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

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

The su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life, the moo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the soul.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明确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14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五本二十一折。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课型:赏析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通过诵读、品味、赏
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
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 •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 .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
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
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
“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
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

(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
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

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 )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 )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 “西风” “孤雁” “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

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幻灯片7)
总结: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
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
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
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品析“泪”中,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
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

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
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 )请一位女生朗读。

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 )归纳:怨
(3 )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


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幻灯片10)
(4 )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归纳:忧
(2 )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

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
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

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泪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幻灯片11)
3、[一煞]
(1 )归纳:思
(2 )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

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
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
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痛恨之泪
离愁
别恨怨愤之泪

担忧之泪留恋之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