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政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政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中政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前导学】——-学生自己整理笔记,课堂自我展示1、中华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2、汉字和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了解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5、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判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 )2、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3、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 )4、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5、汉字只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6、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7、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给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8、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的简单相加.(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 )10、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
( )【知识理解】1、文字和汉字的区别⑴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⑵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学案【课程标准】2.4考察中外历史和现实中的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引用古代文明衰落、中断、湮灭的史实,展现文化与文明的了解与区别。
◆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2.5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和不同样式;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着眼于中华文化的总体特质,如语言、文字、风俗等;说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以港澳台或各民族地区为例,表现不同文化样式的历史、地缘因素;同时从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整个框题共分为三目,第一目是古代辉煌的历程,主要是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以汉字和史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第三目,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整个教学内容与第二框有机了解,共同展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识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要求。
理解: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内涵;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的意义。
运用: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实际,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了解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责任感。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

1. 文学艺术 (学生阅读教材 P662 段以及 P67 相关链接一,填空《第二教材》P411(1))
归纳:四大名著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几乎每个朝代 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还有皮影、双簧等 多种艺术,祖先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文学艺术财富。
它的设计规划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 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从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 地的重要发明就有 26 项,比如,科学方面,天文、立法、医学、数学、农学; 技术方面,蚕丝织品、瓷器、铁器、火药等等。就像罗伯特所说,“‘现代世界’ 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中国的古代科技
⑴包容性的含义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⑵意义
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难点突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⑴中华文化在自己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性来丰富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 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 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 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国的史书典籍种类多、规 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 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考号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板书结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⑴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与 。
文字,是文化的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⑵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也就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⑶ 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主要是通过 和科学技术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⑷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⑸各具特色的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⑴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和。
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就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⑴各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的,都是中华民族的。
⑵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⑶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针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人民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今天,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将造就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新丝绸之路”。
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设计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龙口一中校;c区;设计人:王文丽一、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难点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习成果课前预习案一、精华回放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2.什么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二、合作自学:(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懂得分享)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的历程(1)内因:中国________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________的巨大冲击。
3.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1)只有在__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____认识祖国传统文化,________,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______。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1. 课堂小结:课堂学习案2. 互动探究:在中华文明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一个新时代。
(1)想一想: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家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导学案【复习重难点】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开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知识梳理】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在中华文化开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秦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汉字①功能:是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开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见证②意义:文字的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特点①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并设有史官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③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3〕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p68材料〔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意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表达。
〔表达中华文化的力量〕博大精深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华文化〔1〕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1〕石窟文化〔2〕优秀的民族文学〔3〕民族舞蹈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高中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了解文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学程指导】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①结合探究活动,阅读P63第一段,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阅读P64页第一段,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阅读P64第3段,了解文字的价值和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②阅读P64第4段,了解史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价值。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结合探究,阅读P65第1段,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衰微的过程。
(2)阅读P65最后两段,理解中华文化再创新辉煌的条件及要求。
【体系构建】【自主检测】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的发展C.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2.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体部分,它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变迁,充实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B.宋朝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C.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3.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
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4.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后,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B.中华文化广博精深,源远流长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5.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了解文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学程指导】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①结合探究活动,阅读P63第一段,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阅读P64页第一段,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阅读P64第3段,了解文字的价值和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②阅读P64第4段,了解史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价值。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结合探究,阅读P65第1段,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衰微的过程。
(2)阅读P65最后两段,理解中华文化再创新辉煌的条件及要求。
【体系构建】【自主检测】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的发展C.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2.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体部分,它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变迁,充实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B.宋朝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C.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3.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
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4.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后,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5.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概述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1、古代辉煌的历程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思考:1、归纳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2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有何异同?3、判断:(1) 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 ) (2)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 )走向衰微?②我们应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0分钟)探究点一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背景材料】以数字动漫为创作形式呈现贵州水族民间传说的作品《水书》制作完成。
《水书》通过水族人民奋力保护“水书”的传说,弘扬水族文字,让孩子们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
水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
据考,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
用其书写的文字被称为“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文化信息,至今,水语仍在水族地区广泛应用。
1.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2.结合材料,谈谈水语、水书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探究点二 :中华文字的作用【背景材料】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
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
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书写。
(8分)【当堂检测案】(10分钟)一、选择题1、2014年9月20-10月10日,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这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近日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观众,掀起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
2、听写汉字的热潮,在于 ( )A. 通过汉字听写,人们能够形成完美人格B. 汉字引导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C. 汉字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 人们对汉字表情达意、传承文明情结的认同感3.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
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存量丰富 ④中华民族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5.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
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
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
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材料一 18世纪前,中国有着世界上传承最为悠久的先进文化;19世纪至今,中国却成了世界工业文明苦苦的追赶者。
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其间痛苦,更与何人说?中华文化,何时才能迎来新的辉煌?材料二 目前,我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品牌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1)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3分)(2)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6分)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认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力、对比分析能力。
中华文化迥异于外域文化的突出特点包容性也是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运用哲学相关原理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与民族性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课前预习案】(25分钟)1、 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6—P70,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阅读课本66-70页概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并做好标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学艺术:作用、特点、地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地位、意义(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区域性)判断:(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体现在舞蹈、杂技和书法方面。
( )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 )区域性的成因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关系(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阅读教材70页最后两段思考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1)原因:包容性是重要原因什么是包容性?文化包容性有什么意义?(2)中华文化的重要性(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 ) (4)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 )3、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点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性的关系【背景材料】“我们的节日·端午”——第十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6月7日至10日将在石狮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为主线,在活动内容上更加突出“一带一路”,通过闽台文化交流,弘扬传统对渡文化;在活动地点上更加突出“海丝三宝”,宣传海丝文化史迹,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在充分展示闽台多元民俗文化魅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同时,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遗产增光添彩。
“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第四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于7月10日在百灵那达慕文化(体育)产业园盛大开幕。
本届文化节将在前三届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丰富内涵、拓展平台、提升品牌,实现文化、体育、旅游、经济全面带动的局面。
只有启动,没有闭幕。
按照“一个中心会场、三个分会场”,即以百灵那达慕文化〈体育〉产业园为中心会场,在希拉穆仁草原、明安草原、满都拉草原分别设置分会场,分时段集中开展活动。
第四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更加突出原生态、人文性、群众性、娱乐性、产业化、实效性,将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国内外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盛会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旅游、经济交流,激发文化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活力,着力将达茂旗建成草原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