席上尽了欢才散。

他的哥哥醉了。

严凤就亲自送哥哥去睡了。

第二天。

天还
没有亮。

已经在哥哥的卧榻前面等候了。

并且问他昨天的酒。

喝得畅快不畅快。

睡得好不好。

过了不多时候。

他的哥哥死了。

严凤痛哭安葬。

都很尽了礼的。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
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


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
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
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