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六课:《家庭理财》-吉美版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六课:《家庭理财》-吉美版

第六课:《家庭理财》活动目标:1.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来加强学生对高一第六课所学的有关存款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理财知识理解及应用。

2.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协调,共同进步。

3.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收集材料,汇总材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及学习过程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5.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投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学会收集信息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懂得理财的本质。

活动方式:在学习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知识及分组选择投资方案后,各自收集资料,制定投资方案,然后派代表上讲台论证。

活动手段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银行、保险公司调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一、思想动员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理财是长久之计,不要等到钱多时才开始理财,钱少时其实更要理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投资领域的品种越来越多,如何选择投资品种,避免投资风险,积聚财富,是现代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理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经济发展。

合理投资、合理理财、科学消费,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特别重要,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在积累人生的资本。

二、课前准备1.分组。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民主推选的基础上确定一名小组发言代表。

每次小组讨论后,由各组代表相继发言,发言内容有不完善的地方本组其他人可以补充。

2.选择家庭模式小两口家庭:男方在外企当经理,月收入10000元,女方是高级教师,月收入3500元。

无房无车。

老两口家庭:男方是国家公务员,月收入3000元,女方已退休,月退休金800元。

三口家庭:男方在医院当医生,月收入5000元,女方当护士,月收入2500元,孩子上小学,有房无车。

五口家庭:男方是个体户,独自经营一家家电零售店,月收入不等,近几年年均收入15万元左右。

女方下岗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有房。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文化生活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思想。

文化生活可以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舞蹈等方方面面。

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乐趣,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提升品位。

一、文学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社会、揭示人性、传递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阔眼界、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等世界文学名著,都值得我们品味和反复品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学沙龙、文学讲座、文学赏析活动,与他人交流感悟,一同悦享文学之美。

二、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源泉,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到宣泄。

去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会,体验艺术碰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

三、音乐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种族的共同语言,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参加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培训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性格和审美情趣。

也可以平时多听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激动。

四、电影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

看电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积极参与电影节、电影分享会、电影论坛等活动,交流电影心得和见解。

还可以自己动手拍摄短片、参加影视表演班,体验电影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五、舞蹈舞蹈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它让人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学习舞蹈,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感,增强体魄和形体美。

参加舞蹈课程、舞蹈比赛、舞蹈演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也可以在家里跟着音乐跳舞,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活力。

六、小结综上所述,文化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力量。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走过的独特历程。

2、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3、理解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

4、阐释“弘扬中华文化,再创辉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4、汉代: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7、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探究一、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第一课导入与导学-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 导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核心情节及主要人物。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

第二课词语的深度发挥- 研究目标: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及其义项。

2. 学会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

3. 运用词语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练。

第三课阅读策略——信息获取- 研究目标:1. 掌握阅读时提取信息的技巧。

2. 能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并整理相关信息。

3. 运用所学策略进行文章阅读和信息提取。

第四课写作规范与技巧- 研究目标:1. 掌握常用写作规范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正确的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通过写作练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课诗歌鉴赏- 研究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学会对古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3. 能够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第六课古文阅读- 研究目标:1. 了解古文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理解古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讨论。

第七课归纳总结与巩固- 研究目标:1. 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 复重点知识点,巩固研究成果。

3.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以上是《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的完整修改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和学生们的学习。

祝学习顺利!。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3.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2.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3.留学背景鲁迅远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

文化生活第一框导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框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重、难点】【课前预习】课前问题导学:阅读教材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做出记号1、文化的含义、特点?2、文化的作用?【合作探究】【课前导读和探究】(一)什么是文化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当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视频展示)--认识文化现象,体会体味文化8月10日晚,第二届青奥会开幕式在南京市奥体中心举行。

来自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988名学员,参加了开幕式3个篇章6个节目的演出,尤其是压轴节目《筑梦》,120名高空威亚在地面400名学员的配合下,上下翻飞、腾空飞跃,并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造型(问题思考)--请你谈谈你对青奥会开幕式的看法——图片展示,我国的不同文化(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整体印象,时时有文化,处处有文化)(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3)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二)文化是什么⑴文化的内涵①含义: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从文化的产生看: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③从文化的载体看:(3)文化的外延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

动态看: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修改版)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修改版)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1、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表格来表示小女孩的几次擦燃火柴后所展现的美好的愿望及现实的残酷:
次数
教师提前发预案,提纲,指导预习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默读思考讨论:
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②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街上是怎样卖火柴的?说明了什么?
2、划出有关说明小女孩悲惨生活的语句。说明了什么?
3、认真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发展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主要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1、检测生字词的认读及书写情况。
2、我还能知道有:____ ____ ____、____ ____等词语。
正音重点,给多音字组词:
zhèng()huá()jī()zhǐ()zhe()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一、【课程标准】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三、【学习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四、【学法指导】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基础过关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B、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意义A、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B、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我国的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①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①含义:。

②意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1、2010年11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名学者齐聚湖南省常德市,分享对上古时期与尧舜齐名的“善卷”其人其事研究成果,探讨善卷文化对海峡两岸发展的意义。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托人向常德市鼎城区赠送了“善卷故里”和百德善为先,一心卷之首“的题词。

“善卷相传为尧舜时期的著名隐士,据《吕氏春秋》记载,帝尧曾被善卷的德行达智所感动,拜善卷为师。

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认为,善卷文化对具有和谐前景的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用善卷文化构建起两岸关系的新高地,来保护传统文化,发扬善德文化。

思考: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2、2009年2月,著名的中医学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袁家麟指出,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1)上述材料体现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2)思考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六、【巩固练习、学习测评】1、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A.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B.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C.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3、“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受历史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受地理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导致文化区域性的主要原因D.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124、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和共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④5、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 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8、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 .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 .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 .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9、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 .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B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 .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D .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10、(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11、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12、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霍普金斯认为,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帮助世界各国建造更加良好的关系,可能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这肯定了A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B .中华文化包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C .中华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 .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13、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

这主要说明A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 .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 .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 .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14、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1.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 A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 .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C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15、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2008年开始正式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

国家将中秋等民族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其意义在于( ) 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②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③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④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和太极拳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区域特征 C .博大精深 D .源远流长17、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

这说明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③B. ②③C. ③④ D .②④18、近现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过程,其重要转折点是A.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B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从2007年12月15日起,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对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考察。

通过考查发现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长廊”。

这主要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0、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