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技术治疗颈椎病
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PNF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本 文 运 用 麦 肯 基 ( Ke z ) 学 疗 法 联 合 本 体 Mc n i 力 e 感 觉神 经 肌 肉促 进 法 ( NF 技 术 治 疗 颈 椎 间 盘 突 出 P ) 症 , 效满 意 。 疗
郭 文 乾 ,王 德 旗 ,陈 凤 侠
【 要 】 目的 : 讨 麦 肯 基 力 学 疗 法联 合 P 摘 探 NF技 术 治 疗 颈 椎 间盘 突 出 症 的临 床 疗 效 。方 法 : 椎 间 盘 突 出症 患 者 颈 1 0例 , 6 随机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各 8 O例 , 察 组 采 用 麦 肯 基 力 学 疗 法 联 合 P F技 术 ; 照 组 采 用 牵 引 和 常 规 推 观 N 对 拿 手 法 。结 果 : 疗 2 治 O次后 , 疼 痛 评 分 较 治 疗 前 明显 下 降 ; 丛 牵 拉 及 椎 间 孔 挤 压 试 验 、 肢 肌 力 均 较 治 疗 前 2组 臂 上 明显 提 高 , 观 察 组 比对 照组 表 现 更 明 显 ( 且 P< 0 0 ,. 1 。治 疗 后 临 床 疗 效 比较 , 察 组 治 愈 率 及 总 有 效 率 均 明 .500) 观 显 高 于对 照组 ( < O 0 ) P . 5 。结 论 : 肯基 力 学 疗 法 联 合 P 麦 NF技 术 对 颈椎 间 盘 突 出 症 的 治 疗 效 果 有 明显 促 进 作 用 。 【 键 词 】 麦 肯 基 力 学 ; N 颈 椎 病 ; 间 盘 关 P F; 椎
1 8 ]
。
F 3 孙 宇 . 二 届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谈 会 纪 要 [] 中华 外 科 杂 志 , 2 第 J.
mulligan技术

Mulligan手法20世纪80年代末,新西兰的一位物理治疗师Brian R Mulligan提出:根据颈椎小关节面的解剖特点,Maitland手法中的中央PA不应在患者俯卧位时垂直向下,而应在负重体位下将棘突向患者眼部方向推动,这样才能产生与小关节面平行的自然滑动,并由此创立了Mulligan手法。
这种技术对于颈椎和上胸椎疾患的治疗非常有效,而且简便安全,患者甚至可以在家里进行自我治疗。
颈椎的棘突是呈矢状位且斜向下方,并不像腰椎一样是水平向后的,如果在俯卧位垂直向下按压颈椎棘突,不能引起理想的小关节滑动.Mulligan手法是特别针对小关节面滑动的一种治疗技术,这种技术强调在坐位或站位(负重体位)下进行治疗,且原则是不能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疼痛.它强调在检查的基础上选择治疗技术,而且在一次治疗中可以选择多种治疗技术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疗效。
这一点与Maitland手法有所不同,Maitland手法强调一次治疗尤其是第一次治疗只采用一种手法,以防多种治疗技术并用干扰疗效的判断。
Mulligan手法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非常安全有效,很多患者在经过1 ~2次治疗后即有明显的疗效,甚至被认为像一种神奇的魔法。
一、检查方法(一)主动运动通过检查颈椎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症状来评价其功能:①左右旋转:让患者向一侧转头,然后回到中位,再向另一侧转.原则是先向不引起症状的一侧转头.②前屈:让患者下颌尽量向胸部靠近,应避免患者肩部活动。
③后伸:让患者尽量抬高下颌,注意保持肩部不动.④侧屈: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尽量让耳靠近肩,注意不能提肩和旋转颈部。
⑤对角线运动:让患者看从左(右)下(上)到右(左)上(下),回到中位,再看从左(右)上(下)到右(左)下(上)。
(二)被动运动和末端加压检查肌肉紧张度,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症状,以及症状是疼痛还是僵硬。
(1)旋转加压:一手固定一侧的肩部,另一手在同侧颊部使其被动向另一侧旋转,并在末端加压。
McKenzie技术麦肯基技术

McKenzie技术又称麦肯基技术,是由澳大利亚Robin McKenzie先生独创的一种专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最新非手术疗法。
具有平安、见效快、疗程短、容易预防复发的特点。
受到全世界的物理治疗师和医师的认可。
Robin McKenzie先生也因为对腰椎研究所作的奉献,于1983年被国际腰椎研究会承受为会员,并在1982年成立了McKenzie国际学院,用以研究McKenzie技术和向全世界推广该技术。
McKenzie先生认为坐姿不良和反复低头弯腰是造成颈肩腰腿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姿势的维持和有针对性的运动会消除患者颈肩腰腿痛的病症。
McKenzie先生为此设计了一套完好的评估表,通过详细的体检和运动试验,确定合适患者的姿势、运动或手法并施以治疗,患者的疼痛、麻木、发胀等病症会在数天之内缓解甚至消失,而不需任何药物或是手术。
McKenzie技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患者掌握了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后,即使以后因为劳累而导致颈腰痛,也不必马上来医院找医生,自己在家做特定的运动就可以缓解病症。
〔假设在特殊情况下做运动时病症加重,必须停顿并来医院找医生重新检查和评估。
〕第一节概述一、起源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的创始人是新西兰的物理治疗师麦肯基先生〔Robin McKenzie〕。
整个诊断治疗系统的创立与开展源自于一个偶尔的病例。
1956年,麦肯基先生在新西兰惠灵顿的私人诊所行医。
史密斯先生是他的一个患者。
史密斯先生右侧腰痛,右侧臀部、大腿和膝部疼痛,弯腰不受限,腰向后伸展受限。
麦肯基先生为史密斯进展了3周的治疗,但史密斯病症没有改善。
有一天,当史密斯来到诊所时,他被告知进入治疗室上床等待。
但工作人员并没有注意到治疗床的一端已经被抬起。
史密斯脸朝下趴在床上使得腰处于过度伸展位。
在那个年代,腰伸展位被认为是对腰痛患者非常有害的体位。
大约过了10分钟,麦肯基先生进治疗室时才发现这个“错误〞,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史密斯竟然认为他得到了3周以来最好的治疗。
麦肯基颈椎训练法

麦肯基颈椎训练法
麦肯基颈椎训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化和恢复颈椎的方法。
该方法最初由物理治疗
师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现已成为医疗界和健身界广
泛采用的颈椎康复训练方法之一。
麦肯基颈椎训练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姿势,缓解颈椎的疼痛和僵硬感,
同时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和柔韧性,防止颈椎再次受伤。
这种训练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问题,包括颈椎痛、颈椎病、颈椎纤维化、颈椎间
盘突出、颈椎劳损和颈椎退行性变等。
此外,这种训练法可以加强颈椎肌肉,改善姿势和
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和局部麻木等颈部不适症状。
以下是麦肯基颈椎训练法的一些常见动作:
1. 靠墙垫颈椎训练:将一张垫子放在靠墙的地面上,然后让自己的颈部放松在上面,让头部向上仰起直至与地面成45度角,维持约3-5分钟,可缓解颈椎疼痛和缓解颈部肌
肉紧张。
2. 头部伸展训练: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将头部向后伸展直至形成
一个弧形,维持约5-10秒,重复3-5次。
这个练习可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刺
激肌肉强度,缓解颈椎疼痛。
总之,麦肯基颈椎训练法是一个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和恢复颈椎的健康。
如果您有颈椎问题或者想要预防颈椎问题,请咨询医生或物理治疗师,以便获得适合您的
训练计划。
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论文

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针刺治疗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积分变化,为临床选择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筛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关键词]麦肯基疗法;韩氏疼痛治疗仪;颈椎病[中图分类号] r826.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86-0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被累及的组织亦不同,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故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五个类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
患者常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类型,称为混合型。
我院康复医学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治疗。
共治 112 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42 岁。
男性52例,女性60例。
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
治疗组采用麦肯基颈部运动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
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麦肯基疗法配合韩氏疼痛治疗仪第一步,治疗前按mckenzie评测表[1]进行评估。
根据mckenzie 分型采用脊柱伸展程序或伸展加侧方滑动程序或屈曲程序。
本研究中的患者按mckenzie力学诊断属于后方或后外侧方间盘移位综合征,故治疗中应用伸展原则。
麦肯基力学方法治疗组进行如下康复程序:1,颈椎后缩运动:经反复运动试验,治疗师确定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的方位后,患者按此法自我水平位向后移动颈椎,以自我感觉颈椎脊上韧带紧绷酸胀感为适度,然后放松回复至中立位。
麦肯基力学疗法

麦肯基力学疗法麦肯基力学疗法主要内容概述:简史、理论基础、禁忌症诊断方法(核心)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颈椎、胸椎、腰椎脊柱姿势综合征、脊椎姿势综合征、脊柱功能不良综合征、颈椎移位综合征、胸椎移位综合征、腰椎移位综合征治疗技术第一节概述一、简史20世纪50年代由新西兰PT师Rob inmckenzie研创特点:有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脊柱与四周关节力学性失调。
起源:Robinmckenzie由于偶然的发现得到启迪,开始主要研究各种体位、各种运动对疼痛等症状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逐步创立和完善了独特的诊断系统,及与诊断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命名为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简称麦肯基力方法)颈椎椎间盘病变的流行病学椎间盘病变:颈椎36%、胸椎2%、腰椎62%。
椎间盘病变的节段:C5-6占41%、C6-7占33%、其它26%。
单一颈神经根受累分布:C5占4.1%、C6占36.1%、C7占34.6%、C8占25.2%.颈椎、胸椎、腰椎疼痛的临床治疗药物治疗---化学治疗止痛片麻醉药:按阶梯应用其它:三环抗抑郁药、神经营养药等物理治疗—物理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电、光、声、磁、热等力的治疗:牵引、手法、运动、按摩推拿等手术治疗—无奈、止痛疗效欠佳心理疗法二、理论基础疼痛的性质化学性疼痛机械性疼痛动态间盘模型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创伤性疼痛(一)疼痛机制疼痛如何发生伤害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脑干丘脑皮层伤害感受器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存在于皮肤、皮下组织、滑膜性关节突关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脊突间韧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膜、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就产生疼痛。
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学刺激、热刺激化学性疼痛当组织受损或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已酰胆碱、氢离子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
麦肯基疗法颈椎,腰椎

人们在工作,学习,甚至休息时。脊柱大多时间都处 于屈曲位。这种体位很容易产生脊柱姿势性紧张,长 时间积累,就会造成脊椎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姿势 性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和“椎间盘移位综 合征”等腰痛疾病
在西方,大约有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严重背部 疼痛的经验,使他们需要卧床休息。剩下的20%的人 或多或少也有过不太严重的背部疼痛经历。在这些国 家中大约40%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会患上严重的颈 部疼痛
三大力学综合征
三、诊断方法
三、诊断方法
在病史采集时详细了解疼痛的特点,在体格检查时仔细地评测脊柱的活动与 疼痛的关系,从而确定疼痛的性质,决定是否应该应用麦肯基方法进行治疗 • 麦肯基方法仅适合治疗机械性疼痛,不适合化学性疼痛 • 麦肯基根据机械性疼痛产生的病因病理分为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 和移位综合征 • 所以麦肯基的评测方法对治疗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需要确定疼痛是否是机 械性的,还要确定属于哪类综合征
三大力学综合征
功能不良综合征(Dysfunction syndrome)
定义:疼痛是由于脊柱受累节段及其邻近软组织挛缩,进而产生局部力学变形所致,通常在试图达到活动范围终 点时出现疼痛 变短的软组织弹性减少 当变短的软组织受到压力时在最末角度会产生疼痛。 疼痛不会在动作时发生也不会转移 症状总是间歇性的,不会持续存在 适当反复运动会引起,但检查后不会持续存在
二、疼痛
②机械性疼痛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 机械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 止痛原则—使变形复位 止痛方法—力学性
二、疼痛
③创伤性疼痛
是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结合:
软组织的过渡牵拉和损伤,产生机械性疼痛(锐痛)
麦肯基诊疗技术治疗颈椎病

晖
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 北京市
摘要
(%&’()*+( ) 麦肯基 诊疗技术是由新西兰治疗师 ,-.+) %&’()*+( 创立的 一种主要通过姿势矫正和相关医疗体操来治疗颈腰痛的方法,提出了 通过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自我治疗和预防复发的观点。现将 %&’()*+( 诊 疗技术方法做以阐述。 主题词: 颈椎病 / 治疗; 自体锻炼; 康复 引言 颈椎病是十分常见的疾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 活。随着近些年电脑的普及应用, 人们伏案工作时间延长, 颈椎 病的发病年龄出现渐低趋势,患患者数也显著增多。 %&’()*+( 认为现代人在工作中常常处于前屈坐位,腰部的前屈使颈部向 (见图 ! ) ( 0$ 1 2 ) 前移动, 下颌前凸 , 颈椎下段 产生向前的弯曲, 上 ( 0! 1 # ) 颈椎 与头部之间的关节向后弯曲, 使颈椎正常的生理弯 曲改变, 颈椎下段椎间盘前方应力加大, 椎间盘发生向后移动, 造成了颈部问题的发生。 ! 力学治疗 %&’()*+( 诊疗技术的力学诊断、 与治疗腰椎病相同, %&’()*+( 也把颈椎病分为姿势异常、 3 ! 4 姿势异常综合征: 长期处于 功能不良、 间盘移位 # 个综合征: 某一个体位, 使某些组织过久受牵拉引起, 无病理改变。患者自 身治疗非常重要,其他治疗方法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告诉患 者不良姿势与疼痛相关, 教患者矫正到正确姿势5 见图 6 。
1 $ 2 ,-.+) %? @A(BC D-EA -F) )(&G? ! "# $%& ’%()(*+, -./*() 012)/3("/4*5 $%& ’%()(*+ 6"+ !HH89 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盘纤维环前部受牵拉。 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前方韧带等结构受牵伸。 后方韧带等结构松弛。 椎管缩短,其间内容物放松,椎管内轻度折 叠。 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向后移动。
❖ .前突 前突是上颈椎伸展和下颈椎屈曲。 ❖ .后缩 后缩是上颈椎屈曲,下颈椎伸展。 ❖ .侧屈 ❖ ()上颈椎 ❖ 枕骨相同侧侧屈,向对侧旋转。 ❖ 寰椎相对枢椎有轻度侧方运动。 ❖ 齿枕韧带张力增加,枢椎相同侧旋转。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 胛,肩或上肢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肩或上肢疼痛可有可无,急性斜颈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和肩的疼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 下,无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和肩的疼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 下,颈椎后凸畸形或急性斜颈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对称或对称性疼痛,颈前或 前侧方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治疗技术
❖ 一·坐位后缩(治疗技术) ❖ 二.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 三.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 四、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治疗技
术) ❖ 五、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 ❖ 六、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 ❖ 七.侧屈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
❖ 适用范围:顽固的颈椎后方移位综合征的患 者,多应用于颈后症状显对称性分布的患者。 与治疗技术和治疗技术合用,治疗中下颈椎 伸展功能不良综合征。
六、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
❖ 适用范围:多应用于颈椎后外侧移位综合征 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单侧不对称性。如果 应用矢状轴方向的治疗技术无效,可适用该 技术。治疗方向需选择侧屈朝向疼痛侧。一 般情况,应用该治疗技术后小时或小时,患 者的症状出现变化。如果该治疗技术不引起 患者症状的变化,需停止。也适用于侧屈功 能不良综合征的患者,此时侧屈朝向疼痛的 对侧
颈椎运动生物力学变化
❖ 屈曲 ❖ ()上颈椎——枕骨、寰椎、枢椎: ❖ 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前转动同事枕骨粗隆
向后滑动。 ❖ 寰枢椎之间的上下关节是双凸面,寰椎绕枢椎
向前转动。 ❖ 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空间增加,寰椎后弓与
枢椎的大脊突之间的空间增加。
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少量分离,该关节上方轻 度张开。横韧带限制该分离。
❖ 八.后缩加旋转(治疗技术) ❖ 九.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 ❖ 十.屈曲(治疗技术) ❖ 十一.屈曲松动术(治疗技术) ❖ 十二.仰卧位颈椎牵引(治疗技术)
一·坐位后缩(治疗技术)
适用范围:颈椎后方移位综合症,上颈椎屈曲 功能不良综合症,下颈椎伸展功能不良综合 症和颈源性头疼。后缩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应首先应用。在判定安全有效后,如果需要, 再进行加压等力的升级。进一步可进行治疗 技术的升级。
二.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适用范围:颈椎后方移位综合症,颈椎伸展功 能不良综合症的治疗和预防。是在应用治疗 技术后的的一个升级。可长期应用,可于坐 位,站立位或行走时进行。
三.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适用范围:颈椎后方移位综合症、颈椎伸展功 能不良综合症,尤其适用于移位综合征急性 期的患者和坐位治疗不能减轻症状的患者。 是在应用治疗技术1后的治疗技术的第二个 升级。如果患者在仰卧位做后缩加伸展时出 现头晕和恶心,而且数次重复后头晕和恶心 不能减轻,则必须改为俯卧位进行。
麦肯基技术治疗 颈椎病
颈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 正常的颈椎曲度凸向前,颈椎共节,从功 能角度分为两部分:上颈椎是枕骨至,中 下颈椎是至。枕骨和节段无椎间盘,各节 段之间有椎间盘。颈椎间盘小,很早出现 裂缝。功能上颈椎间盘是一个鞍状关节, 有三个腔。在退变过程中,三个腔融为一 个。
❖ 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为倾斜的平面, 椎间盘较厚,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运动幅 度较大。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枢关节的活动, 而屈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椎的活动。颈椎活 动范围的正常值为:屈曲°,伸展°,旋转 °,侧屈°。
()下颈椎 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向上滑动),同
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 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同侧放松。 髓核移向对侧。 椎管被拉长。
❖ .旋转 ❖ ()上颈段 ❖ 枕骨、寰椎关节轻度相同侧旋转,向对侧侧屈。 ❖ 寰椎绕齿状突相同侧旋转,大约的旋转发生在
这个节段。 ❖ 寰椎旋转时椎管和内容物成角度,减少了椎管
四、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 转(治疗技术)
❖ 适用范围: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是后缩 治疗技术的第三个治疗技术升级,应用于颈 椎后方移位综合征的复位,尤其适用于急性 期的患者和顽固的后方移位综合征的患者。 部分患者只有在应用这个技术之后,症状才 能减轻,才有可能进行颈椎伸展运动。
五、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
后方韧带结构紧张,前方韧带结构松弛。
椎管,脊髓,硬膜和神经根被拉长和牵伸。
()下颈椎——: 上关节突关节面分离,上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
体的上关节面上向上向前滑
椎间盘纤维环前部放松、受挤压。 椎间盘纤维环后部被牵拉。 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椎间盘内压力增加。 椎管被拉长,前屈度减少。 脊髓,硬膜和神经根被牵伸,椎间孔张开。 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轻度前移。
❖ .伸展 ❖ ()上颈椎:
❖ 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后移动同时枕骨粗隆 向前滑动。
❖ 寰枢椎之间的双凸面关节面,寰椎绕枢椎后转 动。
❖ 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空间减小,寰椎后弓与脊 突靠近。
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分离,该关节下方轻度张开。 前方韧带紧张,后方韧带放松。 椎管缩短,其间的结构放松。 ()下颈椎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上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 体的上关节面上向下向后滑 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松、受挤压。
的体积。
❖
双侧的椎动脉在椎动脉孔中受牵拉。
对侧椎动脉在穿过枢椎横突孔时扭结。
在转动终点有轻度环枢椎纵向靠近。
()下颈椎
与侧屈相同,既同侧侧屈伴旋转,运动平面 不是水平面,也不是额状面,是从上方向后 下方。
移位综合症
❖ 颈椎移位 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 肩胛或肩痛少见,无畸形。
பைடு நூலகம்痛,
❖ 颈椎移位 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肩胛, 肩或上肢疼痛可有可无,颈椎后凸畸形。